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辛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作为“七种思维能力”之一,历史思维能力是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只有立足于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只有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才能在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基础上,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需要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准确判断时与势,在历史发展的关键当口找准前进方向。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人类文明史中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我们方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历史思维能力须以科学方法和正确史观为依托。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重视、研究、借鉴历史,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党的光荣历史,不断接受思想洗礼和精神滋养,才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历史学习中修好“心学”。历史知识丰富了,眼界和胸襟就会大为开阔,思维层次和领导水平就可以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方法、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在深厚传统中取精用宏、固本开新的大格局大气象。历史照亮未来,奋斗成就伟业。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中华民族正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
(摘编自《学会历史思维,掌握历史主动》)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文献调研法。文献调研法就是围绕特定的调研主题与问题,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调研目的。在文献资料中,地方志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地方志被誉为“一地之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具有存史功能,能将一定地域内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民俗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用文字记录下来、保存下去,供今人和后人查阅参考;具有资治功能,能为领导干部和决策机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调查研究旨在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通过正确决策真正把问题解决好。作出正确决策,既需要加强现实研究,也需要参考历史信息。充分发挥地方志的作用,增强历史思维做调查研究,不仅可以看到“现在”,还能参照“从前”,更能以史为鉴决策“未来”。
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记录前人处理政事的得失,兴亡成败尽在其中。在调查研究中,将下沉一线时看到的听到的,与地方志记录的先贤治理地方的智慧和经验结合起来,有利于领导干部“鉴览得其要”“发施得其宜”,正确地指导工作,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
史学家章学诚说:“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凛凛烈烈,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时阅读地方志,除了能对当地流传史册的历史名人、民俗民风有更深刻地了解,还能对标先贤、涵养品格。阅读地方志能让我们明白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官才会永存史册,才会让老百姓念念不忘。要以地方志中的先进人物为楷模、以反面典型为鉴戒,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摘编自邱然、易飞《增强历史思维,在调查研究中用好地方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具备历史思维能力的人,能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
B.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借助历史这一“望远镜”来准确判断时势,在历史发展关键当口找准前进方向。
C.历史思维能力须以科学方法和正确史观为依托,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要正确对待本国历史和传统文化。
D.文献调研法需要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而文献资料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一地之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地方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虽已成过往,却蕴藏着丰富的得失、成败经验,我们只要知道过去为何成功,就能明白未来如何继续成功。
B.我们不仅要从中华民族文化和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还要积极主动地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C.重视、研究、借鉴历史,对个人而言,能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对国家而言,有助于治国理政。
