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板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板块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B卷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拓展板块下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词语中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郦(lì)道元 醴(lǐ)泉 阳燧(suì) 稻菽(shū)
B. 作酢(cù) 舂米(chōng) 耒耜(sì) 圭臬(niè)
C. 煨炖(wēi) 龋(qǔ)齿 菰(gū)米 蓟(jì)北
D. 杵(chǔ)臼 蓼(liǎo)蓝 稔(rěn)熟 桎梏(gù)
2. 下列关于《四时用药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强调四季养生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 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C. 详细记录了各种药材的化学成分
D. 体现了古代医学的整体观念
3. 《稻》中宋应星的科学方法不包括( )
A. 实地观察
B. 实验验证
C. 理论推导
D. 经验总结
4. 《作酢法》二则中提到的制醋原料不包括( )
A. 大麦
B. 糯米
C. 小麦
D. 高粱
5. 阳燧照物的成像特点是( )
A. 正立放大
B. 倒立缩小
C. 正立等大
D. 倒立放大
6. 下列对《水经注》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也是文学家
B. 文章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C. 序中详细描述了《水经注》的编纂过程
D. 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
二、填空题
1. 《四时用药例》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其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__。
2. 宋应星的《稻》选自____________,该书被称为“____________”。
3. 《作酢法》二则中,制醋的关键步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阳燧的科技原理是____________,其焦点位置在____________。
5. 《水经注》序中,作者强调“____________”,体现了对地理考察的重视。
三、课内阅读
阅读《稻》(节选),完成以下问题。
原文: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问题:
1. 解释下列字词:
凡:____________
粘者:____________
不一:____________
2. 翻译句子:“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
3. 分析宋应星对水稻品种分类的科学性。
四、课外阅读
《节气里的稻花香》
父亲总说,种稻子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不是迷信,是老祖宗传下的理。他种了四十年稻,手机里存着天气预报,口袋里却总揣着本泛黄的《农谚》,翻得边角都卷了毛。
清明前,我跟着他去秧田。田埂上的荠菜刚冒绿,他蹲下身捏起一把土,搓了搓:“土要‘酥’,像发好的面,才能养秧苗。”这和《稻》里说的“土膏既发,乘其资泽”竟对上了。他不用塑料育秧盘,坚持用竹编筐,“竹透气,像给秧苗搭了凉棚,比塑料盘长的苗结实”。我查过资料,这种“透气育秧法”和现代生态农业的“根系透气原理”完全一致。
芒种插秧时,他不贪快。“上午栽秧要等露水干,下午栽要赶在日头偏西,不然秧苗‘渴’得慌。”他说的“渴”,其实是避免高温蒸腾导致幼苗失水。村里年轻人用插秧机,他却留了半亩田手插:“机器插得匀,但深浅得人摸。老田块高低不一,深了闷根,浅了浮苗,得顺着地势来。”后来农技站的人来看,说这半亩田的成活率比机器插的还高。
最让我惊讶的是他管水。“水稻水稻,水不能瞎浇。”分蘖期他让田面“见湿见干”,说“根要透气长须”;灌浆期又让水“漫过田埂半指”,“像给稻穗盖层薄被,保墒”。这和《稻》里“水旱相继,不失其时”的说法,简直像隔着几百年对话。
秋收时,他坚持等稻穗“低头”——穗子弯到贴近稻秆,才开镰。“没低头的稻,粒里还藏着‘生’气,打出来的米不香。”去年村里搞“稻鱼共生”,他把稻田挖了浅沟,养上鲫鱼。鱼吃虫,粪便肥田,不用农药化肥,米价翻了倍。他摸着稻穗笑:“老法子里藏着新道道,就看你会不会找。”
如今,父亲的稻田成了村里的“生态示范田”。他常说:“不是老祖宗的法子都过时了,是我们没读懂里头的理。节气是老天爷的时刻表,稻子是最实在的学生,你顺着它的性子来,它就给你长好米。”风过稻田,稻穗沙沙响,像在应和这句老话。
1. 文中父亲种稻的“老法子”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 结合《稻》中“因时制宜”“顺天时”的思想,分析父亲种稻方法的合理性。

3. 如何理解“老法子里藏着新道道”这句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五、作文
题目: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要求:结合第五单元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B卷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C 3. C 4. D 5. B 6. C
二、填空题
1. 杨震;天人合一,因时制宜
2. 《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 原料处理;温度控制;发酵管理
4. 凹面镜成像;镜面中心
5. 究天人之际
三、课内阅读
1. 凡:大凡;粘者:粘性的稻;不一:各不相同
2. 翻译:大凡稻种最多,不粘的稻叫秔,米叫粳;粘的稻叫稌,米叫糯。
3. 科学性:根据稻米的粘性和颜色进行分类,符合实际生产需求,体现了对农业实践的深入观察。
四、课外阅读
1. 文中父亲种稻的“老法子”主要有:清明育秧用竹编筐,而非塑料盘,利用竹筐透气性养苗;芒种插秧避开高温时段,手插部分田块以适应田块地势,保证成活率;管水分阶段调整:分蘖期让田面“见湿见干”(透气长须),灌浆期“漫水半指”(保墒);秋收等待稻穗“低头”(籽粒成熟)再收割;预留半亩田手插,根据田块深浅调整插秧深浅。

2. 《稻》中“因时制宜”“顺天时”强调根据季节、作物生长规律安排种植。父亲的种稻方法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按节气安排农事(清明育秧、芒种插秧、秋收),顺应自然时序;依据水稻生长阶段调整管理(分蘖期透气、灌浆期保墒),契合作物生长规律;结合田块实际(地势、土壤)调整方式(手插适应高低田块),体现对“地利”的顺应。这些做法均是“因时制宜”“顺天时”思想的具体实践。

3. “老法子里藏着新道道”指传统种植方法看似朴素,实则蕴含科学原理,且能与现代理念结合产生新价值:父亲的“竹编筐育秧”“透气管水”等老法子,暗合现代生态农业的“透气原理”“根系发育规律”,体现传统经验与科学原理的一致性;他保留手插、按稻穗成熟度收割等做法,在现代机械化种植中仍能保证成活率和品质,说明传统方法可弥补现代技术的局限;“稻鱼共生”模式将老农耕智慧与生态农业结合,实现增产增值,体现传统方法在现代语境下的新发展。
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