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达标试题 2025-2026学年上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绪论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达标试题 2025-2026学年上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绪论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达标试题 2025-2026学年上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耕耘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的目标,下列做法不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是
A.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和风能 B.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C.将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 D.露天焚烧树叶、秸秆
2.“化学史给人以智慧”,下列化学史不符合事实的是
A.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B.门捷列夫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C.侯德榜测定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 D.拉瓦锡最早提出空气由氮气、氧气组成
3.他是一位伟大的化学家,1869年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把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从而编制成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这位化学家是
A.拉瓦锡 B.门捷列夫
C.张青莲 D.侯德榜
4.下列做法不符合“环境友好化”的是
A.禁止焚烧废弃塑料,避免空气污染 B.限制使用玻璃幕墙,以防止光污染
C.均衡适度施用化肥,提高施用效率 D.多使用一次性餐具,增强卫生意识
5.到2035年,我国碳排放达峰后会稳中有降,将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是
A.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B.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C.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D.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
6.科学强国,科技兴邦。下列研究课题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A.“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成分研究
B.“长征”系列火箭燃料选择与研制
C.“天问一号”探测器控制程序设计
D.“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供氧方法
7.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筑新时代美丽图景,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提倡绿色公交出行 B.研究污水处理技术
C.随意焚烧生活垃圾 D.积极参与植树造林
8.下列做法符合“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理念的是
A.增高烟囱排放废气 B.深挖地洞掩埋工业废渣
C.垃圾分类回收 D.从暗沟排放未处理达标的废水
9.我们要主动践行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外出旅游时,提倡开私家车到景点 B.种植蔬菜时,过量施用农药化肥
C.处理垃圾时,投入相应分类垃圾桶 D.处理秸秆时,直接焚烧变废为宝
10.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了“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列措施积极响应该号召的是
A.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建设 B.加高烟囱排放工厂废气
C.大量燃放烟花庆祝节日 D.加大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二、填空与简答
1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 、 、 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12.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 ,还创造和研究自然界 。
13.化学在防治 、 问题、应对 、 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4.21世纪以来,化学研究和应用更加重视 、 、 发展,化学已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化学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5.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生存中学会了使用 ,继而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
16. 等化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和 等化学家先后提出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等化学家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研究和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猜猜“他”是谁?
(1)他是俄国化学家,1869年,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他”是 .
(2)他是英国科学家,他于19世纪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是 .
18.化学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给人类带来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下面是收集到的六种物品:①水泥、②黄沙、③腈纶毛衣、④煤炭、⑤食醋、⑥车用汽油。请回答:
