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板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板块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B卷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拓展板块上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郦(lì)道元 B. 绛(jiàng)皓驳色
C. 菡萏(hán dàn) D. 惬(xiá)意
2. 下列对《登泰山记》写作特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时间为线索,按“登山—观日出—下山”顺序描写
B. 侧重抒情,通过夸张手法渲染泰山的雄伟
C. 未写自然景物,仅通过人物对话展现登山经历
D. 语言华丽,多用比喻、排比等修辞铺陈画面
3. 《黄山记》中“它封了山,锁了岭,却拦不住勇敢的人”体现的主旨是( )
A. 批判自然对人类的阻碍
B. 赞美人类征服自然的壮举
C. 强调探索精神与自然的平衡
D. 感叹黄山地势的险峻难行
4. 下列对《石钟山记》主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批判“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主观臆断
B. 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C. 说明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D. 抒发对古人治学严谨的赞美
5. 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瓦尔登湖》中“湖是大地的眼睛”相同的一项是( )
A. 泰山的松树像守卫的士兵,挺立在悬崖上
B. 石钟山的水声,是大自然在低声诉说
C. 黄山的云雾,时而像海浪,时而像轻纱
D. 登泰山时,石阶在脚下延伸,像一条长龙
二、填空题
1. 《石钟山记》的作者是________,文章通过实地考察,反驳了________和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的错误说法。
2. 《登泰山记》中“________,明烛天南”一句,以拟人手法写出苍山积雪的明亮。
3. 《黄山记》以“________”为核心,既写黄山的奇险,也写人类探索黄山的勇气。
4. 《瓦尔登湖》中,梭罗在湖畔生活________年,记录自然与心灵的对话,倡导________的生活态度。
三、课内阅读
(一)《登泰山记》(节选)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 选段以什么为线索描写登山过程?
2.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的描写有何作用?
3. 如何理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画面感?
(二)《黄山记》(节选)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1. 选段如何体现“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2. 分析“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的表达效果。
3. 这段描写为后文写人类登山做了什么铺垫?
四、课外阅读
(一)《山径记》
老家后山有一条山径,是祖父年轻时踩出来的。径旁的石头被脚印磨得光滑,像被岁月擦亮的铜器。
我第一次跟着祖父上山,是十岁那年。山径窄,仅容一人过,两旁的灌木擦着裤腿,发出“沙沙”的响。“踩着石头的凹处走,稳。”祖父的声音在前头飘过来,他的草鞋在石上叩出轻响,像在和山说话。爬到半山腰,他停在一棵老松下,指着远处的云雾:“你看,云是山的衣裳,风一吹就换样式。”那天我没看到什么奇景,只记得祖父的草鞋沾了露水,在阳光下泛着白。
后来祖父走了,山径渐渐荒了。去年秋天,我带着镰刀上山,把疯长的灌木割掉。石头还是那些石头,凹处积了落叶,踩上去软乎乎的。爬到半山腰,老松还在,风过时,松针“簌簌”落,像祖父在说话。远处的云雾依旧,我突然懂了他说的“云是山的衣裳”——山不变,变的是看山的人;山径还在,走的人不同,却都在跟着山的节奏走。
现在我常带孩子上山,教他“踩着石头的凹处走”。他的小皮鞋在石上敲出脆响,和祖父的草鞋声,在山径上叠成了串。
1. 文中“山径”有何象征意义?
2. 分析“石头被脚印磨得光滑,像被岁月擦亮的铜器”的比喻效果。
3. 结合《登泰山记》中“道皆砌石为磴”的登山描写,谈谈本文“山径”与登山者的关系。
五、作文
请以“在自然中寻找自己”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结合第五单元课文中的自然描写,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B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A
3. C
4. D
5. A
二、填空题
1. 苏轼;郦道元
2. 苍山负雪
3. 奇险与探索
4. 两;简朴、自然
三、课内阅读
(一)《登泰山记》
1. 以行踪为线索(从京师到泰安,再从南麓登至山巅)。
2. 写出登山的艰难,反衬登顶后所见景色的壮美,也体现登山者的坚持。
3. “负”字赋予苍山以人的动作(像人“背负”积雪),“烛”字将积雪的光亮比作烛火,生动写出苍山积雪在阳光下照亮南天的开阔画面,既有视觉的明亮感,又有动态的生动感。
(二)《黄山记》
1. 通过“火山喷发”的大手笔、峰谷搭配的巧妙(“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群峰的色彩与形态(“朱砂的,丹红的,紫褐的”“前拥后簇,高矮参差”),展现大自然创造黄山的“崇高”(气势)、“卓越”(巧妙)与“美”(形态色彩)。
2. 以“大手笔”喻大自然的创造力,“火山喷发的手法”形象写出黄山形成的壮阔与力量,赋予自然以人的创作智慧,生动体现大自然的“卓越”。
3. 写出黄山的奇险与壮美,为后文写人类克服艰险登山做铺垫——自然的“奇”激发人类的“探索欲”,自然的“险”衬托人类的“勇气”。
四、课外阅读
(一)《山径记》
1. 象征着传承(祖父踩出,“我”维护,教给孩子)、人与自然的联结(山径是人与山对话的通道)、时光的印记(石头被磨光滑,承载三代人的脚印)。
2. 把“被磨光滑的石头”比作“被岁月擦亮的铜器”,既贴合两者“光滑”“有岁月痕迹”的特征,又通过“铜器”的质感,暗含山径承载的时光厚重感与温情,让“岁月”的抽象概念变得可触可感。
3. 《登泰山记》中“道皆砌石为磴”写出登山路径的规整,体现人类对自然的适应;本文“山径是祖父踩出来的”“踩着石头的凹处走”,体现人顺应自然(沿山的地势踩出路)、与自然共生。两者都写出“路径”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产物——自然提供基础,人类用脚步“塑造”路径,最终达成人与山的和谐。
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