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综合评价卷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与此理念不相符的是( )A.开发和利用新能源B.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C.绿色出行,低碳生活D.随手关闭水龙头2.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连接仪器 B.加热液体C.放置洗净的试管 D.倾倒液体3.下列展示我国古法酿酒的工序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捣碎酒曲 B.谷曲混合C.发酵成酒 D.泉水勾兑4.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可燃性 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B.常温下呈固态C.难溶于水 D.熔点高5.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的硬度大,可以用来切割玻璃B.石墨是灰黑色质软的固体,可以作铅笔芯C.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作燃料 助燃剂D.煤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6.Vc泡腾片是一种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片状物品,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老师建议,可用石灰水检验气体的成分是否为二氧化碳,这个建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7.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仰视读数为18 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 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A.大于8 mLB.小于8 mLC.等于8 mL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8 mL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46分)8.(7分)(1)写出下列物质对应的化学符号。①碳酸氢铵: 。②氧化镁: 。 (2)完成下列物质的文字表达式,并按要求填空。①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在军事上常用镁粉制造 。 ②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保存碳酸氢铵时应该 。 (3)蜡烛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 。 9.(6分)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材料一 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材料二 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1)臭氧的物理性质: 。 (2)臭氧的化学性质: 。 (3)臭氧的用途: 。 (4)臭氧发生器中发生的是 变化。 (5)从上述材料可以发现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 决定的,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也决定着物质的 。 10.(7分)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1)请从图1所示的仪器中,选择恰当的字母填在横线上。①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 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试剂,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 ③加热时,用来盛装固体的仪器是 。 (2)某同学要量取78 mL的水进行实验,在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果该同学采用仰视的方法读数,那么他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会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8 mL。 (3)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一些仪器按图2放置,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4)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还应注意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 。(5)小明同学用图2 C正确称量15.3 g食盐过程中,指针偏向右边,他应该 。 11.(5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下为初中化学常见实验及物质的结构,按要求回答问题:图5(1)图3: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 ,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迅速将烧杯翻转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为 ,从而验证有二氧化碳生成。 (2)图4:烧杯B中装入浓氨水,烧杯C、烧杯A中盛放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烧杯C中的液体变红,说明 。 (3)图5:石墨可以导电,金刚石不能,从微观看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石墨转化成金刚石属于 。 12.(6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下列化学实践活动。(1)清洗试管: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 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但不能用力过猛,以防损坏试管;洗过的试管 ,表示试管已洗干净。洗净的试管应 (填“正放”或“倒放”)在试管架上或放在指定的地方。 (2)实验操作:指出图6中取用液体试剂的3处错误。图6① ;② ;③ 。 13.(9分)《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某学习小组对蜡烛燃烧展开了以下探究。任务一:探究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高低[实验1] 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如图7所示。图7(1)将一根火柴梗放入蜡烛火焰中1~2 s后抽出,观察到 处的火柴梗先变黑,原因是 。 任务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查阅资料] 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吸水后变成蓝色。[实验2](2)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如图8所示,请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图8 澄清石灰水变 ,硫酸铜粉末变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3)写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任务三:探究密闭集气瓶中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装置如图9所示)。图9[实验3] 6个相同集气瓶中盛有不同配比的氧气、氮气的混合气体,测定6支相同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氧气体积 分数/% 10 20 40 60 80 100燃烧时 间/s 0 12 26 35 30 25现象 立即 熄灭 安静 燃烧 剧烈燃烧,烛芯长度变长,蜡烛高度变短(4)实验3的目的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 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 (5)小组同学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结合实验3数据判断该说法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4]往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相同蜡烛高度、不同烛芯长度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烛芯长度/cm 0.2 0.5 0.7 0.9燃烧时间/s 16.01 12.09 11.40 8.49(6)分析表格数据,实验4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 14.(6分)如图10为实验室加热碱式碳酸铜固体(即“铜绿”)的装置。查阅资料可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可生成氧化铜、水、二氧化碳三种物质。试回答下列问题:图10(1)指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C 。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 (3)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 (4)实验后,发现试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综合评价卷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与此理念不相符的是(B)A.开发和利用新能源B.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C.绿色出行,低碳生活D.随手关闭水龙头2.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D)A.连接仪器 B.加热液体C.放置洗净的试管 D.倾倒液体3.下列展示我国古法酿酒的工序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C)A.捣碎酒曲 B.谷曲混合C.发酵成酒 D.泉水勾兑4.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A.可燃性 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B.常温下呈固态C.难溶于水 D.熔点高5.