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 单项选择题1. 新闻采访应保持感性认识的“活性”,不能因感性认识是初级的、现象的就有所怠慢。新闻采访要尽可能多地获取鲜活感性的材料,这是对新闻意义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新闻写作应重返感性,多用具体的事实、生动的描写、活泼的文字来讲好故事。这说明( )①感性认识来自实践,理性认识源于理性思考 ②感性认识是主观的,理性认识是客观的 ③理性认识依赖于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 ④感性认识对新闻采写工作具有特殊意义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 [2024泰州期末]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举办期间,“亚运数字火炬手”、电子身份注册卡、创新外币、机器狗搬运铁饼、亚运村的智能巴士、无人清扫机器人、AI裁判、会充电的座椅、“亚运元宇宙”、无人冰激凌车……众多“黑科技”助力“智能亚运”办赛理念的实现。这表明( )数字火炬手 机器狗 无人清扫机器人A. 办赛实践指导办赛理念,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目标B. 办赛理念指导人们创造出符合人们目的的客观事物C. 科技产品与办赛理念既相互依赖,又彼此相互独立D.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3. [2024南通期末]传统铝合金力学性能在高温下会迅速衰退,成为制约其结构设计、影响服役安全的短板。某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界面置换”分散策略,成功实现了约5纳米的氧化物颗粒在铝合金中的单粒子级均匀分布,为开发轻质高强耐热金属材料及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材料表明( )A.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B.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4. [2024宿迁期中]“心动不如行动”主要强调实践具有( )A. 客观物质性 B. 社会历史性C. 主观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5. [2024南通期中]近年来,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社会对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算力中心亟需突破现有单体运营模式。为破解上述难题,2024年4月,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这说明( )A. 人的认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B.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D. 实践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6. [2024泰州靖江中学期中]视觉AI可以通过摄像头或传感器来“感知”外部世界,能将捕捉到的图像或视频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最后通过机器深度学习来区分不同物体和特征。一旦系统学会了如何识别图像中的物体,视觉AI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自动作出决策或响应。由此可知,视觉AI( )A. 证实人工智能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深度学习B. 可以自主选择信息对不同图像中的物体作出判断C. 能延伸人的认识器官,提高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D. 是人类智慧的物化,但不能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7. [2024镇江期末]一个小香囊,不只有粽子的形状,还加入了南瓜、荷花、龙舟等造型;普通的艾草,搭配上菖蒲叶、黄金球等,变成了新式艾草花束……新的创意、新的表达,赋予了传统节日新的生命力。下列与材料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B.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C.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D.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8. [2024扬州期末]202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材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 ③意识具有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 ④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最终归宿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9. [2024南通三模]大豆锈病是世界大豆最主要的病害,其防治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克隆大豆抗锈病基因是解决大豆锈病的有效途径。历经近30年努力,中国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从大豆中克隆出抗锈病基因,破解了大豆抗锈基因匮乏的世界性难题。这表明( )A.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B. 事物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C. 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D. 实践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10. [2024无锡期末·改编]“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句俗语主要告诉我们( )A.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C. 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1. [2024泰州靖江中学月考]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句芒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句芒号”卫星研制团队围绕高精度获取植被信息、叶绿素荧光等课题展开研究,先后攻克热控、载荷控制、数据传输等技术难关,以确保卫星所获取的监测数据“准、全、细、精”。这说明( )①认识工具的完备推动人们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②追求真理的目的是指导人们更好地实践 ③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并被感性认识所制约 ④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 天文学家在附近的星系中发现了一颗与地球相似的全新行星。它只有186万亿英里,也就是31光年远。这个有趣的球体是西班牙某天文研究所的天文学家在一架望远镜中发现的,这是一项致力于寻找300颗矮恒星周围的行星的长期研究的一部分。材料表明了(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②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长期的研究积累 ③符合客观事物的正确的意识能够直接有效地改造世界 ④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条件推动了认识的发展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3. [2024南通期中]我国科学家通过熔合蒸发反应合成了新核素锇-160、钨-156,首次明确给出了中子数为82的中子壳在缺中子核素一侧的演化情况,为原子同位素特性研究带来了新的发现,使我国的新核素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核区。这表明( )A.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B. 自然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变化发展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 科学实验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14. [2024苏州期末]恩格斯指出:“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与此意思相近的是( )A. 积书须善读,隙土可深耕B.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C.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5. [2024常州期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其鲜明特征和重大意义可总结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体”指本体,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优秀文化,也指科学的思想理论;“用”指运用、真抓实干。这说明( )A.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对指导实践有重大意义B. 认识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有价值C.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水平是不同的D. 思想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二、 非选择题16. [2024淮安期末]“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当年,习近平同志要求宁德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并率先垂范,带头下基层宣讲、调研、接访、办公,带头沉下身到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为群众排忧解难,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立了光辉典范。