D.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据此作出正确决策,真正解决问题。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B.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为之忧患,而已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
C.司典序言,史官记事,考论得失,究尽变通。
D.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4.材料一在阐明历史的重要性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为什么需要“在调查研究中用好地方志”?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艾
王晓莉
入住新居,适逢端午前夕。也不是全然崭新的购置,老房重装一次而已。但前后谋划几年,真正耗时又一年,心力体力消耗不少,因此完工时非常欣然。新居多处循旧例布置,图吉利。唯不贴对联之类的,暂且那样空着。因我一直记挂着,要在门上挂艾叶。
从前南方过端午节,家家都是染红鸡蛋、剥粽、吃包子,以及门上挂一把艾。艾散发特殊的香气,几乎凛冽,却又宜人。故风俗上说挂艾可避凶。艾叶避凶是民间的说法,属意念范畴,几乎无法验证,但艾避蚊是无疑的。有艾的地方,只蚊不见,且艾的气息比熏得人头晕的蚊香不知清新多少。光阴流转,风俗渐淡,将鸡蛋染红过端午,在城市里几乎绝迹,其他风俗亦是时断时续,倒是门上挂艾叶,我家一年年地持续着。端午若是没挂艾,就缺了点什么似的,总觉得不够圆满。
艾的外形颇普通,细长枝条,垂平凡的小叶子。面对一把艾,很难有与玫瑰牡丹劈面相逢时的隆重与浪漫。京戏里的武生骑马,多举一根马鞭作象征,我每每举起家中的那把艾,就觉得自己是舞台上的那个武生。看上去,艾的确像一根马鞭那么普通。艾之所以让许多人喜欢、留恋,是因为它的那一股气味。在我们的想象中,气味有时是有形的。艾的那缕香不是将人团团围住的云雾,而是如缕流动的溪水——我们于溪边驻足,会突然感觉眼前一片清新,思路不再阻滞,身心被洗濯。它不腻、不甜,开混沌,一切都流畅了。
植物的气息若分冷暖,艾必是与薄荷、梅花这些,归属到“冷香”中,它的香气让人清醒、不迷醉,它似乎也无所谓别人喜不喜欢。而合欢、栀子、含笑,这些略甜美的味道,我总觉得它们属“暖香”,带着想要盈人袖、讨人喜的愿望。世间诸多植物气息各异,每个人独迷恋其中的某一种,独被它打动,缘于它与那个人心灵相契合的程度。
入住新居后,特意嘱家人每日上菜市场时注意有没有卖艾的。一天下班回家,抬头见新门上斜斜地悬了用红塑料绳系着的一把修长的绿草,是一束艾配了几枝菖蒲,清雅简洁,心下欢喜。艾叶与菖蒲都刚摘下不久,水分还没走脱,绿意饱满;比柳刚,比杨软,柔顺度刚好。家门通体深灰,安装后才觉出有股拒人以几米之外的板正与威严,又像一篇有点沉闷的文章,不知从何读起。现在,绿艾悬于其上,带着来自泥土的生命气息,像南方古村口常见的迎客樟;又像是作者苦思冥想得到的某个灵动的文章标题,起了拯救全篇的效果,即使是冗文也有可取处,读得下去了。
端午过完,从门上把艾取下。艾枝还是直的,颜色已淡得发白,若有若无。艾叶没了水分,将自己卷曲了起来,似乎是已枯已萎的征象,但它的命运并未完结。甚至可以说,它的生命才刚开始,还有很长一段路可走。因为此时的艾香并没有减弱,依旧丝丝缕缕。它说:“我在。”它说:“我枯而不死。”的确,枯的是外在的艾叶,艾的内里还活着,魂还活着。气息就是艾的魂。
好多年前我从一个拆迁的小区废墟捡回来一个陶瓮,小口广肚,半米多高,应该是用于腌菜的。从前人人家里都有这样一只陶瓮。腌菜价廉,做法简易;它属于平凡、低微的菜肴,然而寻常人家的饭桌上总少不了这一味。装腌菜的陶瓮自然也是平凡出身,清寒处世。某一年我心血来潮,端午过完顺手把一大把艾放到空空的陶瓮中,棕褐色的瓮盛了枯草色的艾,都是大地的颜色,一丝张扬的色调都没有;清静无为,却并非毫无态度。我立时觉得是绝配。我看久了这画面,恍然间觉得人有时是那陶瓮,有时是那腌菜,有时则是那一把艾。在我们家,这个陶瓮,从此成了艾叶的归宿。艾在里面从初夏一直待到秋天、冬天,第二年端午前,我再买回一捧新艾更换。于是,陶瓮里,从来没少过艾。后来流行一个词叫“侘寂”。我想,瓮里的艾叶是真正的侘寂。
近年来,城市里买鲜花的人多了起来。大约自己亲自种植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持续性可言,又希望空间与心情时有点缀,于是买鲜切花成了流行,花费不多,却可养心数日,何乐不为。偶尔,我也会从市场买鲜花回家插瓶,或有朋友送花示谊。然而,花插入瓶中后,它的妩媚与新鲜带来的惊喜,完全不抵第二日、第三日就眼见它憔悴乃至萎败所带来的无力感,且一天比一天更不堪。溶阿司匹林于水中从而提供营养、斜剪根部、每日更换清水,这些都是雕虫小技、阻挡不了鲜花不出几日便进垃圾桶的命运之车轮。连养花的水,若几日忘记更换,也会散发一股发酵的异味。
艾的命运却是迥然。它连水也不需要,枯而不萎,香气幽幽,充满生机。它的香气何以一直维持着?这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谜。
(选自《光明日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挂艾可避凶的说法不以为然,但肯定艾能避蚊,为端午风俗随光阴流转而渐淡感到惋惜,体现出深厚人文情怀。
B.作者迷恋艾的气息,被它打动,是因为艾那种让人清醒、不迷醉,似乎也无所谓别人喜不喜欢的香气与其心灵相契合。
C.作者认为棕褐色的瓮盛了枯草色的艾是“绝配”,因两者都是大地的颜色且色调毫不张扬,清静无为却并非毫无态度。
D.文中提到一个流行词“侘寂”并说“瓮里的艾叶是真正的侘寂”,由此可推知“侘寂”的意思可能与朴素、安静有关。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为“记艾”,却从端午前夕入住新居写起,借门上不贴对联而要挂艾叶,巧妙地引出记述对象——艾,可谓构思精巧。
B.文章描写艾的香气时将其比作“云雾”“溪水”,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将不可捉摸的香气写得可触可感,生动形象。
C.文章在写艾时一再提及它的“普通”“平凡”,既是真实地表现艾的外形特点,也是为了欲扬故抑,着意表现其独特的香气。
D.文章以“艾”为中心生发开去,在“记艾”的同时融入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感悟,语言流畅,情思隽永,能给人以深刻启迪。
8.为什么说“气息就是艾的魂”?
