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镇江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文静:从六朝到唐宋再到明清,无论是扬州、杭州、长安,还是数不清的“京都赋”中的都城,都彰显了悠久的城市书写传统,那么,我们今天谈论的“城市文学”与这个书写传统的关系是什么?
【甲】王力平:在农耕文明背景下,这种城市经济所代表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依然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虽然与士大夫阶层的田园诗、台阁体相比,那些勾栏瓦舍的俗词艳曲,“引车卖浆者”的“丛残小语”以及那些传奇、话本和变文,已然是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然而这种反映市民阶层生活内容和审美趣味的文学艺术实践,只能看作是城市文学发展的滥觞形态。当代城市文学的审美特质,更多的还要从当代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中去发现。
王文静:我们把“城市”与“文学”的复杂联系留到下一节,先来看看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您认为在文学的意义上,“城市”应该表现为何种形态?
【乙】王力平:从直观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中的城市就是作家笔下的城市景观。在作品中,它是环境和景物描写,是街道、车站、码头、桥梁、工厂、商铺、学校、寺院、博物馆和交易所,是车水马龙、万家灯火。
在文学作品中,环境和景物描写的核心问题,是怎样与情节和人物保持紧密的关联性和契合度。从这个角度看,城市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性。用更学术化的语言来说,城市是人工建造的人类聚居地,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和更单纯的自然景观相比,城市景观确实与人的生活、与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有着更紧密的关联性。
王文静:谈到城市文学,您首先提到了对于城市景观的呈现,谈到城市景观具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性:城市的清晨,往往是一幅在建工地和工人的剪影,或者是急匆匆上学上班的车流,是带着运动发带的晨跑青年,或者是高速飞驰的地铁上那些日常又复杂的表情。城市的夜晚,月色下鳞次栉比的楼宇,万家灯火的窗口,霓虹闪烁,觥筹交错……城市景观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性,相比常见的自然景观描写,城市景观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吗?
王力平: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当作家面对自然景观构建“情”“景”相生的审美关系时,单纯的自然景观在季节、地理以及景物特征方面的限制是很少有弹性的。而当作家面对城市景观借景抒情时,城市景观自然与人文的复合性特点,能够赋予作家更大的想象空间。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这样描写巴黎夜晚的万家灯火:“从那个高处望出去,巴黎是一个黑色的海,上面汹涌着万盏灯光,像那些银光闪烁的浪头一样。但这些浪头实在比那些海洋里骚动不息的波浪更喧闹、更激奋、更多变、更凶猛,也更贪婪。这些浪头从不平静下来,像大洋上的浪涛一样。这些浪头是永远险恶、永远吐着白沫、永不止息的。”这段描写包含了表、里两层比喻关系。在表层比喻关系中,俯瞰之下的城市夜空是本体,“黑色的海”是喻体;巴黎夜晚的“万盏灯光”是本体,“银光闪烁的浪头”是喻体。在里层比喻关系中,巴黎夜晚的“万盏灯光”是喻体,夜色遮掩不住的人性的贪婪、多变,欲望的喧闹、凶猛才是本体。表、里两层比喻的城市景观描写,很好地呈现了城市景观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双剑合璧的魅力。
王文静:景观之外,城市文学还必须写好活动在这个环境里的人和事。如同您刚才所说的,环境和景物描写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与情节、人物的关联性、契合度。
