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字义无误的一项是( )
A.毫迈 惊天动地 大举进犯(行动,举动)
B.攀登 粉身碎骨 聚精会神(会合,集中)
C.冰雹 坚强不屈 昂首挺胸(精神振奋)
D.汇集 全神惯注 徐徐上升(缓慢)
2.确定主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演讲时观点要鲜明,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如,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引用生动的故事等。
B.要有感染力,语气、语调要适当,姿态大方。
C.演讲时可以利用停顿、重复强调要点,还可以加上一些肢体动作来增强表现力。
D.要佩带贵重首饰,显示身份。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律·长征》中,作者通过“暖”“寒”的对比,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和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B.《开国大典》通过场面描写表现了人民激动的心情,展现了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C.《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既充分表现了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又突出了战士个人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
D.《灯光》一课运用插叙的写法写了“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的事
二、书写
4.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5.看拼音写词语。


三、判断题
6.《狼牙山五壮士》中,“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这句话就是点面结合中“面”的描写。(( )
7.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
8.句子是否是比喻句:班长马宝玉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
9.《七律·长征》中“七律”是指每句七个字的律诗,诗歌的中间四句用了对偶手法。( )
四、填空题
10.看拼音,写词语。
(1)这是一棵长在xuán yá( )边上的树,你看,它多么顽强啊!
(2)我将来要当一名潜水员,去tàn suǒ( )海底的奥秘。
(3)最后一艘dù lún( )终于来了,他迫不及待地跳上了船。
11.写出句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我们全靠身上的伪装掩护自己。( )
(2)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 ( )
(3)恶毒的敌人竟使用燃烧弹来进行搜索了。 ( )
(4)忽然,一阵浓重的棉布焦味钻进我的鼻子。 ( )
12.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 次,按出现的顺序,它们所表达出的感情分别是 和 。文中的赫副营长是一位 的英雄。
五、语言表达
14.为了发挥班集体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班委会决定开展一次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的主题会。假如你是这次班会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话为开场白。
六、现代文阅读
15.课内阅读。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画“ ”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选段先整体写了五位壮士与敌人战斗的场景,又重点写了马宝玉的表现,这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以“我心中的英雄”为话题,谈谈你的认识。
感动中国2023年度获奖人物:蓝天卫士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
【事迹】: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近些年,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勇担使命,驾驶着“轰﹣6k”战巡南海、绕飞台岛、演兵西太,飞出了不断延伸的时代航迹。一次考核中,他们在起飞晚了22分钟的情况下,逆转绝境,夺得团体第一名。从单打独斗,到成体系作战,中国空军越飞越高,越飞越强!
【二大队颁奖辞】:大鹏保持向上的姿态,时代赋予最大的托举,从前的孤勇者,如今是国之重器,苦练精飞,逐浪驱敌,南海、西太、绕岛,离弦之箭,射向深蓝。
阅读。
国旗,冉冉升起
①宽阔的长安街上,华灯还在淡淡的晨雾中闪烁,成千上万的人已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急切地等待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升旗仪式这一庄严时刻的到来。
②当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时,雄壮的歌声划破长空,在广场上空回响。矫健的国旗护卫队英姿勃勃地走出天安门,迈上金水桥。威武高大的擎旗手,肩扛国旗,在护旗手的护卫下,正步跨过长安街走向广场,他们身后是军乐队。
③人头攒动的广场瞬时静下来,人们的目光集中到这支队伍上。迎着曙光,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上升。
④“敬礼!”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右手高举过头顶行队礼,广场上15万群众凝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
⑤庄严、肃静、神圣。
⑥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升到旗杆顶。
⑦广场上、金水桥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16.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人头攒动:
心潮澎湃:
17.本文描写了天安门前的一次升旗仪式,依次记叙的是 、升旗盛况、 、升旗后人们的心情。
18.用“ ”画出最能表达人们激动心情的句子。
19.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久久不愿离去”?
七、书面表达
20.习作。
“六一”儿童节演出、学校运动会、红歌比赛、看望孤寡老人……这些校内外活动,你参加过哪些?
