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
1.A
A.“教会其记忆理解各种新兴词语”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OpenAI的工程师曾半自嘲半抱怨地说:‘训练GPT-5最耗时的不是算法优化,而是教会AI理解各种新兴词语,为了让AI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工程师不得不进行海量备注。’”可知,“记忆”无中生有,最难的是理解各种新兴词语的意义。
2.A
A.“故新兴词语越少猜对的可能性就越高”理解错误,新兴词语如果逻辑性强,简单易懂,猜对的可能性也会很高。
3.D
D.“使这几段层层递进的结构更清晰”理解错误,材料三中 用“首先,其次,再者,而且”等连接的段落,是从不同方面阐述汉字在智能时代的优势,是并列关系,并非层层递进关系。
4.“简化扩充”是基于已有的基础语言元素,利用语义间的关联,以更具有逻辑性的方式对语言元素进行组合、创造新词汇,且易于理解的词汇扩充方式。
【解析】根据“英语单词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性,难以进行简化扩充”“英文为了维持这些信息量只能不断地暴力扩充词库”可知,“简化扩充”是一种词汇扩充方式。
根据“中文仅仅凭借3500个汉字的不同组合就让模型参数效率得到指数级提升。反观英文,现代英语单词的词汇量已经超过百万……”可知,“简化扩充”是在已有的基础语言元素的基础上的行为。
材料二“在中文的机制中,每个字如同单个神经元,思考时能快速联动、自由组合、弹性十足,中文仅仅凭借3500个汉字的不同组合就让模型参数效率得到指数级提升”可知,“简化扩充”要利用语义间的关联,以更具有逻辑性的方式对语言元素进行组合。
根据材料二“‘训练GPT-5最耗时的不是算法优化,而是教会AI理解各种新兴词语,为了让 AI 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工程师不得不进行海量备注。’……各种新材料,新产品、新名词、新叫法层出不穷,英文为了维持这些信息量只能不断地暴力扩充词库,形成英语学习里最难理解和学习的专业英语” 可知,“简化扩充”是会创造出新词汇,且易于理解。
5.①“智盔”表意直观简洁。“智”代表智能,“盔”明确其头盔外形,直接将两个有明确语义的字组合,让使用者一眼就能理解产品具备智能属性且形似头盔。②“智盔”契合思维习惯。“智”与“盔”两个汉字如同神经元,联动自由、组合灵活,不需要备注信息来辅助理解。③“智盔”富有文化底蕴。汉字承载着8000年文明的磅礴势能,“智盔”虽简单二字,但“智”字在中国文化中有丰富内涵,体现了对智慧、智能科技的追求,赋予产品文化价值,文化韵味更足。
【解析】①“智盔”表意直观简洁。在现代科技语境中,“智”字常被用来指代与智能相关的概念。随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智”字逐渐成为了智能科技的一个标识性符号,传达了产品具备智能功能这一关键信息。在“智盔”这个名称里,“智”字同样清晰地表明了这款“可穿戴脑波监测设备”具有智能属性,让使用者能够快速理解该产品与智能技术的关联。“盔” 明确其头盔外形,“盔”字本身就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帽子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头盔的外形有直观的认知。当将“盔”字用于产品名称时,使用者能够迅速在脑海中勾勒出产品的大致轮廓,即这款设备的外形类似头盔。这种直接通过文字传达产品外形特征的方式,简洁明了,使使用者一眼就能明白该可穿戴设备的外观特点。
②“智盔”契合思维习惯。汉字如同神经元联动自由:根据材料二“在中文的机制中,每个字如同单个神经元,思考时能快速联动、自由组合、弹性十足”可知,在中文的机制中,每个字如同单个神经元。“智”和“盔”这两个汉字在使用者的思维中能够像神经元一样快速联动、组合灵活。当看到“智盔”这个词时,大脑会自动将“智”所代表的智能概念和“盔”所代表的头盔外形概念联系起来,形成对产品完整的认知,不需要备注信息来辅助理解。
③“智盔”富有文化底蕴。根据材料一“当英语在专业术语的泥潭中艰难跋涉时,汉字正以8000年文明的磅礴势能为人类推开AI时代的大门”可知,汉字具有8000年文明的磅礴势能,这一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了汉字丰富的内涵。在“智盔”这个名称中,“智”字不仅仅代表智能这一现代科技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智” 有着更为深厚的含义。它体现了中国人对智慧的追求,从古代的哲学思想到现代的科技发展,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品质。相比单纯的功能性描述,“智盔”这个名称赋予了产品独特的文化韵味。它让使用者在接触产品时,能够感受到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提升了产品的文化价值。“智盔”通过简洁的两个汉字,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产品具有了更高的文化附加值,体现了汉字在为产品命名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即能够在传达产品信息的同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6.B
