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拓展板块下册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觑(qù) 自诩(xǔ) 茅塞(sè)顿开B. 吝啬(sè) 譬(bì)如 残羹冷炙(zhì)C. 国粹(cuì) 脑髓(suí) 冠冕(miǎn)堂皇D. 孱(chán)头 蹩(bié)进 礼尚(shàng)往来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阿Q正传》通过“精神胜利法”揭示国民劣根性,鲁迅主张“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B. 《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核心,体现闻一多对奉献精神的追求。C. 《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在狱中创作的散文,表达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D. 《党费》以“咸菜”为线索,塑造了机智勇敢的地下党员黄新的形象。3. 下列对《阿Q正传》中“精神胜利法”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自我麻醉和幻想来逃避现实困境的心理机制。B. 面对压迫时积极抗争、永不言败的精神品质。C. 对传统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对现代文明的排斥。D. 超越物质追求、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4. 下列诗句中,与《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C.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D.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5. 《可爱的中国》中“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一句,表达了作者( )A.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B. 对现实社会黑暗的批判与失望C. 对革命斗争艰辛的感慨与无奈D. 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期待与呼唤6. 下列对《党费》中“咸菜”这一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象征革命时期物资的匮乏与艰难B. 体现党员对党的忠诚与奉献精神C. 暗示地下工作的隐蔽性与危险性D. 反映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二、填空题1.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 《红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体现了作者对奉献精神的高度赞美。3. 《可爱的中国》中,方志敏将祖国比作__________,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眷恋。4. 《党费》以__________为线索,展现了地下党员黄新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一)阅读《阿Q正传》选段,完成1-3题。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1. 选段中阿Q的行为体现了“精神胜利法”的哪些特点?2. 分析“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一句的深层含义。3. 结合全文,说明鲁迅塑造阿Q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二)阅读《红烛》选段,完成4-6题。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4. 选段中“心火发光”与“泪流”的矛盾象征什么?5. 分析“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一句的修辞手法及作用。6.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一主旨的理解。四、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褪色的家书》父亲整理老屋时,翻出一叠牛皮纸信封。信封边角磨得发白,邮票是几十年前的“革命圣地”图案,盖着模糊的邮戳——“1972·北京”。“是你爷爷的。”父亲说。爷爷是地质队员,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青海勘探,每年寄两封家书。我拆开最厚的一封,信纸泛黄发脆,钢笔字却依旧有力:“丫头,队里新探到铁矿,我们住的帐篷外,星星亮得能数清。你娘寄的咸菜收到了,就着干粮吃,比城里的肉香。”另一封信里夹着片干枯的骆驼刺,叶片边缘还留着细小的锯齿。爷爷在信里写:“这草在戈壁能活,我们也能。等找到大矿,就回家陪你学算术。”末尾画了个歪歪扭扭的五角星,像怕我看不懂,特意用红墨水描了边。父亲说,爷爷最后一封家书写于1975年:“任务紧,今年不寄咸菜了。你们好好的,就是我最大的矿。”那年冬天,爷爷在一次勘探中失踪,再也没回来。我把骆驼刺夹进笔记本。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信纸上“你们好好的”那行字上,忽然明白:爷爷的家书里,没有豪言壮语,却把对家的牵挂、对国家的责任,都藏在了咸菜香和骆驼刺里。就像现在的快递盒里,父母寄来的核桃、妹妹带的口罩——有些心意,从来不需要华丽的包装。1. 文中“骆驼刺”有何象征意义?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 爷爷的家书中,“咸菜”“铁矿”“星星”等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体现了爷爷怎样的形象? 3. 结尾“有些心意,从来不需要华丽的包装”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4. 文章围绕“家书”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五、作文以“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启示,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A卷 答案一、选择题1. A(B项“譬”应读pì;C项“髓”应读suǐ;D项“孱”应读càn)2. D(《党费》以“咸菜”为线索)3. A4. B5. A6. D二、填空题1. 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2.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3. 母亲4. 咸菜;机智勇敢;忠诚奉献三、课内阅读(一)1. ①通过自我麻醉逃避现实失败;②将屈辱转化为精神胜利;③通过幻想获得心理平衡。2. 体现阿Q人格的分裂与异化,暗示其精神世界的扭曲与病态。3. ①批判国民劣根性,唤醒民众觉醒;②揭示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与压迫;③引发对人性弱点的深刻反思。(二)4. 象征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的冲突,体现奉献过程中的痛苦与挣扎。5. 比喻。以“残风”喻指黑暗势力,突出红烛(革命者)面临的阻力与挑战。6. ①强调不计个人得失,专注于奉献的过程;②呼应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③体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四、课外阅读1. “骆驼刺”象征爷爷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与生命力,也象征他对家人的牵挂(将戈壁植物夹在信中,是把远方的生活分享给家人)。它是爷爷勘探生活的见证,也是情感的载体。 2. 这些词语都来自生活细节(日常物品、自然景象、工作内容),朴实无华。体现了爷爷乐观坚韧、心系家国又牵挂家人的形象——在艰苦中感受生活的甜,把勘探任务当作责任,把家人的平安当作慰藉。 3. 蕴含着对爷爷的怀念,对朴素真挚情感的珍视(家书虽简单,却藏着深沉的爱与责任),以及对“心意不分时代”的感悟——无论是过去的家书,还是现在的快递,真挚的情感从不需要刻意修饰。 4. ①父亲整理老屋时发现爷爷的家书;②家书中的内容(勘探生活、对家人的叮嘱、夹着的骆驼刺);③爷爷的失踪与家书成为纪念;④“我”对家书的理解(心意的传承)。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