(1)用化学方法制取的物质或生产的物品有 (填序号,下同)。
(2)其中与人类的住、行有关的是 。
(3)其中可以食用的是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D A C C C C A
1.D
【详解】A、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能减少空气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B、回收各种废弃塑料,能减少白色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C、将垃圾分类回收并利用既能节约资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D、露天焚烧树叶、秸秆会产生烟尘和有害气体而造成空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故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详解】A、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故选项说法正确;
B、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说法正确;
C、张青莲测定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故选项说法错误;
D、拉瓦锡采用定量的方法,最早提出空气由氮气、氧气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B
【详解】A、拉瓦锡第一次根据实验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故错误;
B、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正确;
C、张青莲在1991年精确测定了铟(In)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错误;
D、侯德榜在工业制纯碱(而不是烧碱)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错误。
故选B。
4.D
【详解】A、焚烧废弃塑料,能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应该禁止焚烧,应回收加以利用,故做法正确;
B、尽可能不使用玻璃幕墙,可减少光污染,故做法正确;
C、均衡适度施用化肥,提高施用效率,还能降低污染,故做法正确;
D、多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木材浪费,使森林面积减少,破坏生态环境,故做法错误。
故选D。
5.A
【详解】A、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空气污染物而造成空气污染,故符合题意;
B、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能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C、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可以减少水体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D、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可以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C
【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详解】A、“嫦娥五号”带回月壤成分研究,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不合题意;
B、“长征”系列火箭燃料的选择与研制,是研究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不合题意;
C、“天问一号”探测器的控制程序属于信息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符合题意;
D、“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供氧方法,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不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A、提倡绿色公交出行既能节约化石燃料,还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故不合题意;
B、研究污水处理技术可以防治水污染,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故不合题意;
C、随意焚烧生活垃圾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加重环境污染,故符合题意;
D、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有助于防风固沙,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故不合题意。
故选C。
8.C
【详解】A、增高烟囱排放工厂中产生的废气,不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环境的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B、深挖地洞掩埋工业废渣,会造成土壤、水体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C、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能节约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等,故符合题意;
D、不可以直接排放未达标的工业废水,会污染水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详解】A、提倡开私家车出行会造成汽车尾气污染,不利于保护空气质量,不符合题意;
B、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会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不有利于环境保护,不符合题意;
C、处理垃圾时,投入相应分类垃圾桶既可以节约资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题意;
D、焚烧秸秆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不利于保护空气质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详解】A、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建设,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节能、环保,故A符合题意;