B.“是为了让爷爷放下戒心,拉近二人的关系,为他保守入城住店的秘密”错误。由原文“‘所以你更得收下。’老范将大洋摁到我爷爷掌心,‘四十八天了,别说外乡人,你们也不好过哦。没办法啊,这么一座千年古城,炮火一开,我们都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可知,老范坚持支付房费,一方面是遵守纪律(“所以你更得收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爷爷的体谅(“四十八天了,你们也不好过”)。
7.C
C.“说明其身份特殊、生活雅致”错误。“房间温暖如春”与外界的风雪形成对比,暗示魏鸣之作为城内守军的特权地位;“烟枪镶嵌红蓝宝石”则通过物质细节揭露其腐败、堕落的本质,而非“生活雅致”。
8.①抉择指的是爷爷在城内与城外双方之间,选择站在老范代表的解放军一边。②抉择指的是解放军在面对武力攻打青沙城与保护古城文化之间,选择暗中潜入智取青沙城这一行为。③抉择指的是爷爷在个人私情与家国大义面前,以国家为第一选择。④抉择指的是在人生前进方向中,做出正确选择,不能成为民族和历史的罪人。
【解析】①爷爷知道老范能从城外进来,说明绝非一般人物,代表的是解放军。而魏鸣之是城内守军的长官,代表的是国民党。而现在城内和城外正在领导一场争锋相对的重大行动,最终爷爷咬着牙走向了共产党老范所住的房间,说明爷爷选择了站在老范代表的解放军一边。②老范来到客栈之后,说到“这么一座千年古城,炮火一开,我们都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所以城外的解放军围城一个多月了也没有开火,是为了保护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于是老范选择暗中潜伏到了城里,智取青沙城。③爷爷是魏鸣之的救命恩人,而在以魏鸣之为代表的国民党和以老范为代表的共产党的争斗中,爷爷最终选择站在老范代表的解放军一边,所以抉择指的是爷爷在个人私情与家国大义面前,以国家为第一选择。④当年爷爷冒着危险救下魏鸣之,是因为魏鸣之当年孤身潜入被日本人占领的青沙城,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身受重伤,“当年救你,是救英雄”;而现在魏鸣之已经站在了解放军对立面;爷爷最终选择站在老范代表的解放军一边,是因为他清楚民族大义,不能成为民族和历史的罪人。
9.①本文情节场景集中,整个事件都发生在我爷爷的客栈,使文章布局紧密。②内容上多用对话,如爷爷与老范的交谈、爷爷与魏鸣之的对话等,使文章节奏紧凑。③以爷爷的抉择为线索串联文章,紧紧围绕爷爷在特殊时期下做出的艰难抉择展开,使文章节奏紧凑。
【解析】①本文情节场景比较集中,故事核心情节集中在“客栈”这一封闭空间内,从一楼到三楼的有限场景中,串联起以城外势力为代表的老范、城内势力为代表的魏鸣之与中间者爷爷的三方博弈,使文章布局紧密。②客栈的门被老范敲响后,爷爷和老范是通过对话进行交流,最终爷爷将老范留在客栈。而当爷爷听到铃声之后,爷爷和魏鸣之之间通过对话,表明了事情的紧迫性以及魏鸣之对爷爷的威逼利诱,所以,内容上多用对话,使文章节奏紧凑。③文章的题目是“抉择”。开篇老范来到客栈,首先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而这时爷爷将老范领到领上二楼最东头的房间,并且答应保守秘密。而爷爷和魏鸣之见面之后回到楼下,回忆了当年魏鸣之当年孤身潜入被日本人占领的青沙城,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身受重伤,自己冒险救下了他。而现在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对峙下,爷爷知道不能成为历史的罪人,于是站在了以老范为代表的共产党这一边,所以本文以爷爷的抉择为线索串联文章,紧紧围绕爷爷在特殊时期下做出的艰难抉择展开,使文章节奏紧凑。
10.BDG 句意:吴王一直很富有,早就收买了一批甘愿为他献身的刺客,现在得知将军将去前线,必定会在崤山、渑池之间的险要地段安排刺客对付您;况且军事行动最讲究秘密。
“吴王素富”主谓结构,B处断开;“怀辑死士久矣”省略句,省略主语吴王,“久矣”补语,其后D处断开;“将军且行”做“知”的宾语,断开;“必置间人于崤渑厄狭之间”状语后置,G处断开。
11.D
A.正确。游说、劝说。/报告。句意:吴少将桓将军游说吴王说。/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B.正确。句意:周亚夫乘坐着六辆驿站的马车。