【丙】王力平:的确如此。所谓“写城市”,其实核心是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写发生在城市里的事。这样说容易让人觉得重点是人和事,而城市只是一个人物活动的场所、故事发生的地点。但其实不然。先不谈人和事,单说“生活在城市里”“发生在城市里”,就不是虚词空话,它们意味着对这个“人”、对那件“事”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定性。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和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会有不同,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内容,不同的情感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并且,生活在县城又不同于生活在省城,生活在北京的胡同也不同于生活在上海的石库门。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会有勇敢、有怯懦、有豪爽、有孤僻,但他们勇敢、怯懦、豪爽和孤僻的表现方式是具体的,独特的,各不相同的。总之,写城里人要像个城里人,说城里的事果然就是在这座城市里才能发生的事。这其中存在种种规定性,所谓“城市文学”或者“关于城市的文学”,说的其实就是这些规定性。不过,这些规定性有些是客观的,比如城市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些则是刻板印象,比如城里人衣帽光鲜、谈吐文雅;有些则是主观的心理感觉和情感体验,比如“人丛中这些幽灵似的面庞/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王文静:在看得见的景观、人物和故事之外,能够体现“城市”辨识度的又是什么呢?比如人们常说的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气质。
【丁】王力平:当然,前面所说的,都是直观可见可验证的,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更上层楼的是,由此切入城市内在的欲望和企盼、活力和喧嚣、挣扎和反抗中去,写出城市的本质、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精气神。但这已经是“器”之上的“道”,有些“不可说”的意味了。
(摘编自王文静、王力平《文学对话:寻找文学里的“城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反映市民生活的俗词艳曲、传奇话本等因属于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因此被视作当代城市文学的萌芽形态。
B.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景观是环境和景物描写,怎样与情节和人物保持紧密的关联性和契合度,这是它的核心问题。
C.城市文学的核心是写人与事,城市仅作为活动场所,因此不同城市的人和事在性格、行为等表现方式上无差异。
D.城市的文化精神、气质属于“形而上”的“道”,因其“不可说”的特性,文学创作中无法对其进行具体呈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京都赋”中的都城书写传统与当代城市文学有传承关系,但当代城市文学的特质需从当代实践中探索。
B.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将“商店和饭馆的门”比作“饥饿的嘴巴”,这一景观描写中也包含了表、里两层比喻关系。
C.写城市里的人与事需符合“生活在城市里”的规定性,如北京胡同与上海石库门的居民,表现的勇敢或孤僻可能不同。
D.城市的“器”指街道、车站等直观可见的景观,“道”则指城市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客观规定性。
3.将下面的材料作为王力平老师的论据,你认为引用在文中哪一次回答中最合适( )
对于构造和形态各异的巴黎建筑,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谈到:“它们分布在各处,熟悉它们的人很容易把它们辨认出来。只要你善于观察,你就能重新发现一个世纪的灵魂和一个帝王的相貌,甚至他敲门的样子。”
A.【甲】 B.【乙】 C.【丙】 D.【丁】
4.请简述第七段中王力平回答采访问题“城市景观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吗”的思路,并对其阐述思路作出简要评论。
5.结合城市景观自然与人文的复合性特点,对比《基督山伯爵》和柳永《望海潮》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虹(节选)
茅盾
成都的暮春总带着股潮润的霉味。梅行素站在绣楼的木梯上,指尖抚过窗棂的霉斑——那是她十四岁时和阿蓉用指甲抠出来的,说要“抠出个春天”。可十年过去,春天还是被锁在青石板的弄堂里,连风里都飘着鸦片烟的甜腥。
“二妹,老爷催你去前厅。”阿蓉的声音从楼下飘上来,带着点讨好的颤,“周府的媒婆又来啦,说周少奶奶的金镯子都备好了……”
梅行素猛地转身,绣鞋跟磕在木阶上。镜台的铜盆里晃着张苍白的脸:柳叶眉描得太细,像两笔未干的墨;胭脂涂得太浓,倒衬得唇色更淡。这是她每天要戴的“梅二小姐”的面具,可今天,面具下的皮肤痒得厉害。
“不去。”她抓起案头的《新青年》,书页被翻得卷了边,“你就说我头疼。”
“可老爷说……”
“我说不去!”
阿蓉噤了声,脚步轻得像片落在瓦上的雨。梅行素望着镜中自己,忽然笑了——这笑里有股狠劲,像要把什么撕碎。上个月在淑慎女中,张老师读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她说:“娜拉要出走,首先得有摔门的力气。”那时台下的女学生们眼睛都亮了,可现在,她连摔门的力气都没有么?
