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书写
1.我会写好字。
慎 良 卫
虎 叠 隙
2.看拼音写词语

二、判断题
3.《蟋蟀的住宅》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
4.“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朗读节奏划分为“梅雪/争春/未肯降”。( )
5.《出塞》和《凉州词》都是边塞诗。( )
三、填空题
6.看拼音,写词语。
zhuān mén( ) bǐ jiào( ) lín shí( ) xuǎn zé( )
wò shì( ) dì zhǐ( ) dòng xué( ) dà tīng( )
7.辨字组词。
虎( ) 茎( ) 均( ) 柄( )
虚( ) 经( ) 钓( ) 病( )
8.根据所学知识填空并选择。
(1) ,把扇丢。
(2)二八月, 。
(3) ,秋霜早。
(4) 雁门开,雁儿脚上 。
(5) ,十场秋雨要穿棉。
(6)八月暖,九月温, 。
初春时节,有的人早早地便脱了棉衣、毛衣,穿起了衬衣和裙子,而有的人却还穿着棉袄,捂得很严实,这真是( )。(填序号)
四、语言表达
9.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很脆弱,容易受到伤害。我们要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眼睛,预防近视呢?请你提出两条保护视力的建议。
(1) (2)
五、句子训练
10.照样子,写句子
例: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如果你仔细看火红的枫叶,你会想起
11.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感到疲劳。 蟋蟀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加入恰当的关联词)
12.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用加点词语造句)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
《蟋蟀的住宅》片段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dī tí)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nèn nèng)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zì zhì),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cào zào),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3.用“/”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14.这两段文字的观察顺序是( )
A.从外到内 B.从左到右 C.从远到近
15.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课内阅读
爬山虎的脚(节选)
①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②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③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就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6.同学们在阅读选文时,提出了下列问题。
①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为什么是嫩红的? ②文中加点词语“巴”能不能换成“粘”“挨”?
③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能不能去掉? ④什么是“蛟龙”?
⑤生活中的真空吸盘是科学家根据爬山虎的脚发明的吗?
(1)这些问题有助于理解选文内容的是(填序号) 不影响理解选文内容的
(2)结合选文内容,回答问题②:
(3)针对选文,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再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从 角度,提出的问题:
17.读第①段画“﹏﹏﹏”线的句子,运用多种感官展开想象并写下来,不少于25字。
18.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根据第③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完成填空。
( )→( )→( )→拉嫩茎→( )
七、书面表达
19.习作。
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各有特点,形态万千,有的气味芬芳,有的颜色鲜艳。请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观察日记记录它成长变化的过程。注意语句要通顺,表达出对植物的喜爱之情。
《第3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认真抄写题目中的汉字,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同时注意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写在田字格中间,四周留白,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注意“慎”“虎”“叠”“隙”字的正确书写。
2.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暮、吟、题、缘、萎、嫩、萎”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3.√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蟋蟀的住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著《昆虫记》中的一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及其建造过程。 文章首先指出,蟋蟀的出名不仅因为它的歌声,还因为它的住宅。蟋蟀与别的昆虫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而是慎重地选择住址,要求排水优良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到卧室,全部由自己完成。 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蟋蟀的住宅一般建在向阳的堤岸上,隐藏在青草丛中,隧道倾斜且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住宅的出口有一丛草半掩着,像一扇门,门口经过仔细耙扫,非常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安静时,蟋蟀会在平台上“弹琴”。