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课题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一、 单项选择题
1. [2025深圳开学考]三星堆遗址曾出土海贝约 4 600枚,还发现了象牙、黄金面具、黄金权杖、青铜神树(器型与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有一些相似性)。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一位教授认为这些海贝是三星堆作为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流的见证。以上材料说明了中华文化(  )
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②异彩纷呈,最具魅力
③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下列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是(  )
A.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
B.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
C. 社会和谐、向上向善
D. 尚和合、孝老爱亲、求大同
3. 文物,承载着我们的文化身份和精神传承。从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谷到大汶口文化猪形陶鬶,从商周时期精美非凡的青铜重器到汉代的金缕玉衣,从“一页宋版一两金”的传世古籍到清代圆明园的十二兽首……我国数千座博物馆的浩瀚馆藏,让观者穿越中华文明发展的不同时空,直面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延绵不绝的伟大与壮丽。这表明(  )
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 中华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C. 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
D. 文物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载体
4. 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分布在神州大地的东西南北,既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又遥相呼应、浑然一体,集中保藏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表达。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设(  )
①集中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②极具特色,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③有利于全面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④能融通古今中外资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我国幅员广袤、历史悠久,纵横千万里、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丰富的古道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连通国内不同地区的茶马古道、秦巴古道、秦直道、川盐古道等。伴随着文旅融合、文体融合、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古道在一次次的跨界融合中焕发新的样貌。古道文化(  )
①是文化经典,其影响源远流长、深远持久 ②是时代精神,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③是历史文脉,奠定中华文化自信的根基 ④是民族瑰宝,彰显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6. [2025延安开学考]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  )
①在学习和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②全面继承传统文化,使其与新的时代要求相契合 ③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文化形态 ④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取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 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如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也在多个场合引用相关名言警句,比如,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这说明(  )
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需要全面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②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焕发着时代价值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提供了精神滋养 ④人们的法治意识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浸润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8. [2025广东开学考]近年来,随着我国文旅消费“旺起来”,传统文化“潮起来”,打卡博物馆成为假期“顶流”。许多博物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让文物焕发新生……“博物馆热”的背后,其实是公众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这体现了(  )
①传统文化的魅力离不开现代传媒手段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③科技赋能政府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④文化内涵的丰富做到了与经济相交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9.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道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所以,发展教育必须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上述观点(  )
①主张全面否定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②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进行了辩证性批判 ③没有正确把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精神实质 ④忽视了发展教育应立足外来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崇德向善添福气,敬老孝亲暖榕城。“拗九节”是福州十邑独有的重要传统节日,集感恩与孝道、和谐与友善、平安与祈福等价值理念于一体,扎根民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每逢“拗九”,不少身处海外的福州侨胞仍不忘品味拗九粥,追忆思乡情。由此可见,“拗九节”(  )
①以拗九粥这一客观事物,承载感恩和孝亲等主观联系 ②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维系福州侨胞的精神纽带 ③作为孝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 ④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延续着孝敬长者的中华传统美德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1.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语出《慎子·逸文》。公元前300多年慎子的这种观点难能可贵,尽管彼“法”与今日之法律制度是有差异的,但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历史参照和法治传承。材料表明(  )
①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依然具有鲜活的当代价值 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③中华法治文化蕴含的人本思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 000年的历史。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上述材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A. 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 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13. [2025南京开学考·改编]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北京中轴线全面保护体系逐渐完善。2024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又对此项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这是因为(  )
A. 北京中轴线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北京中轴线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
C. 民族文化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D. 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14. [2024无锡期末·改编]2024年春节期间,成都市洛带古镇开展了“龙腾洛带·五福暖春”2024洛带客家年系列活动。群众扮演的“诸葛先生”手拿羽扇主持甑子场开街仪式,让游客在沉浸式演艺中了解洛带甑子场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代开街的隆重仪式感。数据显示,2024年正月初一,洛带古镇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洛带古镇开展的活动(  )