楼下传来父亲的咳嗽声,混着媒婆尖细的嗓音:“梅老爷您放心,周少奶奶是留过东洋的,最懂规矩……”
梅行素的指甲掐进《新青年》的纸页。她想起三天前在少城公园,碰到从北京回来的表哥韦玉。他穿件藏青哔叽长衫,手里提着本《共产党宣言》,眼睛亮得像烧红的炭:“二妹,北京的学生在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成都的女学生也该站出来!”
“站出来做什么?”她当时反问,“站在祠堂门口喊两句‘男女平等’,就能不被当货物一样嫁去周家?”
韦玉的脸涨得通红:“你总得先迈出这一步!去年我在北大听李大钊先生演讲,他说——”
“李大钊?”梅行素打断他,“他能替我挡周府的聘礼么?能替我撕了这张‘父母之命’的婚书么?”
可现在,她摸着怀里那张皱巴巴的纸条——是韦玉今早塞给她的,上面写着:“明早六点,东门码头,去上海的船。”墨迹在她掌心洇开,像朵要开未开的花。
“二妹!”父亲的声音震得窗纸簌簌响,“周太太亲自来了,你再摆谱,莫怪我动家法!”
梅行素掀开绣帘,看见前厅的红木屏风后,周太太正用帕子掩着鼻子——是嫌她屋里的书味太冲。她的目光扫过案头的《妇女杂志》《新青年》,扫过墙上那幅被她改过的《嫦娥奔月》(原是“嫦娥应悔偷灵药”,她添了句“不偷灵药怎奔月”),最后落在梳妆匣里的银锁上——那是她出生时外婆打的,刻着“长命百岁”,可她宁愿短命,也要活个明白。
“阿蓉,”她突然喊,“把我那件月白竹布衫找出来。”
阿蓉的手在发抖:“二妹,你要……”
“去码头。”梅行素解开腕上的翡翠镯子,塞进阿蓉手里,“替我跟老爷说,梅二小姐死了——死在这绣楼里,埋在青石板底下。”
前厅传来瓷器碎裂的声响,是父亲摔了茶碗。梅行素提起布包,脚刚跨出门槛,又折回来。她抓起砚台里的墨笔,在镜面上写道:“我要去看真正的虹,不是画在墙上的,是挂在天上的。”
墨迹未干,她已跑下楼梯。弄堂里的青石板被雨打湿,滑得像块玉。她听见身后父亲的骂声、周太太的尖叫,还有阿蓉压抑的抽泣,可这些声音都像被风卷走了,只剩下自己的心跳,擂鼓似的,震得耳膜发疼。
东门码头的汽笛响了。梅行素望着江面上的晨雾,想起韦玉说的:“上海有大马路,有电灯,有女子师范,有真正的‘人’的生活。”她摸了摸怀里的纸条,上面的字已经被汗浸得模糊,可她知道,那不是模糊,是要化进血肉里。
“船要开了!”船工喊。
梅行素提起裙角,朝跳板跑去。江风掀起她的竹布衫,像只欲飞的蝶。她回头望了眼成都的方向——那座被青瓦白墙围住的城,正在晨雾里淡成一片影子。
“再见了,”她轻声说,“我的旧骨头。”
江轮犁开江水,浪声里,她听见自己的声音,清亮得像从未听过:“我要活成一道虹,就算只有一瞬,也要照亮天上地下。”
文本二:
风景谈(节选)
茅盾
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暮春的霉味”“青石板的弄堂”“鸦片烟的甜腥”等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阿蓉对旧环境的适应,与梅行素的反抗形成对比。
B.梅行素“指甲掐进《新青年》的纸页”“墨迹在掌心洇开”等细节,既表现她因婚约压力产生焦躁,也体现新思想对她的深刻影响。
C.梅行素改写《嫦娥奔月》的诗句,将“应悔”改为“不偷灵药怎奔月”,体现她对命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渴望。
D.结尾“活成一道虹”的独白,与标题呼应,象征梅行素追求光明的决心,也暗含梅行素对未来未知的勇敢奔赴。
7.下列对文本中人物对话及细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行素反问韦玉“站在祠堂门口喊两句‘男女平等’,就能不被当货物一样嫁去周家?”,体现她对空洞口号的质疑,更关注新思想能否解决现实困境。
B.韦玉“眼睛亮得像烧红的炭”神态描写,与梅行素“《新青年》书页卷边”“怀里皱巴巴的纸条”细节呼应,暗示两人均受新思想影响但觉醒路径不同。
C.梅行素打断韦玉“李大钊?他能替我挡周府的聘礼么?”,她否定李大钊等革命者,认为新思想无法改变传统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D.父亲“震得窗纸簌簌响”的喊骂与周太太“掩着鼻子嫌书味”的动作,共同反映旧势力对新思想,如对进步刊物等的排斥与压制。