C.正确。“表修饰,不译。/表顺承,才。句意:吴王就领兵撤退了。/现在由于情况危急才求您。
D.不正确。悔恨。/遗憾。句意:我也很后悔杀了晁错。/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啊。
12.B
B.“在遭到吴军多次挑战的形势下,夜里周亚夫军中发生叛乱”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吴粮绝卒饥,数挑战,终不出。条侯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可知,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周亚夫军中发生叛乱,而是提到了吴军多次挑战,周亚夫坚守不出,以静制动。
13.(1)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封地,来尊崇京师,计划刚刚开始实施,最终遭受了重大失败,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2)大王慢慢前进,留下城邑,汉军的车骑到达后,迅速进入梁、楚之间,事情就失败了。
【解析】(1)“故”,所以;“以”,来;“卒”,最终;“窃”,私下。
(2)“徐”,慢慢地;“至”,到达。
14.周亚夫抗命不救梁且坚壁不战的原因是:他认为梁国城池坚固,吴楚军队难以攻破,即使攻破也需要很长时间,而吴楚军队的粮食补给不足,最终会因粮食耗尽而撤退。因此,他选择坚守不出,等待吴楚军队因粮食问题而自行撤退。
【解析】根据原文“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兵出淮泗口,绝吴、楚兵后,塞其饷道。吴兵欲西,梁城守,不敢西;即走条侯军,会下邑,欲战。条侯坚壁不肯战;吴粮绝卒饥,数挑战,终不出”可知,周亚夫认为这样做可以消耗吴楚的兵力,同时保持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以逸待劳,最终达到击败吴楚的目的。
15.B
【解析】辛弃疾的《咏雪》通过描绘雪夜和清晨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中运用典故,如李愬雪夜平叛和苏武餐毡,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B.“表达诗人及时行乐的洒脱放达”错误。结合前句“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本联意为还没有奏报平定蔡州、淮西的胜利消息,权且以歌咏梁园的诗歌寄情。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用典,表达的是不受重用、未能如古人亲上战场建功立业的悲愤。
16.颈联运用了苏武牧羊的典故。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③诗句借苏武困守北海、持节不失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解析】诗句用苏武典故,借以表达诗人自己对国家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①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来看,“餐毡”应当指苏武不肯投降之后,匈奴人“乃幽武置大窖中”,苏武“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这一故事,对照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的经历,其中暗含的应是诗人期望自己如苏武一样,虽遭遇艰难困苦的处境,也要保持顽强的斗志,绝不轻言投降的思想情感。②“雁使”所指的内容,应是《苏武传》结尾部分所述的苏武归国的故事,即“(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这一段内容。诗人以“怀”字搭配“雁使”一词,表达的就是自己也怀有等待“雁使”的言外之意,具体而说,就是希望能像苏武一样,虽遭磨难,但最终能回归朝廷,再次为国效力。③诗人特意列举苏武出使匈奴、困守北海、持节牧羊、保守气节等故事,采用类比的表现手法,有以苏武来勉励自己的用意,结合诗人的处境,诗人闲居带湖,却心系国事,不难看出表达了作者心忧国事却报效无门的悲愤,由此可推断出诗人借用苏武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情感。
17.(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东风夜放花千树 星如雨
(5)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18.D