B、加高烟囱排放工厂废气,不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故B不符合题意;
C、大量燃放烟花,会产生大量污染物,故C不符合题意;
D、加大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会破坏自然森林植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组成 结构 性质 转化
【详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12. 已经存在的物质 原本不存在的物质
【详解】化学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中,不仅研究如空气和水等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研究和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物质,如化肥、塑料等。
13. 环境污染 解决粮食 能源危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详解】化学在防治环境污染、解决粮食问题、应对能源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4. 绿色 循环 低碳
【详解】21世纪以来,化学研究和应用更加重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化学已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化学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5.火
【详解】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生存中学会了使用火,继而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
16. 拉瓦锡 道尔顿 阿伏伽德罗 门捷列夫
【详解】拉瓦锡等科学家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化学家先后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门捷列夫等化学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17. 门捷列夫 道尔顿
【详解】根据化学史进行解答。
(1)门捷列夫是俄国化学家,1869年,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2)道尔顿是英国科学家,他于19世纪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点睛】了解化学史的常识是解题的关键
18.(1)①③⑤
(2)①②④⑥
(3)⑤
【详解】(1)①水泥是用化学方法制取的;②黄沙是天然存在的;③腈纶毛衣是用化学方法制取的;④煤炭是天然存在的;⑤食醋是用化学方法制取的;⑥车用汽油是天然存在的;故填:①③⑤;
(2)①水泥可以用来建房子,与人类的住有关;②黄沙可以用来建房子,与人类的住有关;③腈纶毛衣可以穿,与人类的住、行无关;④煤炭可以燃烧提供能量,与人类的住、行有关;⑤食醋可以吃,与人类的住、行无关;⑥车用汽油是车辆行走的能源,与人类的行有关;故填:①②④⑥;
(3)食醋可以食用,故填:⑤。
氧化还原反应重点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
1.不同的温度下,通入NaOH溶液中主要发生以下两个反应,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Ⅰ和Ⅱ都有NaCl生成
B.的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
C.反应Ⅰ和Ⅱ中,每参与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
D.反应Ⅰ和Ⅱ中,参加反应的与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Ⅰ<Ⅱ
2.利用可将废水中的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后排放。反应原理为:(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示
B.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C.可用替换
D.若生成气体,则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3.以铜阳极泥[含Cu、Ag、Au等单质为原料分离回收金和银的流程如下图所示,已知HAuCl4是一元强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酸1为稀硫酸,酸2为稀盐酸
B.“浸取2”中使用的酸提高了H2O2的氧化性
C.“还原”步骤的离子方程式为4AuCl+ 3N2H4 =4Au+3N2↑+16C1-+12H+
D.S2O离子中心S原子配位能力小于端基S原子
4.一种制备粗产品的工艺流程如图。已知:纯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空气稀释到体积分数为10%以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过程中可以用盐酸代替稀硫酸
B.流程中做还原剂
C.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氧化剂
D.吸收塔中温度不宜过低,否则会导致产率下降
5.已知,向溶液中加入足量Zn粉可以提炼Au,反应为:(未配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还原性:
B.X表示
C.生成,转移电子总数为(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6.从高砷烟尘(主要成分为As2O3、As2O5和Pb5O8,其中Pb5O8中的Pb为+2价或+4价,As2O3、As2O5均为酸性氧化物)中回收制备砷酸钠晶体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浸出液的主要成分为Na3AsO4和NaAsO2)
A.As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ⅣA族
B.“碱浸”时,Pb5O8发生的反应:。其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5
C.浸出液“氧化”过程中,主要发生反应:
D.系列操作为:加热蒸发、趁热过滤、洗涤、干燥最终得到砷酸钠晶体
7.S8在液态SO2中可与SbF5反应,生成[S8][SbF6]2,其中[S8]2+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S8和SbF5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S8]2+中存在不同的硫硫键