9.结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王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C.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D.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女子十五及笄,表示成人。
B.传,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思相同。
C.夫人,指诸侯之妻,也可是对已婚妇女的尊称,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D.牺牲,古代供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后泛指祭祀用的牲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对天下有着很强的威慑力,一举一动都举足轻重,是当之无愧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践行世间的大道,如果得志就与百姓一同实现自己的志向,如果不得志就应独守其道。
C.孟子认为古代君子愿意做官,他们失掉官位就像诸侯失去封国一样,所以传上说孔子几月没有君主召见也会焦急不安。
D.孟子认为,如果祭祀的祭品、器皿、衣服等不完备,就不敢祭祀、不敢宴饮宾客,这种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4.孟子以“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作类比,其目的是什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被贬至江州的白居易再调忠州刺史,官职虽有提升,职所却更加僻远。他赴任途中经过岳阳时写下此诗。②图障:绘有图画的屏风。唐人喜画山水为屏障,并张挂在庭堂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写诗人独自登上岳阳楼,凭倚着曲折的栏杆,俯视城下的湖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
B.颔联写诗人放眼远眺的景象,草木与洞庭湖水色相接,彩霞与江波交相辉映,辽远开阔之景一直延伸到了长安附近。
C.颈联寓情于景,悲凉凄苦的啼猿,渺小孤独的旅雁,正是诗人长途仕宦、行旅艰难的形象写照。
D.尾联抒情含蓄委婉,表面上赞美眼前壮美之景可画成屏风,供贵人们在庭堂上品赏,实则别有一番深意。
16.本诗与杜甫《登岳阳楼》均流露出愁苦之情,表达的具体情感有什么不同之处 请简要概括。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 , ”。
(2)《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句子是“ , ”。
(3)三月是春天的开始,古代文人面对生命勃兴的“春”总会感慨万千,写下了无数诗篇。此时坐在考场中的你,奋笔疾书之际,想到了古代借“春”抒情的名句:“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聚焦。面对《聊斋志异》里的经典故事,人工智能竟然创作出了“蒲松龄笔下的狼袭击了多个城市却无人能敌”的现代式情节。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有人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其实, ① 。前几年流行一时的“AI写诗”就曾颇受舆论关注。文学创作是一种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的精神生产,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情感,人工智能的“创作”背后则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不足以 ② ,其创作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当下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就算再“像样”, ③ 。
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捍卫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
18.下列诗句所用修辞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 )
A.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B.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人类过着简单而又孤独的生活。他们的需求非常有限,而且使用着为满足这些需求而发明的工具,因而他们享有更多的闲暇,用来为自己安排他们的祖辈所不知的各式各样的舒适享受。这是人类在不经意间为自己加上的第一道桎梏,也是他们为后代遗留下的第一个痛苦的源头。因为这样一来,不仅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最终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那么得不到这些享受所带来的痛苦,将远远大于拥有这些享受时所带来的喜悦。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①使人类几乎完全感受不到幸福
②会转化为真正的需求
③这些舒适的享受会渐渐变成一种习惯
④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开始变弱
A.③①④② B.④③①② C.③④②① D.①④②③
六、整本书阅读
22.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编剧助理小徐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雨村判案 B.元妃省亲 C.探春理家 D.香菱学诗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灭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胸怀天下,敢于担当,拳拳之心见于字里行间。我们学习了《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这些课文,感受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请以敬业中学一名高一学生的身份,围绕“责任与担当”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A 3.C 4.①引用论证:材料一引用了古文“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表明历史中蕴含着治理国家的道理,突出其重要性。
