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课预习衔接 构造地貌的形成一.选择题(共14小题)洱海四面环山,与苍山同属断块山——断陷湖地貌体系,风向受地形影响大。历史上,依靠人力划桨的木船和风帆船是连通洱海湖区的重要交通工具,洱海帆船的营造法式和船型结构自成一派。1996年洱海船只进入高峰期,共有3273艘。目前洱海船只数量锐减。如图为洱海周边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洱海帆船形成了独特的营造法式,主要是因为( )A.地形闭塞 B.水域深邃 C.位置独特 D.气象多变2.大风篷木船从海东驶向喜洲,平均用时最短的是( )A.夏季白天 B.夏季夜晚 C.冬季白天 D.冬季夜晚如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关于图中地层形成年代正确的是( )A.④晚于⑤ B.③晚于E C.①晚于② D.E晚于①4.有关a、b、c、d地地貌特征及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地为背斜山,受外力作用常常会形成谷地B.图中b地为火山,地表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C.图中c地为河谷,河流水量大,可建坝发电D.图中d地山高谷深,地表河网密布如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5﹣5题。5.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洋中脊是绵延于各大洋底的总长达八万公里的火山山脉。地幔的岩浆在洋中脊处上升,快速冷却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作为板块运动的一部分,在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壳在接近俯冲板块边界的过程中逐渐变冷变重,最终俯冲进入地幔,形成一个大洋地壳的循环。如图示意大洋中脊扩张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洋壳的新老关系表现为( )A.从O到P先变老再变新 B.从O到P由新到老C.从O到P先变新再变老 D.从O到P由老到新如图为地质构造图,完成下列小题。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③为良好的储油构造,④为良好的储水构造B.②可形成山脉,①可形成平原C.③处适合建公路,④处适合建设隧道D.工程建设应该选择①、②之间地带如图为某地地质图。完成8﹣9题。8.图中岩浆岩( )①沿断层F侵入②切穿背斜轴部③切穿向斜轴部④早于寒武纪形成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如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0﹣10题。10.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1﹣12题。11.图中A、B、C、D四地地质构造类型依次是( )A.背斜、向斜、背斜、向斜B.背斜、向斜、断层、背斜C.背斜、向斜、断层、向斜D.向斜、背斜、向斜、背斜12.如果在A、B两处采煤,最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阶地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10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读图,完成13﹣14题.13.图中①②③④所在阶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4.若在③处钻3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 )A.5m B.55m C.35m D.85m二.解答题(共2小题)15.(2024春 泉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首个海上人工岛机场——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于2023年10月动工,采用离岸填海方式建造人工岛,规划用地20.87平方公里,首期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300万人次、货邮55万吨(周水子机场年旅客吞吐量2000万人次、货邮15万吨)。依托铁路、高速公路、港口和双机场,构成陆海空综合运输体系,大连将成为东北亚国际航空和物流中心。某地理研学小组到金州湾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调查。经过调查和请教专家后发现,填海建设施工期抛石、挖泥会产生大量悬浮泥沙,施工船舶作业及陆域建筑工程排放的废弃物也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相关部门采取了应对措施加强监测和保护。如图示意东北亚部分区域,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附近交通。(1)与扩建原有机场的方案相比,说明选择海上建设新机场的理由。(2)说明陆海空综合运输体系对大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3)为了评估人工岛机场建设对海洋环境影响,列举两项重点监测的海洋环境要素。16.(2023春 宁德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茶树,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位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村辖区内的景迈山“千年万亩茶园”,有近2000年的种茶历史,系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所驯化、栽培,均为上千年的茶树,是名副其实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全县茶叶面积达29.4万亩,其中古茶园2.8万亩。古茶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如图中B地为景迈山万亩茶园位置示意。材料二:普洱茶有古树茶和台地茶之分。严格意义上的古茶树为300年以上的乔木型大叶茶树,多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由于存世较少,所产茶叶品质好,口感更能体现其独特魅力。台地茶是采用现代茶叶种植技术,在高产的现代茶园中出产茶叶,其树龄较短,品种较新,由于过多的人工增产干预,茶叶品质稍逊于古树茶。上右图示意台地茶茶园景观。材料三:历史上普洱茶在长时间运输过程中,茶叶经历了二次转化发酵,普洱茶的品质提高。1974年普洱熟茶“渥堆”(一种发酵方法)技术出现。渥堆是普洱茶熟茶制作过程中的独特工艺,也是决定熟茶品质的关键点,是将晒青茶堆放成一定高度(通常在70cm左右)后洒水,上覆麻布,使之在湿热作用(人工控制)下发酵24小时左右(自然发酵时间为46天),并产生一些对人体有独特保健功能的化合物的技术。(1)根据材料分析景迈山发展茶树种植业的优势条件。(2)简述大规模种植台地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说明催生普洱熟茶“渥堆”技术出现的原因。新课预习衔接 构造地貌的形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4小题)洱海四面环山,与苍山同属断块山——断陷湖地貌体系,风向受地形影响大。