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依兰县期末调研试卷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字音。
A.正确;
B.有误,“凋零”的“凋”应读“diāo”;
C.有误,“稀疏”的“疏”应读“shū”;
D.有误,“弥漫”的“弥”应读“mí”。
故选:A。
2.本题考查字形。
A.有误,“周而覆始”的“覆”应为“复”;
B.有误,“嘎然而止”的“嘎”应为“戛”;
C.有误,“销声匿际”的“际”应为“迹”;
D.正确。
故选:D。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划线句病因是搭配不当,修饰词“坚固”与中心词“生命”不能搭配,可把“坚固”改为“坚韧”。
故选:D。
4.B 5.A
6.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根据“时间之河”的提示,选“川流不息”恰当;
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根据“强国梦”的提示,选“孜孜以求”恰当;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仍需要回答属于这个时代的命题”和前文是转折关系,选“然而”恰当;
面对:面临,遭遇到。
应对:采取措施、对策以应付出现的情况。这里是说应该正视地看待属于这个时代的挑战,应用“面对”。
故选:A。
7.①参差披拂(重点字:拂)
②溯游从之(重点字:溯)
③宛在水中央
④坐观垂钓者
⑤徒有羡鱼情(重点字:徒)
⑥海内存知己
⑦天涯若比邻(重点字:涯)
8.①田间小路 ②停止
9.D
10.①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②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1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2.A
13.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14.中国传统思想重视“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入现代社会后,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
15.加强法律保护,严厉打击偷猎等非法行为,杜绝因偷猎导致亚洲象死亡的情况发生。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亚洲象的栖息地,为亚洲象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亚洲象保护的意识,让公众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减少人象冲突。
16.陷入沼泽;请求分肉;投食母狼
17.C
18.运用外貌描写,“大腹便便”写出母狼怀孕的状态,“非常瘦弱”突出它身体的虚弱,“少了一条后腿”“腿看起来像一根弯曲的长了毛的棍子”形象地描绘出母狼身体的残缺。生动地表现出这只母狼生存的艰难,为下文“我”对它产生同情并救助它做了铺垫。
19.“哀怨”:狼独自出现,身体残缺(少一条后腿),且怀有身孕,又身处寒冷、食物匮乏的环境,它渴望得到帮助却又不敢靠近,所以神情充满哀怨。“笑”:“我”将羊腿扔给它,它感受到了“我”的善意,得到了食物,困境有所缓解,对“我”心怀感激,所以仿佛笑了。
20.①狼在困境中展现出的母性的坚韧与伟大,为了腹中的孩子放弃对天敌的恐惧,这种强烈的母爱令人震撼。②“我”与狼在孤独处境下产生的特殊情感联系,“我”对狼从恐惧到同情再到理解、帮助,这种情感的变化过程独特而珍贵。③在艰难、孤独的环境中,“我”与狼之间发生的这段超越常规人狼关系的故事,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与美好,极富诗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1.我们要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22.①引用论证
②举例论证
③比喻论证
23.指杨善洲在艰苦寂寞的环境中,通过内心的安静和坚持,创造出的精神成果(如绿化荒山的成就),象征着内心的充实、强大和积极的精神境界。
24.①要学会追求安静,通过读书、钓鱼、下棋、练书法等方式,久久为功形成习惯,提升“静”的境界。②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自省,汲取养分,比如在烦乱、受挫或得意时静下来思考。2024-2025学年度(下)依兰县期末调研试卷
八年级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阅读下面一段介绍春节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这纷繁冗杂的生活中,一切都有其自然的节奏。四季轮转周而覆始,春天的温煦催醒夏日的灿烂,夏天的繁花却凋零在秋天的稀疏里,而冬天弥漫的寒风,使一切嘎然而止,所有的一切仿佛销声匿际。但无论怎样,生命的魅力都不会因此而减损,总有坚固的生命在等待春天的到来。就算海枯石烂、天崩地裂,生命的美丽依旧绽放。
1.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冗杂(rǒng) B.凋零(zhōu) C.稀疏(sū) D.弥漫(mǐ)
2.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周而覆始 B.嘎然而止 C.销声匿际 D.海枯石烂
3.对语段中画波浪线的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怎样,生命的魅力都不会因此而减损,总有坚固的生命在等待春天的到来。
B.无论怎样,但生命的魅力都不会因此而减损,总有坚固的生命在等待春天的到来。
C.但无论怎样,生命的魅力都不会因此而减损,总有坚固的生命在等待春天。
D.但无论怎样,生命的魅力都不会因此而减损,总有坚韧的生命在等待春天的到来。
4.(3分)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诗经》等经典,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发展脉络。
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史记》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C.《论语》是私家著作,它不仅有孔子自己创作的部分,还包含了孔子的弟子们记录的孔子语录。
D.诗的源头是歌谣。春秋时,太师们记录下三百多篇唱词,遗称“诗三百”,便是后来的《诗经》。
5.(3分)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小明课间去过卫生间回到座位上,发现自己的钢笔不见了,他找了半天也未能找到。于是,小明对同桌小华说:
A.“小华,你看到我的笔了吗?快帮我找找。”
B.“小华,我的钢笔不见了,你帮我找找,好吗?”
