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拓展板块下册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赂(lù)秦 逡巡(qūn xún) 瓮牖绳枢(yǒu)B. 镞(cù)矢 氓(méng)隶 忧劳兴(xīng)国C. 伶(líng)官 勖(xù)勉 逸豫(yù)亡身D. 洿(wū) 池 骐骥(jì) 刻舟求(qiè)剑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是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B. 《过秦论》通过对比秦之盛与衰,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C.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欧阳修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强调“忧劳可以兴国”。D. 《察今》选自《吕氏春秋》,主张“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革新思想。3. 下列对《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军队战斗力弱,缺乏优秀将领。B. 六国失败的关键在于不善于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防御。C. 六国灭亡的核心原因是用土地贿赂秦国,导致国力衰退。D. 六国破灭是因为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4. 下列句子中,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表达的思想一致的一项是( )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B.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 《察今》中“荆人袭宋”的寓言,主要讽刺了( )A. 因循守旧、不知变通的行为B. 盲目自信、刚愎自用的态度C.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心理D. 急功近利、忽视积累的做法6. 下列对《过秦论》中“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一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秦国从弱小到强大的剧变。B. “区区之地”与“万乘之势”形成鲜明反差。C. 强调地理优势是秦国崛起的关键因素。D. 为后文论述秦亡之速埋下伏笔。二、填空题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2.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贾谊《过秦论》)3.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察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寓言,比喻死守教条、不知变通的行为。三、课内阅读(一)阅读《过秦论》选段,完成1-3题。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 选段中作者将陈涉与“山东之国”对比,目的是什么?2. 分析“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3. 结合选段,概括秦亡的根本原因,并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二)阅读《察今》选段,完成4-6题。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4. 用现代汉语翻译“遽契其舟”一句。5. 分析“刻舟求剑”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6.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句话的理解。四、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古巷遗韵》青石板铺就的巷子里,苔藓在砖缝间悄然生长。老墙斑驳的墙皮脱落处,露出泛黄的旧报纸,日期定格在1983年。王师傅的铁匠铺还开着,风箱拉动时,火星溅落在生锈的铁砧上,像散落的星辰。“现在都用电焊机了,谁还打铁?”我摸着滚烫的镰刀感叹。王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机器打的镰刀是直的,手工活有弧度,割麦省力。”他说起年轻时走街串巷打农具的日子,铁锤与铁砧碰撞出的节奏,曾是巷子里最熟悉的旋律。“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找我,现在……”话音未落,门铃响了,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王师傅,我想跟您学打铁。”阳光穿过窗棂,照在师徒二人专注的侧脸上。老手艺,原来从未走远。1.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 王师傅为什么说“机器打的镰刀是直的,手工活有弧度”?3. 年轻人的出现有何象征意义?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老手艺,原来从未走远”这句话的理解。五、作文以“历史的镜鉴”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启示,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A卷 答案一、选择题1. A(B项“镞”应读zú;C项“豫”应读yù;D项“刻”应读kè)2. C(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3. C4. A5. A6. C(强调的是“仁义不施”而非地理优势)二、填空题1. 弊在赂秦2. 振长策而御宇内3.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4.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或“荆人袭宋”)三、课内阅读(一)1. 通过对比陈涉的弱小与山东六国的强大,突出秦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外部力量,而在于自身“仁义不施”。2.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②将秦的兴衰与“仁义”联系起来,深化主题;③为后世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3. 根本原因:不施仁义,失去民心。写作意图:借古讽今,警示西汉统治者要施行仁政,避免重蹈秦亡覆辙。(二)4. 急忙用刀在船上刻记号。5. 寓意:讽刺死守教条、不知变通的行为。作用:作为论据,论证“时已徙矣,而法不徙”的荒谬,强调变法的必要性。6. 时代变化,法令制度也应随之调整。如秦国商鞅变法使国家强盛,而秦朝因固守旧法导致灭亡,说明只有顺应时势才能长治久安。四、课外阅读(一)1. 比喻。将火星比作星辰,生动表现手工打铁的美感,暗示传统手艺的独特价值。2. 机器生产追求标准化,缺乏手工的人性化设计;手工镰刀的弧度融入匠人的经验,更贴合实际使用需求。3. 象征传统手艺的传承与新生,体现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回归。4. 老手艺虽受现代工业冲击,但仍有人坚守,其蕴含的匠心与温度永远不会消失,在新时代以新的形式延续。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