8.文本中多次提到“面具”,请结合全文分析“面具”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9.朝跳板跑去的梅行素与文本二中山峰上的小号兵、荷枪的战士是“真的风景”,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①,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白居易《养竹记》)
材料二: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修竹环绕阴映,未尝植物,因洿③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
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④而无识者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欧阳修《养鱼记》)
材料三: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注】①捐馆:死的委婉说法。②非非堂:堂名,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③洿:掘土为池。④嚚昏:愚蠢糊涂。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居易以拔萃A选及第B授校书郎C始於长安求假D居处E得常乐里F故关G相国私第之东H亭而处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音jiǎ,借,与荀子《劝学》中“假舆马者”的“假”意义相同。
B.寻,长度单位,与《归去来兮辞》中“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的“寻”意义相同。
C.性,天性,本性,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凡植木之性”的“性”意义相同。
D.故不我若也,与苏轼《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结构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子与贤人之间有四种相似的美德:意志坚定,正直无私,虚心受道,坚贞不移。
B.作者想象竹子富有情意,将竹子拟人化,它们似乎对他人的扶持充满感恩之心。
C.欧阳修在小池边冥思,仿佛置身于千里江湖之上,不花多少钱却可以独享这份快乐。
D.柳宗元认为单有好动机,而缺乏对树木天性的认识,其结果必然是“害之”“仇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14.三文或养竹,或养鱼,或种树,实则都“言在此而意在彼”,请简单分析三文的深层含义。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闽复还汉中次益昌①
陆游
北首褒斜②又几程,骄云未放十分晴。
马经断栈危无路,风掠枯茆飒有声。
季子貂裘端已弊,吴中菰菜正堪烹。
朱颜渐改功名晚,击筑悲歌一再行。
【注】①南宋乾道八年,力主北伐的四川宣抚使王炎被撤职,幕府解散,任幕僚的陆游被迫离职,本诗作于诗人回汉中交接途中。②褒斜,穿越秦岭的山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北首褒斜”点明行程,“骄云未放”交代天气,奠定全诗基调。
B.断栈残道、枯草风啸,具象化旅途凶险。“飒有声”以动衬静,突出蜀道空寂荒凉。
C.颈联用典,以苏秦落魄自喻抗金事业受挫,借张翰思归表达思乡之情、隐逸之志。
D.地理险境、历史典故与自然气象交融,构建出雄浑意境,映射诗人内心的波澜壮阔。
16.清代诗人赵翼说:“放翁诗结处必有意味。”请分析《临安春雨初霁》尾联与本诗尾联“意味”。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李清照的居所“归来堂”就取于《归去来兮辞》,她的号“易安居士”也取自这篇辞中的“ , ”两句。
