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暑期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卷(统编版)09——课后习题《北京的春节》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答:从课文中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可知,文章是按照 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课文中详写的是 、 、 、 和 的活动,略写的是 、 等活动。好处: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2)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零七八碎儿”在文中指 ,“杂拌儿”指等,“玩意儿”指的是 ,“闲在”在北京方言中是的意思。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 特色和 色彩,质朴平实,给人一种 的感觉。《腊八粥》4、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重点阅读第2—17段,找出描写八儿 、 、等的句子,然后细细体会,感受八儿等粥时的馋样儿。比如,“盼粥”中,八儿“进进出出”的动作和“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的语言,突出了八儿的馋样儿。“分粥”中,“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既表现了八儿的和 ,又使八儿 的馋样儿跃然纸上。“猜粥”和“看粥”中,八儿对各种食材的 ,也突出了他垂涎欲滴的样子。5、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主要写了八儿等粥和 两件事。 是详写, 是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腊八粥的 ,表现了八儿等粥时 、、 、 的心理,也展示了儿童的 ,同时让人感受到 、 的家庭生活。6、“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1)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这里的“糊糊涂涂”“叹气”写出了腊八粥 的特点,“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 的情形。(2)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这句话写出了腊八粥的 。(3)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这句话写出了腊八粥 、 的样子,极具 感。 7、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古诗三首》8、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的是:牛郎和织女因为 的阻挠,不能 ,只能隔着 彼此遥望。这首诗借 的故事,表达了一种 。9、《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①②10、选做。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寒食》写了 的习俗。寒食节 ,日暮 ,皇帝将火种赐给王侯新贵,以示恩宠。《迢迢牵牛星》与 有关。《十五夜望月》写了 的习俗,中秋节是 的节日,这一天的月亮又亮,所以亲人们都会在一起 。久而久。赏月就成为的一种习俗。其他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了 节 的习俗。王安石的《元日》中有“爆竹声中一;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写了春节时,喝 的习俗。《鲁滨逊漂流记(节选)》11、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这句话运用了 描写,突出了荒岛的 、 。12、他又累又饿。心里想: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这句话是对鲁滨逊的 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他 、 的心情。13、读一读节选片段,思考: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遇到的困难 克服困难的办法没法估算日子从船上收罗很多东西没有住的地方记录遇到的幸与不幸,尽可能安慰自己从初上荒岛到逐渐适应岛上生活,鲁滨逊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沮丧( ) (制造工具、建造住所) (习惯岛上的生活) (思考幸与不幸)14、回忆生活中让你感到烦恼的事情,制作一个表格,列出好处和坏处。说说通过这样做对自己有哪些帮助。①爸爸妈妈出差了,家里只有我和年迈的爷爷坏处 好处帮助: 。15、鲁滨逊是一个 、 、 、 、的人。16、从鲁滨逊记录自己的幸与不幸中获得的启示:事物具有 ,我们要学会 。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 。《匆匆》17、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然现象的 ,这与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形成 。18、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运用新奇巧妙的 ,写出了日子 和 的特点,表现出作者 的愁绪。19、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曰;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1)这段话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用一些 ,把无声无形的日子 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笔触细腻独特,表达了作者内心的 和 。(2)加点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 ,且一去不复返的道理。20、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出来读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①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②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 你对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在真会比助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好处:句段①通过 与 进行对比,发出疑问,并不断追问,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 之感,扣人心弦,引人深思。句段②,作者把情绪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以一连串的问句,追踪自己生命的 ,反省着过去的日子,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 和 ,也表达了 、 的感情。这两段话一连串的问句一层紧扣一层,紧紧吸引着读者的目光,在整篇文章的结构中巧妙地起到了 的作用,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 、 。同时,这些问句点明了 ,深化了 ,使得文章具有 的力量。21、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读了课文,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作者之所以写得如此感人,首先在于他在描述“时间流逝”时蕴含了 、、 的情感,情感郁积深厚,便会自然地诉诸笔端;其次,作者运用了 、 、 、 、 等修辞手法,借旦助大自然中一些 的景物和生活中一些 的场景,使抽象、无迹可寻的时间往变得 ,这些手法不仅使文章更加 ,而且于平淡中散发着浓郁的 气息。