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学习目标:1.从意象的角度把握词作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3.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使命和远大抱负。目录作家作品初读文本研读文本课后作业壹贰叁肆一、作家作品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一、作家作品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演唱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4.沁园春·长沙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题解二、初读文本1、自由朗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沁园春(qìn) 百舸( gě)峥嵘( zhēng)( róng) 浪遏飞舟( è)携来( xié) 怅寥廓(chàng)寥廓( liáo )( kuò ) 挥斥方遒( qiú)二、初读文本2、听音频再次感受。在毛泽东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边读边思考: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明确: 上阕——描写湘江深秋美丽壮观的图景(看湘江秋景)下阕——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忆峥嵘岁月)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三、研读文本·读上阙、析开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请同学们试着将词的开篇恢复成现代汉语的语序。比较诗歌的表述与现代汉语语序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好?三、研读文本·读上阙、析开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奔腾不息的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VS三、研读文本·读上阙、 析开篇前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因为韵律的限制,句子有倒装。而正是因为这个倒装,诗人的形象卓然而立,就像有同学说的,是一幅“独立寒秋图”。这个“独立”的意味更加凸显。“独立”二字凭空而下,突出了诗人巍然屹立的形象。三、研读文本·读上阙、析开篇关于“秋”,自古以来不同的文人墨客都有不同的感受,自从宋玉首兴悲秋之叹,历代文人接声递响,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毛泽东独立寒秋,他眼前、笔下的秋景究竟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呢,还是“我言秋日胜春朝”呢? 请同学们将这个问题带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体会。三、研读文本·读上阙、品意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作者站在橘子洲头,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三、研读文本·读上阙、品意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遍”写出了红叶的范围广;“尽”表明了数量多;“透”说明了江水清澈见底;“争”表现了船主动、昂扬、奋发的状态;“击”体现了雄鹰的矫健有力;“翔”展示了鱼的轻灵自在;“竞”突出了大自然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山林江舸鹰鱼三、研读文本·读上阙、品意象找关键字(炼字)步骤一:析本义。指出字面义,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步骤二:描情景。把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再现情景,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步骤三:说效果。1.从“描物”角度。 —————— 分析该字突出景物描写特点方面的作用。2.从“造境”角度。 ——————分析该字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3.从“写人”角度。 ——————分析该字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4.从“抒情”角度。 ——————分析该字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5.从“艺术”角度。 ——————分析该字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的作用。三、研读文本·读上阙、品意象1、朗读写景的句子,思考:诗人是怎样来描绘这些景物的?(鉴赏景物描写角度)(1)视角变换:远近结合,高低变化(2)色彩对照:“红”、“碧”——色彩之艳丽;“尽染”、“碧透“——色彩浓度之深(3)动静结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态的优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表现千帆竞发的动态的壮美(4) 铺陈渲染:用排比、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了湘江秋景广博、宏伟的特点。三、研读文本·读上阙、品意象、会情感诗人毛泽东独立寒秋,他眼前、笔下的秋景究竟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呢,还是“我言秋日胜春朝”呢?明确: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本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诗人联想到美好的革命前景,意气奋发,斗志昂扬,满腔的革命豪情涌上心头,因此他笔下的景物显得如此生机勃勃,绚丽多彩。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有这样的豪情壮志,其笔下当然就有如此生机勃发的秋景。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三、研读文本·读下阙、知人世结合背景: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镇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发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心怀祖国,关注国家的前途,忧思民族的命运,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引出下阕的回答。全体朗读下阕。三、研读文本·读下阙、知人世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请同学们概括同学少年的形象。明确: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形象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三、研读文本·读下阙、知人世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明确:表达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志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你是否找到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答案?我们——青春沁园春 长沙上阕下阕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俯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静 景动 景(群山)(江中)(江中)(群山)(天空)(水底)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战斗风貌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问——谁主沉浮?答——同学少年!英雄气概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再次朗读——磅礴大气、意气风发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四、课后作业结合全文框架背诵全词背诵全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沁园春·长沙》统编版课件24张.pptx 【康辉】方明、康辉朗诵《沁园春·长沙》_720P.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