(2)《石钟山记》中,作者和苏迈夜里乘船到绝壁之下后,写宿巢的老鹰受惊动而飞鸣的句子是“ , ”。
(3)在《拟行路难》中“ , ”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4)在《离骚》中,屈原说明他的父亲观察衡量他降生时的情况,给他取名字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儿需要睡觉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是鸟类的睡眠方式与人类的睡眠方式 A 。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睡觉时,整个大脑都会进入无意识状态。然而,鸟类可以更精细地控制睡眠,使用一种被称为单半球慢波睡眠的方法,大脑的一侧处于睡眠状态,而( 甲 ),这使得鸟类能快速应对危险。水禽和鸭子擅长此道,游隼等其他鸟类也能做到这一点,这些鸟类甚至可以在飞行时睡觉。在野外,鸟类很容易受到寒冷天气、捕食者和夜间的各种动静的影响。因此,这种睡眠方式能使它们快速清醒过来。因此对鸟类来说,严格的“睡眠”概念也许是不存在的——站着放空一会儿或者眯一会,就是“睡觉”了。
鸟儿大多选择在树上睡觉。那么,它们为什么不会从树上掉下来呢?其实,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鸟类逐渐进化出在树上生活的能力。像家燕的趾和爪就是三前一后,不仅可以弯曲并紧紧抓住树枝,还能通过调整张合程度来控制平衡,帮助它们在树上站立、行走和睡觉。此外,有些鸟类的趾和爪上还分布着鳞片或凹槽,可以( 乙 ),更好地维持平衡。
同时,鸟类特殊的肌肉结构,也让它们可以睡得更安稳。①在人类做出“抓”的动作时,②需要大脑发出指令并消耗能量,③但鸟类做出“抓”的动作时正好相反:④它们只要伸展开爪子才需要大脑控制,⑤而在抓握时则像人类摊开手一样自然,⑥腿部肌肉是放松的,⑦并不会感到累。此外,家燕等鸟类在树上睡觉时通常将头埋在翅膀里,腿部呈半蹲状态。这个姿势可以让重心保持在鸟身中部,加上鸟类本身的体重较轻,趾爪的抓握力大于维持身体平衡的力量,进一步避免了它们在睡觉时因为重心不稳而掉落的情况。
鸟类何时休息、怎样休息,和食物也有很大关系。家燕的食物昆虫,不少喜欢在晨昏活动,所以家燕不仅夜里休息,中午还能午睡。而猫头鹰的食物鼠、蛇喜欢在夜间出没,猫头鹰白天睡觉、晚上活跃也就 B 了。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加点的“睡眠”和“睡觉”两个词能否互换位置?请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22.鸟类科普展将使用本文内容制作展板,请根据本文内容为展板拟写三个小标题,要求句式大致相同,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米兰·昆德拉
有人说,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也有人说,无人领路,天才也易入歧途。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B 4.
(1)思路:针对采访问题,首先在与自然景观的比照中突出城市景观的独特性,再以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中的描写为例进行详细解读,突出观点。
(2)评论:王力平老师将观点与事例解析相结合,回答细致深入,说服力强。 5.想象空间与审美关系构建:
(1)《基督山伯爵》借城市景观构建表、里两层比喻,赋予作家极大想象空间,呈现城市景观中自然与人文双剑合璧的魅力,构建出复杂深刻的审美关系。
(2)《望海潮》描绘杭州自然与人文景观,展现城市繁华富庶,整体想象空间相对更直观地体现自然与人文景观,审美关系较直接。
人文内涵呈现方式:
(1)《基督山伯爵》深入挖掘人性贪婪、多变等,以城市景观为喻体揭示深层人性,人文内涵隐晦深刻。
(2)《望海潮》多展现城市的繁荣景象、市民生活的富足,人文内涵更倾向于城市外在的文化和社会风貌,较为直白。
6.A 7.C 8.