仿写:《那个星期天》22、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起床,刷牙,吃饭”,表明“我”的动作 ,“阳光明媚”说明,这些都反映了“我”当时 的心情。23、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1)文段是按照“ ”的结构来写的,是围绕“ ”这句话写的。(2)联系前文,“这段时光”指的是 的时间。“挨”字说明了在“我”感觉等待的时间是那么 和 。(3)在等待的这段时光里,“我”的心情是 又 ,“我”通过 、、 、 等打发时间。文段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我”当时的 。(4)从“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可以体会到“我”独自等待时的 、 。24、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1)文段共出现了三次“一声不吭”,“我”从最初的 变得越来越 ,第三次“一声不吭”,表明我已经彻底沉浸在 之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我”的 描写,表现了“我”想让母亲带我出去的心情。(3)最后一句话是 描写,光线渐渐“暗下去”“沉郁下去”,暗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 ,“我”的心情越来越 ,同时“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 之中。“我”“明白”的是今天 。25、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运用 描写,融情于景,“荒凉”体现了“我”内心的 和 ,写出了“我”当时 的心情。26、读下面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在课文中再找一找类似的语句,仔细体会。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盼着什么?这里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答:“我”盼着母亲 。这里通过对“我” 的动作描写和“我” 的内心独白展现了我“盼”的心情。27、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这个片段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答:这个片段表现了“我” 的心情。因为此时的“我”情绪 ,把感情融入对 和 的描写之中,昏暗的环境和无休止的搓衣服的声音烘托出“我” 的心情,比直接描写心情的效果更 ,更能 。类似的语句:(1)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这几句话借助“跳房子”“看云彩走”这些事例,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母亲回来时 又 的心情。(2)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这是“我”的 。连用问句,表达了“我”的 。(3)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句话运用 描写,写出了“我”当时 的心情。28、《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答:相同点是都运用了将 的方法。《匆匆》用太阳象征 ,通过写太阳从早到晚的“挪移”“跨过”“飞去”“溜走”等,表达对时光匆匆的 。《那个星期天》通过对 的描写——“明媚”“渐渐暗下去”“凉下去”“沉郁下去”“消逝”等表现“我”从 到 的心情变化。不同点是《匆匆》一文运用 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那个星期天》则侧重于 、 ,间接表达出来。《古诗三首》29、大漠沙如雪,( )。何当金络脑,( )。(原文填空)(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2)前两句诗运用 的修辞手法,分别把 比作 ,把比作 ,从 和 两个角度描写了 之景。(3)这首诗 ,通过咏叹 的命运,表达了自己渴望的远大抱负和 的感慨。30、(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原文填空)(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2)这首诗 ,借写石灰的 过程,表达了诗人 、的志向。31、( ),立根原在破岩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原文填空)(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号 ,其 、 、被世人称为“三绝”,擅长画 、 。(2)这首诗 ,借写扎根在岩石缝中坚韧挺拔的 ,表达自己 、 的志向。32、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马诗》中, 。《石灰吟》中, 。《竹石》中, 。这三首古诗都采用了 的写法,分别借 来表达诗人的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33、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从选段开头的两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从这两句话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为了革命事业 ,对革命事业 ,也可以体会到 。34、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 )多忙,对我的问题( )很感兴趣,( )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1)在选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2)用“ ”在选段中画出一处运用 手法的语句。35、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忆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1)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李大钊的 描写,表现了他对革命的革命精神。(2)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来概括选段的段意。36、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是对父亲 和 的描写。“没戴眼镜”“乱莲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在监狱里遭受了 。“平静”说明李大钊仍保持着 ,依然 ,“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 。37、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1)选段中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是 。(2)法庭上,父亲的神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 因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了 ,所以他能够 地应对危险和困难,就算严刑拷打也动摇不了他 ,面对亲人的哭喊,他没有表现出 ,而是用 、 的神情影响着亲人,使她们 。38、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这样写的好处: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不仅使整篇文章 ,对文章的中心起到了 ,表现了作者对敌人 ,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遇害的事情 ,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 之情。