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课题2 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 单项选择题
1. 《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这表明(  )
A. 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B. 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辩证否定的过程
D. 经济发展对上层建筑具有支配作用
2. [2024南通启东中学期中]以下两组镜头记录了我国重大社会变革的历史瞬间,对这一时期的做法和目的,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③旨在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 ④这场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中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A. 必须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B. 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D.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4. 2023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明确4个方面17项具体措施,着力推动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国家持续加码政策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这说明(  )
A. 改革生产关系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 先进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
C. 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来解决的
D.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曲折的
5. [2024苏州期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表明(  )
A.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实现的
B.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和全部关系
C. 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D. 社会革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源
6. 关于“私有制的产生”,同学们有如下观点:
观点一: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观点二: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观点三:私有观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会永远存在。
对此,下列从哲学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
①观点一正确把握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是正确的 ②观点二正确认识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合理的 ③观点三没有看到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错误的 ④以上观点都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合理之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 [2024南通期中]2023年12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为回应实践需要,新公司法对公司内部财务监督力量进行了重塑。由此可见(  )
A. 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 先进的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发展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8. [2024江苏模拟·改编]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表明(  )
A. 社会意识必然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 正确的社会意识源于认识主体的知识和能力
C.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
D. 上层建筑的变化要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9. 广东省制定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有利于打造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与法治化营商环境,将为广东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积极的法治引领,发挥积极的保障作用。该条例的制订是基于(  )
①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都能推动科技创新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④调整、完善上层建筑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2024镇江开学考·改编]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态的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破除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克服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不利因素,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治建设,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是因为(  )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
B.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
C.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意义生产力的彻底否定
D. 调整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有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11. [2024盐城期中]“快递进村”工程被列入盐城市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进入新时代,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邮政快递业法规、规划、政策、标准体系相继出台,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不断被激发,如今的快递服务已发展成为寻常百姓家日常的“开门一件事”。新时代邮政快递业的发展表明(  )
A.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B.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C.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D. 社会发展是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实现的
12. [2024淮安期末]《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上层建筑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13. [2024宿迁三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的制度创新成果和宝贵实践经验。这对于保证国务院各部门更好分工合作、协同配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此次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  )
A. 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 充分证实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能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D. 是缓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新举措
14. [2024连云港期末]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伴随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日益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水平和配置效率稳步提升,有效增加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为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积聚了强大新动能。材料表明(  )
①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②我国生产关系的改革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马克思基于对俄国现状的分析,提出俄国等具有自身特殊性的东方国家在维持和发展自身独立性和独特文明的基础上,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痛苦但又可以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新社会形态,这就是著名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这一设想(  )
①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体趋势 ②是没有经过社会实践证明的、不合常态的理论假说 ③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同具体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统一起来了 ④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发展阶段学说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 非选择题
16. [2024盐城期中]202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等,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知识,谈谈你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的理解。
17. [2024无锡期末]粮食安全保障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健全粮食生产者收益保障机制,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业增效、粮食生产者增收,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
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知识,说明以法律形式保护粮食生产者种粮积极性的意义。
课题2 社会历史的发展
1. C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对上层建筑的作用,排除D。
2. A 材料中的两张图反映了我国的“一化三改”,其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而不是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排除③。“一化三改”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的改革措施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排除④。
3. A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表明要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A正确。
4. A 国家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体现的是变革生产关系,说明了完善生产关系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符合题意。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B不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C错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D错误。
5. A 材料表明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实现的,A符合题意。材料未强调实践的重要性,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不选。
6. A 观点二夸大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错误的,排除②。观点三认为私有制会永远存在,没有坚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且私有观念不是人所固有的,排除④。
7. D 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而不是生产关系,A错误。为回应实践需要,新公司法对公司内部财务监督力量进行了重塑,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未体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错误。
8. D 材料表明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正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一定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必然”表述过于绝对,A不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源于社会存在,B错误。材料反映了上层建筑的变化,但没有揭示经济基础的变化,排除C。
9. C 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既可以是正确的意识,也可以是错误的意识,不一定都能推动科技创新,①错误。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③错误。
10. D 材料突出的是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未涉及科学技术的重要性,A不符合题意。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B。“彻底否定”说法错误,C错误。
11. B 材料未体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作用,排除A。进入新时代,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邮政快递业法规、规划、政策、标准体系相继出台,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不断被激发,这说明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B正确。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出台邮政快递业法规、规划、政策、标准体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激发了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这强调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说明社会发展是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实现的,而不是社会主要矛盾,D不选。
12. B 材料未涉及上层建筑,且上层建筑的变革不一定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A不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D错误。
13. C 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不是生产关系的调整,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不符合题意。修订国务院组织法,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表明此次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是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举措,而不是缓和社会基本矛盾,D错误。
14. C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①错误。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错误。
15. D 材料不涉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①不选。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经过了社会实践的证明,②不选。
16.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特点要求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多种实现形式,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适应和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17.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粮食安全保障法以法律形式健全粮食生产者收益保障机制,有利于激发粮食生产者种粮的积极性。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要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粮食生产者增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