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金刚石的硬度大,可以用来切割玻璃B.石墨是灰黑色质软的固体,可以作铅笔芯C.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作燃料 助燃剂D.煤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6.Vc泡腾片是一种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片状物品,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老师建议,可用石灰水检验气体的成分是否为二氧化碳,这个建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C)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7.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仰视读数为18 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 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A)A.大于8 mLB.小于8 mLC.等于8 mL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8 mL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46分)8.(7分)(1)写出下列物质对应的化学符号。①碳酸氢铵: NH4HCO3 。②氧化镁: MgO 。 (2)完成下列物质的文字表达式,并按要求填空。①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镁+氧气氧化镁 ,在军事上常用镁粉制造 照明弹 。 ②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保存碳酸氢铵时应该 密封保存于阴凉处 。 (3)蜡烛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 光能和热能 。 9.(6分)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材料一 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材料二 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1)臭氧的物理性质: 淡蓝色气体 。 (2)臭氧的化学性质: 具有强氧化性 。 (3)臭氧的用途: 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 (4)臭氧发生器中发生的是 化学 变化。 (5)从上述材料可以发现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 性质 决定的,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也决定着物质的 性质 。 10.(7分)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1)请从图1所示的仪器中,选择恰当的字母填在横线上。①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A 。 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试剂,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BD 。 ③加热时,用来盛装固体的仪器是 E 。 (2)某同学要量取78 mL的水进行实验,在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果该同学采用仰视的方法读数,那么他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会 大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8 mL。 (3)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一些仪器按图2放置,其中正确的是 D (填字母)。 (4)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还应注意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5)小明同学用图2 C正确称量15.3 g食盐过程中,指针偏向右边,他应该 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 11.(5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下为初中化学常见实验及物质的结构,按要求回答问题:图5(1)图3: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 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迅速将烧杯翻转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为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从而验证有二氧化碳生成。 (2)图4:烧杯B中装入浓氨水,烧杯C、烧杯A中盛放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烧杯C中的液体变红,说明 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 。 (3)图5:石墨可以导电,金刚石不能,从微观看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石墨转化成金刚石属于 化学变化 。 12.(6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下列化学实践活动。(1)清洗试管: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 试管刷 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但不能用力过猛,以防损坏试管;洗过的试管 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表示试管已洗干净。洗净的试管应 倒放 (填“正放”或“倒放”)在试管架上或放在指定的地方。 (2)实验操作:指出图6中取用液体试剂的3处错误。图6① 瓶塞没有倒放 ;② 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③ 试管口没有与试剂瓶口紧挨 。 13.(9分)《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某学习小组对蜡烛燃烧展开了以下探究。任务一:探究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高低[实验1] 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如图7所示。图7(1)将一根火柴梗放入蜡烛火焰中1~2 s后抽出,观察到 外焰 处的火柴梗先变黑,原因是 外焰的温度最高 。 任务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查阅资料] 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吸水后变成蓝色。[实验2](2)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如图8所示,请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图8 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硫酸铜粉末变 蓝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3)写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任务三:探究密闭集气瓶中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装置如图9所示)。图9[实验3] 6个相同集气瓶中盛有不同配比的氧气、氮气的混合气体,测定6支相同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氧气体积 分数/% 10 20 40 60 80 100燃烧时 间/s 0 12 26 35 30 25现象 立即 熄灭 安静 燃烧 剧烈燃烧,烛芯长度变长,蜡烛高度变短(4)实验3的目的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 氧气体积分数 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 (5)小组同学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结合实验3数据判断该说法是否合理 不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实验3中,氧气体积分数为10%时,蜡烛立即熄灭 。 [实验4]往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相同蜡烛高度、不同烛芯长度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烛芯长度/cm 0.2 0.5 0.7 0.9燃烧时间/s 16.01 12.09 11.40 8.49(6)分析表格数据,实验4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烛芯长度越长,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越短 。 本题将教材中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契合新课标中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感受化学学习的特点,并积累有关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14.(6分)如图10为实验室加热碱式碳酸铜固体(即“铜绿”)的装置。查阅资料可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可生成氧化铜、水、二氧化碳三种物质。试回答下列问题:图10(1)指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 铁架台 ,B 酒精灯 ,C 烧杯 。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试管口有水珠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3)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 (4)实验后,发现试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 加热前没有预热(合理即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综合评价卷 学生版.docx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综合评价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