《为人民服务》39、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句话中,“完全”是说“我们”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 。“彻底”即,也就是说,不管 ,不管 ,“我们”都应该 。4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解释加点字。固: 。 或: 。于: 。(2)这句话出自西汉文学家 的《 》。在文中引用此句,意在说明 这一观点。41、(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 )一定会兴旺起来。(1)在选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2)选段前四句话的意思:第一句话是讲 ,第二句话是讲 ,第三、第四句话是讲 。句子与句子之间 ,意思 。(3)从选段中可以看出,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是“ ”。接受任何人的正确的批评的目的是“ ”,即为人民的利益坚持 ,改正 。42、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四个方面的意思:(1)如何对待 ——强调“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2)如何对待 ——强调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我们”的缺点;(3)如何对待 ——强调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和光明;(4)如何对待 ——强调不管是谁死去,只要他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文言文二则》43、两个学生分别是怎样学习下棋的?请你用文中语句回答。44、用恰当的成语评价弈秋的两个学生。前一个人: 。后一个人: 。4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一人学习 ,另一人学习 ,两人在学习态度上。46、从文中可知,后一个人学习的效果很差。如果你的班里也有这样的人,你会怎样劝他?47、两小儿能驳倒对方的观点吗?为什么?两小儿 。因为两小儿是从 思考同一个问题,他们的观点都以 为依据,各有各的 ,因此很难驳倒对方的观点。48、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孔子听后,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①②49、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一个小孩认为 。另一个小孩认为 。理由:第一个小孩是从 的角度说明的,通过观察太阳在进行判断;第二个小孩则是从 的角度说明的,根据太阳在 进行判断。他们是从 来思考同一个问题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50、“把‘?’拉直变成‘!’”中,“?”和“!”分别指的是什么?这样的表达有何好处?“?”指的是 ,是 ;“!”指的是 , 。这样的表达化 为 ,语言 ,增强了文章的 。51、课文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文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 :先写“ ”,着力突出其“ ”“ ”;再写“ ”,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合“问题”写相关的 或 ,也就是“ ”。52、这三位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请你说说原因。这三位科学家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都善于从 的、的现象中 。53、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再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含义:从生活现象中 ,最后就可能找到 。启发: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第二个事例是;第三个事例是。这三个事例都采用了 顺序来印证观点,即 、的现象。《表里的生物》55、在“我”眼中,“表里的生物”是什么?读完课文后说说你的看法。在“我”眼中,“表里的生物”是 。“表里的生物”其实是。56、为什么“我”吓了一跳,却还“感到愉快”?美丽的怀表里有一个 ,一动就要 ,“我”听到父亲这样的回答, 。父亲的话又证实“我”的猜测 ,所以“我”感到愉快。57、“这样的话”指的是什么话?为什么“我”后来不说了?“这样的话”指的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丰富,“我”知道了 ,明白了,也意识到童年的 与 ,因此后来不说了。58、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我”是一个 ,对事物有着 ,是一个 、,同时具有 的孩子。其他相关语句,如:“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这些内容写出了“我”的特点。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对事物有着 。参考答案1、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 采买东西、打扫房子好处:这样写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表现了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体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欢喜心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我每年都和爸爸妈妈回老家过年。一般来说,除夕一早我们就会启程,差不多中午就能到老家。吃完午饭,妈妈就和奶奶一起准备年夜饭,爸爸和爷爷去拜访亲戚。初一早上,奶奶会给我戴上“束原牌”,这是一种用来辟邪、祝福的吉祥物。看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到每家每户拜年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3、小孩子们喜欢吃的零食 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 一些小玩具“清闲自在” 口语化 地方 亲切4、语言、心理、动作 急切想要喝粥 狡黠 天真 渴盼喝腊八粥 猜测5、喝粥 等粥 喝粥 香甜诱人 焦急、期盼、好奇、惊异 天真烂漫 甜蜜温馨、其乐融融6、黏稠 狼吞虎咽 黏稠 逐渐黏稠、咕嘟冒泡 画面 7、刚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刚刚工作的毕业生,满头银发的老人,提到大白兔奶糖,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感觉呢?把蛋白、细砂糖、奶粉、黄油、炼乳等合拢来,按比例在锅中加热搅拌均匀,晾凉切块后用糖纸包好。单看糖纸上那只可爱的大白兔,闻闻搅拌时散发出的香味,就够咽三口唾沫了,何况是大包大包地装着,大颗大颗地往嘴里塞呢!8、王母娘娘的阻挠 团聚 隔着银河彼此遥望。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故事 思而不得的离愁别绪。9、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10、寒食节赐火 禁火 传蜡烛 七夕节 中秋节望月 团圆 赏月 中秋节 重阳 登高茱萸 放爆竹 屠苏酒11、环境 荒无人烟、野草丛生。12、心理 无助、悲伤13、遇到的困难 克服困难的办法没法估算日子 用刀刻痕记录时间缺乏物资 从船上收罗很多东西没有住的地方 砍木材、加工、打桩,建住所恐惧、沮丧 记录遇到的幸与不幸,尽可能安慰自己冷静 心平气和 宽慰 (流落荒岛)14、好处 坏处家庭作业没有人帮我检查。 自己检查,比以前细心多了。周末不能像以前一样跟爸妈出去玩。 周末可以待在家里阅读课外书。没有人帮我洗衣服。 自己洗,学会了用洗衣机。帮助:这样做对我帮助很大,提升了我的生活自理能力,使我能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烦恼。