住宅内部虽然简朴,但墙壁光滑,清洁、干燥且卫生。 文章还讲述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蟋蟀通常在十月开始建造住宅,用前足扒土,用钳子搬走较大的土块,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的锯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蟋蟀会根据天气的变化和自身身体的增长,不断加深加阔住宅。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还能看到蟋蟀从住宅中抛出泥土。 最后,文章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蟋蟀的住宅虽简朴,但却是蟋蟀凭借简单工具和辛勤劳动建造的“伟大工程”,体现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结合上述分析,《蟋蟀的住宅》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故此本题表述正确。
4.√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节奏的划分。
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弄清诗句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梅雪争春未肯降”出自宋代卢钺的《雪梅》,句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结合句意可知,“梅雪”是主语,即梅花和雪花,共同构成了这句诗的主体;“争春”描述了梅花和雪花之间的行为,即争夺春天的美景或春色;“未肯降”表示梅花和雪花都不肯服输。
故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为:梅雪/争春/未肯降。
此题叙述正确。
5.√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理解。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边塞诗。原诗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出关万里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诗句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的现状,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所作的边塞诗,原诗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句意思是“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诗句描绘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故本题判断为正确。
6. 专门 比较 临时 选择 卧室 地址 洞穴 大厅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本题中“较”“临”“卧”“址”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7. 老虎 茎叶 平均 把柄 虚伪 经过 钓鱼 毛病
【详解】本题考查形近字组词。
虎:虎啸、虎穴、虎皮、虎胆、虎威。
虚:虚心、虚弱、虚伪、虚惊、虚度。
茎:块茎、根茎、茎干、茎脉、茎部。
经:经典、经理、经常、经济、曾经。
均:人均、均匀、均衡、均分、均值。
钓:钓鱼、钓竿、垂钓、钓钩、钓饵。
柄:手柄、权柄、刀柄、斧柄、话柄。
病:疾病、病床、病态、病历、病患。
8. 立了秋 乱穿衣 夏雨少 八月里来 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月还有小阳春 2
【详解】本题考查谚语俗语的补全和运用。
(1)“立了秋,把扇丢”的意思: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不需要摇扇纳凉。书写时注意“秋”字的正确写法。
(2)“二八月,乱穿衣”的意思:农历二月天气由冷转热,八月天气由热变冷,乍热乍冷,变化不定,加上各自的体质差异,人们穿衣自然有薄有厚,不尽相同。书写时注意“穿”字的正确写法。
(3)“夏雨少,秋霜早”的意思:夏天如果雨水少,秋天的霜降就来得比较早。书写时注意“夏、雨”等字的正确写法。
(4)“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的意思:到了八月,大雁就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书写时注意“来、霜”等字的正确写法。
(5)“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的意思:立秋节气,夏季过渡到冬天的时期,立秋之后差不多两个半月的时间就是立冬了,在这期间下一场雨就会感觉天气越凉,十场秋雨过后,大约就是秋尽冬始了,人们就要穿上棉衣防寒了。书写时注意“场、寒”等字的正确写法。
(6)“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的意思:指南方某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还像春天一样温暖。书写时注意“阳、春”等字的正确写法。
到了二月初春时节,天气变化不断,人们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结合谚语的意思可知,填空处应填的谚语是“二八月,乱穿衣”。故选(2)。
9.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读书写字时身体要坐正,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30厘米左右,不要趴在桌上或扭着身体。 控制用眼时间。连续用眼40分钟左右,应休息10分钟左右,可以向远处眺望或做眼保健操,缓解眼睛疲劳。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结合自己平时保护视力的做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注意语句通顺,有条理。答案不唯一。
示例:①多参加户外活动。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让眼睛充分接触自然光线,有助于缓解视疲劳和预防近视的发生发展;②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应保证8至10小时的睡眠时间,使眼睛和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维持眼睛的正常生理功能;③注意用眼环境。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写字或使用电子设备。使用电子设备时,应将屏幕亮度调节到适中程度,减少对眼睛的刺激。
