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课题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一、 单项选择题
1. 根据英国版《赵氏孤儿》改编的音乐剧在中国多座城市巡演,演出上百场。人们在剧中既看到了莎士比亚剧中常见的“鬼魂复仇”情节,也看到了古代中国人的道义与忠烈。该音乐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的《哈姆雷特》”。这表明(  )
A. 文化的交流互鉴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
B. 不同文化在博采众长中能够相互认同
C. 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实现完全统一
D. 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2. 栩栩如生的剪纸、巧夺天工的刺绣、自由翱翔的风筝、精美绝伦的掐丝……随着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脚步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海外赢得了大批“粉丝”。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②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3. [2024南通启东中学月考]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把“床前明月光”翻译成“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将月光和思乡之情暗喻为水,让西方人体会到了中国唐诗的精妙。同时,他把雨果、司汤达等西方作家的著作翻译成中文,也让中国读者感受到了欧洲社会的风貌,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的创作。上述事例说明(  )
A.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B. 中华文化比其他民族文化更加优越
C. 要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发展先进文化
D. 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精彩
4.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发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发明的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中国所制造的精美的瓷器,为世界人民所喜爱。中国的瓷器技术传到世界各国,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以上材料表明(  )
①独具特色的中国瓷器文化得到了世界各民族的认同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我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 [2024贵州二模]2024年2月,提线木偶戏、南音等多个来自中国福建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集中展演。数百名当地民众驻足观看,一些人亲自动手体验安溪竹藤编和木偶头雕刻,感受中国春节文化。除泉州非遗展演外,还举办了浙江婺剧演出、除夕夜嘉年华等丰富活动。材料表明(  )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②要积极承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④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在实践中增强对彼此文化的认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6. [2024南通二模]是loong还是dragon?在一些英语表述中,“龙”不再被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主要负责保佑一方风调雨顺,承载着勇敢奋进、活力无穷等美好寓意。而西方文化中的龙(dragon),常被视为恶魔的化身。这种差异导致在文化交往中,西方世界对中国龙的认知长期朦胧难辨。重新翻译中国“龙”旨在(  )
A. 澄清差异,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 博采众长,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C. 求同存异,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D. 推陈出新,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7. [2024北京通州期末]自1953年出版以来,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新华字典》已走过70多年。一部《新华字典》,陪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代读者开蒙识字,记录着一个国家前行的脚步,浓缩着几代人的记忆,为普及全民族的文化知识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华字典》(  )
A. 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B. 提升人们的文明素养,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 有助于减少文化交流障碍,提升文化传播效果
D. 创新了文化传播规律,增强了中华文化软实力
8. [2024无锡期末]在世界几大语言体系中,“茶”的发音均来源于中国。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茶”的读音都是cha。在西欧各国,其“茶”字的音形近似于闽南语“茶”字的发音te,如德语为tee,英语为tea,茶文化使得亚欧大陆上的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这说明(  )
A. 中华文化具有的包容性促进自身发展
B.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C.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交流互鉴
D.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9. [2024泰州期末]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一场场的特色人文交流活动精彩纷呈。美国大学生学川剧绝活“站独脚”,南非运动员让化妆师给他描青黛、点花钿,罗马尼亚大学生则表示他非常喜欢宫保鸡丁……成都依托大运会传递出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中国特色。此举旨在(  )
A. 展现中国特色,增进外国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B. 推进文化交融,使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实现大同
C. 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提升我国文化国际竞争力
D. 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
10. [2024潍坊二模]1954年,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周恩来同志为同与会国际代表更好地沟通交流,特意播放了中国经典戏曲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深谙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极具国际视野的周恩来同志对工作人员说,只在请柬上写一句话就够了: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故事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经典案例。由此可见(  )
①人类通过文化交流能够推出融汇不同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②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包容性 ③文化交流可以加深不同文化相互理解、促进文化多样性 ④中国文艺所展现的真善美体现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2024南通一模]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由此可见(  )
A. 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超越了文明隔阂
B.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促进了文化发展
C. 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D. 多元包容的价值理念丰富了节日内涵
12.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团圆,吃饭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宾客会高声聊天,餐桌文化气氛活跃;西方人吃饭的分食制,和他们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一脉相承,在餐桌上每个人的食物都是定量配置的。中国围桌而食,追求的是一种家庭气氛,体现的是一种情感关怀;西方分食制、快餐化,显现的是一种独立性。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形,更注重饮食文化;西方饮食讲究营养搭配,更注重养生。面对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需要和睦相处,应该消除差异 ②文化发展需要交融,应该相互借鉴 ③中西方文化各有优劣,应该平等对待 ④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应该彼此尊重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3.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文化交融,可以(  )
①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排斥 ②积极借鉴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的全部内容 ③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的营养 ④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14. 中国和意大利在丝绸之路的两端相映生辉。为庆祝中意两国建交50周年,两国导演联手打造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透过多样化的视角对比了中华文明和罗马文明。从书写用的文字到国家历法,从文明图腾到融汇中西文化的艺术品……该纪录片讲述了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故事。这部纪录片蕴含的文化价值体现在(  )