C.反应过程中硫硫键发生了断裂 D.[S8]2+中所有S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
8.磷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发现的元素。白磷(P4)中毒可用CuSO4溶液解毒,发生如下反应:P4+CuSO4+H2O→Cu3P+H3PO4+H2SO4(未配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4只发生了氧化反应
B.反应过程中溶液pH增大
C.11molP4发生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0mol
D.皮肤接触到白磷,用CuSO4溶液清洗后,应再使用NaOH溶液清洗
9.下列文字叙述,用方程式解释错误的是
A.丁烷裂解:
B.牙齿釉质层长期被侵蚀溶解:
C.工业废水中含有,常用绿矾做处理剂:
D.“每炉甘石()十斤…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锻红…”火法炼锌:
10.以为催化剂,碘甲烷为助催化剂,利用甲醇合成乙酸(Monsanto法)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已知:铑(Rh)与钴(Co)在周期表中上下相邻,但Rh的最外层电子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h的价电子排布式为,位于周期表的ds区
B.①→②过程中,Rh被氧化;③→④过程中,Rh被还原
C.⑤为,在反应中作中间产物
D.此合成原理生成和,原子利用率小于100%
11.可以催化脱除,脱除反应为,脱除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中催化剂对的吸附强度强于图甲
B.脱除过程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D.催化剂的活性在脱除过程中不会改变
12.CuCl难溶于水和乙醇,在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以碱性蚀刻废液中的为原料制备CuCl的部分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于水所得溶液中
B.“酸溶”时不用稀硝酸的主要原因是硝酸易挥发
C.“还原”后溶液的pH增大
D.“洗涤”时先用水再用乙醇会降低产品的纯度
1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L Cl2溶于水,溶液中、和HClO的微粒数目之和为NA
B.12g石墨中含有的碳碳单键数目为2NA
C.常温常压下,Na2O2与足量H2O反应,共生成0.2mol O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4NA
D.1mol Cl2与足量消石灰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14.三氯硅烷(SiHCl3)是制取高纯硅的重要原料,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是强还原剂且易水解。实验室通过反应Si(s)+3HCl(g)SiHCl3(l)+H2(g)制备SiHCl3,已知电负性:Cl>H>S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1mol H2,转移的电子数为2mol
B.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C.SiHCl3在足量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Na2SiO3、NaCl和H2O
D.上述生成SiHCl3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则该反应需在高温条件下自发进行
15.三氯乙醛(CCl3CHO)是无色油状液体,常用于制取农药。其纯度的测定如下(杂质不参与反应)。已知:I2+2S2O=2I-+S4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Ⅰ,需用1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
B.步骤Ⅲ,发生的反应为:HCOO-+I2+2OH-=2I-+CO+H2O+H+
C.步骤Ⅳ,滴定终点的现象为:加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锥形瓶中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D.三氯乙醛(摩尔质量为Mg·mol-1)的纯度为
16.RbAg4I5是一种只传导Ag+的固体电解质,利用RbAg4I5可以制成电化学气敏传感器。某种测定O2含量的气体传感器如图所示,被分析的O2可以透过聚四氟乙烯薄膜,发生反应:4AlI3+3O2=2Al2O3+6I2,I2进一步在石墨电极上发生反应,引起电池电动势变化,从而测定O2的含量。下列关于气体传感器工作原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通过固体电解质迁向正极 B.银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g-e-=Ag+
C.测定一段时间后,固体电解质中Ag+减少 D.当O2浓度大时,电动势变大
17.将60.05的溶液与10.05的溶液混合,滴加溶液后变红色。设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
B.5.6g中含有的未成对电子的数目为0.5
C.0.05的溶液中含有的的数目小于0.05
D.的空间构型为V形
18.下列变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推动盛有的密闭针筒的活塞,压缩气体,气体颜色变深
B.将酸性溶液滴入乙醇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
C.将溶液加入NaOH溶液中,最终生成红褐色沉淀
D.向包有粉末的脱脂棉上滴几滴蒸馏水,脱脂棉燃烧
19.科研团队以双氧水为氧化剂催化苯羟基化制苯酚,反应机理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过程中,钒基催化剂表现出氧化性和还原性
B.随着的加入,只形成单过氧钒物种
C.反应过程中,V-O键裂解生成过氧钒自由基
D.该过程的总反应式:
20.某小组进行“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实验研究。分别取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溶液于试管中,再依次向试管中滴加酸性溶液,通过色度计监测溶液透光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已知:(1)溶液透光率与溶液中显色微粒的浓度成反比。
(2)酸性溶液与溶液反应时,某种历程可表示如图。
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从图1可知,该实验条件下,葡萄糖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B.理论上,和的反应中参与反应的