历史上,依靠人力划桨的木船和风帆船是连通洱海湖区的重要交通工具,洱海帆船的营造法式和船型结构自成一派。1996年洱海船只进入高峰期,共有3273艘。目前洱海船只数量锐减。如图为洱海周边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洱海帆船形成了独特的营造法式,主要是因为( )A.地形闭塞 B.水域深邃 C.位置独特 D.气象多变【分析】影响交通的因素有地形、气候、科技、经济等。【解答】解:洱海帆船作为连通沿湖村镇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在适应当地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的漫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体系。千百年来,绵绵大山阻碍了带有中原风格的造船工匠流入大理,洱海造船因而未被汉族地区造船法式以及现代造船技术所触及,留下中国内陆水域最别样的技术传统,A正确。水域深邃、位置独特、气象多变不是洱海帆船形成了独特营造法式的主要原因,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2.大风篷木船从海东驶向喜洲,平均用时最短的是( )A.夏季白天 B.夏季夜晚 C.冬季白天 D.冬季夜晚【分析】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垂直方向上,热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而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冷的地方空气就会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向低压扩散,就形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解答】解:读洱海周边区域图,结合图示信息和材料“风向受地形影响大”可知,山谷风对该地区影响较大,白天,尤其是夏季的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空气增温较多,而洱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便在点苍山与洱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形成强烈的谷风,从洱海吹向点苍山,故大风篷木船从海东驶向喜洲,速度较快,平均用时最短,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如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关于图中地层形成年代正确的是( )A.④晚于⑤ B.③晚于E C.①晚于② D.E晚于①【分析】一般情况下,岩层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背斜的中心老两边新;向斜的中心新两边老(即:取一水平线,从岩层弯曲的中心向两边,如果岩层中心老两边新为背斜,如果岩层中心新两边老为向斜)。特殊情况下,岩层经过地壳运动,上下层序被打乱,这时,就要依靠地层中的化石来判断岩层的新旧。【解答】解:结合图可知,⑤岩层位于④岩层上部,因此④早于⑤,A错。结合图可知,③为变质岩,③形成后,④沉积岩才形成,E在④形成后发生了断层,因此③早于E,B错。②为岩浆岩,②③形成后,④沉积岩才形成,而①为岩浆岩,穿过了④岩层,因此④①晚于②,C正确。④沉积岩才形成,E在④形成后发生了断层,E晚于④,根据C选项分析可知,①晚于④,因此E早于①,D错。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岩层时间的早晚,较为简单,关键是结合图文材料进行分析。4.有关a、b、c、d地地貌特征及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地为背斜山,受外力作用常常会形成谷地B.图中b地为火山,地表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C.图中c地为河谷,河流水量大,可建坝发电D.图中d地山高谷深,地表河网密布【分析】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有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地垒、地堑)。在地貌上,往往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有时在实际的野外正好相反。【解答】解:由图可知,图中a地为背斜山,由于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而成为谷地,A正确。图中b地为火山,地表由喷出岩组成,喷出岩有气孔构造,质地不坚硬,B错误。图中c地为河谷,河流水量大,但由于是断层构造,不可建坝发电,C错误。图中d地是喀斯特地形,难以储存地表水,下渗多,地下河广布,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如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5﹣5题。5.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解答】解: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如果地壳持续上升,侵蚀加剧,地表起伏将会加大,A错误,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洋中脊是绵延于各大洋底的总长达八万公里的火山山脉。地幔的岩浆在洋中脊处上升,快速冷却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作为板块运动的一部分,在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壳在接近俯冲板块边界的过程中逐渐变冷变重,最终俯冲进入地幔,形成一个大洋地壳的循环。如图示意大洋中脊扩张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洋壳的新老关系表现为( )A.从O到P先变老再变新 B.从O到P由新到老C.从O到P先变新再变老 D.从O到P由老到新【分析】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型岩浆岩,如花岗岩;当岩浆沿着地下通道喷出地表,则冷却凝结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解答】解:从上题可以得出,大洋中脊处地壳向外扩张;结合文字材料对大洋地壳循环的描述可推测,大洋中脊处形成的岩石最新,越往两侧,岩石越老,最终在海沟处消失,形成大洋地壳循环,所以图中从O到P岩石的新老关系表现为由新到老,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板块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如图为地质构造图,完成下列小题。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③为良好的储油构造,④为良好的储水构造B.②可形成山脉,①可形成平原C.③处适合建公路,④处适合建设隧道D.工程建设应该选择①、②之间地带【分析】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隧道的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在背斜处修建隧道,背斜岩层向上隆起,结构稳定,不易坍塌,同时,有利于排水,不易积存地下水,比较干燥。