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对现实情况的掌握越是全面、准确,就越能为谋划工作、制定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把实的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实在在抓好调查研究,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用实干推动发展、取信于民。有人认为,调查研究就在于深入基层收集第一手资料。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评析。17. [2024泰州期末]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不断丰富“千万工程”这一政策的内涵: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强化数字赋能,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结合材料,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说明“千万工程”政策的内涵在不同阶段不断丰富的原因。课题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 D “源于理性思考”说法错误,①不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②不选。2. B 众多“黑科技”助力“智能亚运”办赛理念的实现,这表明办赛理念指导办赛实践,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目标,办赛理念指导人们创造出符合人们目的的客观事物,A错误,B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二者不相互依赖,C错误。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但意识活动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的意识活动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D错误。3. B 材料未体现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A不选。某团队创新性地提出“界面置换”分散策略,这是团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科学研究实践活动,B正确。材料强调实践的目的性,未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不选。材料未涉及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不选。4. D “心动不如行动”强调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即“行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D正确。5. B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没有直接现实性,A不选。材料表明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B入选。材料未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未体现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实践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C、D不选。6. C 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自主选择信息,A、B错误。视觉AI可以通过摄像头或传感器来“感知”外部世界,能将捕捉到的图像或视频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最后通过机器深度学习来区分不同物体和特征,这说明视觉AI能延伸人的认识器官,提高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C符合题意。视觉AI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但仍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D错误。7. A 材料强调传统节日表达形式的创新。A的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一定要效仿古人的制度,强调改革创新,符合题意。B强调要有坚定的意志品格,不符合题意。C的意思是要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符合题意。D体现了人的意识具有自主选择性,不符合题意。8. A 在实践中我们意识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进而革新观念,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①正确。“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说明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②正确。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③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④错误。9. D 材料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未强调自然界的物质性,A不符合题意。事物的量变要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B错误。材料未强调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C不符合题意。历经近30年努力,中国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从大豆中克隆出抗锈病基因,破解了大豆抗锈基因匮乏的世界性难题,这表明实践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D正确。10. D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句俗语主要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符合题意。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而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A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非唯一动力,B错误。这句俗语未体现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排除C。11. A 通过发射“句芒号”卫星,研究高精度获取植被信息、叶绿素荧光等课题,先后攻克热控、载荷控制、数据传输等技术难关,获得准确的监测数据,表明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①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句芒号”卫星获得的森林碳汇监测数据,可以更好地服务绿色发展实践,②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③错误。材料未涉及改造主观世界,④不符合题意。12. B 材料没有涉及理性认识,也没有涉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长期的研究积累,排除②。材料只体现认识世界,没有涉及改造世界,且“直接”说法错误,排除③。13. C 材料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14. C 恩格斯的话主要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反映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排除。B反映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排除。C反映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D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排除。15. A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对于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A正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的重要形式,都有价值,B错误。材料未涉及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排除C。思想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社会进步,D错误。16.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能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因此,调查研究要深入基层收集第一手资料。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要在基层调研中透过现象看本质,获得理性认识。对现实情况的掌握越是全面、准确,就越能为谋划工作、制定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因此,调查研究不仅仅是收集第一手资料。17.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前一阶段的乡村发展成果催生出下一阶段的新的发展问题,推动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回应现实需要,更好地指导下一阶段的乡村振兴实践行动。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每个阶段政策实施效果都对政策的合理与否给出了检验成果,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丰富政策内涵。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每一次“千万工程”政策内涵的丰富都对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引,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不断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