C.图2中曲线甲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可能与反应生成有催化作用的物质有关
D.图2中溶液浓度不同时,数据呈现的原因是:随浓度增大,反应历程中①、②、③、④速率均减小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B C C C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C B B C B A B D
1.D
【分析】由图可知,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在冷水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原子守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在热水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钠、氯酸钠和水,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原子守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l2+6NaOH=5NaCl+NaClO3+3H2O。
【详解】A.由分析可知,反应Ⅰ和Ⅱ都有氯化钠生成,A正确;
B.里中心原子Cl的价层电子对数为,孤对电子对数为1,则其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B正确;
C.反应Ⅰ中存在关系式:,1mol氯气参加反应,反应转移1mol电子,反应Ⅱ中存在关系式:,1mol氯气参加反应,反应转移mol电子,则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3:5,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反应Ⅰ和Ⅱ中,参加反应的氯气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都为1:2,D错误;
故选D。
2.B
【详解】A.由题中信息可知,利用可将废水中的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X后排放,则X表示,仍然是大气污染物,A错误;
B.该反应中,还原剂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4价,升高了6个价位,氧化剂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到0价,降低了5个价位,由电子转移守恒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B正确;
C.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4价,是该反应的还原剂,有强氧化性,通常不能用作还原剂,故不可用替换,C错误;
D.未注明气体状态,无法计算,D错误;
故选B。
3.B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向铜、银、金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浸取,将铜转化为硫酸铜,银、金不反应,过滤得到含有硫酸铜的浸出液1和含银、金的浸渣1,则酸1为稀硫酸;向浸渣1中加入盐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浸取,将银转化为氯化银、金转化为HAuCl4,过滤得到含有氯化银的浸渣2和含有HAuCl4的浸出液2,则酸2为稀盐酸;向浸渣2中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将氯化银转化为二硫代硫酸根合银离子,过滤得到含有二硫代硫酸根合银离子的浸出液3;浸出液3电沉积得到银;向含有HAuCl4的浸出液2中加入肼,将溶液中HAuCl4转化为金。
【详解】A.由分析可知,酸1为稀硫酸,酸2为稀盐酸,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浸取2中使用稀盐酸的目的是将银转化为氯化银、金转化为HAuCl4,不是提高了过氧化氢的氧化性,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加入肼的目的是将溶液中HAuCl4转化为金,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AuCl+ 3N2H4 =4Au+3N2↑+16C1-+12H+,故C正确;
D.硫代硫酸根离子的结构式为,离子中中心原子硫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为=0,端基硫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为=2,所以中心硫原子配位能力小于端基硫原子,故D正确;
故选B。
4.B
【详解】分析:在稀硫酸中溶解,通入在发生器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和,通过鼓入空气,防止浓度过高,还可以将其吹进吸收塔,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知,在吸收塔中与双氧水、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和氧气,再经过一系列操作得到粗产品。
A.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则溶解过程中不可以用盐酸代替稀硫酸,错误;
B.与双氧水、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和氧气,流程中做还原剂,正确;
C.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浓度过高,因为纯易分解爆炸,错误:
D.在吸收塔中与双氧水、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和氧气,温度过低反应速率慢,但是不一定会导致产率下降,错误;
故选B。
5.C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Zn能够置换出Au,说明还原性:,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反应配平后的方程式为:,即X表示,B正确;
C.由B项分析可知,根据配平之后的反应方程式可知,生成,转移电子总数为,C错误;
D.由B项分析可知,根据配平之后的反应方程式可知,氧化产物ZnCl2与还原产物Au、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D正确;
故答案为:C。
6.C
【分析】根据题干和流程图:高砷烟尘(主要成分为、和,、均为酸性氧化物),加入氢氧化钠和硫化钠进行碱浸,沉淀为和S,发生反应:,浸出液主要成分为和,加入过氧化氢进行氧化,发生反应:,得到溶液,然后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砷酸钠晶体,据此分析;