【解答】解:由图象可知,①是地垒;②是地堑;③背斜;④向斜;③为良好的储油构造,④为良好的储水构造,A正确。①可形成山脉,②可形成谷地,B错误。④处漏水,不适合建设隧道,C错误。工程建设应该选择在地质活动少,较稳定的地方,①、②之间地带为断层,不稳定,所以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研究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熟记相关知识即可。如图为某地地质图。完成8﹣9题。8.图中岩浆岩( )①沿断层F侵入②切穿背斜轴部③切穿向斜轴部④早于寒武纪形成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分析】地质过程先后顺序判断:沉积岩层中上部岩层晚于下部岩层;褶皱晚于弯曲的沉积岩;断层晚于断裂的岩层;侵入作用晚于被侵入的岩层;变质作用晚于侵入作用;侵蚀作用晚于被侵蚀的岩层。一般后发生的地质作用,要对原来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地形或岩石进行破坏(或覆盖)。判断时,要特别注意看交界面(或接触面)。【解答】解:读图可知,岩浆岩沿F断层侵入,①正确。读图可知,岩层中间老,两边新,为背斜,②正确,③错误。先有岩层才可能被岩浆侵入,④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地壳运动与地貌,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9.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分析】地质过程先后顺序判断:沉积岩层中上部岩层晚于下部岩层;褶皱晚于弯曲的沉积岩;断层晚于断裂的岩层;侵入作用晚于被侵入的岩层;变质作用晚于侵入作用;侵蚀作用晚于被侵蚀的岩层。一般后发生的地质作用,要对原来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地形或岩石进行破坏(或覆盖)。判断时,要特别注意看交界面(或接触面)。【解答】解:读图可知,先要有岩层,先通过外力的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沉积岩;然后受到水平挤压力作用,形成褶皱,继续挤压岩层断裂错位,故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如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0﹣10题。10.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分析】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解答】解:图中共形成了4次侵蚀面,其中下面3次由于受挤压与表层侵蚀面不平行,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构造;而中间两次侵蚀面平行,说明属于同一次褶皱过程。因此,形成褶皱的次数是2次。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解题的关键是从提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1﹣12题。11.图中A、B、C、D四地地质构造类型依次是( )A.背斜、向斜、背斜、向斜B.背斜、向斜、断层、背斜C.背斜、向斜、断层、向斜D.向斜、背斜、向斜、背斜【分析】背斜是褶皱构造的向上拱起的部分。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背斜轴部所在就变为地形上的背斜谷。辨别背斜应根据岩层的新老顺序和对称或重复出露等征来确定。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背斜处适合建隧道。向斜是褶皱构造向下弯曲拗陷的部分。自核心部位向两翼依次出露为老岩层。向斜构造在地形上多表现为谷地,也可能成为高地。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向斜处适合建水库。利用向斜构造找水。【解答】解:根据岩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弯曲变化情况可以看出,A、D两地的岩层向上凸起,为背斜构造;B地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有明显的错位,为断层构造。所以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掌握相关知识结合图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即可。12.如果在A、B两处采煤,最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分析】背斜是褶皱构造的向上拱起的部分。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背斜轴部所在就变为地形上的背斜谷。辨别背斜应根据岩层的新老顺序和对称或重复出露等征来确定。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背斜处适合建隧道。向斜是褶皱构造向下弯曲拗陷的部分。自核心部位向两翼依次出露为老岩层。向斜构造在地形上多表现为谷地,也可能成为高地。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向斜处适合建水库。利用向斜构造找水。【解答】解:A为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因此密度较小的气体易在此聚积,故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B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因此密度较大的水易向该处汇集,故易发生透水事故。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掌握相关知识结合图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即可。阶地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10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读图,完成13﹣14题.13.图中①②③④所在阶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读材料可知:阶地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图中河流所在位置为下切最深,年代应该最晚。【解答】解:随着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不断增强,河道加深;断续反复这种的过程就形成了河流阶地。据此推断,图中河流所在位置为下切最深,说明形成年代最晚。故选:C。【点评】本题以图为背景,考查了河流阶地的发育过程,要求学生读图、析图解决问题,有点难度。14.若在③处钻3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 )A.5m B.55m C.35m D.85m【分析】等高线是地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等高线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从高程基准面起算,按基本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又称基本等高线山谷,指两山间低凹而狭窄处,其间多有涧溪流过.