15、不畏艰难、冷静理性、乐观向上、聪明能干、顽强生存16、两面性 全面地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 辩证思考,积极乐观17、排比 循环往复 对比18、比喻 渺小 无声无息 万般无奈19、(1)排比、拟人 我们熟悉的具体的生活细节 来去匆匆 焦灼 遗憾(2)匆匆流逝20、自然景物的循环往复 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怅然若失痕迹 惋惜 感叹 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牵引情感 畅快、直接 文章主题 文章主旨 撼动人心21、深沉、真切、难以抑制 排比、设问、反问、比喻、拟人 常见 常见 具体可感 真切自然 抒情写作业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过;踢球的时候,日子从脚下匆匆跑过去;推看电视的时候,日子悄无声息地从荧屏上痕 闪过;傍晚时,我凝望天空,看变幻莫测的寸光流云,日子便轻轻悄悄地跟随流云,从我的眼前飘过;太阳渐渐西移,天际慢慢呈现橘红色,太阳不刺眼了,时光也随着最后的余晖,柔和地向大地散去;等眼前出现闪烁的星星,才发觉今天的时光,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22、十分麻利 天气很好 兴奋、期待23、(1)“总一分” “这段时光不好挨”。(2)妈妈提着菜篮去买菜 漫长 煎熬(3)焦急 盼望 跳房子、 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电影画报 心情(4)落寞、孤寂。24、(1)心存盼望 失望 失落(2)心理 追切(3)环境 落空 沮丧 伤心 没有希望出去了25、环境 沮丧 失落 彻底失望26、赶紧洗完衣服带“我”出去 蹲在母 亲身边等待 盼着、不想再错失机27、失望 已郁积到极点 光线 声音 失望至极 强烈 感染人类似的语句:(1)焦急 兴奋(2)内心独白 委屈(3)环境 彻底失望28、情感融入具体景物之中 时光 感慨 太阳光线 兴奋 失望一连串的问句 把情感融入人事、景物之中29、燕山月似钩 快走踏清秋(1)唐 李贺。(2)比喻 沙 雪 月 钩 视觉 触觉 大漠(3)托物言志 马 建功立业 不遇于时30、千锤万凿出深山 要留清白在人间(1)明 于谦。(2)托物言志 锤炼 不畏艰难、坚贞不屈31、咬定青山不放松 千磨万击还坚劲(1)清 郑燮 板桥 诗、书、画 兰、竹(2)托物言志 竹子 不屈不挠、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32、诗人借马表达自己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诗人借石灰的锤炼过程,表达自己不畏艰险、坚贞不屈的志向。诗人通过描写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表达自己不屈不挠、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志向。托物言志 马、石灰和竹子33、早出晚归 非常忠诚 局势越来越严峻。34、(1)(不论)(总是)(总是)(2)对比35、(1)语言 无私无畏(2)虽然局势越来越严峻,但是李大钊执意留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36、外貌 神态 残酷的折磨 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坚强 对亲人的爱。37、(1)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2)必胜的信心 泰然自若 必胜的信念 悲伤 安定、沉着 化悲痛为力量。38、照应开头 结构严谨 强化作用 强烈的憎恨 记忆深刻 无限追思39、别的目的 贯彻到底 在什么地方 做什么工作 为人民谋利益。40、(1)固:本来,原来。 或:有的,有的人。于:表示比较。(2)司马迁 《报任安书》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41、(1)(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只要)(就)(2)“我们”欢迎批评 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 “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的批评 联系紧密 层层递进。(3)“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为人民服务” 好的 错的。42、(1)如何对待死;(2)如何对待批评(3)如何对待困难;(4)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43、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44、专心致志、心无旁鹜、全神贯注、一心一意、聚精会神。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心不在焉、魂不守舍。45、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有很大差别46、亲爱的同学,态度决定一切,不同的学习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向课文中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学习,不要像后一个人那样,听课三心二意,这样是学不好知识的。47、很难驳倒对方的观点 不同的角度 事实和生活中的常理 道理48、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不能骗你们呀!②孩子们,你们太聪明了,能通过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发现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49、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视觉感受 不同时间的大小 温度感知 不同时间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 不同的角度50、发现的问题 不断的追问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真理。 抽象 具体 凝练 生动性51、相同的顺序: “现象” “细微”“司空见惯” “问题” 发明 发现 “真理”。52、细微 司空见惯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勤于探索,追根求源。53、含义:发现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真理。启发: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有强烈的求知欲,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54、第一个事例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通过紫罗兰遇酸变色,发现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遇酸变紅,遇碱变蓝,最后制成了石蕊试纸;第二个事例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看世界地图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通过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第三个事例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忽然转动,他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的结论。相同的表述 细微的、司空见惯55、一个小竭子 一个会运动的机械零件。56、丑恶而恐怖的小蝎子 蜇人 吓了一跳 没有错57、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表为什么能发出声音 表里面其实没有小蝎子 天真 幼稚58、求知欲旺盛 强烈的好奇心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探究 丰富想象力 善于观察 强烈的好奇心。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