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 单项选择题1. 《论语·卫灵公篇》有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商君书·画策》记载:“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这两句话共同体现了( )A.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B. 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C. 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D. 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精神2.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提出“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每个真心拼过的中国人,都会找到答案——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这种朴素的情感(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是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支配和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文化生活 ④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3. [2024江苏高考]某班同学在“学习与分享”活动中,围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两段重要论述,分享自己的理解。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几位同学的分享,最符合论述内容的是( )①坚持“第二个结合”有利于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 ②坚持“两个结合”的关键是坚持“第二个结合” ③“两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 ④坚持“第二个结合”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4. [2024南通启东中学月考]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我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跟我们当代的文化、当代的生活、时代的精神、人民生活的需求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审美的需求需要融合起来。我们要致力于创造能站在时代的高峰,能够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有巨大感召力的感染力的,而且有独创精神和审美精神的作品。”这说明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要( )A. 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人民的精神需要,抛弃其落后的精神内核B. 对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侧重呈现新的形式,突出民族气派C.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D. 实现创造性转化,对其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推陈出新5. [2024江苏阶段练习]中国古诗词历来有“入乐歌唱”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墨子·公孟》记载:“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回顾近现代中国音乐史,古典诗词造就的现当代经典音乐数不胜数。由此可见( )A. “诗、乐、舞”具有相同的艺术表达形式B. “入乐歌唱”的传统实现了创新性发展C. 融通不同资源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D.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新的宝贵资源6. 东汉击鼓说唱俑是国家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头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嬉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传神地再现了正在说唱的俳优形象。国家博物馆推出以击鼓说唱俑为原型的原创舞台剧《盛世欢歌》,以多元表现形式让沉睡千年的击鼓说唱俑在当代舞台上苏醒。由此可知( )①击鼓说唱俑生动诠释了东汉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②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可以丰富文物活化传播的形式 ③击鼓说唱俑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④击鼓说唱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7. 近年来,随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持续推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越打越牢、效果越来越好。与此同时,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期待也水涨船高。城里人盼着能从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村里人则梦想在故乡的小路上也能感受到阳春白雪的芬芳。发展乡村文化( )①是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治本之策 ②要推动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③必须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保存群众共有的精神记忆 ④可以让文化的触角更多融入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8. 近年来,中国国家文物局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动文物与互联网跨界融合,使丰富的文物资源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活起来”。这项行动( )A. 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B. 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C. 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D. 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得到最大化传承9.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全球治理的改革诉求借鉴了“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传统智慧……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源远流长,可以解决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所有问题 ②博大精深,能够为理论创新提供丰富的营养 ③能够古为今用,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独树一帜,在全球治理中逐渐显现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0.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此举旨在( )A. 确立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B. 把传承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C. 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D. 强化爱国这一美德对于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11. 某地举行科学家主题电影公益展映活动,播放系列影片《星河一叶》《诗与真》《钱学森》等。这些影片讲述了科学家服务国家的迫切需求,不计功利、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感人故事。如果以此撰写一篇新闻稿件,最恰当的标题是( )A. 加强主题宣传,弘扬爱国精神B. 促进经济发展,助力文化强国C. 追忆红色故事,引领社会风尚D. 延续传统文化,彰显历史底蕴12. [2024盐城期末]第39个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下列对教育家精神理解正确的是( )A. 教育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B. 教育家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C. 弘扬教育家精神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D. 教育家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精神动力13. 2024年6月25日,携带人类首次所采月背样本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安全着陆。月背采样无先例可循,广大科研人员秉持“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开展了大量适配和优化设计,攻克了月背智能采样和月背起飞上升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就了这场精彩绝伦的宇宙接力。可见,探月精神( )①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②推动着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③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④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4. 近年来,大量围绕舍身救国的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相继“复出”,深受当代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当今文化市场的新热点。人民群众之所以喜爱这些作品,是因为(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巅峰 ③爱国主义是构成革命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15. [2024南通启东中学月考]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下列关于民族精神匹配正确的是( )A. 伟大团结精神——维护国家尊严,展现民族风采B. 伟大梦想精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 伟大创造精神——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比欧洲早近一千年D. 伟大奋斗精神——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 非选择题16. [2024扬州阶段练习]献一捧鲜花给英烈,自己也能收获沁入灵魂的芬芳。面对严刑拷打,陈乔年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面对威逼利诱,恽代英嗤之以鼻,“为了我们最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代价的”。什么是对党忠诚,什么是人民至上,什么是大公无私,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英烈们用生命作出了坚定回答。对我们每个人而言,英烈的事迹可学可循,英烈的精神可追可及。读一读英烈的家书,看一看英烈的事迹,品一品英烈的情怀,就能让前行的脚步更为坚定。一个挺立的民族,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英烈,而且还会从历史中寻找宝贵的精神给养。传承英烈精神,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我们定能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新时代,我们肩负使命任务的艰巨性、面对风险挑战的严峻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更加需要保持这股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传承是最有力的礼赞,赓续是最崇高的致敬。请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新时代青年需要传承英烈精神的原因。课题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 A 材料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A正确。2. C 材料强调的是爱国情感,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不符合题意。爱国情感不能支配和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文化生活,③错误。3. A “第二个结合”可以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有利于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①正确。“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可以看出“两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③正确。“两个结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都很重要,不能说哪一个更关键,②不选。坚持“两个结合”目的是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④错误。4. C 这段话说明,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当代价值,体现时代精神,C符合题意。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而不是立足于人民的精神需要,且对待传统文化要抛弃其落后的精神内核,A错误。这段话主要强调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而不是侧重呈现新的形式,B不选。对其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是创新性发展,而不是创造性转化,排除D。5. D “诗、乐、舞”具有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A错误。回顾近现代中国音乐史,古典诗词造就的现当代经典音乐数不胜数,说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新的宝贵资源,未体现“入乐歌唱”的传统实现了创新性发展,D正确,B不符合题意。融通不同资源“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说法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也未涉及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C错误。6. A 击鼓说唱俑没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③错误。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④不选。7. C 发展乡村文化有利于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但不是治本之策,排除①。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排除③。8. A 材料强调科学技术促进文化的发展,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内容创新,C不选。D夸大了这项行动的作用,不选。9. C “所有”说法错误,①不选。 “优越性”说法错误,④不选。10. C 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早已确立,A不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鲜明主题,B错误。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C正确。通过立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强调的是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D不选。11. A 该地举行科学家主题电影公益展映活动,影片以科学家服务国家,不计功利、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感人故事为内容,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促进经济发展,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追忆科学家的故事,而不是追忆红色故事,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延续传统文化,且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错误。12. C 教育家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中华传统文化,A错误。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B错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体现了爱国主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体现了勤劳奋斗,可见弘扬教育家精神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C正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教育家精神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D错误。13. C 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①错误。材料体现了探月精神的作用,未涉及其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④不符合题意。14. B 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没有“巅峰”之说,排除②。材料设问指向这些革命文化作品为什么受欢迎,而不是强调中华民族革命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排除③。15. C “维护国家尊严,展现民族风采”,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A错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体现伟大团结精神,B错误。“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的是爱好和平,D错误。16. 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考验,英烈精神能激励青年勇毅前行,为完成使命任务提供精神力量。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英烈精神正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青年传承英烈精神,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