①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提供新的视角,促进文化传播与民心相通 ②跨越时空展示了中西文明的交融,有助于丝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③是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是中国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继承与发展 ④引起不同国家的人们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和罗马文明的尊重与认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一带一路”主题创意歌舞节目《节日》荟萃了非洲歌舞、埃及藤杖舞、东方舞、西班牙响板舞、阿根廷探戈、俄罗斯民俗舞等,让观众领略了异国文化的多样魅力。该节目的成功说明了(  )
①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②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④文化交流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我为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 非选择题
16. [2024莆田二模]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以“多元文明,美美与共”为主题的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泉州举办,来自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52个艺术团队齐聚千年古城,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美艺、美音、美舞齐上阵,美展、美作轮番上演,一场场文艺演出尽显多国文化的交融之美,各种不同风格、主题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让观众尽享艺术的魅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知识,简述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意义。
17. 《论语·子路》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蕴含包容大度的处世智慧;《礼记·中庸》中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认为和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上,“八音克谐”“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等思想,无不彰显我国自古以来尊重差异而追求多样性统一的文化传统。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宽广的地球足够容下不同文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蕴含的文化道理。
课题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 A 根据英国版《赵氏孤儿》改编的音乐剧在中国多座城市巡演,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的《哈姆雷特》”,这说明文化的交流互鉴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A正确。要认同本民族文化,B错误。“完全统一”说法错误,排除C。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D错误。
2. D “主流”“为世界各国所认同”不符合现实,①④不选。
3. D 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中将月光和思乡之情暗喻为水,让西方人体会到了中国唐诗的精妙;把雨果、司汤达等西方作家的著作翻译成中文,也让中国读者感受到了欧洲社会的风貌,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的创作。这说明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精彩,D正确。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而不是文化多样性,A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而不是中华文化比其他民族文化更加优越,B错误。材料未涉及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发展先进文化,C不选。
4. C 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①错误。“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发明”,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②正确。“中国的瓷器技术传到世界各国,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表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我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④不符合题意。
5. C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①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在实践中认同本民族文化,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能说“增强对彼此文化的认同”,④错误。
6. A 西方文化中的龙与中华文化中的龙含义不同,导致西方世界对中国龙的认知长期朦胧难辨,可见,重新翻译中国“龙”旨在澄清差异,促进中外文化交流,A正确。重新翻译中国“龙”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并不是为了博采众长,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排除B。重新翻译中国“龙”并不能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排除C。材料未体现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这也不是其目的,排除D。
7. C 一部《新华字典》记录着一个国家前行的脚步,浓缩着几代人的记忆,为普及全民族的文化知识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有助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减少文化交流障碍,提升文化传播效果,C符合题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A错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B错误。文化传播规律具有客观性,可以认识和利用,但不能够创新,D错误。
8. B “茶”的发音均来源于中国,茶文化使得亚欧大陆上的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这说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A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改变,使得亚欧大陆上的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未体现立足中国国情,排除C。材料未强调民族文化的地位,排除D。
9. D 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增进外国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说法错误,排除A。文化具有多样性,“使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实现大同”说法错误,排除B。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说法错误,排除C。
10. D 材料强调文化的共性和文化交流,未涉及文化交流能够推出融汇不同文化特质的新文化,也未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①②不符合题意。
11. C 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说明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C应选。材料强调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未提及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A、B不选。春节承载着中华文明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并未体现价值理念丰富了节日内涵,D不选。
12. B 文化具有多样性,各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是不同的,不能消除文化的差异,①错误。中西方文化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③错误。
13. A “相互排斥”说法错误,①不选。“全部内容”说法错误,②不选。
14. A “是中国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继承与发展”说法错误,③不选。“认同”说法错误,④不选。
15. C 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①错误。歌舞节目《节日》的成功体现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没有涉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坚持以我为主,④与题意不符。
16.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艺术为媒,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既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17. 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互鉴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应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不应当相互隔膜、相互排斥,从而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