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A卷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职业板块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闽(mǐn)宁镇 盐碱(jiǎn) 青稞(kē) 发酵(jiào)B. 疟(nüè)疾 肆(sì)虐 悲怆(chuàng) 哽咽(yàn)C. 铿(kēng)锵 澎(pài)湃 苗圃(pǔ) 撰(zuàn)写D. 钟扬(yáng) 王进(jìn)喜 扎(zhā)根 青稞(kē)2. 下列对《七律二首·送瘟神》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诗中“千村薜荔人遗矢”描绘了血吸虫病肆虐的悲惨景象B. “春风杨柳万千条”通过乐景衬哀情,表达对旧时代的批判C. “借问瘟君欲何往”运用拟人手法,表现战胜瘟神的豪迈D. 全诗以“送瘟神”为线索,展现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3. 下列关于《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先写今日繁荣再追溯过去的贫困B. “干沙滩”到“金沙滩”的转变主要依靠自然环境改善C. 文中多次引用村民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D. 闽宁镇的成功经验证明了“输血式”扶贫的重要性4. 下列对《“探界者”钟扬》中“探界者”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指钟扬在植物学领域的专业探索B. 强调钟扬不断突破自我、挑战极限的精神C. 暗喻钟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冒险D. 体现钟扬在科研与教育中的双重贡献5. 下列关于《闪亮的坐标——劳模王进喜》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塑造王进喜“铁人”形象B.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体现其拼搏精神C. 文中环境描写“狂风卷着沙砾”烘托了钻井工作的艰苦D. 王进喜的事迹主要体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6.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闽宁镇的葡萄藤像绿色的瀑布,挂满了晶莹的果实B. 钟扬的生命如同一颗流星,短暂却照亮了科研的夜空C. 王进喜的吼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石油也为之沸腾D. 血吸虫病像恶魔一样,吞噬着无数村民的生命二、填空题1. 《七律二首·送瘟神》的作者是__________,诗中“______________,六亿神州尽舜尧”展现了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2. 宁夏闽宁镇是__________协作的典范,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产业实现脱贫致富。3. 钟扬被誉为“__________”,他的主要贡献是__________。4. 王进喜是__________时期的劳动模范,他的名言“__________”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三、课内阅读(《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1. 分析“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的表达效果。2. 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何变化?请结合诗句说明。3.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四、课外阅读《山坳里的“果树课堂”》陈技术员的“课堂”在云栖山的半山腰——不是教室,是片刚挂果的猕猴桃园。他蹲在果树下,手里捏着枝剪,给果农们演示“疏果”:“每根枝条留3到4个果就行,多了养分不够,果儿长不大。”果农们围着他,有人举着手机录像,有人在本子上画枝条的形状。三年前,陈技术员第一次来云栖山时,这里还是片荒坡。“山里土薄,种玉米亩产不足300斤,”村支书老周说,“陈技术员带了土壤检测仪,测出来咱们的土偏酸性,适合种猕猴桃。”可果农们犯嘀咕:“玉米好歹能填肚子,这毛茸茸的果子能卖钱?”陈技术员没急着说服,先试种了两亩“试验田”。他带着村民给土壤掺腐叶土调酸,在树根周围铺碎秸秆保墒——这法子和《宁夏闽宁镇》里“福建专家教种葡萄”的细致劲儿很像。最关键的是“架式”:他不用传统的“平棚架”,改成“T型架”,让枝条顺着架子往上爬,“通风透光,果子着色均匀”。去年挂果时,有棵树结了满枝果子,果农老李舍不得疏,陈技术员劝他:“你看这枝条,细得像筷子,挂多了会压断。就像咱种庄稼,密了不通风,反而长不好。”后来,疏过果的树,单果重比没疏的多20克,甜度也高了两个百分点。现在,云栖山的猕猴桃种了80亩,陈技术员每周来一次,除了教技术,还帮着联系电商。“昨天刚发了50箱到上海,”老李举着手机订单笑,“陈技术员说,下一步要搞‘认养果树’,城里人能在线看果子生长,咱这山坳里的果,也能有‘身份证’了。”山风穿过猕猴桃架,叶子沙沙响。陈技术员在本子上记着今天的观察:“东头第三排果树需补钙,下周带叶面肥来。”字迹旁边,画着个简单的果树素描,像给这片山坳写的“成长日记”。1. 文中陈技术员推广猕猴桃种植时,用了哪些“新方法”?请简要概括。 2. 结合《“探界者”钟扬》中“科研要落地”的精神,分析陈技术员的工作有哪些特点。 3. 如何理解“陈技术员说,下一步要搞‘认养果树’,城里人能在线看果子生长,咱这山坳里的果,也能有‘身份证’了”这句话?五、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七律二首·送瘟神》展现了战胜疾病的决心,闽宁镇的变迁见证了脱贫攻坚的奇迹,钟扬和王进喜用一生诠释了奋斗的意义。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请以“信念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A卷答案一、选择题1. A 2. B 3. C 4. B 5. D 6. C二、填空题1. 毛泽东;春风杨柳万千条2. 东西部;葡萄种植;光伏产业3. 探界者;收集和保护植物种子资源4.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三、课内阅读1. 运用对比手法,以“绿水青山”的美好与“小虫”的肆虐形成反差,突出血吸虫病的危害之重,连名医华佗也无可奈何,表达了对旧时代的悲愤。2. 第一首基调沉重悲凉,如“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描绘了疫病横行的惨状;第二首转为激昂豪迈,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展现了新时代人民的昂扬斗志。3. 拟人、借代。将血吸虫病比作“瘟君”,用“纸船明烛”代指送瘟神的仪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民战胜疾病的决心和喜悦。四、课外阅读1. 陈技术员推广猕猴桃种植的“新方法”包括:用土壤检测仪检测土壤,确定适合种植猕猴桃;试种“试验田”,示范改良技术(掺腐叶土调酸、铺碎秸秆保墒);改用“T型架”替代传统“平棚架”,优化果树生长环境; 教授疏果技术,保证果实品质;联系电商拓宽销售渠道; 计划推行“认养果树”模式,通过在线观看生长过程实现可视化,并为果子建立“身份证”(可追溯性)。 2. 结合“科研要落地”的精神,陈技术员的工作特点如下: 立足实际需求:通过土壤检测确定种植品种,从山区土壤条件和果农需求出发,避免盲目推广; 注重实践示范:以“试验田”为样本,亲自操作(如疏果、调土壤),用实际效果(疏果后果实更优)说服果农,让技术可感知、可复制; 解决具体问题:针对果树生长(如补钙、着色)、销售(如联系电商)的实际问题持续跟进(每周到访、记录观察),不局限于理论; 对接市场需求:从“卖果子”到“认养果树”,将技术与市场结合,让种植成果转化为经济收益,真正实现“科研落地”的价值。 3. 这句话的含义可从三层理解:“认养果树”和“在线看果子生长”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通城乡连接,让城市消费者参与果实生长过程,增强信任与互动,为果实赋予情感价值;“身份证”指为果子建立可追溯的生长档案(如种植过程、技术管理),提升产品的标准化和可信度; 整体体现了陈技术员的创新思维——不仅解决种植技术问题,更通过模式创新拓宽销售路径,让山坳里的果实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价值升级,也暗含对果农增收、山区发展的长远规划。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