要求:①请你以一次活动自拟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②语句通顺、表达清楚、中心突出、格式正确。
③写清楚活动过程,并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
④字数不少于350字,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用“×××”代替。
《第2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答案 B D D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字义的辨析。
A.毫迈——豪迈,大举进犯(行动,举动)——大举进犯(兴起、发动);
C.昂首挺胸(精神振奋)——昂首挺胸(仰,高抬);
D.全神惯注——全神贯注;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结合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演讲》的学习与交流可知,具有说服力的演讲稿应该具有的特点是:观点要鲜明;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如: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人名言,古诗名句等;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不能夸夸其谈。而“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这是对演讲时的要求。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D.《灯光》一文采用倒叙的写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结尾又回到写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采用插叙的写法”说法错误。
故选D。
4.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汉字临摹要做到书写正确、整洁、行款整齐,字迹清楚,结构匀称。书写时要注意“鞠、躬、瘁、已”等易错字,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字要写在格子的中间,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5.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所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顺序,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喜、豪、汇、集、射、制、栏”的笔画比较复杂,易写错,需要注意。
6.×
【详解】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掌握。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这句话是点面结合中“点”的描写。它聚焦于副班长葛振林这个个体的行为、情绪进行细致刻画;而“面”的描写通常是对整体场景、群体状态等宏观层面的描述。
故题干表述错误。
7.√
【详解】本题考查对《狼牙山五壮士》内容的理解。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石头”比作“雹子”,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石头下落时的密集、迅猛,体现出五位壮士砸向敌人时的决心和对敌人的仇恨,比喻贴切,表意清晰,语句通顺,符合修辞手法的运用规范,所以该表述正确。
8.×
【详解】本题考查比喻句。
比喻句需具备本体、喻体及相似性。此句中“班长马宝玉”是本体,“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并非将其比作具体事物(无喻体),而是描述他跳下深谷的状态与以往冲锋时一致,属于行为类比,并非比喻。故该项是错误的。
9.√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全诗共八句,共有四联,每句七字,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
《七律·长征》中间四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意思是: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句中运用了对偶手法,“金沙水”对“大渡桥”,“拍”对“横”,“云崖”对“铁索”,“暖”对“寒”,“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暖”字温馨喜悦,描写了战胜困难的激动 “寒”字冷峻严酷,体现了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故本题叙述正确。
10. 悬崖 探索 渡轮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1)书写时要注意“悬”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个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书写时要注意“索”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个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3)书写时要注意“渡”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个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1. 掩饰 隐藏 狠毒 浓郁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
(1)句中“掩护”指借助“身上的伪装”遮挡、保护自己,使自身免受敌人察觉或攻击,强调通过外在手段实现遮蔽和防护的目的。近义词有:保护、遮蔽等。
(2)句中“隐蔽”指他凭借全身伪装将自己藏起来,不被他人发现,强调隐藏自身以避免暴露的状态和行为。近义词有:躲藏、潜伏等。
(3)句中“恶毒”指敌人使用燃烧弹的行为极为凶狠、险恶,带有强烈的贬义,突出敌人心肠的歹毒和手段的残忍。近义词有:歹毒、凶残等。
(4)句中“浓重”指棉布焦味的气味十分强烈、浓厚,给嗅觉带来明显且强烈的刺激,强调气味浓度之高。近义词有:浓烈、强烈等。
12.(1)“直奔”体现出人们急切、激动的心情,突出对开国大典的期待。
(2)“投向”强调目光集中、专注,表现群众对毛主席和主席台的崇敬与关注。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分析。