②比喻论证:材料一将历史比作“望远镜”“教科书”“营养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重要性。 5.①地方志具有存史功能,参考其中的历史信息,有利于作出正确决策。
②地方志具有资治功能,从中汲取先贤治理地方的智慧和经验,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
③阅读地方志还能对标先贤、涵养品格,有利于提升自我修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而文献资料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一地之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地方志”错误。原文表述是“在文献资料中,地方志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没有说地方志是“最重要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我们只要知道过去为何成功,就能明白未来如何继续成功”错误。由“只有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才能在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基础上,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可知,“知道过去为何成功”是“明白未来如何继续成功”的必要条件,“只要……就能”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重视、研究、借鉴历史,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
A.写到了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可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B.写从前代社稷安危的经验教训中,看到忧患得失,可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C.所述的重点在于史学家应当如何记录历史,不可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D.写借鉴以前历朝历代的兴衰,来考察当下政治的得与失,强调了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以便更好地把握现在的机遇和挑战,可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的“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可知,引用古文“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表明历史中蕴含着治理国家的道理,突出其重要性,这是引用论证。
②由材料一的“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需要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准确判断时与势,在历史发展的关键当口找准前进方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党的光荣历史,不断接受思想洗礼和精神滋养,才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历史学习中修好‘心学’”可知,将历史比作“望远镜”“教科书”“营养剂”,这是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重要性。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与“在调查研究中用好地方志”有关的内容在材料二。
由“在文献资料中,地方志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地方志被誉为‘一地之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具有存史功能,能将一定地域内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民俗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用文字记录下来、保存下去,供今人和后人查阅参考;具有资治功能,能为领导干部和决策机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可知地方志具有存史功能,参考其中的历史信息,有利于作出正确决策。
由“地方志……具有资治功能,能为领导干部和决策机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地方志记录前人处理政事的得失,兴亡成败尽在其中。在调查研究中,将下沉一线时看到的听到的,与地方志记录的先贤治理地方的智慧和经验结合起来,有利于领导干部‘鉴览得其要’‘发施得其宜’,正确地指导工作,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可知,地方志具有资治功能,从中汲取先贤治理地方的智慧和经验,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
由“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时阅读地方志,除了能对当地流传史册的历史名人、民俗民风有更深刻地了解,还能对标先贤、涵养品格。阅读地方志能让我们明白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官才会永存史册,才会让老百姓念念不忘。要以地方志中的先进人物为楷模、以反面典型为鉴戒,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可知,阅读地方志还能对标先贤、涵养品格,有利于提升自我修养。
6.A 7.B 8.①艾散发特殊的香气,清新、凛冽却又宜人,让人清醒、不迷醉,让人喜欢、留恋;
②即便艾叶枯萎,艾香却并没有减弱,依旧丝丝缕缕,从而使艾枯而不死,魂还活着。 9.
