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B卷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拓展板块上册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铿锵(kēng qiāng) 桎梏(zhì gù)B. 佶屈(jié qū) 梵文(fàn wén)C. 遽然(jù rán) 造诣(zào yì)D. 境界(jìng jiè) 隔膜(gé mó)2. 下列关于《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乔治·萨顿是新人文主义先驱,主张科学与人文结合B. 文章指出东方科学是实验科学的源头,西方应虚心学习C. 强调科学方法有局限性,无法解决艺术、道德等领域问题D. 呼吁以谦虚态度对待东方科学,避免重蹈希腊人覆辙3. 下列对《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光潜认为文学语言是感性媒介,直接引发读者的感官体验B. 与绘画相比,文学更擅长表现空间中的静态事物C. 文学的认识功能体现在可深入挖掘人性与社会本质D. 强调文学语言应追求精确性,避免隐喻、象征等手法4. 下列关于《音乐就在你心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陈钢提出“乐为无声”,认为音乐的最高境界是静默B. 文章通过“梁祝”案例说明音乐与文学的情感共鸣C. 主张用感性体验为主、理性分析为辅的方式鉴赏音乐D. 强调音乐能跨越语言障碍,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5. 下列对《人间词话》六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国维认为“境界”是文学创作的核心,与作者胸襟无关B. “写境”强调虚构想象,“造境”注重写实观察C. “人生三境界”分别对应立志、奋斗、成功三个阶段D. 主张诗人只需“出乎其外”反思生活,无需深入体验6.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科学是船,人文是帆,共同驶向文明的彼岸B. 文学语言如清泉,滋润着读者干涸的心灵C. 音乐像春风,拂去人们心中的尘埃D. 东方与西方的科学,如同日月交替,缺一不可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学习《音乐就在你心中》,使我认识到音乐的魅力B. 能否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关键在于多阅读、多积累C. 我们要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D. 为了避免不再出现错误,我们必须认真核对课文内容8.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您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希望您能继续斧正我的文章B. 这是我的一点浅见,仅供参考,如有不当,请批评指正C. 感谢您的帮助,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努力学习D. 我刚完成一篇作品,恳请您帮我修改,不胜感激9.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选自乔治·萨顿的《科学史导论》B.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作者朱光潜是现代美学家C.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著作,首次提出“境界说”D. 《音乐就在你心中》作者陈钢是中国现代作曲家,代表作《黄河大合唱》10. 下列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李约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系统研究西方科技史B. 文章批判了“欧洲中心主义”,强调中国科技的绝对优势C. 提出“远东”概念体现了作者对亚洲文明的尊重D. 主张通过科学史研究促进东西方文明的平等交流二、填空题1. 乔治·萨顿在《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中指出,科学的种子起源于__________,东西方文明应__________。2. 朱光潜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中认为,文学通过__________塑造形象,其语言具有__________和思想性。3. 《音乐就在你心中》提出“三只耳朵听音乐”,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和现代音乐。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三境界”,其中第三境界对应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的作者是__________,文章批判了__________的偏见,强调东西方科技的互补性。三、课内阅读(一)阅读《东方和西方的科学》选段,回答问题东方是科学的母亲,西方是科学的父亲。实验科学的种子起源于东方,如古埃及的天文学、古巴比伦的数学。欧洲在文艺复兴后将实验方法与数学结合,推动科学突飞猛进。但西方不应忘记,其科学成就建立在东方文明的基础之上。1. 作者为什么将东方比作“科学的母亲”?2. 分析欧洲科学突飞猛进的原因。3. 解释“基础”在文中的含义。4. 如何理解“东方是科学的母亲,西方是科学的父亲”的比喻?(二)阅读《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选段,回答问题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不同,它不追求精确性,而是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构建形象。例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用夸张手法表现愁绪,比直接描述更具感染力。文学正是通过这种形象性,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作品的魅力。1.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是什么?2. 分析“白发三千丈”的修辞手法及作用。3. 解释“形象性”在文中的含义。4. 联系课文,谈谈文学语言如何引发读者共鸣。四、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科技与传统工艺的新生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里,《千里江山图》被拆解成千万个像素点——观众可以放大到看清颜料层的纹理,甚至能通过AR技术“走进”画中江川。这不是传统工艺的“失真”,而是科技赋予的新生。传统工艺曾面临“藏在深闺”的困境。苏绣大师沈寿的作品《耶稣像》曾因展出条件限制,百年间仅少数人得见;景德镇古瓷配方,因老师傅离世差点失传。而现在,3D扫描能留存绣品的针法数据,AI算法可模拟瓷釉的窑变规律,数字技术让传统工艺突破时空限制。有人担心科技会消解工艺的“手工温度”。其实不然。数字技术是“桥梁”而非“替代”:它记录老师傅的手势轨迹,是为了让技艺更好传承;它模拟窑变,是为了让新手理解古法智慧。就像故宫的数字修复,技术员先通过算法分析残损壁画的笔触,再由画师手工补绘——科技保留精髓,人文赋予灵魂。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在于“守正”与“创新”的平衡。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强调的,文明进步需要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当苏绣纹样通过数字平台成为服装设计师的灵感,当古瓷元素融入现代文创,传统工艺便在科技中获得了新的生长力。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②段列举苏绣、景德镇古瓷的例子有何作用? 3. 如何理解“科技是‘桥梁’而非‘替代’”? 4. 联系《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谈谈你对“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理解。五、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朱光潜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中强调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材料二:陈钢在《音乐就在你心中》中倡导用“三只耳朵”兼容不同音乐类型。材料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创作理念。请结合材料,以“艺术的相通与超越”为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B卷答案一、选择题1. B 2. B 3. C 4. A 5. C 6. D 7. C 8. B 9. D 10. D二、填空题1. 东方;相互尊重、交流互补2. 语言;形象性3. 古典音乐;流行音乐4.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5. 李约瑟;欧洲中心主义三、课内阅读(一)1. 因东方是科学种子的发源地,如古埃及、巴比伦的科学成就。2. 欧洲将实验方法与数学结合,推动科学发展。3. 指东方科学为西方科学提供了基础和启示。4. 比喻东方是科学起源,西方是科学发展的推动者,强调互补性。(二)1. 文学语言追求形象性,科学语言追求精确性。2. 夸张,突出愁绪之深,增强感染力。3. 指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构建生动的艺术形象。4. 如通过情感化语言引发读者共鸣,参考《音乐就在你心中》的情感传递。四、课外阅读(一)《科技与传统工艺的新生》1. 科技能让传统工艺突破时空限制获得新生,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2. 举例论证,具体说明传统工艺曾因时空限制难以传承,反衬科技对工艺传承的重要性。 3. 科技不是取代手工技艺,而是通过记录、模拟等方式帮助传承工艺精髓,为传统工艺注入新活力。 4. 正如《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强调东西方应相互学习,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也需互补:科技提供传承手段,传统提供文化内核,两者结合才能让工艺焕发新生。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