“直奔”指心中怀着目标,直接朝着某个方向快速前往,突出行动的急切与专注。在“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里,“直奔”体现出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心情,没丝毫犹豫、耽搁,凸显对大典的期待与重视,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人们的热情与急切。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分析。
“投向”即目光集中、专注地朝着某个方向看,强调视线的聚焦。在“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投向”生动呈现出三十万人目光同步聚焦主席台的画面,体现人们对主席台、对开国大典核心环节的关注,凸显现场庄重、肃穆且万众一心的氛围,表现出对领袖、对国家重要时刻的崇敬与瞩目。
13. 3/三 对灯光的赞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未来的憧憬 舍己为人、热爱祖国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记忆。
出自课文《灯光》,由课文第2自然段“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第5自然段“‘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与第7自然段“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可知,“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第一次说这句话的人是在欣赏美丽的夜色时发出感叹的路人,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那是一种幸福的滋味。第二次说这句话的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没有看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过,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充满渴望。第三次说这句话的仍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郝副营长就是这样一个向往光明、向往美好生活的英雄。
14.例:
亲爱的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一个人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着一个人的气质和素养。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写开场白需要先明确主题是“文明礼仪从我做起”,要能吸引同学们注意力,引出班会主题。可以先强调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引起共鸣,再自然过渡到本次班会。
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又似一把钥匙,开启和谐交往的大门。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文明礼仪无处不在,它不仅体现着个人素养,更关乎着班级的风貌。今天,我们齐聚于此,开展“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主题班会,让我们一起探寻文明礼仪的真谛,从自身做起,让文明之花在班级处处绽放。
15.(1)顶峰歼敌
(2)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班长马宝玉的英勇果断、机智沉着(或指挥有方),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他们开始用石头砸敌人)。
(3)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既能展现五位壮士作为一个英雄群体的英勇顽强(面),又能突出班长马宝玉的榜样作用和核心地位(点),使英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感人。
(4)我心中的英雄,是像五位壮士和飞行二大队那样,为了保卫祖国(或国家利益、人民安全),敢于斗争、不怕牺牲(或勇担使命、英勇无畏)的人。
五位壮士在弹尽粮绝时用石头砸敌人,飞行二大队驾驶战机战巡南海、绕飞台岛、苦练精飞,他们身处不同时代,但都用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他们身上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这种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就是真正的英雄精神。
【导语】这篇选文通过生动的战斗场景描写,展现了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文本运用动作描写(如“夺过”“举起”“砸去”)和比喻手法(“石头像雹子一样”),强化了战斗的激烈与壮士们的决心。点面结合的写法既呈现了集体英雄群像,又通过马宝玉的特写突出了个体形象。选段与材料形成古今呼应,传统革命精神与现代军人使命一脉相承,共同诠释了“英雄”的核心内涵——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的担当与牺牲。
【详解】(1)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层意。
考查文本提炼与概括能力,需抓取核心事件(战斗阶段、地点、行为),用简洁小标题呈现。
选段围绕“五位壮士在狼牙山峰顶战斗”展开,“向顶峰攀登→依托地形射击→弹尽后用石头砸敌”,核心要素是地点(狼牙山峰顶)+行为(奋勇歼敌/战斗)
示例:狼牙山峰顶歼敌
(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考查人物描写手法的识别与作用理解,需判断动作、语言描写,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抢前一步、夺过、插在、举起、喊道”是动作描写,“同志们!用石头砸!”是语言描写。
动作(抢、夺)体现马宝玉的果断、敏捷;语言(号召砸石头)凸显其战斗决心与领导力,塑造了英勇无畏、指挥得当的班长形象,渲染战斗的激烈与壮士的斗志。
示例:运用动作描写(抢前一步、夺过、插、举起)和语言描写(“同志们!用石头砸!”)。作用是生动展现马宝玉果敢、英勇的形象,体现他在弹尽时的机智应对与战斗决心,凸显壮士们抗击敌人的无畏气势。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考查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识别与效果分析,需区分“整体场景(面)”与“个体细节(点)”。
“整体写五位壮士战斗场景”是“面”(概括性描写,展现群体战斗风貌),“重点写马宝玉表现”是“点”(聚焦个体,突出典型人物),即点面结合。
面:呈现战斗的整体激烈、壮士群体的英勇,给人宏观感受;
点:通过马宝玉的细节,深入刻画英雄个体,让人物更鲜活;
结合:既有群体气势,又有个体高光,使狼牙山壮士的英雄形象立体丰满,增强感染力。
示例:运用点面结合写法。“面”是五位壮士整体战斗场景,展现群体英勇;“点”是马宝玉的个体表现,突出典型人物。好处是既勾勒战斗全貌,又刻画人物细节,让英雄形象既宏大又鲜活,增强感染力与表现力。