①将鲜花与艾的命运进行对比,借鲜花的迅速憔悴乃至萎败突出艾枯而不萎,香气幽幽,充满生机,深化了文章主题;
②再次点明艾的香气“一直维持着”,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③结尾提出设问,留下“一个令人愉悦的谜”,既能引人深思,也使文章余韵悠长。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性的笔触,记录了端午节挂艾这一传统风俗,并深入探讨了艾的独特魅力。作者钟情于艾的香气,它与众不同、不媚俗,其“枯而不死”的特性象征着一种生命的韧性。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对生活的精致观察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尊重,令读者深思生活的质朴与不凡。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作者对挂艾可避凶的说法不以为然”错。原文说“艾叶避凶是民间的说法,属意念范畴,几乎无法验证”,并没有予以否定。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将其比作‘云雾’”错。原文说“艾的那缕香不是将人团团围住的云雾”,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①在作者看来,艾的外形普通,“艾之所以让许多人喜欢、留恋,是因为它的那一股气味”,艾叶的气味“不腻、不甜,开混沌”,好像清冽的溪水,让人感觉身心被洗涤;同时,作者将艾的气息和合欢、栀子等比较,认为这种香味“让人清醒,不迷醉”,因此艾的气息是他被人喜欢的原因。
②作者用鲜切花与艾叶对比,发现艾叶“连水也不需要,枯而不萎,香气幽幽,充满生机”,生存不需要呵护,不需要极好的外部条件,即使艾叶枯萎,依然保持着香气,因此这香味是艾的魂。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文章最后一段用鲜花与艾进行对比,鲜花精心呵护但仍然难改憔悴、枯萎、衰败的命运,而艾不需要水,即使枯了也保持幽幽香气,利用二者进行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生命的韧性是难以磨灭的。
②文章最后一段点明艾“枯而不萎,香气幽幽”,与开头“艾散发特殊的香气”,中间“艾香并未减弱”形成结构上的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③结尾处以问句作结,“一个令人愉悦的谜”既回扣前文,“艾的气息是它的魂”,深化文章主题,又能引人深思,使文章余韵悠长。
10.D 11.C 12.D 13.(1)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对待家人,谨慎对待自己,不要违背自己的丈夫。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14.以农夫不丢弃自己的工具类比读书人想做官,解释孔子去他国要带着见面礼的原因:谋求仕途。
【导语】这篇《孟子·滕文公下》选段通过对话体展现了孟子的核心思想。景春推崇纵横家的权势,孟子则通过“冠礼”“嫁女”的礼制比喻,提出“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标准,强调道德操守高于外在成就。后段围绕“仕”的讨论,以祭祀为喻阐明士人当坚守道义,将出仕比作农夫耕田般自然,但又强调必须合于正道。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AB句意: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公孙衍、张仪是两个人名,需要断开;排除B。
“不诚大丈夫”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哉”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需断开,排除A。
CD句意:晋国也是一个读书人可以做官的国家,但没有听说做官有如此急迫的。出来做官如此急迫,君子却怕求官,这是为什么呢?
“晋国亦仕国”是判断句,主谓宾结构完整,“也”为句末语气词,表判断,“也”后断句,排除C。
“如此”修饰“急”,“仕如此其急”是“闻”的宾语,应在“急”后断句。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本文是后者的意思”错误,结合语境,文中的“夫人”指诸侯之妻。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这种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错误,“亦不足吊乎?”的意思是“这难道不值得安慰他吗”,即是值得同情的。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之”,到;“女”,通“汝”,你的;“夫子”,丈夫。
(2)“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意思是,读书人出来做官,就好象农夫耕地一样。农夫怎么会因为离开此地而舍弃农具呢?用以回答“出疆必载质,何也?”。可见孟子是以农夫不丢弃自己的工具类比读书人想做官,解释孔子去他国要带着见面礼的原因:谋求仕途。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吗?”孟子答道:“做官。《传》上说:‘孔子要是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他,就焦急不安;离开一个国家,一定要带着见面礼(以便和别国国君见面)。’公明仪也说:‘古代的人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他。’”周霄便说:“一连几个月没君主任用就去安慰他,不是太性急了吗?”孟子答道:“士失掉官位,就好像诸侯失去国家。《礼》说过:‘诸侯亲自参加耕种,是为了供给祭品;夫人亲自养蚕缫丝,是为了供给祭服。牛羊不肥壮,祭品不洁净,祭服不具备,不敢祭祀。士若没有(供祭祀用的)田地,那也不能祭祀。’牛羊、祭具、祭服不具备,不敢祭祀,也就不能举行宴会,这难道不值得安慰他吗?”