A.学习、锻炼 ,提高能力;B.修养陶冶道德品行;C.修身、练气等活动;D.适应、进化等的演进。
19.C
【解析】 “天下之物莫凶于鸠毒,然而良医囊而藏之,有所用也”的意思是:天下最毒之物莫过于鸩酒,然而医道高明的医生却能将它变成可以救人的良药。C处讲的是将蓝细菌化害为利,符合这句话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出现的位置应是C处。
20.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②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
③一味追求最后的结果。
21.强加因果——做好过程未必会取得不令人失望的结果;
以偏概全——天道酬勤,这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做到“勤”不等同于做好过程。
【解析】“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这句话的逻辑漏洞是强加因果,“过程”与“结果”之间应是条件关系,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有“过程”才有“结果”。但其中“做好过程”并非产生“必然不会令人失望的结果”的唯一条件,而是还有着其它的条件,“做好过程”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
“天道酬勤,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一句中,“过程”与“结果”之间应是条件关系,天道酬勤,确实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取得好的结果只有“勤奋”这一个条件,勤奋只是得到好结果的一个方面,得到好结果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不能将其视为取得好结果的唯一条件,这一说法是以偏概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谒者仆射邓公说:“晁错忧虑诸侯王国势力过于强大,朝廷不能制服,所以,请求削减王国封地,从而尊崇朝廷,计划刚刚实行,他本人突然被杀。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如此。”景帝深深地感叹说:“您说得对,我也很后悔杀了晁错!”吴军和楚军已开始进攻梁国的壁垒了。太尉周亚夫对景帝说:“楚军剽悍敏捷,与他们正面交锋很难取胜,我建议放弃梁国,先断绝吴、楚军队的粮道,这样才可以制服它们。”景帝同意了这个部署。周亚夫乘坐着六辆驿站的马车,将去荥阳与大军会合。走到霸上,赵涉拦住去路,劝说周亚夫:“吴王一直很富有,早就收买了一批甘愿为他献身的刺客,现在得知将军将去前线,必定会在崤山、渑池之间的险要地段安排刺客对付您;况且军事行动最讲究秘密,将军为什么不改变路线,从此处向右走,经过蓝田,出武关,抵达洛阳!这样绕着走,不过差一两天,却可以直接进入洛阳武库,擂响战鼓。参与叛乱的诸侯王听到了,会认为将军是自天而降呢!”太尉按照他的计策行事,到达洛阳,高兴地说:“七国共同叛乱,我乘坐驿车平安到达此处,真是出乎意料之外。现在我已驻守荥阳,荥阳以东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周亚夫派官吏搜索崤山、渑池之间,果然抓住了吴国的伏兵。周亚夫就向景帝奏请,让赵涉担任护军。太尉周亚夫领兵向东北到达昌邑。吴军猛烈进攻梁国,梁王多次派使者向条侯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答应。梁王又派使臣向景帝告状,说周亚夫不肯救援。景帝派使臣命令周亚夫援救梁国,周亚夫不执行皇帝诏令,仍坚守营垒,不派军队出战;但他却命令弓高侯韩颓当等人率领轻骑兵,奔袭淮泗口,断绝吴、楚军队的后路,堵塞吴、楚的粮道。吴军想向西进兵,但因梁军据城死守,便不敢越过梁向西进兵;因此,吴军就前来进攻条侯周亚夫的军队,两军在下邑相遇,吴军急于求战。条侯坚守壁垒不肯交战;吴军粮道断绝,士卒饥饿,多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应战。周亚夫的军营中,夜间突然惊乱,内部互相攻击,甚至闹到了周亚夫的大帐附近,周亚夫坚持睡着不起,过了一会儿,就恢复平静了。吴军向汉军营垒的东南角调集军队,周亚夫却命令营中加强对西北方向的防御,不久,吴、楚的精兵果然突袭汉营西北,因汉军早有防备,不能攻入。吴、楚军队中,有许多士卒饿死或者背叛离散,吴王就领兵撤退了。二月,周亚夫派出精锐军队追击,大败吴、楚军队。吴王刘濞丢下他的军队,与几千名精壮士兵连夜逃跑;楚王刘戊自杀。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八》)
材料二:
吴王在刚开始发兵的时候,他的大将田禄伯建议说:“将大军屯聚在一起向西推进,如果没有好的战略,就很难获得成功。臣愿意率领五万士卒,沿着江、淮上游前进,攻下淮南、长沙,进入武关,再和大王的军队会合,这也可以算是一支奇兵呢。”吴太子劝阻他说:“父王出兵已经有谋反的罪名,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能轻易地将军队交给他人,因为别人也有谋反父王的可能。于是吴王没有答应田禄伯的要求。吴少将桓将军游说吴王说:“吴国有很多步兵,步兵擅长在险地作战;汉多的是车兵和骑兵,擅长在平地作战。希望大王不要进攻沿途所经过的城市,直接向西攻占洛阳的军械库,夺取敖仓的粮食,凭恃山河的险阻来号令诸侯。虽然还没有入关,但是已经能完全掌握天下的形势了。如果大王缓慢前进,攻打城市,汉军的车兵和骑兵一到,进入梁、楚的郊野,那就会大事不妙了。”吴王的老将们都说:“这些年轻人冲锋陷阵可以,哪里知道该如何考虑大局呢?”于是吴王也没有采纳。假如当初吴王能够接受田禄伯以及桓将军所提出的看法,或许周亚夫也就不会那样顺利地将叛乱平定了。周亚夫平乱的事功,严格说来,赵涉和吴王都要占一半的功劳,但是后世仅只推崇周亚夫,却遗漏了田禄伯和桓将军的谏言,令人感觉遗憾,真是可悲啊!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兵智部》)
22.【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为三则名言。
余华认为生活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自己可以理解,我们的情绪只能有自己可以消化,我们的梦想要由自己来守候,我们的人生之路得由自己亲自踏出,不要活在别人的说法里。
阿兰·德波顿强调成为更好的人比拥有更好的生活更重要。成为更好的人是拥有更好的生活的前提。
苏格拉底则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具体到人就是“人的本性”。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知道我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对青年而言,认识自己,过审视的生活,才能避免盲从。
综合三则名言,总体上强调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并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必过度关注别人的看法。
多则名言的材料作文必须强调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考生需要找寻到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苏格拉底的话是总领,人,要认识自己,只有更好的认识自己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结合余华的话,认识自己,到底是认识自己的什么呢?是要认识自己的内心。只有认识了自己的内心,才能更好的努力,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有智慧有深度的人。这样三句话,就像是一个圆,首尾相连又互相渗透,要把这种渗透性表述清楚。
上述名言对考生的成长颇具意义,能够引发考生独特的感受和思考。行文时要结合材料内容,不能脱离材料,选好一个小的角度,确定立意,以小写大。
如写成议论文,在行文中,如果围绕“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的观点,开头可以引用老子的名言:“知人者智慧,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引出论点;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认识自我与不能认识自我的对照中,得出认识自己非常重要的观点;接着进一步阐述认识自己的具体做法,最后总结论点“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看到不足,发现长处,取长补短,拾缺补漏,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就一个更好的自我”。
立意:
1.认识自我,成就自我。
2.清醒地活着。
3.让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更美好。
4.认清自我,活出本色。
例文:
认清自我,活出本色
木心曾说:“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以意义。”每个人生来都不是被他人赋予曾义的,自己的生命要由自己赋予意义。我们理应活出不被定义的自己,寻找自己变得更好的潜力,实现自我的独特价值,认清自己,活出本色。