(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考查文本关联与主题升华能力,需联结“狼牙山壮士”与“蓝天卫士”,提炼“英雄”内涵。
狼牙山壮士:为保家卫国,绝境中战斗到底(捍卫民族尊严);
蓝天卫士:驾机巡航、逆转考核,维护国家主权(守护领土安全);
内涵提炼:英雄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岗位,为国家、民族舍生忘死、担当使命的人;
表达逻辑:先关联文本与材料的英雄行为,再提炼“英雄精神内核(家国担当、无畏牺牲)”,最后可结合自身谈传承。
示例:我心中的英雄,是狼牙山五壮士绝境中舍生忘死,以石头为武器抗击敌人,捍卫民族尊严;也是蓝天卫士飞行二大队驾机巡航,为护主权无畏前行。英雄不分时代,他们以热血赴使命,用担当守家国,激励我们传承精神,守护盛世。
16. 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广场上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 心情像潮水一样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无法平静。 17. 等待升旗 众人行礼 18.广场上、金水桥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19.因为五星红旗是国家的象征,升旗仪式庄严神圣,人们为新中国的强大和繁荣感到自豪,对国家充满热爱与祝福,因此心情激动、不舍离去。
【导语】这篇《国旗,冉冉升起》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全过程。文章通过“华灯闪烁”“鱼肚白”等晨景描写营造庄严氛围,用“正步”“军乐队”等细节突出仪式感。最精彩的是对群众反应的刻画:“静下来行注目礼”与“掌声欢呼”形成强烈对比,最后“热泪盈眶”的收尾,将爱国情感推向高潮。全文以时间顺序展开,画面感强烈,情感层层递进,成功唤起了读者对国旗的崇敬之情。
16.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由短文第③自然段“人头攒动的广场瞬时静下来,人们的目光集中到这支队伍上”可知,“人头攒动”在文中形容人非常多,拥挤在一起晃动。
由短文第⑦自然段“广场上、金水桥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可知,“心潮澎湃”写群众看到国旗升起时内心激荡难平,形容心情非常激动,像潮水一样翻腾。
17.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第①自然段中“成千上万的人已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急切地等待着……庄严时刻的到来”,通过“汇集”“急切等待”等关键词,明确展现了人们在升旗前的聚集与期待,是仪式的起始阶段。
第④自然段中“‘敬礼!’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右手高举过头顶行队礼,广场上15万群众凝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详细刻画了不同群体在国旗升起时的行礼动作,是升旗过程中极具仪式感的环节。
18.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由短文第⑦自然段“广场上、金水桥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可知,这句话直接描写了群众激动落泪、依依不舍的反应,是情感最强烈的表达。
19.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由短文第④自然段“‘敬礼!’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右手高举过头顶行队礼,广场上15万群众凝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第⑤自然段“庄严、肃静、神圣”;第⑦自然段“广场上、金水桥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可知,文中强调升旗仪式的“庄严”“神圣”,群众行礼时肃穆专注,国旗升起后,掌声、欢呼和热泪体现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表达了对国旗的敬仰和对国家的深情。
20.例文:
难忘的六一儿童节演出  “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最期待的节日,而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演出更是令我难以忘怀。
  演出当天,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同学们都穿着五颜六色的表演服装,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舞台布置得美轮美奂,彩色的气球和闪亮的彩带把舞台装点得如同梦幻世界。
  我参与了一个舞蹈节目。在后台准备时,我的心里像有只小兔子在蹦跳,既紧张又兴奋。当音乐响起,我们走上舞台,台下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看着我们。我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每一个动作都尽力做到完美。旋转、跳跃,我们就像一群小精灵在舞台上跳跃着。台下的同学们为我们鼓掌、喝彩,那声音如同雷鸣般响亮,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除了我们的舞蹈,还有其他班级的同学们表演的相声、合唱、乐器演奏等节目,都非常精彩。整个演出过程中,笑声和掌声此起彼伏。
  这次六一儿童节演出,让我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为了这次演出,我们舞蹈小组的成员们每天都刻苦练习,互相帮助,纠正动作。我们一起挥洒汗水,也一起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同时,这次演出也锻炼了我的胆量,让我在众人面前能够自信地展示自己。这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活动。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
一、审题
本次习作要求以一次活动自拟题目写一篇话题作文,例如“六一”儿童节演出、学校运动会、红歌比赛、看望孤寡老人等活动,选择自己参加过的校内外活动进行描述,并阐述在活动中的体会。
二、立意
重点描写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体会,如应遵守规则,伙伴间要团结协作,遇事要勇敢果断、坚持到底……
三、写作思路
开头: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引出事件。
中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情感冲击,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