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板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板块下册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B卷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拓展板块下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馁(něi) 汲(jí)取 桎梏(gù)
B. 狭隘(ài) 编纂(zuǎn) 狡(xiá)黠
C. 濒(bīn)临 蜕(tuì)变 畸(jī)形
D. 契(qì)机 砥(dǐ)砺 谬(miù)误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我认识到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
B. 实践证明,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C.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经济发展,更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3.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指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B.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强调认识过程需经历两次飞跃。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例,论证真理的客观性。
D.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B. 我们要坚持“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D.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5. 下列对课文论证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运用对比论证,分析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B.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采用比喻论证,生动阐释认识过程。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引用论证,增强文章权威性。
D.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用举例论证,如列举脱贫攻坚的成就。
二、填空题
1.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__________。
2. 人的认识过程需经历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两次飞跃。
3. 真理的客观性在于其不以__________为转移。
4. 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选段,完成1-3题。
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例如,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又推动了社会变革。
1. 选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中提到的欧洲文艺复兴例子如何论证中心论点?
3. 结合课文,谈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四、课外阅读
《老槐树下的夏天》
小区门口的老槐树,不知道活了多少年。树干要两个大人才能合抱,树皮裂开深深的纹路,像爷爷手上的皱纹。春天它先开花,一串串白中带绿的花挂在枝头,风一吹,落得满地都是,踩上去软软的,有股甜腥味。
但我最喜欢夏天的老槐树。太阳最毒的时候,树底下能铺开一大片阴凉。老人们搬个小马扎坐在树下,摇着蒲扇聊天。张奶奶织毛衣,线团滚到树根边,她弯腰去捡,白发蹭到树干上,像落了一片槐花。李爷爷带个收音机,里面放着评剧,咿咿呀呀的,和蝉鸣混在一起。
我们小孩不坐,围着树跑。树干上有个树洞,我们总往里面塞石子,听石子滚进去的“咚咚”声。有时候能摸到黏黏的树胶,像琥珀一样,我们就偷偷抹在小伙伴的背上,然后笑着跑开。树杈很高,最大的那个杈子,刚好能坐一个人。我总试着爬上去,每次都被大人喊下来:“当心摔着!”
有一年夏天,老槐树被虫蛀了,树干上出现好几个大洞。园林工人来喷药,搭着梯子爬到树杈上。药味很冲,我们躲得远远的。后来他们用水泥把树洞填上,树干上多了几块灰白的“补丁”。
那年秋天,老槐树落叶比往年早。但第二年春天,它还是开花了,只是花少了些。夏天的时候,树底下的阴凉也小了点,老人们还是来坐着,只是聊天的声音轻了些,像是怕吵到树。
现在我上了高中,很少再去老槐树下。偶尔路过,看见有更小的孩子围着树跑,张奶奶还在树下织毛衣,只是她的毛线团滚到树根边时,要扶着树干才能慢慢站起来。老槐树的“补丁”长了些青苔,像给它添了几道新的纹路。
风过时,树叶还在响,和小时候听到的一样。蝉鸣也还在,只是我好像突然听懂了——那不是吵闹,是老槐树在说:夏天还在呢,你们也还在呢。
1. 文中写老槐树“树干要两个大人才能合抱”“树皮裂开深深的纹路”,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2. 结合语境,说说“那不是吵闹,是老槐树在说:夏天还在呢,你们也还在呢”的含义。

3. 文章围绕“老槐树”回忆了哪些生活场景?请简要概括。

4. 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老槐树下的夏天”的理解。
五、作文
题目: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与创新
要求:
1. 结合课文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 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3. 800字左右。
参考答案(B卷)
一、选择题
1. C 2. D 3. C 4. B 5. D
二、填空题
1. 经济基础
2.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3. 人的意志
4. 人口规模巨大
5. 阶级性 实践性
三、课内阅读
1. 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
2. 文艺复兴的例子说明经济基础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论证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课外阅读
1. 写出老槐树的苍老、粗壮,暗示它生长的年代久远,为下文写人们在树下的生活场景做铺垫,也赋予树“见证者”的意味。

2. 蝉鸣不再是单纯的噪音,而是老槐树对时光的回应;暗含“我”的感悟:夏天的记忆、身边的人和事虽有变化,但温暖的生活气息一直延续。

3. 老人们在树下聊天、织毛衣、听评剧;“我们”小孩在树下跑闹、往树洞塞石子、爬树;老槐树生病后被修补;现在“我”看到的树下新场景。

4. 标题既指老槐树下的夏日时光,也象征着充满温情的童年记忆和邻里生活,寄托着对时光、对温暖日常的怀念。
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