【详解】A.As是第33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ⅤA族,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碱浸”时发生反应:,其中氧化产物(S)与还原产物(5PbS其中3个化合价由+4降到+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B错误;
C.浸出液“氧化”过程中,发生反应:,C正确;
D.“氧化”后得到溶液,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砷酸钠晶体,D错误;
故选C。
7.C
【详解】A.S8中S元素得化合价为0,[S8]2+中S元素的化合价不再为0, S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所以S8和SbF5反应时有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S8和SbF5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
B.[S8]2+的结构中,硫原子之间存在不同的硫硫键,包括单键和双键,所以[S8]2+中存在不同的硫硫键,故B正确;
C.S8中是一个8元环结构,反应后生成[S8]2+,其结构仍是8个S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所以反应过程中硫硫键并未完全断裂,而是发生了重排(如单键和双键的形成),故C错误;
D.[S8]2+中,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加上硫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每个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S8]2+中所有S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8.C
【分析】反应中P由0价歧化为+5价和-3价,Cu由+2价降为+1价,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可配平方程式11P4+60CuSO4+96H2O=20Cu3P+24H3PO4+60H2SO4,氧化剂为P4和CuSO4,还原剂为P4,氧化产物为H3PO4,还原产物为Cu3P,据此解答:
【详解】A.P4、Cu3P、H3PO4中P的化合价分别为0、-3、+5,即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
B.反应生成硫酸和磷酸,H+浓度增加,pH减小,故B错误;
C.据分析,根据氧化反应计算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11molP4参与反应生成24molH3PO4,则转移24×5=120mol电子,故C正确;
D.皮肤接触到白磷,虽然用稀CuSO4溶液清洗后生成了H3PO4、H2SO4,但由于NaOH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NaOH溶液清洗,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D
【详解】A.丁烷裂解生成甲烷和丙烯的反应式为:,该反应式配平正确,且裂解产物合理,A正确;
B.牙齿釉质层(羟基磷酸钙)被侵蚀的反应式为:,电荷守恒、配平正确,B正确;
C.绿矾处理的反应式为:,该反应式电荷守恒,且氧化还原过程配平正确,C正确;
D.炉甘石()与碳高温反应生成Zn和CO,而非CO2。正确反应式应为:,D错误;
故选D。
10.C
【详解】A.Rh的价电子排布式为,为第Ⅷ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d区,A错误;
B.由图,①→②过程中,Rh多结合了I-,Rh化合价升高,被氧化;③→④过程中,Rh和CO形成配位键,没有被还原,B错误;
C.根据转化关系→ +⑤,可推出⑤为,在甲醇合成乙酸反应中作中间产物,C正确;
D.由图,此合成原理总反应为甲醇和CO催化反应生成乙酸,,原子利用率为100%,D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A.Fe2O3中铁元素为+3价、氧元素为-2价,图甲Fe2O3中带正电荷的铁元素和H2S中带正电荷的氢元素之间的斥力较大,而图乙Fe2O3中带负电荷的氧元素和H2S中带正电荷的氢元素之间的引力较大,则图甲中Fe2O3对H2S的吸附能力弱于图乙,故A正确;
B.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至+2价,硫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至0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变化,有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过程,故B错误;
C.根据脱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故C错误;
D.脱除一段时间后,析出的硫单质附着在催化剂表面,会影响催化剂的活性,活性降低,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2.D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二氯化四氨合铜经多步转化得到氧化铜,向氧化铜中加入稍过量的稀硫酸酸溶,将氧化铜转化为硫酸铜,向反应得到的硫酸铜溶液加入氯化钠和亚硫酸钠固体,将硫酸铜转化为氯化亚铜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SO+2Cl—+H2O=2CuCl↓+SO+2H+,过滤、用乙醇洗涤得到氯化亚铜。
【详解】A.配合物中四氨合铜离子为内界、氯离子为外界,配合物在溶液中电离出四氨合铜离子和氯离子,不能电离出氨分子,故A错误;
B.“酸溶”时不用稀硝酸的主要原因是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会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为硫酸根离子,导致亚硫酸根离子无法将溶液中的铜离子还原为氯化亚铜沉淀,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还原”发生的反应为2Cu2++SO+2Cl—+H2O=2CuCl↓+SO+2H+,反应生成的氢离子会使溶液pH减小,故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氯化亚铜在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所以“洗涤”时先用水再用乙醇会使氯化亚铜被氧化,降低产品的纯度,故D正确;
故选D。
13.C
【详解】A.Cl2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溶液中还存在氯气分子,则、和HClO的微粒数目之和小于NA,A错误;
B.石墨片层结构为,平均每个碳原子的碳碳单键数为,则12g石墨中含有碳碳单键1.5NA,B错误;
C.Na2O2与H2O的反应方程式为,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O2为氧化产物,由可知,共生成0.2mol O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C正确;
