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B卷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板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B卷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板块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B卷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拓展板块上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谬(miù)种 钦(qīn)差 校对(jiào)
B. 敷(fū)衍 逻辑(jì) 臆造(yì)
C. 滥(làn)调 校(xiào)对 无的放矢(shǐ)
D. 粗(cū) 枝大叶 故纸堆(zhǐ) 锲而不舍(qì)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言简意赅 生吞活剥 等闲视之
B. 牵强付会 万马齐喑 实事求是
C. 契而不舍 孜孜不倦 循序渐进
D. 粗枝大叶 夸夸其谈 故纸堆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B.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C.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D.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4.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
B. 我们的某些同志却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
C.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D.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 下列关于《友邦惊诧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鲁迅针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写的杂文。
B. 文章通过引用“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电文,直接批驳了国民党的荒谬论点。
C. 作者运用排比、反语等修辞手法,如“好个‘友邦人士’”,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D. 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引出敌论,再逐一批驳,最后揭示实质。
6. 下列对《人生的境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B. 自然境界的人“顺才”或“顺习”,功利境界的人“为利”,道德境界的人“行义”,天地境界的人“事天”。
C.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的反思,才能提升人生境界,达到天地境界。
D. 本文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具体事例阐释抽象概念,如用“解牛”“画马”说明不同境界的差异。
7. 下列关于《人应当坚持正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格拉底在狱中拒绝越狱,认为遵守法律是维护正义的体现,即使法律本身存在缺陷。
B. 文章通过苏格拉底与克里托的对话,探讨了个人与法律、正义与利益的关系。
C. 苏格拉底认为,越狱会破坏城邦的法律秩序,损害自己的灵魂,因此选择从容赴死。
D. 本文采用对话体,通过层层设问,引导读者思考正义的本质,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使我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B. 能否提高学习效率,关键在于端正学习态度。
C. 我们要坚决反对那种不尊重客观事实、夸夸其谈的工作作风。
D. 为了避免不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必须加强安全教育。
9.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您的文章我已拜读,受益匪浅,其中有几处疑问,还望不吝赐教。
B. 我刚到贵公司,有许多事情不熟悉,还请您多多关照,拜托了!
C.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D. 您的大作已收到,我一定认真拜读,及时斧正。
10.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作者是毛泽东,文章号召全党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B. 《友邦惊诧论》的作者是鲁迅,文章批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
C. 《人生的境界》的作者是冯友兰,文章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道德境界。
D. 《人应当坚持正义》的作者是柏拉图,文章通过对话探讨了正义的本质。
二、填空题
1. 《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者指出“实事求是”的“是”指__________,这一理念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核心。
2. 《友邦惊诧论》中,鲁迅通过对比“友邦”对暴行的“不惊诧”与对请愿的“惊诧”,揭露其__________的本质。
3. 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中认为,功利境界的人行为动机是“__________”,而道德境界的人则以“__________”为准则。

4. 《人应当坚持正义》里,苏格拉底强调“__________比生命更重要”,因此拒绝以不正当方式越狱。
5. 《改造我们的学习》批判了“饱食终日,__________”的主观主义作风,倡导从实际出发的学习态度。
三、课内阅读
(一)阅读《人生的境界》选段,回答问题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1. 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如何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3. 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4. 分析“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的含义。
(二)阅读《人应当坚持正义》选段,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请你考虑一下,假定我们打算逃出这里,或者以别的什么方式离开这里,那么雅典人的法律和城邦会受到什么影响呢?难道我们以为法律和城邦不会受到损害吗?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可以被私人废弃和破坏,那么城邦还能存在吗?
克里托:当然不能。
苏格拉底:那么我们的行为是否正当呢?我们有没有破坏我们同他们之间的协议?我们有没有做不正当的事?
克里托:我无法回答你的问题,苏格拉底,因为我不明白。
苏格拉底:那么我们就假定法律和国家这样说:“苏格拉底,你想想,如果你以你打算采取的方式逃跑,你对我们法律和国家做的事,难道不是最严重的吗?”然后他们会说:“我们使你出生,抚养你,教育你,给予你和其他公民一样的利益,我们还宣布,任何雅典人,只要达到成年,自己能够认识国家的政体和我们法律,就可以带着他的财产离开雅典,到他愿意去的任何地方。如果你们有人对我们和国家不满,我们允许他带着财产离开,到他愿意去的任何地方。但如果有人留在这里,看到我们如何执行法律,管理国家,仍然留在这里,那么他实际上就已经和我们订立了协议,愿意服从我们的法律。如果他不服从,我们认为他在三个方面犯了罪:第一,不服从他的父母;第二,不服从教养他的人;第三,在同意服从法律之后既不服从法律,又不对我们指出我们的错误。”
1. 苏格拉底认为越狱会带来什么后果?
2. 法律和国家的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苏格拉底认为不服从法律的人在哪些方面犯了罪?
4. 如何理解“如果有人留在这里,看到我们如何执行法律,管理国家,仍然留在这里,那么他实际上就已经和我们订立了协议”?
四、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习的三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重境界同样适用于学习。
第一重境界是“望尽天涯路”,即确立目标。学习如同登山,没有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司马迁立志写《史记》,历经磨难,终成“史家之绝唱”;李时珍立志编《本草纲目》,尝遍百草,终成医学经典。确立目标,才能明确方向,激发动力。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即勤奋努力。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业精于勤,荒于嬉”。王羲之练字“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最终成为“书圣”;达芬奇画鸡蛋,反复练习,终成艺术大师。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克服困难,提升能力。
第三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豁然贯通。学习到一定阶段,会突然领悟到事物的本质。牛顿被苹果砸中,发现万有引力;王阳明“龙场悟道”,创立心学。这种顿悟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学习的三重境界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确立目标是前提,勤奋努力是基础,豁然贯通是结果。只有经历这三重境界,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自我。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如何理解“豁然贯通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4.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确立目标是学习的前提”的理解。
5. 作者认为“学习的三重境界相互关联”,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五、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
材料二:苏格拉底在《人应当坚持正义》中认为,即使法律存在缺陷,个人也应当遵守,因为破坏法律会损害城邦的正义。
材料三: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中指出,道德境界的人“行义”,天地境界的人“事天”,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请结合材料,以“学习与正义”为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B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D 3. D 4. C 5. B 6. D 7. A 8. C 9. A 10. C
二、填空题
1. 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性) 2. 侵略与虚伪 3. 为利;行义 4. 正义(灵魂的善) 5. 无所用心
三、课内阅读
(一)
1. 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
2. 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人的本能状态,道德和天地境界需要通过觉解和哲学反思实现,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3. 给予人对道德原理和宇宙的觉解,帮助人提升人生境界。
4. 道德境界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具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超越道德,追求宇宙意义,具有超道德价值。
(二)
1. 破坏法律秩序,损害城邦正义,使城邦无法存在。
2. 比喻论证。将法律和国家比作父母和教养者,强调服从法律的义务。
3. 不服从父母、不服从教养者、不服从法律且不指出错误。
4. 留在城邦即默认接受法律约束,形成契约关系,需遵守法律。
四、课外阅读
(一)
1. 学习需经历确立目标、勤奋努力、豁然贯通三重境界。
2. 举例论证。以司马迁、李时珍为例,说明确立目标的重要性。
3. 顿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基于长期研究。
4. 目标是学习的方向,如学生设定考上大学的目标,才能有学习动力。
5. 同意。目标指引方向,勤奋是基础,顿悟是结果,三者缺一不可。
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