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板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板块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拓展板块上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词语中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蕊(ruǐ) 平仄(zè) 潭柘寺(zhè)
B. 敷衍(fū yǎn) 桎梏(zhì gù) 侥(ráo)幸
C. 嗥(áo)叫 艾蒿(hāo) 饿殍(piǎo)
D. 隽(jùn)永 契(qì)合 字斟句酌(zhuó)
2.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都的秋》通过“落蕊”“秋蝉”等意象,营造出清、静、悲凉的意境。
B. 《我的母亲》以“软而硬”的性格刻画,展现母亲坚韧与慈爱的双重特质。
C. 《合欢树》中“合欢树”象征母亲的爱与生命的延续,结尾“悲伤也成享受”体现作者对母爱的深刻领悟。
D. 《像山那样思考》通过狼的嗥叫,批判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是现代散文家,代表作还有小说《狂人日记》
B. 《我的母亲》作者老舍是京味文学代表,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
C. 《合欢树》作者史铁生的作品多聚焦都市生活,《我与地坛》是其科幻小说
D. 《像山那样思考》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英国生态学家,著有《沙乡年鉴》
4. 下列对《像山那样思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狼的嗥叫”不仅是动物的本能发声,更是自然对人类的警示
B. 作者通过“杀死狼→鹿增多→植被破坏”的连锁反应,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C. “像山那样思考”指人类应放弃对自然的利用,完全顺从自然规律
D. 文章结尾“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强调荒野是自然规律的原初体现
5. 下列句子中,情感与《我的母亲》中“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蕴含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
A. 落蕊铺地,我却总想起母亲扫地时的背影(《故都的秋》改写)
B. 合欢树开花时,我总觉得那是母亲在对我微笑(《合欢树》改写)
C. 狼的嗥叫里,我仿佛听见自然对人类的宽容(《像山那样思考》改写)
D. 秋风起时,我总会把外套裹紧,像母亲当年为我掖被角那样(课外文段)
二、填空题
1. 《故都的秋》的作者是________,选自散文集《________》。
2. 《我的母亲》的作者老舍原名________,通过________描写手法展现母亲的形象。
3. 《合欢树》中,作者通过________的象征手法,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生命的感悟。
4. 《像山那样思考》的作者是美国生态学家________,文章呼吁人类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一)阅读《故都的秋》选段,回答问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1. 选段通过哪些感官描写秋景?
2. “落蕊”“扫帚丝纹”等意象体现了故都之秋的什么特点?
3. 分析“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一句中蕴含的情感。
(二)阅读《我的母亲》选段,回答问题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1. 选段中母亲的行为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2. 分析“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与“大褂洗得干干净净”的对比作用。
3. 结合全文,谈谈作者通过母亲形象表达的主题。
四、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藤椅上的阳光》
奶奶的藤椅放在院里的老槐树下,藤条被岁月磨得发亮,像奶奶手上的老茧——粗糙,却藏着暖。
我总爱蹲在藤椅旁看奶奶择菜。她的手指在青菜叶间翻动,枯黄的老叶被轻轻掐掉,留下的嫩绿水灵,像把春天留在了竹篮里。“这菜要顺着纹路洗,才不会烂。”她说话时,阳光从槐树叶的缝隙漏下来,在她银白的头发上跳。
有次我摔破了膝盖,趴在藤椅上哭。奶奶不哄,只把晒干的艾草揉碎了,用热毛巾裹着敷在我腿上。“疼是提醒你,走路要稳当。”她的手掌按在毛巾上,温度慢慢渗进皮肤,比药膏还管用。那天下午,藤椅被晒得发烫,我闻着艾草的香,居然睡着了。
后来奶奶走了,藤椅还在。槐树叶落了又长,阳光照样落在藤椅上,只是没人再坐在上面择菜。有天我摸着藤条间的纹路,突然想起奶奶说“菜要顺着纹路洗”——原来她教我的,不只是择菜,是顺着日子的纹路,把苦日子过出暖来。
去年秋天,我在藤椅上放了个竹篮,装满刚摘的野菊。风过时,藤椅轻轻晃,像奶奶还坐在那里,笑着看我。
1. 文中“藤椅”“艾草”“野菊”等事物有何共同作用?
2. 分析“藤条被岁月磨得发亮,像奶奶手上的老茧——粗糙,却藏着暖”的比喻效果。

3. 结合《我的母亲》中“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的细节,谈谈本文“择菜”“敷艾草”等细节描写的作用。

4. 结尾“风过时,藤椅轻轻晃,像奶奶还坐在那里”蕴含怎样的情感?
五、作文
以“秋天的记忆”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要求:结合自然景物描写,融入个人情感,体现对生命或亲情的感悟。
参考答案(A卷)
一、选择题
1. A
2. D
3. B
4. C
5. D
二、填空题
1. 郁达夫;《闲书》
2. 舒庆春;细节
3. 象征(或“托物言志”)
4. 奥尔多·利奥波德;尊重自然规律
三、课内阅读
(一)
1. 视觉(落蕊满地)、触觉(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潜意识感受(落寞)。
2. 清、静、悲凉。
3. 表面写秋景的落寞,实则暗含作者对故都秋意的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二)
1. 勤劳、好客、自尊。
2. 对比突出母亲虽生活清苦,仍注重礼节与尊严。
3. 表达对母亲坚韧品质的赞美,以及对传统文化中亲情与礼节的传承。
四、课外阅读
1. 这些事物都是承载回忆的载体,是亲情的象征。它们串联起与奶奶相关的生活片段,将抽象的思念寄托在具体物象中,让回忆有了依托,也让温暖的亲情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2. 把“被岁月磨得发亮的藤条”比作“奶奶手上的老茧”,既贴合两者因长期使用而形成的“粗糙”外在特征,又通过“却藏着暖”的转折,将藤条的质感与奶奶的形象关联——藤条的“亮”和老茧的“暖”,都暗含着岁月沉淀的温情与关怀,生动传递出奶奶虽朴素却充满爱的形象特质。

3. 《我的母亲》中“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的细节,通过日常行为展现母亲的严谨与对他人的尊重;本文“择菜”(留下嫩绿水灵的菜叶)、“敷艾草”(用热毛巾裹艾草治伤)等细节,同样以生活化的行为展现奶奶的细致与关爱。这类细节描写以小见大,避免了抒情的空泛,让奶奶的形象更真实可感,也让祖孙间的亲情通过具体动作自然流露,更显真挚动人。

4. 这句话蕴含着对奶奶深切的思念——藤椅的晃动仿佛奶奶仍在的错觉,是“我”对奶奶的怀念在现实中的投射;同时也藏着温暖的慰藉:奶奶虽已离开,但她留下的温暖记忆从未消失,风动藤椅的画面让“我”觉得奶奶的爱始终在场,亲情并未因离别而断裂,反而成为心底恒久的慰藉。
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