D.Cl2与消石灰反应的方程式为,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1mol Cl2与足量消石灰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D错误;
故选C。
14.B
【详解】A.电负性:Cl>H>Si,Si-H中,电子对偏向于H,则SiHCl3中Si为+4价,根据方程式:Si(s)+3HCl(g)SiHCl3(l)+H2,转移了4个电子,故生成1molH2,转移的电子数为4mol,A错误;
B.在该反应中HCl是氧化剂,在参加反应的3个H中,1个化合价降低到-1价,2个化合价降低到0价;Si化合价由0升高到+4价,做还原剂,故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B正确;
C.SiHCl3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SiHCl3在足量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Na2SiO3、NaCl、和H2O,C错误;
D.上述生成SiHCl3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正向是熵减反应,,则该反应自发进行需,可知需要在低温条件下,D错误;
故选B。
15.B
【分析】将样品溶于水配制100mL溶液,从中取出10mL溶液加适量的Na2CO3进行反应将CCl3CHO反应生成CHCl3和HCOO-,加入溶液调节pH值后加入25mL0.1mol/LI2溶液,充分反应后,加入淀粉作指示剂并用0.02mol/LNa2S2O3溶液,消耗VmL最后计算出三氯乙醛的纯度,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步骤Ⅰ是将样品配成100mL溶液,故需用1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A正确;
B.已知CO与H+不能大量共存,故步骤Ⅲ,发生的反应为:HCOO-+I2+3OH-=2I-+CO+2H2O,B错误;
C.步骤Ⅳ原来溶液时I2和淀粉溶液呈蓝色,当滴定终点的时候I2消耗掉了,所有蓝色消失,故滴定终点的现象为:加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锥形瓶中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C正确;
D.根据题干流程图中可找到关系式:CCl3CHO~HCOO-~I2,I2~2Na2S2O3可知,过量的I2的物质的量为:0.02mol/L×V×10-3L×=V×10-5mol,则与HCOO-反应的I2的物质的量为:(25×10-3L×0.1mol/L- V×10-5)=(25×0.1-0.01V)×10-3mol,故三氯乙醛(摩尔质量为Mg·mol-1)的纯度为,D正确;
故答案为:B。
16.C
【分析】由题意可知,银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银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银离子,多孔石墨电极为正极,银离子作用下碘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碘化银,电池的总反应为2Ag+I2=2AgI。
【详解】A.传感器工作过程中银离子通过固体电解质迁向正极,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银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银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银离子,电极反应式为Ag-e-=Ag+,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电池的总反应为2Ag+I2=2AgI,则测定一段时间后,固体电解质中银离子个数不变,故C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氧气浓度增大时,反应生成碘的物质的量增大,导致在正极放电的碘的物质的量增大,外电路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增大,电动势变大,故D正确;
故选C。
17.B
【详解】A.n(KI)=,,由反应可知,不足,根据的物质的量计算转移电子数,转化为,1个得到1个电子,n()=,则转移电子数为,又因为滴加溶液后变红色,所以溶液中含有,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转移电子数小于,A错误;
B.的电子排布式为,3d轨道上有5个未成对电子,5.6g的物质的量为n=,含有的未成对电子的数目为,B正确;
C.只知道溶液的浓度为,没有溶液体积,无法计算的数目,C错误;
D.与是等电子体,是直线形结构,所以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D错误;
故答案选B。
18.A
【详解】A.推进盛有NO2的密闭针筒的活塞,增大压强,反应2NO2N2O4的平衡正向移动,NO2的浓度增大,气体颜色变深,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
B.乙醇有还原性,高锰酸钾有氧化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紫色褪去,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Fe2+与NaOH生成Fe(OH)2白色沉淀,Fe(OH)2被氧化为Fe(OH)3红褐色沉淀,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Na2O2加水生成氧气,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9.B
【详解】A.如图所示,V的化合价包含+4和+5,表现出氧化性和还原性,故A正确;
B.根据反应机理可知,随着的加入,可能形成双过氧钒物种,故B错误;
C.根据反应机理可知,存在V-O键裂解生成过氧钒自由基,如图:→,故C正确;
D.如图所示,反应为苯、过氧化氢,产物为苯酚、水,反应式为,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20.D
【详解】A.由图1,葡萄糖浓度越大,透光率上升越快,由已知(1),即高锰酸根浓度下降越快,故反应速率越大,A正确;
B.高锰酸钾氧化草酸,生成二价锰离子和二氧化碳,锰化合价从+7变为+2,得5个电子,碳化合价+3变为+4,1个草酸分子失2个电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KMnO4和H2C2O4的反应中参与反应的n(KMnO4):n(H2C2O4)=2:5,B正确;
C.由历程图,Mn2+可以作为高锰酸钾和草酸反应的催化剂,故图2中曲线甲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可能与反应生成Mn2+有催化作用有关,C正确;
D.随H2C2O4浓度增大,草酸根浓度增大,反应历程①中,草酸根是反应物,随浓度增大,历程①速率是增大的,故D错误;
本题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