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怎样学习化学——九年级沪教版(2024)上册课后培优检测(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怎样学习化学——九年级沪教版(2024)上册课后培优检测(含答案)

资源简介

1.3怎样学习化学
梯度分层
基础巩固:课堂衔接,回归教材,夯实根本
根基训练:轻松练习,关注重点,梳理难点
拔高提升:深度演练,能力提升,高阶练习
1.金属钠不仅能与氧气和水反应,还能与酒精在常温下反应,要研究金属钠与酒精反应的性质以及金属钠与酒精反应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异同点,下列研究方法没有用到的是( )
A.分类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比较法
2.下列符号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
A.H B. C.2H D.
3.下列化学符号中,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Fe B.O C. D.H
4.有一瓶无色气体,要检验是何种气体,小明认为可能是氢气。就小明提出的“可能是氢气”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建立假设 D.获得结论
5.小明同学吹灭燃烧的蜡烛时,有白烟产生。为探究白烟成分,他提出“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 C.获取证据 D.分析解释数据
6.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于是他将紫罗兰的花瓣分别放入各种酸中进行探究。“将紫罗兰的花瓣分别放入各种酸中”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设 C.实施实验 D.形成结论
7.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酒精,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8.下图所示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引燃酒精灯
酒精
C.添加酒精 D.吹灭酒精灯
9.检验蜡烛燃烧产物时,发现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接下来的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B.重复实验,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C.查阅资料,了解生成黑色物质的可能原因
D.忽略异常,继续实验
10.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的一组是( )
A.铝、氯 B.氦、汞 C.硼、硅 D.氩、氖
11.在用金属框拉肥皂泡活动中,小科认为肥皂泡的形状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就“小科认为肥皂泡的形状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设
C.获取证据 D.形成结论,建构模型
12.从化学方程式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________(至少写出三点)。
13.科学家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结合下图,提出的问题不合理的是( )
A.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氧气最低浓度是多少
B.不同材质的可燃物复燃,氧气最低浓度是否相同
C.除了氧气外,有没有其他气体也可以使得带火星木条复燃
D.集气瓶中氧气为什么无色无味
14.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读法,错误的是( )
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B.在点燃的条件下,2个氢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C.在点燃的条件下,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体积水
D.在点燃条件下,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15.为了区别酒精和蒸馏水,家杨同学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酒精和蒸馏水。”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解释与结论
16.某同学发现自己眼镜框中铜制部位表面有绿色的铜锈,他联想到探究铁生锈条件的实验,决定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铜生锈的原因,请你一起探究。
【提出问题】铜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铜锈的主要成分是,俗称铜绿。
【猜想与假设】根据查阅的资料猜测: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与实验】他仿照探究铁生锈条件的实验,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所示的四个实验(说明:实验中用到的蒸馏水均已煮沸过且铜片已打磨干净)。
一、铜片不生锈
二、铜片不生锈
三、铜片生锈
四、铜片不生锈
在上述实验四中,控制的因素是_________,制取氧气的方法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相比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写一条)。铜生成铜绿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他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提高】
(1)生活中你会发现厨房中的铁锅与水接触的部分最容易生锈,切开的苹果不久后变成咖啡色,好像生了“锈”。这些物质“生锈”除了与水有关外,都与_________(填物质名称)有关。
(2)请你提出一条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3)要除去眼镜框表面的铜绿,应选用的药品是_________(写一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该实验没有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没有用到分类法,故选项正确;B、实验过程中需要用肉眼观察实验现象,用到的是观察法,故选项错误;C、以实验研究金属钠能跟水等无机物反应,跟酒精等有机物反应,用到的是实验法,故选项错误;D、采取对比方法研究金属钠跟酒精反应的性质以及它与水反应的异同点,用到的是比较法,故选项错误。故选:A。
2.答案:D
解析:A、H表示氢元素或一个氢原子;B、表示氢气、一个氢分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一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C、2H表示两个氢原子;D、表示两个氢分子。故选:D。
3.答案:A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就小明提出的“可能是氢气”是猜想与假设环节。故选C。
5.答案:B
解析:A、提出问题是根据有关的现象和相关资料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如白烟的成分是什么,不符合题意;B、设计实验是根据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故“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属于设计实验,符合题意;C、获取证据是根据相关资料和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等得出验证猜想的证据,不符合题意;D、分析解释数据是对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不符合题意。故选B。
6.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将紫罗兰的花瓣分别放入各种酸中”属于实施实验,故选:C。
7.答案:C
解析:A、猜想假设是从经验事实等的观察研究中,发现问题,用已有的科学知识作出猜想或假定性的说明,实验室有一瓶标签线缺的试剂可能是酒精,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不属于猜想假设,A项错误;B、收集证据是通过查阅资料等解释可能发生的现象,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不属于收集证据,B项错误;C、实验室有一瓶标签线缺的试剂可能是酒精,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属于设计实验,C项正确;D、得出结论是对提出的问题,并结合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合理的解释,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不属于得出结论,D项错误;故选:C。
8.答案:A
解析:A、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防止发生火灾,应用火柴点燃,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B、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防止发生火灾,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C、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D、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发生火灾,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9.答案:D
解析:A、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要如实记录并准确描述该现象,故选项做法正确;B、重复实验,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根据产生的现象来探究烧杯被熏黑的原因,故选项做法正确;C、向教师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生成黑色物质的可能原因,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故选项做法正确;D、忽略该异常现象,继续实验,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精神,故选项做法错误;故选:D。
10.答案:B
解析:铝的元素符号为Al,氯的元素符号为Cl,A不符合题意;氦的元素符号为He,汞的元素符号为Hg,B符合题意;硼的元素符号为B,硅的元素符号为Si,C不符合题意;氩的元素符号为Ar,氖的元素符号为Ne,D不符合题意。
11.答案:B
解析:“小科认为肥皂泡的形状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属于形成假设,故选B。解析:
12.答案: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微观上,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每36份质量的水完全分解,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合理即可)
13.答案:D
解析:A、本题以实验为情境考查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话题,提出“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氧气最低浓度是多少”与实验情境相符合,正确;B、不同材质的可燃物,可能复燃氧气浓度不同,正确;C、有没有其他气体也可以像氧气一样,使得带火星木条复燃,正确;D、氧气在通常情况下就是无色无味,不需要再去探究,错误;故选D。
14.答案:C
解析:A、该反应可读作: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故不符合题意。B、从微观上,点燃条件下,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故不符合题意。C、化学方程式不能表示化学反应时的体积关系,且氢气和氧气是气体、水是液体,三者体积不成比例,故符合题意。D、该反应可读作: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答案:B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酒精和蒸馏水”,这属于设计实验环节;故选:B。
16.答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其中含有Cu、O、H、C四种元素,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
【设计与实验】二氧化碳(或);装置简单(或节约能源等);
【反思与提高】(1)氧气
(2)隔绝氧气储存
(3)稀盐酸(或稀硫酸)
解析:【设计与实验】根据实验四分析可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铜只与水、氧气接触,不生锈;实验三有铜、水、二氧化碳、氧气,生锈,对比可知实验四控制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或);与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相比,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常温下即可进行,优,点是装置简单(或节约能源等);根据实验可知铜生锈是铜和水、二氧化碳、氧气发生了反应。
【反思与提高】
(1)铁的锈蚀是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而发生的,故与氧气有关。
(2)食品变质是因为发生缓慢氧化导致的,故长久保存可采取隔绝氧气储存。
(3)铜绿是一种碱式碳酸盐,能与酸反应,故可以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除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