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B卷 (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板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B卷 (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板块下册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B卷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拓展板块下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眷(juàn)恋 干瘪(biě) 被褥(rù)
B. 趔(liè)趄 譬(bì)如 褴褛(lǚ)
C. 谄(chǎn)媚 脑髓(suí) 执拗(niù)
D. 提(tí)防 蛊(gǔ)惑 旌(jīng)旗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以“煤”自喻,郭沫若借燃烧的煤表达对祖国的炽热情感。
B.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中篇小说,“精神胜利法”是对国民性弱点的深刻批判。
C. 《党费》是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以“咸菜”串联情节,展现革命年代的信仰力量。
D. 《可爱的中国》是散文,方志敏在文中将祖国比作“睡狮”,呼唤同胞觉醒。
3. 下列对《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中“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煤的燃烧比喻为祖国奉献的炽热情感,直白而强烈。
B. 感叹自身遭遇的不幸,表达对命运的无奈与妥协。
C. 赞美爱情的坚贞,即使燃烧自己也要守护爱人。
D. 批判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呼吁挣脱束缚追求自由。
4. 下列句子中,与《可爱的中国》“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D.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5. 《党费》中黄新将“咸菜”作为党费,这一行为的核心意义是( )
A. 物资匮乏时期对党的经济支持
B. 革命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具象化
C. 农民对土地产出的珍视与节约
D. 地下工作者传递信息的隐蔽方式
6. 下列对《阿Q正传》中阿Q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旧中国底层民众的典型代表,身上集中了国民劣根性
B. “精神胜利法”是其应对压迫的无奈选择,也体现了愚昧
C. 其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更是时代与社会造成的必然结果
D. 鲁迅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嘲讽底层民众的懦弱与无知
二、填空题
1. 《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以“__________”为核心意象,将对祖国的爱比作“__________”。
2. 《红烛》中“红烛啊!莫问收获,__________”一句,凝练了奉献精神的本质。
3. 《可爱的中国》中,方志敏坚信祖国“总有一天会像__________一样,重新站起来”。
4. 《党费》里,黄新最后让小程带的“党费”除了咸菜,还有__________,这一细节体现了她的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一)阅读《可爱的中国》选段,完成1-3题。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
1. 选段中用“代替”构成的排比句,有何表达效果?
2. 分析“生育我们的母亲”这一比喻的深层含义。
3. 结合全文,说说方志敏在狱中写下这段话的心理状态。
(二)阅读《党费》选段,完成4-6题。
黄新把菜坛里的咸菜捞出来,装在一个小竹篮里,又从墙角摸出一个布包,打开来,里面是几块银元。“小程,这是我攒下的几块钱,你也带上。咸菜是党费,这钱……也算党费吧。”她顿了顿,又说:“孩子还小,我要是走不了,你就把他送到乡下亲戚家。告诉他,娘是为了咱们穷人的天下死的,让他长大了也跟着共产党走。”
我鼻子一酸,说:“黄新同志,你放心,我们一定……”她却打断我:“别说了,快走吧。记住,咸菜要分给同志们,让大家知道,这是咱苏区的味道。”
4. 选段中“咸菜”和“银元”作为“党费”,有何不同的象征意义?
5. 分析黄新对孩子的嘱托,体现了她怎样的精神品质?
6. 结合全文,说说“苏区的味道”的含义。
四、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抽屉里的红星》
奶奶的老抽屉总是锁着。直到她生病住院,才把铜钥匙交给我:“里面有样东西,该让你知道了。”抽屉里铺着蓝布,放着个褪色的布包。打开来,是枚红五星徽章,边缘磨得发亮,背面用钢笔写着“1948”。“这是你爷爷的。”奶奶说,“他是游击队员,每次出发前都把徽章放在我这儿,说‘等胜利了,咱戴着它去北京’。”
我摸着徽章上的针脚,像摸到爷爷粗糙的手掌。奶奶又说:“他最后一次走,把家里仅有的两斤小米当军粮,说‘队伍需要’。后来……就没回来。”她抹了抹眼睛,“但我总觉得他没走,这红星亮着,他就还在。”
那天晚上,我把红星别在胸前。灯光下,徽章的红像跳动的火苗,忽然懂了: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长久。
1. 文中“红五星徽章”有何象征意义?
2. 分析“这红星亮着,他就还在”一句的情感内涵。
3. 爷爷“把家里仅有的两斤小米当军粮”的情节,与《党费》中黄新缴“咸菜”有何相似之处?
4. 如何理解结尾“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长久”?
五、作文
以“家国情怀的传承”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结合本单元课文(如《炉中煤》的爱国、《可爱的中国》的信念等),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B卷 答案
一、选择题
1. A(B项“譬”应读pì;C项“髓”应读suǐ;D项“提”应读dī)
2. D(《可爱的中国》中将祖国比作“母亲”,非“睡狮”)
3. A
4. A
5. B(“咸菜”是革命信仰的具象化,而非单纯经济支持)
6. D(鲁迅塑造阿Q是为“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而非嘲讽)
二、填空题
1. 炉中煤;恋人的爱
2. 但问耕耘
3. 睡狮(或“巨人”,符合课文语境即可)
4. 几块银元;坚定信仰与牺牲精神
三、课内阅读
(一)
1. ①通过对比“悲叹与欢歌”“贫穷与富裕”等,鲜明展现祖国未来的美好图景;②增强语势,强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③传递出强烈的感染力,激发读者对祖国的热爱。
2. ①将祖国比作“母亲”,突出祖国与人民的血肉联系;②暗示祖国如同母亲般养育子民,也需要子民的守护;③表达对祖国的依恋与责任感,拉近与读者的情感距离。
3. ①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不因狱中处境而动摇;②对民族解放的强烈渴望,相信胜利就在眼前;③对同胞的殷切期盼,希望大家共同为理想奋斗。
(二)
4. “咸菜”象征革命年代的朴素奉献,是日常生活与革命信仰的结合;“银元”象征更直接的物质支持,体现黄新在困境中对党的全力付出。两者共同凸显“党费”不仅是物资,更是信仰的表达。
5. ①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即使面临牺牲,仍牵挂党费和组织;②对后代的期望:希望孩子继承理想,体现革命精神的传承;③从容赴死的勇气:平静交代后事,展现共产党人的无畏。
6. “苏区的味道”既指咸菜的味道,更象征苏区人民对党的信任、革命生活的艰辛与温暖,以及同志们之间的情谊,是革命精神的具体载体。
四、课外阅读
(一)
1. 象征革命信仰、牺牲精神与未竟的理想,是爷爷精神的延续,也是红色记忆的载体。
2. 体现奶奶对爷爷的思念,更表达对革命信仰的坚信——只要信仰不灭,牺牲者的精神就永远存在。
3. 都体现了在艰难处境中,普通民众将最珍贵的东西(小米/咸菜)献给革命,是信仰高于个人利益的表现,凸显平凡人的伟大。
4. 指革命信仰、家国情怀等精神力量,它们超越生命的长度,在代代相传中延续,成为永恒的精神财富。
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