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板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板块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A卷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拓展板块上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谆谆(zhūn)教导 前仆(pū)后继 滥(làn)调文章
B. 敷衍塞(sāi)责 谬(miù) 种流传 可歌可泣(qì)
C. 臆(yì)造 逻辑(jí) 钦(qīn)差大臣
D. 无的放矢(shǐ) 哗(huá)众取宠 校(xiào)对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粗枝大叶 夸夸其谈 故纸堆
B. 生吞活剥 等闲视之 言简意垓
C. 万马齐喑 牵强付会 实事求是
D. 契而不舍 孜孜不倦 循序渐进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B.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C.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D.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4.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 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
C. 我们的某些同志却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
D.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5. 下列关于《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号召全党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B. 文章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批判了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强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方法。
C. 作者运用大量比喻,如“墙上芦苇”“山间竹笋”,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 本文语言严谨,逻辑严密,属于典型的驳论文体。
6. 下列对《友邦惊诧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鲁迅针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而写的杂文。
B. 文章通过引用“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电文,直接批驳了国民党的荒谬论点。
C. 作者运用排比、反语等修辞手法,如“好个‘友邦人士’”,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D. 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引出敌论,再逐一批驳,最后揭示实质。
7. 下列关于《人生的境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B. 自然境界的人“顺才”或“顺习”,功利境界的人“为利”,道德境界的人“行义”,天地境界的人“事天”。
C.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的反思,才能提升人生境界,达到天地境界。
D. 本文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具体事例阐释抽象概念,如用“解牛”“画马”说明不同境界的差异。
8. 下列对《人应当坚持正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格拉底在狱中拒绝越狱,认为遵守法律是维护正义的体现,即使法律本身存在缺陷。
B. 文章通过苏格拉底与克里托的对话,探讨了个人与法律、正义与利益的关系。
C. 苏格拉底认为,越狱会破坏城邦的法律秩序,损害自己的灵魂,因此选择从容赴死。
D. 本文采用对话体,通过层层设问,引导读者思考正义的本质,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9.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使我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B. 能否提高学习效率,关键在于端正学习态度。
C. 我们要坚决反对那种不尊重客观事实、夸夸其谈的工作作风。
D. 为了避免不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必须加强安全教育。
10.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您的文章我已拜读,受益匪浅,其中有几处疑问,还望不吝赐教。
B. 我刚到贵公司,有许多事情不熟悉,还请您多多关照,拜托了!
C.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D. 您的大作已收到,我一定认真拜读,及时斧正。
二、填空题
1. 《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作者是__________,文章强调了__________的重要性。
2. 《友邦惊诧论》中,鲁迅用“__________”讽刺帝国主义的虚伪面目。
3. 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中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是__________。
4. 《人应当坚持正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文中苏格拉底通过__________论证了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5.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出自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三、课内阅读
(一)阅读《改造我们的学习》选段,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1. 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解释“肤浅”“贫乏”在文中的含义。
4. 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二)阅读《友邦惊诧论》选段,回答问题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1.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 列举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何目的?
3. 分析“好个‘友邦人士’”的讽刺意味。
4.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读书与境遇
罗建军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环境、境况和遭遇。人们总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畅快。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当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提升读书的层次。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能在逆境中崛起,关键在于是否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信念。司马迁遭受宫刑,忍辱负重,写成《史记》;贝多芬双耳失聪,却创作出《命运交响曲》。逆境中读书,需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在困境中坚持,在坚持中成长。
④困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困境往往伴随着孤独、寂寞、无助,此时读书,能让人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陶渊明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困境中,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在书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困境中读书,需要排除外界干扰,专注于书中的内容,用心品味,方能有所收获。
⑤无论身处何种境遇,读书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顺境中读书,要志存高远;逆境中读书,要坚持不懈;困境中读书,要心无旁骛。只有这样,才能在读书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高远目标”的理解。
5. 作者认为“困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五、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
材料二:苏格拉底在《人应当坚持正义》中认为,即使法律存在缺陷,个人也应当遵守,因为破坏法律会损害城邦的正义。
材料三: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中指出,道德境界的人“行义”,天地境界的人“事天”,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请结合材料,以“正义与境界”为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A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A 3. C 4. D 5. D 6. B 7. D 8. A 9. C 10. A
二、填空题
1. 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
2. 好个“友邦人士”
3. 天地境界
4. 柏拉图;对话
5. 《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偶、比喻
三、课内阅读
(一)
1.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2. 对比论证。通过我党幼年时期与现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认识的对比,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3. “肤浅”指认识表面、不深刻;“贫乏”指认识内容少、不丰富。
4.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后,使革命方向明确,取得了新的突破。
(二)
1. 排比、反语。排比增强气势,列举事实揭露“友邦”的虚伪;反语讽刺其本质。
2.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学生请愿形成对比,突出“友邦”的双重标准。
3. 用反语强调“友邦”并非真正的朋友,而是帝国主义的帮凶。
4. 表达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愤怒与批判,对学生运动的支持。
四、课外阅读
(一)
1.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读书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2.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诗句和罗曼·罗兰的话,举例说明顺境中读书的愉悦,增强说服力。
3. 强调在逆境中坚持读书的重要性,只有保持信念,才能在困境中成长。
4. 顺境中容易放松,确立高远目标能避免浅尝辄止,提升读书层次。例如,学生在顺境中应设定考研、科研等目标,不断进取。
5. 同意。困境中外界干扰少,专注读书能获得精神力量。如陶渊明在贫困中读书,获得心灵的宁静。
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