C.“小华,我的钢笔是不是被你拿走了,你快给我交出来,要不我告诉老师。”
D.“小华,刚才我去卫生间的时候,谁来我这儿了,我的钢笔丢了,肯定是来过的人拿走的。
6.(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之河_____,复兴路上风华正茂。如今,一代代革命先驱_____的强国梦、复兴梦,从未像今天这样距离我们如此之近。______,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仍需要回答属于这个时代的命题,_____属于这个时代的挑战。
A.川流不息 孜孜以求 然而 面对
B.络绎不绝 孜孜不倦 所以 应对
C.络绎不绝 孜孜以求 所以 面对
D.川流不息 孜孜不倦 然而 应对
7.(7分)按教材原文填空。
我们通过古诗文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在《小石潭记》中跟着柳宗元,看到了“青树翠蔓,蒙络摇缀,① ”的小石潭。我们在《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② ,③ ”中感受到诗歌中主人公不断追寻的过程。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孟浩然化用“临渊羡鱼”的古语“④ ,⑤ ”,委婉含蓄的表达了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⑥ ,⑦ ”中感受到“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深情。
二、阅读(45分)
(一)(11分)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①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②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徼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李延寿《晋书 陶潜传》,有删改)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阡陌: ②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忘路之远近/问所从来,具答之
C.停数日,辞去/潜亦无所辞焉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1.请从【乙】文中找出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反差的句子。(2分)
(二)(10分)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它体型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2米,体重可达5.4吨。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
在西双版纳,1991——1995年,有30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1996——2005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摘编自刘东黎《观象》)
材料二:
2021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进入昆明。在当地政府的柔性引导和细心呵护下,终于,它们在外“游荡”数月后,向南跨过元江,重返家园。
这群陆地“巨无霸”的大胆行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称“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而网友则表示:“逛吃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显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美丽的中国,看生机如此盎然》,《光明日报》2022年4月25日)
材料三:
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一方面,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另一方面,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摘编自《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四: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传统思想重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客观上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保护。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中国更以文明自觉的态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艰巨而迫切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国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从法律、技术、人才等层面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高等植物3.6万余种,数量居全球第三。
(摘编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0日)
12.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亚洲象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的时候,往往借用人类在丛林中开辟的道路作为“象道”。
B.2021年,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的“奇幻旅行”,长达数百公里,历时数月,引人注目。
C.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D.生物多样性丧失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它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
1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横线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3分)
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它体型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2米,体重可达5.4吨。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 、 、
1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体现在哪些思想理念上?请概括回答。(2分)
15.亚洲象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濒危”等级物种,请根据前三则材料,就如何保护亚洲象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2分)
(三)(14分)阅读记叙文阅读,回答问题。
与狼共舞
唐俑
①在进出拉萨的必经之路上,我拦下了一辆拉柴火的卡车。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
②司机扎西是个强悍的藏族汉子。汽车平安无事地把险峻的念青唐古拉山抛在身后,进入相对平坦的羌塘草原反而出了麻烦。待我从梦中惊醒,汽车已经离开公路几十米,被一块面积不大的沼泽地紧紧地包住了。扎西没解释出事的原因。他去了公路,希望能碰到一辆过路的车。但这种希望很渺茫,因为这条路常常是一整天也碰不到一辆车。
③太阳下山后气温骤然下降,估计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我们爬上汽车,往下扔了足够一个晚上用的柴火,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火焰就跳跃了起来。几颗寂寥的星星在头顶发出黯淡的光,草原在火光的映衬下更加苍茫辽阔。
④扎西拿出奶茶和干羊肉,请我共享食物。我只喝了一点奶茶,起身离开火堆。扎西叫住了我:“你不要命啦?如果不想让狼吃掉,就回来听我唱歌。”
⑤我惊讶于扎西歌声的柔情,以及从柔情里分娩出来的苍凉和无奈。我问扎西唱的是什么歌。“在那雪域高原,有我美丽的姑娘……扎西说,“还有……狼!”“还有狼?”“在你身后!”我一回头,果然看到两只阴森森的小灯笼,那是狼的眼睛。我知道几乎所有的野兽都怕火,狼也不例外,可是那只狼却不怕。我看到它的神情充满了哀怨。这个细微的发现相当重要,它直接改变了我对狼的态度。
⑥“你别动,待我把它解决了!”扎西这样吩咐的时候,我看到他已经把尖刀对准了狼腹,准备投掷。
⑦“等等!”我急忙阻止扎西,“它是一只母狼!它肚里有孩子。扎西师傅,难道您没看出来吗?