10.天边燃烧的晚霞。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结合例句“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可知,运用比喻手法,将“细小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形成视觉联想。仿写时,可抓住其颜色、形状或飘落姿态,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翩跹的蝴蝶或晚霞的碎片等具有相似特质的事物即可。
示例:如果你仔细看火红的枫叶,你会想起少女羞红的脸颊。
11.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
阅读题干可知,前一句“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感到疲劳”描述了一种状态,后一句“蟋蟀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是基于前一种状态产生的行为结果,二者存在假设关系。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是“如果……就……”。用“如果……就……”连接后,句子强调“疲劳”是“休息”的前提,体现出蟋蟀行为的规律性和合理性,语言表达更连贯。
例:蟋蟀如果钻到土底下干活感到疲劳,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
12.随着太阳落山,天色逐渐暗了下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造句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逐渐”指渐渐、逐步。再据此创设情境,最后组织语言,句子要通顺连贯,答案不唯一。
如:天边露出了鱼肚白,眼前的景物逐渐清晰起来。
13.tí nèng zì cào 14.A 15.工具简单:蟋蟀用来挖掘住宅的工具仅仅是它的前足和钳子,这些工具相对简单;选址科学:蟋蟀选择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建造住宅,这里阳光充足,干燥,即使有骤雨,也会很快变干;结构合理:蟋蟀的住宅有倾斜的隧道,最多九寸深,一指宽,出口处有一丛草半掩着,既起到保护作用,又便于进出;功能完善:蟋蟀的住宅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还设有“平台”,蟋蟀可以在平台上“弹琴”;持续修缮:蟋蟀会不断修缮自己的住宅,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蟋蟀住宅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蟋蟀的智慧与勤劳。作者从外部环境入手,描绘了住宅的选址、结构与功能,如倾斜的隧道、半掩的草丛、平坦的平台等,生动展现了蟋蟀对生活环境的精心安排。接着转向内部,强调墙壁光滑、简朴而卫生的特点。文章以蟋蟀简单工具挖掘出如此精妙住宅为落脚点,巧妙地将蟋蟀拟人化,赋予其智慧与耐心,使读者对这小小昆虫刮目相看,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
13.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堤岸”指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斜坡。结合字词意思及语境,应读“dī”,故划去“tí”。
“嫩草”指初生而柔嫩的草。结合字词意思及语境,应读“nèn”,故划去“nèng”。
“布置”指对事物进行安排。结合字词意思及语境,应读“zhì”,故划去“zì”。
燥:多音字。zào,干,缺少水分。sào,剁细的肉。
“干燥”指缺少水分,不潮湿。结合字词意思及语境,应读“zào”,故划去“cào”。
14.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在第①自然段中,作者首先描述了蟋蟀住宅的外部环境,提到住宅位于“朝着阳光的堤岸上”,周围是“青草丛”,并详细描绘了住宅的入口——一条“倾斜的隧道”,以及出口处的“一丛草半掩着”,这丛草被比作“一座门”。接着,作者提到蟋蟀会在住宅的“平台上弹琴”,这里的平台是经过“仔细耙扫”而变得“很平坦”的微斜门口。这些描写都集中在住宅的外部特征上。
进入第②自然段,作者的视角转向住宅的内部,提到“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墙壁很光滑”,并且蟋蟀会“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这里强调了住宅内部的简朴、清洁和干燥,以及蟋蟀对住宅内部的精心修缮。通过这种从外部环境逐步深入到内部结构的描写顺序,作者清晰地展现了蟋蟀住宅的全貌,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因此,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句子以及关键词语,可以明确判断观察顺序是从外到内。
故选A。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及句子含义作用。
文章通过对蟋蟀住宅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其住宅的独特之处,从而引出了“伟大的工程”这一说法。
在第①自然段中,作者详细描述了蟋蟀住宅的外部环境和结构特点,提到住宅位于“朝着阳光的堤岸上”,周围是“青草丛”,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且“最多九寸深,一指宽”,出口处有“一丛草半掩着”,像“一座门”。这些细节描绘出一个既隐蔽又实用的外部结构。尤其是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变得“很平坦”,成为蟋蟀的“平台”,蟋蟀还会在平台上“弹琴”,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蟋蟀对住宅外部的精心布置,还赋予了蟋蟀一种生活情趣。
进入第②自然段,作者进一步深入到住宅的内部,提到“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墙壁很光滑”,蟋蟀会“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使得整个住所“清洁、干燥,很卫生”。尽管蟋蟀的住宅在结构上显得“很简朴”,但蟋蟀却能用“那样简单”的挖掘工具,打造出这样一个功能完备、舒适实用的居住空间,这种与生俱来的建筑才能和勤劳精神,使得蟋蟀的住宅堪称“伟大的工程”。作者通过这种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让读者对蟋蟀的住宅有了全面的了解,更突出了蟋蟀这一微小生物在建筑方面的卓越能力,从而引出了这一令人赞叹的结论。
16. ①②③ ④⑤ “巴”不能换成“粘”“挨”。“巴”指紧紧贴住,形象写出爬山虎脚抓墙牢固,吸附力强;“粘”需黏性物质,爬山虎脚没有,不符实际;“挨”只表靠近,体现不出抓墙力度,所以不能换。 生长过程 爬山虎的脚是如何随着茎和叶子的生长而生长变化的? 17.微风吹过,眼前一墙绿得发亮的爬山虎叶子轻轻晃动,叶尖朝下,看着极为舒服,伸手一摸,叶片光滑,还带着清新气息。 18. 触着墙 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 细丝弯曲 使嫩茎紧贴在墙上
