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课题2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 [2024宿迁阶段练习]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的讨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
B.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C.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
D.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 费尔巴哈认为:“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这句话蕴含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3. [2024苏州期末]中国古代“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古希腊有一个思维传统,即将某种元素或某几种元素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古代东西方学者都思考世界的本原问题并提出相似的观点,原因在于(  )
A. 世界的本原问题具有统一不变的固有形式
B. 一物与万物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C. 世界的本原问题是哲学世界观的根本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揭示了(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生活处处存在不可知论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5. [2024宿迁期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其划分依据是(  )
A.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6. [2024无锡期末]庄子认为,万物总是处于“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状态,由此得出了“无法对事物进行断定”的结论。庄子这种观点主要阐述的是(  )
A. 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C. 不同时代和地区有不同的哲学问题
D. 哲学史上“两个对子”的斗争问题
7.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其中许多汉字是可以“望文生义”的。“想”字由“相”字和“心”字组成,如果我们把“相”理解为客观对象、“心”解释为人脑,下列解释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A. “相”印于“心”,是为“想”
B. “相”由“心”生,故有“想”
C. “心”即为“相”,“相”也是“心”
D. “心”中有“相”,“心”外无“相”
8. [2024南京江宁期末]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形式主义从“办公桌”走向“指尖”,变味的“工作群”“政务App”给基层干部增加了负担。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要求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管理。下列古语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在本质上相对立的是(  )
①存在即被感知 ②物是观念的集合 ③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④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2024无锡期末]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基本形态。下列能够正确反映这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征 ②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③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A. ④→②→③ B. ②→③→①
C. ④→③→① D. ④→①→③
10. [2024连云港期末]中国出口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还有助于缓解全球通胀压力。但西方一些国家罔顾事实,一味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这种论调属于(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 客观唯心主义
D.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1. [2023连云港学业考模拟]“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大师”。下列说法与下面漫画中某些干部思想最一致的是(  )
①乌鸦报丧,喜鹊报喜 ②理气一体,理在气先 ③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④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2. [2024泰州期中]以下歌词中与“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观点具有相同的哲学倾向的是(  )
①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国际歌》) ②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求佛》) ③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 ④世界之大,为何我们相遇,难道是缘分,难道是天意(《我的歌声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3.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下列选项与该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
A. “理”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
B. 万物皆备于我
C. 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
D.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14. [2024南京期末]柏拉图认为,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下列观点与此一致的是(  )
A.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B.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C. 理生万物
D.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15. 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这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这种观点(  )
A.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把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B. 否定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蕴含辩证法的思想
C.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是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哲学基本派别
16. [2024盐城阶段练习]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下列观点体现“两大阵营”对立的是(  )
① 气者,理之依也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 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天不变,道亦不变
④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7. [2024南通期中]下列选项中,体现哲学史上“两个对子”的是(  )
①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③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8. 屈原在《天问》中写道:“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其意思是:阴阳参合而生宇宙,何为本质何为演变?传说青天浩渺共有九重,是谁曾去环绕度量?这一描述(  )
①表明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具有形而上学性 ③体现了屈原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积极探索 ④认为人类不能认识宇宙的变迁,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二、 非选择题
19. 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气部》记载:“气,云气也,象形。”由此可见,气的原意是对云气的表述。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步形成。最初,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当时,精、精气、气的概念基本相同。“精气学说”提出,气(精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即“气一元论”的思想。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简要说明我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思想的积极意义。
课题2 哲学的基本问题
1. D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D入选,排除A、C。材料未强调坚持唯物主义,排除B。
2. C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符合题意。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之一,A不符合题意。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都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B、D不符合题意。
3. C 古代东西方学者都思考世界的本原问题,是因为世界的本原问题是哲学世界观的根本问题,C正确。
4. C 材料强调要深入调查研究,体现了可知论的观点,没有体现不可知论的观点,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不符合题意。
5.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也包括二者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只有对何者是本原作出的不同回答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B符合题意。
6. A “无法对事物进行断定”是典型的不可知论,即庄子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是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A符合题意。
7. A A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入选。
8. D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唯心主义的表现,与其本质上相对立的是唯物主义。①②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相同,不选。③④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对立,正确。
9. D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②属于唯心主义,④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因此,能够正确反映这三种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④→①→③,D正确。
10. A 西方一些国家罔顾客观事实,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这没有从实际出发,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符合题意。
11. A 漫画讽刺了某些干部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①认为丧、喜是由乌鸦和喜鹊预知的,是民间迷信传说,并无科学根据,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符合题意。②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符合题意。③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④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符合题意。
12. D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强调了命由天定,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①否认了“救世主”和“神仙皇帝”的存在,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③强调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性,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
13. D “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A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B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C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D认为精神离不开肉体,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符合题意。
14. C 柏拉图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B和D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C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符合题意。
15. A 张载的观点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他把“气”这一具体的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A正确,B、C错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存在游离于二者之外的其他哲学基本派别,D错误。
16. B
① 前者强调精神不能脱离物质实体而存在,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后者认为精神在物质之前产生,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二者体现了“两大阵营”的对立 符合题意
② 前者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后者属于形而上学的不可知论。二者未体现“两大阵营”的对立 不符合题意
③ 前者认为运动是绝对的,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后者认为静止是绝对的,体现了形而上学的观点。二者未体现“两大阵营”的对立 不符合题意
④ 前者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认为人的感觉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二者体现了“两大阵营”的对立 符合题意
17. A 哲学史上“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① 前者属于辩证法的思想;后者体现了形而上学的静止观。二者反映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符合题意
② 前者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二者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符合题意
③ 前者属于不可知论,是形而上学的思想;后者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二者不属于其中的一个对子 不符合题意
④ 前者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后者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二者不属于其中的一个对子 不符合题意
18. A 屈原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又体现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并未否认宇宙可以被认识,排除②④。
19. ①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我国古代哲学将气视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气是物质的,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推动了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②在哲学方向上,我国古代哲学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促进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人们思维的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