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职业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 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职业模块

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同步练习B卷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职业模块
一、选择题
1. 下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萌(méng)发 谚(yàn)语 阈(yù)值
B. 哺(pǔ)乳 衔(xián)接 巢穴(xué)
C. 渣滓(zǐ) 追溯(shuò) 轨(guǐ)道
D. 蛰(zhé)伏 编撰(zuàn) 萌蘖(niè)
2. 下列对《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物候是诗人对自然的观察记录,具有科学参考价值
B. 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体现了季节物候
C. 物候现象仅与气候有关,与地理环境(如海拔、纬度)无关
D. 诗人通过物候表达情感,使科学现象与人文情怀结合
3. 《动物游戏之谜》中,支持“学习说”的依据是( )
A. 黑猩猩玩棍子是为了练习捕食技巧
B. 河马在水里打架是为了释放压力
C. 北极熊夏季玩耍是为了增强耐寒能力
D. 小狗追逐是为了排练未来的生存竞争
4. 《统筹方法》中,“最优流程”的判断标准是( )
A. 步骤最少 B. 时间最短 C. 操作最简单 D. 成本最低
5. 下列对《北斗 每一颗星都在闪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斗系统的技术完全依赖国外引进
B. 北斗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可在无网络时传递信息
C. 北斗仅适用于陆地导航,无法用于海洋和航空
D. 北斗的研发未经历困难,顺利实现了技术突破
6. 下列关于科学说明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说明文只需准确,无需考虑语言生动性
B. 《南州六月荔枝丹》以“荔枝”为说明对象,属于事物说明文
C. 说明顺序只能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不能混合使用
D. 引用诗句会破坏说明文的科学性,应避免使用
二、填空题
1.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提到,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纬度、经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动物游戏之谜》中,“锻炼说”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增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标题出自明代陈辉的诗句,既点明了荔枝的_______________,又暗示了其_______________。
4. 《统筹方法》中,“泡茶”案例里,最节省时间的流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泡茶(填关键步骤)。
5. 《北斗 每一颗星都在闪亮》中,北斗系统的“国产化”体现在芯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核心部件自主研发。
6. 科学观察需要具备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品质(如细致、耐心等)。
三、课内阅读(《北斗 每一颗星都在闪亮》节选)
北斗团队有个“星间链路”的难题——卫星在太空中要“说话”,得靠链路传递信号,但国外技术封锁,连参考资料都找不到。工程师王淑芳带着团队泡在实验室,把卫星模型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有次模拟信号传输,连续失败四十多次,凌晨三点,她盯着屏幕突然说:“是不是角度错了?”调整天线角度后,信号“嘀”的一声通了——那一刻,实验室里没人说话,只有键盘敲击声突然变轻了。
后来“星间链路”成了北斗的“独门绝技”:卫星之间能直接通信,不用依赖地面站,定位精度提高到1米以内。有次渔船在南海遇险,船长按下北斗终端的“求救键”,十分钟后救援船就到了——这是因为北斗能实时传递位置,还能发短报文:“我在北纬18度,需要救援。”
有人问王淑芳:“北斗哪颗星最亮?”她指着屏幕上的星图:“每颗星都有自己的位置,少一颗都不行。就像我们团队,有人做芯片,有人调天线,谁都不能少。”现在,北斗的信号覆盖全球,王淑芳的办公桌上摆着个小模型,卫星模型的底座上刻着:“让每个角落都有中国的星光。”
1. 文中“星间链路”的“独门绝技”具体指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2. 分析“那一刻,实验室里没人说话,只有键盘敲击声突然变轻了”这一细节的表达效果。
3. 如何理解“每颗星都有自己的位置,少一颗都不行”的含义?
四、课外阅读(一)《阳台种菜的“科学安排”》
张阿姨的阳台是个“小菜园”,但她以前总种不好:番茄和黄瓜挤在一个花盆里,都长得细瘦;浇水要么忘了,要么一次浇太多,菜苗总烂根。后来她学了“统筹安排”,阳台菜长得越来越好。
现在她的“安排秘籍”有三条:一是“按季节分时段”——春天种菠菜、生菜(耐寒),夏天种番茄、黄瓜(喜热),秋天种萝卜、白菜(耐凉),不抢时间;二是“按空间分层”——高处挂着黄瓜藤(爬藤植物),中间摆番茄(半高),低处放生菜(低矮),不挤地方;三是“按需求浇水”——早上浇叶菜(叶片需水多),傍晚浇果菜(根部需水稳),不浪费水。
有次邻居来取经,看到她的“种菜时间表”:周一松土,周三浇肥,周五剪老叶。“这不是麻烦吗?”邻居问。张阿姨摘了根黄瓜:“你看这瓜直溜不?以前瞎种,结的瓜是弯的。把时间、空间理顺了,菜长得好,人也省心。”
现在她的阳台不仅有菜,还有花——月季种在番茄旁边,“月季驱虫,番茄长得更旺”。张阿姨说:“种菜和做事一样,不是蛮干,是巧干。”
1. 张阿姨的“种菜秘籍”运用了哪些“科学安排”的思路?请简要概括。
2. 文中“月季种在番茄旁边”的做法,体现了怎样的统筹智慧?与《统筹方法》的核心思想有何相通之处?
3. 结合文本,谈谈“种菜和做事一样,不是蛮干,是巧干”对生活的启示。
五、作文
以“科技让生活更有序”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本单元课文(如统筹方法、北斗技术等),举例具体,观点明确。
第七单元 同步练习B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A(B项“哺乳”应读bǔ;C项“追溯”应读sù;D项“编撰”应读zhuàn)
2. C(物候与海拔、纬度等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3. A(B项对应“自娱说”;C项对应“锻炼说”;D项对应“演习说”)
4. B(统筹方法的核心是节省时间)
5. B(A项“完全依赖国外”错误;C项北斗可用于海洋、航空;D项研发经历了技术困难)
6. B(A项科学说明文可兼顾生动性;C项说明顺序可混合使用;D项引用诗句可增强生动性,不破坏科学性)
二、填空题
1.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2. 体力 智力
3. 成熟期(六月) 颜色(丹)
4. 烧开水 洗茶杯(或“洗茶壶”,步骤合理即可)
5. 终端 软件(或“卫星平台”等)
6. 细致 耐心(或“客观、持续等”)
三、课内阅读
1. 指卫星之间能直接通信,无需依赖地面站;作用是提高定位精度(至1米以内),实现实时定位与信息传递。
2. 这一细节通过“没人说话”“键盘声变轻”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团队解决难题后的激动与珍视(无需语言表达的默契与喜悦),体现了科研人员的专注与成就感。
3. 既指北斗卫星各自承担不同功能(缺一不可),也象征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体现了“个体与集体共生”的科技精神。
四、课外阅读(一)
1. ①按季节分时种植(避免时间冲突);②按空间分层种植(提高空间利用率);③按需求分时浇水(合理利用资源)。
2. 体现“互利共生”的统筹智慧(月季驱虫,番茄生长更旺);与《统筹方法》相通之处:通过优化搭配(流程/物种)实现整体效益提升,而非单一环节的高效。
3. 启示:生活中做事需讲究方法(如合理规划时间、空间),而非盲目投入;通过观察规律(如植物生长特性)、优化安排,能在节省精力的同时提升效果(如种菜丰收、做事高效)。
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