周霄又问:“离开一个国家一定要带着见面礼,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读书人出来做官,就好象农夫耕地一样。农夫怎么会因为离开此地而舍弃农具呢?”周霄说:“晋国也是一个读书人可以做官的国家,但没有听说做官有如此急迫的。出来做官如此急迫,君子却怕求官,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男孩生下来就希望为他找到妻室,女孩生下来就希望为她找到夫家,父母的这种心情,是人人都有的。但要是没有父母的许可,没有媒人的介绍,就钻洞偷看,爬墙相爱,那么父母、国人都会看不起他们。古时候的人不是不想出来做官,但讨厌不通过正道:不通过正道而做官的,就跟钻洞爬墙相类似。”
15.B 16.①白诗首联和颔联表达了诗人政治失意的孤寂,此行远离长安,有对京城长安的眷恋不舍之情。
②白诗颈联和尾联表达了羁旅漂泊、世事艰难之感和对贵人们不恤民情的怨愤。
③杜诗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和感伤(个人),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国家)。
【导语】诗歌描绘了岳阳楼下的浩渺水景与楼上凭栏远眺的所见所感。诗人独上高楼,倚着曲折的栏杆,眺望着春日里绿岸连绵至梦泽,夕阳映照下波光粼粼的水面仿佛近接长安。诗中既有猿猴攀树啼鸣的苦涩,也有大雁掠湖而飞渡之艰难的描绘。最后诗人感慨此地美景只宜作为画卷供贵人欣赏,流露出对自然美景与世俗尘世的深刻思考。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辽远开阔的景色一直延伸到长安附近”错误,颔联意思是春天两岸的绿色与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仿佛红波尽头就是长安。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眼中所见。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白诗中,诗人以岳阳城下的江水开篇,描绘出江水的浩渺无边,接着通过“独上危楼凭曲阑”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独自登楼远眺的孤独身影,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洞庭湖的广阔与晚景的壮阔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近长安”三字暗含了对京城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政治失意的孤寂,使得景色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②“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诗人通过猿啼、雁渡的描绘,进一步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感。猿啼声苦,雁渡湖难,与诗人自身的遭遇相呼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写洞庭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障,悬挂在豪奢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或许可以使他们稍稍懂得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从而含蓄地表达诗人对贵人们不恤民情的怨愤。
③杜诗中,由“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知,杜甫漂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充满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
17.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磷、庾、粟。
18.A 19.①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②它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③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④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20.①人工智能写作现象早已有之
②赋予文学作品以个人的思想情感
③也不可能取代人类的文学创作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划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文学创作比作宝贵园地。
A.比喻,把“洞庭水”比作“白银盘”,把“山”比作“青螺”。
B.拟人、借代,把“草木”当作人来写,能“知”还能“斗”;“红紫”和“芳菲”均用来代指花。
C.借代,用“杜康”代酒;设问,自问自答。
D.互文,“芳树”和“春山”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首先找到主干,即提取主语、谓语、宾语等中心词作为主干句,然后把余下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单独拿出来作为句子存在即可。
从“文学创作是一种饱含作家……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的精神生产”部分可以提取句子的主干:文化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
剩下的句子有三个关键词:审美体验,主观色彩,艺术加工。然后根据这三个关键词再切分成三个单句:“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
最后整理顺序并适当增删词语。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说明了一种现象,后文提到“前几年流行一时”,说明这类现象早已经发生,故可填“人工智能写作现象早已有之”。
第二空,根据“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情感”可知,通过对比说明人工智能还不足以具备这一特点,故可填“赋予文学作品以个人的思想情感”。
第三空,根据“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说明的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局限性;前句“当下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就算再‘像样’”,此处应用“也”承接,且内容要强调它们不能取代人类的写作。故可填“也不可能取代人类的文学创作”。
2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关联词“不仅……而且”的提示分析,这是表递进关系的词语,为承接上文“他们为后代遗留下的第一个痛苦的源头”的“他们”,本句开头也应是“他们”,④可以作为首句,其后紧接③进一步说明这些舒适的享受会渐渐变成一种习惯。“最终”为导致的结果,是前面“身体和精神变弱”“舒适的享受变成习惯”等带来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会慢慢失去幸福感,“最终”后面应该是①。他们把“舒适的享受变成一种习惯”之后,这就转化成一种需求,后面说“得不到这些享受所带来痛苦”,也就是说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带来痛苦,故最后应该是②。
正确的语序为:④③①②。
故选B。
22.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