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拓展板块上册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佶屈(jí qū) 梵文(fán wén) 境界(jìng jiè)B. 载体(zài tǐ) 铿锵(kēng qiāng) 造诣(zào yì)C. 譬如(bì rú) 桎梏(zhì kù) 隔膜(gé mó)D. 载(zài)体 氛(fèn)围 模(mú)型2. 下列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李约瑟是英国科学史学家,首次系统研究中国科技史B. 文章批判了“欧洲中心主义”,强调东西方科技互补性C. 提出“远东”概念体现了作者对欧洲文化偏见的反思D. 主张通过科学史研究消除民族间的误解与隔阂3. 下列对《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乔治·萨顿认为东方科学是西方科学的“母亲”B. 文章强调科学方法是万能的,应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C. 指出东方科学在实验精神上远超西方,需虚心学习D. 呼吁以“西方态度”对待东方科学,促进文明交流4. 下列关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光潜认为文学语言是观念性媒介,需通过符号引发联想B. 文学的形象性体现在可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构建画面C. 与音乐相比,文学更注重时间性,擅长描绘动态过程D. 强调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其他艺术形式更细致入微5. 下列对《音乐就在你心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陈钢提出“三只耳朵听音乐”,倡导兼容古典、流行、现代音乐B. 文章认为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声”,即通过留白引发无限想象C. 引用“乐为心声”说明音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强烈感染力D. 主张用理性分析代替感性体验,以科学方法鉴赏音乐艺术6. 下列对《人间词话》六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认为“有境界则自成高格”B. “造境”与“写境”分别对应理想派与写实派的创作方法C. “人生三境界”以词境喻治学,强调循序渐进的重要性D. 主张诗人只需“入乎其内”观察生活,无需“出乎其外”反思7.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科学是照亮黑暗的明灯,人文是滋养心灵的清泉B. 文学语言如万花筒,能折射出多彩的人生图景C. 音乐像闪电劈开心扉,瞬间点燃情感的火焰D. 东方与西方的科学真理,如同日月星辰般永恒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学习《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使我认识到文明交流的重要性B. 能否提升文学鉴赏力,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C.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D. 为了避免不再发生类似错误,我们必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9.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您的大作已拜读,其中观点新颖,论据充分,令我茅塞顿开B. 这是我的拙作,请您批评指正,如有不当之处,务必斧正C. 感谢您的指导,我一定按照您的要求,尽快修改文章D. 我刚完成一篇论文,希望您能帮我审阅,不胜感激10.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是李约瑟为其著作撰写的导言B. 《音乐就在你心中》作者陈钢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者之一C.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美学著作,首次提出“境界说”D.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选自朱光潜的《谈美书简》二、填空题1.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的作者是__________,文章批判了__________的偏见,强调东西方科技的互补性。2. 乔治·萨顿在《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中指出,科学的种子起源于__________,东西方文明应__________。3. 朱光潜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中认为,文学通过__________塑造形象,其语言具有__________和情感性。4. 《音乐就在你心中》提出“三只耳朵听音乐”,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和现代音乐。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三境界”,其中第二境界对应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一)阅读《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选段,回答问题欧洲人常称东亚为“远东”,这一名称本身就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色彩。作者认为,这种偏见并非个人观点,而是欧洲文化长期存在的集体意识。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长期领先世界,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的宗旨正是要客观评价中国科技成就,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不实传闻。1. 作者为什么批判“远东”这一名称?2. 文中列举四大发明的作用是什么?3. 解释“不实传闻”在文中的含义。4. 如何理解“本书的宗旨”的现实意义?(二)阅读《人间词话》六则选段,回答问题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1. 这三则境界分别比喻治学的哪三个阶段?2. 分析“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象征意义。3. 引用柳永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强调了什么?4.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蓦然回首”境界的理解。四、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文学与音乐的共通之美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写剑舞:“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文字没有声音,却让人仿佛听见剑器划破空气的锐响——这是文学与音乐的隐秘共鸣。文学与音乐都以“节奏”为骨。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短句急促,如急雨敲窗;王维“空山新雨后”的长句舒缓,似流水潺潺。这种文字节奏,和音乐中的快板、慢板异曲同工。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用木管模拟鸟鸣,弦乐铺展田野的辽阔,正如散文用比喻勾勒画面——两者都在“留白”中给人想象空间。有人说“文学是无声的音乐,音乐是有声的文学”。王实甫《西厢记》里“碧云天,黄花地”,被作曲家谱成唱段,文字的意境借旋律更动人;而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听众能从旋律中“读”出糖果王国的故事。这种共通,源于两者都在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欢喜时的明快,悲伤时的低回。朱光潜说“文学语言靠想象构建形象”,陈钢说“音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读诗时感受节奏,听乐时联想画面,便是在两种艺术中找到共鸣。这种共鸣,让美超越形式,成为心灵的养分。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分析“文学是无声的音乐,音乐是有声的文学”的含义。 4. 联系《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和《音乐就在你心中》,谈谈如何感受“艺术共通之美”。五、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强调,东西方科技应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材料二:陈钢在《音乐就在你心中》中倡导用“三只耳朵”兼容不同音乐类型。材料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创作理念。请结合材料,以“兼容与超越”为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A卷答案一、选择题1. B 2. C 3. A 4. C 5. D 6. D 7. B 8. C 9. D 10. D二、填空题1. 李约瑟;欧洲中心主义2. 东方;相互尊重、交流互补3. 语言;形象性4. 古典音乐;流行音乐5.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课内阅读(一)1. 因“远东”名称带有欧洲中心主义偏见,忽视东亚文明的独立性。2. 证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的贡献,反驳“欧洲中心主义”。3. 指“重要发明不可能在欧洲以外诞生”的错误观点。4. 客观评价中国科技,促进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二)1. 立志、求索、顿悟。2. 象征治学初期的高远目标与孤独探索。3. 强调治学过程中坚持不懈的精神。4. 指长期积累后,对知识或真理的突然领悟,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四、课外阅读《文学与音乐的共通之美》1. 文学与音乐在节奏、意境、情感传递上存在共通之美,这种共通能超越形式滋养心灵。 2.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以李白、王维的诗句为例,用“急雨敲窗”“流水潺潺”比喻文字节奏,生动说明文学与音乐在节奏上的共通性。 3. 文学虽无声,却能像音乐一样传递节奏与意境;音乐虽无形,却能像文学一样讲述故事与情感,两者在艺术表达上相互呼应。 4. 结合朱光潜的观点,通过想象感受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结合陈钢的观点,用感性体验捕捉音乐的情感;同时关注两者在节奏、情感上的共通点,比如读诗时联想旋律,听乐时联想文字意境,就能感受到艺术共通之美。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