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A卷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职业模块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荒谬(miù) 热忱(chén) 狭隘(ài)B. 坚韧(rèn) 笨拙(zhuó) 谦逊(xùn)C. 锲(qì)而不舍 斟(zhēn)酌 纯粹(cuì)D. 拈(zhān)轻怕重 热忱(chén) 狭隘(ài)2. 下列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克思认为,职业选择应兼顾人类幸福与自身完美。B. 虚荣心可能导致对职业的错误判断,需保持理性。C. 体质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应避免超越自身极限。D. 父母的经验对职业选择毫无帮助,应完全自主决定。3. 下列对《简单相信 傻傻坚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马云通过“相信”与“坚持”实现了个人价值,但未提及社会意义。B. 文章强调“傻傻坚持”是成功的唯一途径,无需理性思考。C. 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说明坚持初心的重要性。D. 文中“简单相信”指盲目跟从,缺乏独立判断。4. 《品质》中,格斯拉兄弟的悲剧根源是( )A. 工业革命冲击传统手工业,商业诚信危机加剧。B. 格斯拉兄弟技术落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C. 顾客对品质要求降低,更注重价格与款式。D. 兄弟俩不善经营,缺乏市场竞争意识。5. 《鉴赏家》中,叶三的鉴赏能力体现在( )A. 能准确判断画作优劣,甚至指出画家的疏漏。B. 仅凭借直觉欣赏艺术,缺乏专业知识。C. 只关注画作的市场价值,忽视艺术内涵。D. 对画作的评价完全依赖他人意见。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作者马克思是德国思想家。B. 《简单相信 傻傻坚持》选自马云的演讲集。C. 《品质》作者高尔斯华绥是英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D. 《鉴赏家》作者汪曾祺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二、填空题1.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出,职业选择的主要指针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2. 《简单相信 傻傻坚持》中,马云认为“__________”是成功的基础,“__________”是实现目标的关键。3. 《品质》中,格斯拉兄弟的店铺最终倒闭,反映了__________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4. 《鉴赏家》中,叶三与季匋民的关系体现了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知音情谊。5. 高尔斯华绥的《品质》通过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格斯拉兄弟的敬业精神。三、课内阅读(《品质》节选)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虚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要等到跟他们订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的哥哥了。他亲手做的靴子,穿着特别舒服。把脚伸进去,感觉像温暖的拥抱——那是一种贴合脚掌弧度的妥帖,每一道针脚都藏在皮革褶皱里,不扎脚,也不磨皮。他选的皮革总是厚实的,“这样才能撑住三年”,他常说。有一次我买了双靴子,穿了两年多,鞋跟磨平了,我拿去让他修。他接过靴子,手指在皮革上摩挲半天,眉头皱起来:“这皮革还能再撑一年,我给你换个鞋跟,跟新的一样。”修好后,靴子果然又能穿,而且比新鞋更合脚。他的店铺在一条不起眼的街上,玻璃柜里永远摆着几双半成品,皮革的光泽在昏暗的光线下像沉淀的月光。后来街上开了家大鞋店,橱窗里摆着亮闪闪的机器制靴,价格便宜一半。有人劝他:“也进点机器吧,快得多。”他摇摇头:“机器做的靴子,没有灵魂。”再后来,他的店铺越来越暗,玻璃上积了灰,他本人也更瘦了,蓝灰眼睛里的光却没暗——他还是每天坐在工作台前,剪刀裁开皮革的声音,比从前更轻,却更清楚。1. 文中多次描写格斯拉的“皮革”与“靴子”,有何象征意义?2. 分析格斯拉在“饿死”前仍坚持做靴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品质?3. 作者通过格斯拉的悲剧,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哪些反思?四、课外阅读(一)《坚守匠心》老李的竹编铺子在巷尾开了四十年。铺子小,只有一张竹篾堆成的长桌,墙角立着几捆青竹,竹皮的清香混着老木头的味道,是巷子里独有的气息。老李编竹器,有个规矩:青竹要选雨后三天的,“这时的竹子水分刚好,不脆不软”;劈篾要顺着竹纹,“急了会劈歪,编出来的东西不结实”;编完后要放在阴凉处晾七天,“急着卖会变形”。有人嫌他慢,“超市里的塑料筐又快又便宜”,他不恼,指着墙上挂的竹篮:“你看这筐,我爹编的,用了三十年,还能装菜。”去年有个年轻人来学手艺,学了半个月就想走:“李师傅,编个竹篮要一天,卖二十块,不如去打工。”老李没留他,只是把刚编好的竹筛递给他:“你摸摸这篾,匀不匀?再看看这纹路,是不是像水流?做手艺,不是为了快,是为了让东西能跟人过日子。”今年春天,巷口开了家文创店,摆着老李编的竹灯、竹制茶具,年轻人拿着手机拍,说“这是老手艺的浪漫”。老李还是每天坐在竹篾堆里,劈篾的手稳得很——竹刀划过青竹,“唰”的一声,像四十年来的每一天。他说:“竹器会旧,但用竹器的人知道,好东西能留得住。”1. 文中“匠心”指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2. 主人公老李的职业选择与马克思的观点有何异同?3. 文章结尾“传统手艺不会消失”的依据是什么?五、作文以“职业选择与人生价值”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要求:结合本单元课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A卷答案一、选择题1. A 2. D 3. C 4. A 5. A 6. D二、填空题1. 人类幸福 自身完美2. 简单相信 傻傻坚持3. 工业革命(或“机器化大生产”)4. 鉴赏家 画家(或“叶三 季匋民”)5. 细节(或“外貌、语言、动作”)三、课内阅读1. “皮革”象征格斯拉的质朴与坚韧,“靴子”象征品质与匠心,二者共同体现人物的精神追求。2. 体现了格斯拉对职业的忠诚、对品质的坚守,以及宁折不弯的高尚人格。3. 反思现代社会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传统美德与工匠精神的失落。四、课外阅读(一)1. “匠心”指对技艺的专注、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2. 相同点:均强调职业选择应兼顾个人价值与社会意义。不同点:老李更侧重技艺传承,马克思更强调人类幸福与自身完美的统一。3. 依据是传统手艺承载文化记忆,且仍有匠人坚守,同时现代社会对品质的需求并未消失。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