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1综合评价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 远古时期,德州被称为“有鬲氏之国”,当时的人们“石斧凿洪荒,弓箭穿林莽”。这说明当时该地人们( )A. 田园生活,诗意栖居 B. 原始生产,共同生活C. 平等相待,孕育文明 D. 种植放牧,定居城市2. 下面三幅图所反映的三种社会类型的相同之处是( ) ①都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②所有劳动成果都归剥削者所有 ③都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 ④都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3.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下列对《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这段话否定了人类历史上曾经拥有过的辉煌业绩 ②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③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创造出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社会财富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4. (2024如皋模拟)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撰写的著作中就论证了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已经失去了其历史进步作用,进入了衰退阶段、腐朽阶段,以及爆发深层次危机的阶段。苏联“被摧毁”完全不是“历史的终结”。下列说法能够佐证材料中观点的是( )A.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逐步走出低潮状态B. 资本主义虽然稳定下来,但总危机在不断深化C. 21世纪社会主义在阶级社会演进中焕发出生机活力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5. 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觉醒年代”出现的原因是( )①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五四运动所带来的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近代中国人民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④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心骨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6. 某校高一(8)班同学在观看纪录片《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联欢》之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是几位同学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①甲同学: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的国际环境 ②乙同学: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③丙同学: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丁同学: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体系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7. (2024溧阳期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成网,铁路密布,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这些成就说明,改革开放( )A. 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B. 是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C.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D.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8. (2024湖州期末)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我们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的故事。下列关于中国故事前后对应正确的是( )①五四运动——我国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 ②红船起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必须经过两个步骤 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进程 ④“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发展、新实践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9.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对于今后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具有指导意义,它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并且适用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构成的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根本保障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 )①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②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③我国已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④我国已经从发展中国家行列迈进世界发达国家行列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11.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有(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②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③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④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实现平均分配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12.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说明(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基础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征程的第一阶段13. (2024湖州期末)2013—2023年,共建“一带一路”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 000多个合作项目,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近4 000万人摆脱贫困。中国和共建国家分享发展新路径,共绘发展新图景,携手实现世界现代化。这说明“一带一路”建设( )①拓展了广大共建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②反映了中国梦同实现世界现代化的梦紧密相连 ③提供了解决所有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④融合了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和人民的期盼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4.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用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与交融,是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把钥匙。下列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用典与其对应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相一致的是( )①“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②“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④“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坚定道路自信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5.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密切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发展,在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 ②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巅峰 ③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个人思想的体现 ④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二、 非选择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16. 材料一 为了学好思想政治课,某校高一(1)班学生准备收集一些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资料,于是列了下面的计划表。社会形态 搜集方式 资料内容原始社会 参观历史博物馆,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原始人遗留的文字资料,等等 原始人遗留的文字、绘画和原始人的生活遗迹,等等奴隶社会 参观历史博物馆,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的历史文献,等等 天文、历法、建筑、冶铁技术,等等封建社会 参观历史博物馆,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的历史文献,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等等 四大发明、数学、医学、天文、历法等成就,优秀文学作品,等等(1) 请指出同学们所列计划表中的不妥之处。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2)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17.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它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了极少数压迫者、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征战不已和人民生活贫困的局面。有人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18. 小王同学在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这一部分内容时,制作了下面的知识结构图。请你帮他完成图中A、B处的内容,并分别解释其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过程中的作用。19. (2024烟台期末)回顾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2023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辉煌45载。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改革的精神一脉相承,开放的步伐越发矫健,传递推动人们走向未来的勇气。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2011年,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首次提出新型举国体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丰富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已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新时代新征程中,我国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推进改革开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分析我国不断推进经济制度、体制改革的原因。20. (2024烟台期末)【岁月,见证百年历程】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风雨才能看得更清楚。100多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70多年前,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受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今天,神州大地自信自强、充满韧劲,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如阿塞拜疆副总理说:“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1)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谈谈阿塞拜疆副总理得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这一论断的依据。【奋斗,书写时代华章】为宣传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某中学高一(3)班学生设计了一块看板(见下图)。新“赶考”之路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赶考”,告诫全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新机遇】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新质生产力为科技创新发展及中国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方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引擎…… 【新挑战】 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特别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亟待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 【结束语】 ____________________,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赶考”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结合材料,运用“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识,完成看板内容。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准确、规范;④总字数在100字左右。必修1综合评价1. B 2. A 3. C4. D 冷战结束后,世界仅剩5个社会主义国家,仅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上来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状态,A错误。“资本主义已经失去了其历史进步作用,进入了衰退阶段、腐朽阶段,以及爆发深层次危机的阶段”,说明资本主义并未稳定下来,B错误。21世纪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而不是阶级社会)演进中焕发出生机活力,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21世纪早已经不是阶级社会,C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这能佐证苏联“被摧毁”完全不是“历史的终结”,D正确。5. B 6. C7. C 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成就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C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A与题意不符。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B与题意不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排除D。8. D 五四运动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①错误。中国共产党从浙江嘉兴的南湖红船起航,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②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进程,③正确。“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中国道路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发展、新实践,④正确。9. D 10. A 11. B 12. A13. A “中国和共建国家分享发展新路径,共绘发展新图景,携手实现世界现代化”,这说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了广大共建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反映了中国梦同实现世界现代化的梦紧密相连,①②正确。“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不是所有问题,③错误。中国梦融合了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和人民的期盼,④错误。14. D 15. B16. (1) ①文字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因此,查阅原始人遗留的文字资料是不可能的。②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是在封建社会,因此,将冶铁技术列入奴隶社会的搜集内容是不恰当的。(2)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和发展时期,但这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也就难以改变其灭亡的命运。 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④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中的困难,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17. 该观点是片面的。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②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③二者之间的联系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8. A: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作用:①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的弊端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②工人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作用:①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②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19.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制度、体制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推进经济制度、体制改革有利于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 (1)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 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使命新要求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