①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以及人在封建环境下的伪装。梅行素的“柳叶眉、浓胭脂”“温婉娴静”体现了梅行素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之下不得不伪装自己真实面容的无奈。
②对自我真实身份的探寻。梅行素在外需扮演顺从的“梅二小姐”,在内却被《新青年》《玩偶之家》唤醒独立意识。
③新旧思想的冲突与碰撞。“面具”的“痒”与被撕碎的冲动,直观展现了新旧思想在梅行素身上的激烈对抗。 9.①梅行素挣脱封建家庭的禁锢,放弃“梅二小姐”的身份枷锁,带着对“真正的虹”的向往奔向新生活。她的行动凝聚着对自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觉醒,打破了“被当作货物”的命运,展现了女性突破桎梏的勇气,是个体觉醒的“高贵精神”的体现。
②小号兵与战士“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在自然风景中注入了民族精神——坚定、忠诚、为理想献身的信念。他们是集体意志的象征,其精神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景观,成为“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0.BCE 11.B 12.C 13.(1)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
(2)使小鱼活下来,却把大鱼丢弃了,我觉得奇怪就问他,他就用这个理由回答我。 14.①《养竹记》借竹子的遭遇,讽刺不重用贤才的现象,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②《养鱼记》通过小鱼和大鱼的不同遭遇,感叹有才之士被弃,表达对人才被压抑的不满;
③《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之道喻为官之理,强调要顺应百姓天性,让其安居乐业。
15.B 16.①本诗尾联:“朱颜渐改”,抒发了年华老去的慨叹;“功名晚”,抒发了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愤慨;“击筑悲歌”,抒发了内心的悲伤;“一再行”表达羁旅困苦的无奈。
②《临安春雨初霁》尾联:含蓄地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17.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18.甲:另一侧处于警戒(清醒)状态。
乙:增加爪子与树枝之间的摩擦力。 19.A:相去甚远(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B:不足为奇 20.①人类做出“抓”的动作时(人类在做出“抓”的动作时/②大脑需要发出指令并消耗能量)
④它们只有伸展开爪子才需要大脑控制 21.不能互换位置。
①“睡眠”更书面化,强调休息的过程与状态,与“概念”的语境更搭配。
②“睡觉”偏向口语化,与上文“放空一会”“眯一会”等句子更搭配。 22.①独特的睡眠方式
②出色的身体机能
③灵活的捕食时间
23.例文:
让可能之树在探索与指引间生长
米兰 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这棵树扎根于个体的灵魂深处,枝桠间藏着无数未被发现的潜能。有人说路要自己走,这是对探索勇气的礼赞;也有人说无人领路易入歧途,这是对经验智慧的敬畏。
我以为,生命的真谛,正在于让可能之树既在自我探索的风中舒展枝叶,又在引路者的阳光下校准方向。
生命的可能性从来不是凭空绽放的花朵,它需要个体以孤勇为锄,在未知的土地上开垦。梵高在无人理解的岁月里,独自将星空的漩涡、麦田的炽烈涂抹在画布上,他的路是用色彩与执着铺就的,最终让“疯子”的标签蜕变为艺术史上的璀璨星辰。正如鲁迅所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这“走”的前提,是敢于背离既定轨道的勇气,是坚信自己能在荒芜中踏出蹊径的执念。生命的可能性,首先在于打破“应该如此”的桎梏,让“或许可以”的种子破土而出。
然而,未经修剪的可能之树,也可能在疯长中迷失方向。达·芬奇的手稿里藏着飞行器的雏形,却终究没能在文艺复兴时期升空——并非他的智慧不足,而是时代的技术条件尚未准备好承接这份超前的可能。这恰如“无人领路易入歧途”的警示:个体的探索若脱离了现实土壤与经验坐标,很容易在自我陶醉中走向虚妄。苏轼年少时博览群书却恃才傲物,若非父亲苏洵特意选取上古文字典籍要求苏轼诵读,故意挫其锐气,点醒他,或许这位天才会在盲目自信的漩涡中消耗才华。引路者的价值,不在于规定终点,而在于提供一份“坐标系”,让探索者在试错时少走弯路,让可能之树的根系扎得更稳。
真正的成长,是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就像一株树苗,既需要自己朝着阳光生长的本能,也需要园丁适时修剪旁逸斜出的杂枝。钱锺书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既坚持“横扫清华图书馆”的自主探索,又虚心接纳叶公超等名师的点拨,最终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浇灌出《围城》这棵文学巨树。生命的可能之树,既不能做温室里的盆景,也不能当旷野中的野草,唯有让个体的锋芒与外部的理性相互砥砺,才能在风雨中长成栋梁。
当我们既能在无人喝彩时坚信“我的路我做主”,又能在迷雾重重时聆听“此路有荆棘”的提醒,那满树的可能,便会在时光里凝结成最动人的果实——那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