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友邦惊诧”论鲁迅知人论世壹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作者介绍《呐喊》《彷徨》《阿Q正传》《朝花夕拾》《野草》《藤野先生》《狂人日记》《药》《阿金》《热风》《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三闲集》代表作品:作者介绍作者介绍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写的一篇尖锐的时事短评。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中国东北三省,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反抗。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九一八”事变后,各地爱国学生为了表达对政府的抗日诉求和对日军的强烈抗议,先后多次到南京举行请愿活动。这些活动展现了学生们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抗日决心。写作背景面对学生的请愿活动,国民党政府并未积极回应学生的诉求,反而采取欺骗和镇压的手段。政府宣称要依靠“国联公理之判决”,要求学生回去“安心读书”,并指责学生的行动引起了“友邦人士”的“莫名惊诧”,认为这会损害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先生挺身而出,从反动电文中拎出“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批驳。他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投敌卖国罪行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同时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文体知识学习论证方式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整体感知贰庸 兹 本埠 诧 毙 捣 殴劫 私逮 诬 敷衍 攒击 屠戮 塞责yōngzībùchàbìdǎoōujiédàiwūfū yǎnzǎnlùsè攒击:思是攒击,围攻,聚殴。敷衍塞责:不负责任,只是表面上应付一下。字词积累梳理结构初读课文,梳理文本结构第一部分交代学生请愿情况,引出敌论论点和论据。(第1段)第二部分驳敌论论点。(2-7段)第一层(2-4段):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第二层(5段):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第三层(6、7段):揭示党国和友邦狼狈为奸的主奴关系。第三部分(第8段)驳敌论论据。研读文本叁研读文本1.“友邦惊诧”论,“友邦”指谁?“惊诧”是什么?“友邦惊诧”说法从国民党政府18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中的电文中来完整的说法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惊诧”研读文本2.讨论:本文的敌论点和敌论据各是什么?敌论点“友邦人士……国将不国”。敌论据“捣毁机关……悉被破坏”。3.作者在摆出敌论之前用较多笔墨交代学生请愿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事实胜于雄辩,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学生的爱国行为和国民党的卖国行径形成鲜明对比,既交代了“友邦惊诧”的出处,又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还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态度,为下文全面展开反驳作了充分准备。研读文本4.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的话题加以变化了?“不道”用“不道”一转,引出敌人的反动谬论。5.“好个‘友邦人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反语,以正说反,激愤、讽刺之情溢于言表。研读文本6.连用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构成对比其作用是什么?7.第三段只有两个短句,有何作用?尖锐地揭露了“友邦人士”的反动本质,实际上“友邦”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所谓“友邦”也只是国民党政府的友邦,是人民的敌人。深刻揭示出“友邦人士”的丑恶面目,用词激烈,表现了作者的愤怒。研读文本8.第四段是从哪一方面来写“友邦”的?9.“一惊诧,就怕了”揭示了什么?作者是退一步假设,从而撕掉了“友邦”的文明面具,使其本质暴露无遗。“友邦”与“国府”的主奴关系。研读文本10.连用三个“倒愈像”和一个“国下去”形成对照有何作用?11.“国”下去意指?用“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的事实,揭露了“国府”才是搞得“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说明学生请愿正是出于爱国,为了维护国土的完整。而“国府”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博得“友邦”的夸奖,永远如此“国”下去罢了。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继续下去。研读文本12.第六段引用电文进一步分析国民党政府的本质:党国有何目的?13.第七段是以谁的口吻写的?有何作用?用“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的事实,揭露了“国府”才是搞得“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说明学生请愿正是出于爱国,为了维护国土的完整。而“国府”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博得“友邦”的夸奖,永远如此“国”下去罢了。拟用“友邦”的口吻,指出“党国”是受“友邦”豢养的镇压中国人民的走狗。至此,叫喊“国将不国”的险恶用心暴露无遗。研读文本14.这些补写事实,是否真实?引用“申报”消息的原因?15.文章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真实。《申报》是国府主办的报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前后矛盾,证明敌论据的不实,纯属造谣诬陷。“国府依然可以杀戮学生,‘友邦’也可以放心瓜分中国”。既照应前文,又照应标题。研读文本党国日本学生友邦镇压杀戮主奴一伙死敌不抵抗死敌(卖国)(侵略)党国15.通电的这些内容包括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写作特色肆写作特色(1)步步深入的论证。作者夹叙夹议地交代了学生请愿的原由和反动政府强加、诬陷学生的“罪状”,引出“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层层驳斥。先用类比推理方法,批驳“友邦”的“莫名惊诧”,指出他们故作“惊诧”,无非是唆使其奴才遏制人民抗日反帝的热情、屠杀爱国学生,以便帮助同类——一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国,从而维护自身瓜分中国的可耻利益。接着再用归谬法,以反动政府的观点来回击他们,指出所谓“国将不国”不过是卖国投敌的荒谬逻辑。然后又用归纳法,概括出“友邦”与“党国”的主奴关系,揭露“党国”“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的可耻行径。最后作者又补写一段,用对比法,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戳穿电文的无耻诽谤和诬陷,再一次揭露“友邦人士”的险恶用心。写作特色(2)辛辣锋利的语言。此文的语言特别能体现鲁迅杂文的战斗性,其用语锋利如刀剑,驳斥敌论,可致其体无完肤。“好个‘友邦人士”’,充满了强烈的义愤,揭露“友邦人士”的凶恶面目毫不留情。(3)特殊的结构。本文结构在驳论文中比较少见,其结构特点是分为正文与附记两大块。正文批驳敌论点,附记批驳敌论据。作者之所以打破常规,如此安排,一方面表明作者为文的谨慎,但更是因为当时情势使然。作者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义愤,不惜破坏文章原有格局,把新见到的材料补充进来,使读者知晓真实的情况,认识“国府”与“友邦”的丑恶凶残伪诈的嘴脸。课堂总结本文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致电文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的谬论的批驳,尖锐地戳穿了所谓“友邦人士”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无情地撕碎了他们伪善的面具,揭露出国民党反动政府对面内镇压,对外勾结,与人民为敌的反动本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MyVideo_1.mp4 视频2.mp4 部编高教版2024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上册1.2《“友邦惊诧”论》-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