【导语】这篇《爬山虎的脚》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及其独特的攀爬方式。文章语言简洁明了,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增强了形象性和趣味性。结构上,文章从叶子的变化引入,逐步揭示爬山虎的脚及其攀爬机制,层次清晰,逻辑严谨。选文不仅具有科普价值,还通过自然现象的描写,引发读者对生命力的思考,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巧妙结合。
16.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1)①“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为什么是嫩红的?”这个问题探究爬山虎嫩叶颜色成因,能让读者深入了解其生长特性。
②“文中加点词语“巴”能不能换成‘粘’‘挨’?”这个问题对“巴”字的研讨,关乎对爬山虎爬墙动作及脚的特性的精准把握,这个动词生动展现了爬山虎脚与墙之间紧密、有力的附着关系;③“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能不能去掉?”思考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能否去掉,有助于明晰该句在结构和内容上对介绍爬山虎脚的作用,比如它可能起到强调、总结或引出下文的功效。
因此可知,有助于理解选文内容的是:①②③。
④“什么是‘蛟龙’”这个问题描述了的蛟龙在此处只是用于比喻爬山虎的脚,即便不知蛟龙的确切含义,也不妨碍理解爬山虎脚的形态与功能;⑤“生活中的真空吸盘是科学家根据爬山虎的脚发明的吗”这个问题属于知识拓展类问题,脱离了选文对爬山虎自身特性、生长及攀爬过程等基础内容的阐述。
故不影响理解选文内容的是:④⑤。
(2)“巴”字不能换成“粘”“挨”。从文中可知,爬山虎的脚是靠自身特殊结构与墙紧密相连,“巴”字精准地描绘出其脚主动、有力且牢固地吸附在墙上的状态,有一种紧紧抓附、难以脱离的感觉。而“粘”往往意味着借助外在黏性物质,爬山虎显然并非如此;“挨”仅仅表达靠近、挨着,无法体现出爬山虎脚抓墙的力度与稳固程度,不能展现其独特的攀爬机能。
(3)针对选文,请你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示例:我从科学原理角度,提出的问题:爬山虎的脚能巴住墙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17.本题考查的是写句子。
画线句子为文章第①自然段的“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运用多种感官展开想象,可从视觉,如叶子漾起波纹的形态、颜色;触觉,感受微风拂过的轻柔;听觉,想象风吹叶子的沙沙声;嗅觉,联想到植物散发的清新气息这些方面写,全方位展现画面美感,贴合原文情境。
示例:站在墙边,微风轻轻拂过脸颊,我瞧见一墙的爬山虎叶子漾起绿波,沙沙作响,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好看好闻又惬意。
18.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文章第③自然段内容,文中提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是爬山虎爬墙的起始动作,脚与墙接触是后续一系列动作的前提。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触墙后,细丝的头部会发生形态变化,变成小圆片,这有利于更好地附着在墙上。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细丝由直变弯,产生拉力,为拉动嫩茎做准备。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通过细丝的弯曲拉力,将嫩茎拉向墙面,让嫩茎紧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在前面一系列动作的作用下,爬山虎的嫩茎紧贴墙面,然后借助脚与墙的附着力和细丝的拉力,不断重复上述动作,实现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故爬山虎爬墙的顺序可概括为:触着墙→细丝头变圆片→细丝弯曲→拉嫩茎→使嫩茎紧贴墙。
19.例文:
文竹
9月23日 星期三 天气晴 在我们客厅的窗台上,妈妈种着好几盆花草,有海,绿萝和文竹。在这其中,我喜欢的还是文竹。
它挺拔的身姿,像一个文弱的少年,微风拂过,就轻微地摆动,像极少年的衣袖迎风摆动。文竹的叶子是一片一片叠加起来扇形的小针组成的,远远地望去就像一根绿色的羽毛。刚长出来的叶子是浅绿色的,还带了一点儿黄色,过了几天,叶子长大了,就变成深绿色的了,远远地望去,好像一片绿色的迷你小竹林。文竹的茎,一节一节的,小小的刚长出来的是看不出有节的,长大了就能看得出了。如果你仔细看一看,就会发现在一节一节的深绿色的茎上,有着一条一条的细线,这就是文竹的纹路。文竹的纹路和竹子的非常相似,所以对于蚂蚁来说,这里就是一片巨大的竹林,而对于我们来说,这其实就是一盆小小的盆景。
文竹既美化了我们的窗台,又使我紧张的学习过后,看到这满眼的绿色,保护了眼睛,放松我紧张的心情。这也是妈妈为什么会把它放在我书房的窗台上的原因。
我爱你文竹,你陪伴我,和我一起学习长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观察一种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观察日记记录它成长变化的过程,并且写出对植物的喜爱之情。
二、立意:观察日记就是考察对事物的观察和描写能力,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寻找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抓住关键做细致的描写。观察日记是以某个事物为对象的,同时“观察”也不仅仅局限于眼看,它应该还包括手摸、耳听、嘴尝等多感官的综合感受,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述。写作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力争从多角度,灵活地将我们要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不论什么景观和事物,首先要对整体、全貌有详细的了解,然后才能抓住其中一点或几点进行观察,才能写出一篇饱满生动的日记。
同时不能忘记日记应有的格式:在第一行中间写题目,第二行中间写明日期、星期、天气,第三行开始日记正文,注意分段写。
三、写作思路。
开头:开门见山,点明你要观察的是什么。
中间:写清楚观察的发现,交代观察对象的变化,如植物样子的变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我们要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结尾:总结全文,抒发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