认清自我,首先要打破被定义的自己。余华在一次采访中说道:“生活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人的一生就短短几十年,减去十几年的学习生活,减去几十年的奋斗工作,便只剩下了拄拐蹒跚的老年时光。如果在生活中还不断地被别人贴上的标签束缚自己,那一生将疲累不堪!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我有自己的做事风格,我是我自己定义的。鲜活的存在不该由外界的声音来定义,不将就,不妥协,才能绽放独特的人生之花。
认清自我,还要寻找自己变得更好的潜力。宋朝那位豪放洒脱的苏轼,把自己的贬谪生活看作是“平生功业”,不像一般人那样陷入消极沉沦,悲秋苦病。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他寻得了自己变得更好的潜力,即便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他也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硬是挖掘潜力,把这蛮荒之地变成了开化之脉。“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从此,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洒脱,名扬天下的东坡肉的美味,西湖苏堤的利国利民,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苏轼。看来,潜力像一扇虚掩的门啊,不去推开,不认清自己, 你永远也看不到这门后隐藏的光芒。
认清自我,就要实现自我的独特价值,活出本色。《人性的弱点》中说过: “一个人的行动,比他说的话,更有详细的表现”。大国工匠刘永坦就以自身诠释了这句话,他扎根于新体制雷达科研的“无人区”,在艰苦的环境中以科技完成了自己精忠报国的理想,也实现了自我的独特价值。
《礼记》言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在实现自我的独特价值过程中认请自己,我们要从自身的实力地位出发,明确合理的理想,脚踏实地地前行。只有真真切切地对自己有了全面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实现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价值。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在复杂多变的人生中请认清自我,活出本色,成为最好的自己!(语文)学科(第一次月考)考试命题细目表
题号 题型 分值 主题 内容 核心素养 学业水平 预估难度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级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
1 信息类选择 3 选择性必修下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内容理解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内容理解分析 √ √ √ 0.6
2 3 选择性必修下
3 3 选择性必修下
4 简答 4 必修上 分析词语含义 概括分析 整合表述 √ √ √ 0.4
5 简述 6 选择性必修上 评论 √ √ 0.8
6 文学类选择 3 必修上 分析作品的内容、艺术特色 概括文章主题 √ √ √ √ √ 0.8
7 3 必修上
8 简答 4 选择性必修中 赏析作品语言艺术效果 √ √ 0.6
9 评述 6 选择性必修上 鉴赏表达技巧 √ √ 0.7
10 文言文断句 3 选择性必修中 阅读准确性 正确断句 √ √ 0.8
11 文言文选择 3 选择性必修中 筛选相关内容 理解要点 √ √ 0.5
12 3 选择性必修中
13 文言文翻译 8 选择性必修中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 √ 0.6
14 文言文简答 3 选择性必修中 归纳整合 √ √ 0.4
15 诗歌选择 3 必修上 理解赏析诗歌内容 √ √ √ 0.7
16 诗歌简答 6 必修上 赏析诗歌表达技巧 评价思想感情 √ √ √ √ √ 0.5
17 理解性默写 10 选择性必修下 古诗文默写 √ √ √ √ 0.6
18 语用选择 3 必修下 知识积累 √ √ √ 0.8
19 语用选择 3 必修下 辨析 上下文联系 √ √ √ 0.6
20 语用简答 6 必修上 语言得体 选择最合适的文字 √ √ 0.8
21 语用简答 4 选择性必修下 辨析 逻辑错误 √ √ 0.2
22 作文 60 选择性必修下 写作能力 √ √ √ 0.7
(数学)学科()考试命题细目表
题号 题型 分值 主题 内容 核心素养 学业水平 预估难度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级目标 数学抽象 逻辑推理 数学建模 直观想象 数学运算 数据分析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