①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②全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③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④极大地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小孝可治家、中孝可治企业、大孝可治国治天下,百善孝为先。”孝是维系家庭与族群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纽带,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这说明(  )
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世界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二、 非选择题
16. [2025湖南阶段练习]2024年“五一”期间,“繁花Show好戏,风雅潮宗街”国风假日活动在湖南长沙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潮宗街开场,国风怀旧、黄包车等一系列主题场景营造沉浸式的民国复古风情;精彩迭起的创意表演、趣味好玩的互动体验,强势吸睛,现场欢乐频出。
长沙老街走红“出圈”,年轻人爱上了古城古镇打卡、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博物馆展览等文旅体验。数据显示,2024年“五一”假期,热门博物馆、古城古镇类景区的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4倍。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角度说明在老街当红的背后,是什么吸引年轻人纷纷扎堆打卡。
17. [2024江苏学业考模拟]2023年12月,重庆有几则考古消息:探秘“巫山人”迎来新进展;武隆发现纪年明确的“关口西汉一号墓”,出土珍贵文物600余件……通过考古,采撷大地深处的文明碎片,寻找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能够找到一座城市文化的根和魂。叩开历史的大门,当一座座散落的遗址串珠成链,一个个历史的碎片拼凑成画,那些遥远的时光和故事,孕育出流光溢彩的人文精神,滋养城市的底蕴,文脉得以赓续,城市的发展脉络愈发清晰,形成独具辨识度的城市文化符号。
文脉是一条河,由“过去”经“现在”流向“未来”,成为持续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打造文化强市,寻的是千年文脉,筑的是人文精神,树的是时代新风。
有人认为,历史是前行的包袱,发展需要轻装上阵,应“破旧立新”。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辨析。
课题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 D 三星堆遗址曾出土海贝约4 600枚,还发现了象牙、黄金面具、黄金权杖、青铜神树,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①符合题意。“最具魅力”说法错误,排除②。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与时俱进,③不符合题意。这些海贝是三星堆作为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流的见证,这说明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④符合题意。
2. 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A正确。B属于中华传统美德,排除。C属于中华人文精神,排除。孝老爱亲属于中华传统美德,D错误。
3. A 材料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对民族团结的作用,也没有涉及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且应继承优秀传统文化,B、C不选。文物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D错误。
4. A 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全面继承,③错误。国家版本馆展示中华文化,没有涉及其他国家文化,④不符合题意。
5. A 古道文化不是时代精神,也不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根基,②③不选。
6. B 传统文化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和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取舍,①④符合题意。“全面继承传统文化”说法错误,排除②。应当立足实践,而不是优秀传统文化,③错误。
7. B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不选。人们的法治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④不选。
8. C 打卡博物馆成为假期“顶流”,公众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体现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②正确。博物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公众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体现了科技赋能政府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③正确。传统文化的魅力早已有之,且该选项夸大了现代传媒手段的作用,①错误。材料未体现文化内涵的丰富,④不符合题意。
9. B 材料中的观点主张全面否定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没有进行辩证性批判,②不选。材料未涉及外来文化,并且“立足外来文化”的说法错误,④不选。
10. C 联系是客观的,以拗九粥这一客观事物,承载感恩和孝亲等价值理念,而不是承载着主观联系,①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拗九节”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④不符合题意。
11. A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错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积极意义,但不是其源泉,④错误。
12. D 材料强调笙作为古老的乐器承载了美学精神,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D正确。
13. A 北京中轴线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因此,保护北京中轴线就是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它们能够继续传承下去,A正确。北京中轴线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需要对其进行保护,B与题意不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C错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D错误。
14. B 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面继承,排除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仅洛带古镇开展的活动并不能极大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错误。
15. C 孝是维系家庭与族群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纽带,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C应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A不选。材料未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为解决世界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B、D不选。
16.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让年轻人在传统与时代发展中更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湖湘文化具有独特的区域性,长沙老街是湖湘文化的历史见证。③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达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④古城古镇打卡、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博物馆展览等文旅体验,推进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增强城市发展的内生软实力和影响力。
17.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中华传统文化受时代条件和社会制度等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该观点看到了历史前行中的包袱,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这一观点只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糟粕,是片面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城市的发展应该赓续城市文脉,挖掘文化底蕴,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凸出城市的文化符号。认为城市的发展需要“破旧立新”,有其合理之处。总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克服全面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