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氧气的制备——九年级化学沪教版(2024)上册课后培优检测(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1氧气的制备——九年级化学沪教版(2024)上册课后培优检测(含解析)

资源简介

2.3.1 氧气的制备
梯度分层
基础巩固:课堂衔接,回归教材,夯实根本
根基训练:轻松练习,关注重点,梳理难点
拔高提升:深度演练,能力提升,高阶练习
1.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不需要选用的仪器是( )
A.锥形瓶 B.导管
C.集气瓶 D.酒精灯
2.图所示为兴趣小组同学利用矿泉水瓶、胶带、铜丝等材料自制的简易供氧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推拉铜丝可调控反应的进行
B.在b口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C.二氧化锰能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
D.通过a口的气泡判断氧气的流速
3.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B.一个化学反应不只有一种催化剂
C.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没有改变
D.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4.实验室中,同学们用如图装置制取了一种气体,该气体是( )
A.氢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5.下列关于高锰酸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锰酸钾应保存于棕色试剂瓶
B.高锰酸钾受热不易发生分解
C.高锰酸钾难溶于水
D.制氧气时高锰酸钾中氧元素全部转化为氧气
6.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
A.大试管、集气瓶 B.酒精灯、铁架台
C.烧杯、玻璃棒 D.导管、单孔塞
7.实验室选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内剩余的药品( )
A.只有1种 B.只有2种 C.可能有3种 D.总共有4种
8.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水的作用 通过量筒中水体积变化得出O2体积。 防止熔融物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 降温,便于气密性检查。 排净空气,便于观察何时集满。
实验内容 空气中O2量测定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检查气密性 收集氧气
A.A B.B C.C D.D
9.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加热
C.收集 D.验满
10.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下列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取用二氧化锰
C收集 D的验满
A.A B.B C.C D.D
11.如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的装置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塞棉花可防止空气进入试管
B.加热时要塞紧橡胶塞防止漏气
C.实验中用了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D.将燃着的本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12.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要证明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是氧气,最简便的方法是( )
A.测密度,若密度大于空气则是氧气
B.测溶解性,不易溶于水则是氧气
C.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可使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D.能使蜡烛燃烧则是氧气
1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的主要步骤有:①连接实验仪器;②装入试剂;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③⑤
14.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下列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操作错误的是( )
A. B.
C. D.
15.氧气是人类活动必需的物质之一,下列与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关的装置或操作错误的是( )
A.分解过氧化氢制取 B.加热氯酸钾制取
C.干燥 D.验满
16.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锌+稀盐酸氢气+氯化锌
B.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C.碳酸水+二氧化碳
D.甲醇+氧气水+二氧化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水溶液制取并收集氧气,不需加热,所以一定不需要酒精灯。
故选:D。
2.答案:C
解析:A、通过推拉铜丝,可以实现固液的接触和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不符合题意;
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在b口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可通过a口产生气泡的速率观测生成氧气的速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C
解析: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该选项说法正确;B、氧化铜、氧化铁和二氧化锰都可以用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该选项说法正确;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而不是性质)不变,该选项说法错误;D、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4.答案:B
解析:A、实验室制取氢气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是固液常温型反应,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而图中是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所以不是制取氢气,该选项错误;
B、该装置中的发生装置是固体加热型,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符合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特征,棉花可以防止加热时试管内固体粉末进入导管;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所以该装置可制取氧气,该选项正确;
C、水蒸气不是通过这种实验装置制取的,一般是水加热汽化得到,使用的装置是蒸馏烧瓶,该选项错误;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是固液常温型反应,不需要加热,图中是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所以不是制取二氧化碳,该选项错误。
故选B。
5.答案:A
解析:A、高锰酸钾见光易分解,棕色试剂瓶可以避光,高锰酸钾应保存于棕色试剂瓶,故A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B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易溶于水,故C不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中的氧元素只有部分转化为氧气,还有部分氧元素留在和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C
解析:A、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大试管作反应容器,集气瓶用于收集气体,是需要的仪器,故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酒精灯加热,而铁架台用于固定装置,是需要的仪器,故不符合题意;
C、烧杯和玻璃棒一般用于过滤,不是需要的仪器,故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导管和单孔塞连接装置,是需要的仪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C
解析: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若充分加热,剩余药品有2种,若高锰酸钾有剩余,则剩余药品有3种,故选C。
8.答案:C
解析:A、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气压减小,量筒内的水会被倒吸入集气瓶内,通过水体积变化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A不符合题意;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则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熔融物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故B不符合题意;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烧杯中的水能形成密闭系统,用于观察现象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故C符合题意;
D、排水法收集氧气中水的作用排尽瓶中空气(使收集的氧气更纯)并便于观察何时集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A
解析: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图中操作正确;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图中操作错误;
C、氧气的密度比水小,用图中装置排水法收集,应将氧气从短导管通入,图中操作错误;
D、氧气验满,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图中操作错误。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A、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取用固体粉末状试剂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塞棉花是为了防止固体粉末进入试管,错误;
B、加热时要塞紧橡胶塞防止漏气,否则无法收集气体,正确;
C、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实验中用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错误;
D、将带火星的本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氧气是否集满,错误。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A、通过测量气体密度来判断是否为氧气,操作比较复杂,需要专门的测量仪器,而且测量结果可能存在误差,不是最简便的方法。因为即使测量出密度大于空气,也不能确凿地证明就是氧气,其他一些气体密度也可能大于空气,不符合题意;
B、测量气体的溶解性来判断是否为氧气同样不太方便,且不易溶于水的气体不止氧气一种,不能准确判定,不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就能证明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是氧气,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快捷,是检验氧气最简便的方法,符合题意;
D、能使蜡烛燃烧的气体不一定只有氧气,比如空气也能使蜡烛燃烧,所以通过能使蜡烛燃烧来判断是否为氧气不具有唯一性,不是检验氧气最简便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的主要步骤:①连接实验仪器:首先组装装置,确保仪器正确连接。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装入试剂前必须检查气密性,避免后续步骤因漏气而浪费试剂。②装入试剂:确认气密性良好后,再向容器中加入过氧化氢和催化剂(如二氧化锰)。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启动反应,使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待导管口连续均匀冒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选项C的顺序(①→④→②→③→⑤)符合实验操作的逻辑;
故选C。
14.答案:C
解析:检验A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一端浸入烧杯内的水中,然后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A操作正确;检验B装置的气密性时,先用止水夹夹紧胶皮管,然后由长颈漏斗向装置内注水,使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集气瓶内液面,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中液面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B操作正确;检验C装置的气密性时,当将注射器活塞向内推动时,不论装置是否漏气,导管口均会产生气泡,C操作错误;检查D装置的气密性时,当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时,若装置不漏气则可观察到长颈漏斗末端管口有气泡产生,D操作正确。
15.答案:B
解析:A(√)分解制取氧气,在的催化下分解生成和,应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且长颈漏斗口应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从长颈漏斗中逸出。B(×)加热固体试剂时,试管口应该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至热的试管底部,造成试管炸裂。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可用于干燥氧气,且应长进短出,使气体与浓硫酸充分接触。D(√)验满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16.答案:C
解析:A、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不是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B、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C、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符合题意;D、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不是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