1 单选 5
2 5
3 5
4 5
5 5
6 5
7 5
8 5
9 多选 6
10 6
11 6
12 填空 5
13 5
14 5
15 解答 13
16 15
17 15
18 17
19 17
教学进度 ≥5个 3-4个 2个 1个
标准工作量 10节/周 12节/周 14节/周 16节/周 教学进度 ≥5个 3-4个 2个 1个
标准系数 1 1 1 1 标准工作量 10节/周 12节/周 14节/周 16节/周
实际系数 实际上课节数 实际上课节数 实际上课节数 实际上课节数 标准系数 1 1 1 1
实际系数 实际上课节数 实际上课节数 实际上课节数 实际上课节数
10 12 14 16
10 12 14 16■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学年答题卡(语文)
8、(4分)
16、(6分)
姓名
条码粘贴处
懼酊
缺考标记/违纪标记:
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
有效填涂
者生体填!由监老老师


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
字笔填涂。
务腿的答区内作答,超出范围
无效填涂
缺考、违纪:

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X中
第一部分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
17、(10分)
IIIII II II III I 11 11 11 II
9、(6分)
(1)
11四D
(2)
12四四
3
15
(3)
18a四
19 [A]D
(4)
(5)
第二部分主观题(请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0、(3分)
20、(6分)
4、(4分)
A B C D E F G

13、(8分)

(1)(4分)

(2)(4分)
5、(6分)
21、(4分)
14、(3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2、【作文题】(60分)
22、【作文题】(60分)

请勿在此区域作答
22、【作文题】(60分)
▲1000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牡丹江二中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学年期末试题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
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最近美国的AI实验室越来越发现,美国A!模型之所以算力需求很大,一个重要的
原因是他们的训练素材是英文的,而英文就是个“无底洞”。
比如说“心”,它的英文是heart,.“病”的英文是disease,但“心脏病”却是
cardiopathy,跟心和病没有一点的关系。又如,猪的英文是pig,肉的英文是meat,但
猪肉却是pork。
但你要是换成中文,“心脏”加“病”,“猪”加“肉”。你只要懂得组词的两个
字是什么意思,你就知道连起来它是什么意思。
现在英文按这个逻辑,每年要新增一万多个新词,而且基本上都和旧词没什么关系。
但中文就简单多了,就像是乐高积木,“心脏”加“病”是“心脏病”,“脑”加“机”
是“脑机接口”,“无人”加“机”就是“无人开的飞机”,谁都能理解,对吧?
所以为什么中国模型能节省训练成本,很可能这也是原因之一。这场A的算力对决,
在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的那一刻起,可能就预示了最终的结果。
当英语在专业术语的泥潭中艰难跋涉时,汉字正以8000年文明的磅礴势能为人类推
开AI时代的大门。
(摘编自《AI时代,中国或将凭借中文优势领先全球!》)
材料二:
简单说说大语言模型的训练和输出结果是怎么得来的,大语言模型的训练就像让机
器阅读海量文本学习文字的组合规律,通过调整内部参数逐步形成语法和语义的组合链路
关系。输入问题后,模型会根据学到的知识像猜词游戏一样,逐步预测最可能的下一个词,
最终生成连贯的回答。说得更直白一些那就是,大语言模型输出的结果就是对文字的排列
组合,这种组合的链路就是类似神经网络的思考链路。
大语言模型想要得到更具有逻辑性、更符合人类思考过程的结果,就需要海量的学
习资料的训练和人工的纠偏,这个学习资料就是大语言模型参数量,如DeepSeekR1671B
满血版,671B代表该模型具有6710亿个可训练参数,这些参数就是各类文字的不同组合
内容。西方科技人员理解DeepSeek的做法后,得出一个不敢说的结论,那就是中文的原
理天然适配神经网络分布式表征,在中文的机制中,每个字如同单个神经元,思考时能快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