⑧“管它是公是母,反正是狼。不杀死它,它就要吃掉我们。它肯定饿极了!”
⑨“不对!它如果要吃掉我们,早就动手了,用不着等我们发现它。”
⑩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同情一只狼。难道就因为我们同为孤独者吗?孤独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至少消除了我的防范。这是一种无法按常理解释的心理,姑且叫做同病相怜吧。
我相信那只狼是孤独的,否则它不会单独出现。我又发现,那只狼不仅是一个大腹便便且非常瘦弱的准母亲,还少了一条后腿,至少那条腿的脚掌不见了,这使它的腿看起来像一根弯曲的长了毛的棍子。
我试图说服扎西将他的羊肉分一点给那只狼。
扎西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同意了我的请求。当扎西把火拨旺时,我却发现狼不见了。扎西又唱了一些我听不懂的歌,喝光了那瓶酒,摇摇欲坠地睡觉去了。后来,我抗不住疲倦,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不过我很快就醒了,是被一种低沉的哀嚎惊醒的。是它,那只狼!这一回它再也不怕火了,因为它离火堆很近,近得伸手可触。就在那时,我意外地发现它身上结满了冰。
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将扎西没有吃完的羊腿拿在手里,扔给了它。狼仿佛笑了一下,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我静静地看它吃肉。我很想知道它在想什么。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是一种强烈的母爱,才使它放弃了坚守了多年的某种特性,被迫跟它的天敌接近……
我感到这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夜晚。那只狼,就这样带着诗意,走入了我记忆的永恒。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6.结合文章内容,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3分)
偶遇扎西, →点燃篝火,唱歌遇狼→ ,孤狼离开→半夜醒来,狼在烤火→ ,永恒记忆。
17.下列关于小说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便于抒发“我”内心的独特感受,读来真实可信。
B.小说讲述了“我”与扎西荒野遇狼,我劝阻杀狼、救助母狼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深思。
C.第③段的划线句,既突出了羌塘环境的凄凉,也烘托出“我”初见平原的喜悦之情。
D.扎西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然对狼有着惯性思维,但还是同意了我的请求,可见其善良的本质。
18.阅读选文,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赏析 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9.文章第⑤段写狼的神情充满“哀怨”,第 段又写狼仿佛“笑”了,请结合相关语境合理揣摩狼出现这两种神情的原因。(3分)
20.通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那只狼,就这样带着诗意,走进了我记忆的永恒”?(2分)
(四)(10分)阅读《培养自己“静能量”》,回答问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犬山,岿然不动。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寞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跺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2.说说下列句子使用哪种论证方法。(一个横线只写一种论证方法)(3分)
①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③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岿然不动。
23.第④段的“精神绿洲”的含义?(3分)
24.说说怎样培养自己的“静能量”?(2分)
三、作文(50分)
25.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体育赛场上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常常让我们想起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其实,不只是体育赛场,回顾我们所走过的人生之路,留心我们千姿百态的生活,放眼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只要心怀梦想,只要敢于尝试,只要拥有自信,只要持之以恒……真的没有什么不可以做到。
请以“没有什么不可以”为题;写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作文开头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材料作文。
据说,在东南沿海一带,渔民在捕到螃蟹后,将螃蟹放进一个竹篓里面,第一只螃蟹放进去时,渔夫就用重物将口封住,当第二只、第三只放进去后,渔夫就不再盖重物了,因为,第一只即将爬出篓口的螃蟹,会被第二只、第三只螃蟹拉到篓底。如此下去,即使篓口没有盖盖子,也没有一只螃蟹能够爬出去。
上述材料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学会合作,享受双赢;嫉妒会害人害己;成功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