【解答】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③处是河谷,故地势最低,⑤处与③处隔着两到三条等高线,大约相差20﹣30米,故若在③处钻3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55米。故选:B。【点评】本题以某河流阶地的地形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河流阶地地形及相对高度的判读.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二.解答题(共2小题)15.(2024春 泉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首个海上人工岛机场——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于2023年10月动工,采用离岸填海方式建造人工岛,规划用地20.87平方公里,首期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300万人次、货邮55万吨(周水子机场年旅客吞吐量2000万人次、货邮15万吨)。依托铁路、高速公路、港口和双机场,构成陆海空综合运输体系,大连将成为东北亚国际航空和物流中心。某地理研学小组到金州湾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调查。经过调查和请教专家后发现,填海建设施工期抛石、挖泥会产生大量悬浮泥沙,施工船舶作业及陆域建筑工程排放的废弃物也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相关部门采取了应对措施加强监测和保护。如图示意东北亚部分区域,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附近交通。(1)与扩建原有机场的方案相比,说明选择海上建设新机场的理由。(2)说明陆海空综合运输体系对大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3)为了评估人工岛机场建设对海洋环境影响,列举两项重点监测的海洋环境要素。【分析】(1)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受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运输需求)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和人口的分布等,是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等)影响选线;科技因素是克服不利地形因素的保证。(2)陆海空综合运输体系对大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从交通、经济辐射、运输效率、运输量、物流企业、交通枢纽等方面分析。(3)为了评估人工岛机场建设对海洋环境影响,列举两项重点监测的海洋环境要素主要从污染监测要素、资源监测要素、生态监测要素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海上建设新机场,不占用陆地空间,开发海上空间,可以拓展人类生活空间,同时人工岛没有人口居住,拆迁成本低;新机场建在海上,离居民区较远,能够减少噪音、航空限高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在有需要的地方建设新机场,能够完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通达度。(2)陆海空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能够帮助大连完善交通运输网络,能够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货物运输量,从而吸引更多货物至大连集散,扩大大连的经济辐射范围;陆海空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能够促进物流、水泥、餐饮等相关产业的积聚和发展,将大连打造为东北亚综合交通枢纽。(3)检测海洋环境要素可以考虑检测海洋污染要素、海洋生态要素、海洋资源要素等。海洋污染要素主要包括溶解氧、盐类物质、油污、悬浮物、重金属等;例如,溶解氧对海洋生物的呼吸和新陈代谢有着重要影响,盐类物质对人类生活、 环境保护、 生物多样性和全球气候均有着重要的影响;海洋生态要素主要包括水文、气象、生物、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等,这些要素直接影响到海洋的生态系统、 资源开发、 以及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海洋资源要素主要包括渔业资源,海洋渔业资源不仅直接贡献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还对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深远影响。故答案为:(1)用地空间充足(拓展空间),拆迁用地成本低;减少机场噪音、航空限高等对城市发展影响(减少对居民生活影响);完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通达度。(2)完善大连交通运输网络,扩大经济辐射范围(经济腹地、货物运输范围);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和效率;提高货物运输量;促进相关物流企业(相关产业)集聚和发展,成为东北亚综合交通枢纽(航运中心)。(3)海洋污染监测要素(如溶解氧、盐类物质、油污、悬浮物、重金属等海洋污染物);海洋资源监测要素(如渔业资源等);海洋生态监测要素(如水文、气象、生物、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等)。【点评】本题以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阅读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调取信息、解释地理现象的综合思维能力。16.(2023春 宁德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茶树,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位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村辖区内的景迈山“千年万亩茶园”,有近2000年的种茶历史,系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所驯化、栽培,均为上千年的茶树,是名副其实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全县茶叶面积达29.4万亩,其中古茶园2.8万亩。古茶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如图中B地为景迈山万亩茶园位置示意。材料二:普洱茶有古树茶和台地茶之分。严格意义上的古茶树为300年以上的乔木型大叶茶树,多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由于存世较少,所产茶叶品质好,口感更能体现其独特魅力。台地茶是采用现代茶叶种植技术,在高产的现代茶园中出产茶叶,其树龄较短,品种较新,由于过多的人工增产干预,茶叶品质稍逊于古树茶。上右图示意台地茶茶园景观。材料三:历史上普洱茶在长时间运输过程中,茶叶经历了二次转化发酵,普洱茶的品质提高。1974年普洱熟茶“渥堆”(一种发酵方法)技术出现。渥堆是普洱茶熟茶制作过程中的独特工艺,也是决定熟茶品质的关键点,是将晒青茶堆放成一定高度(通常在70cm左右)后洒水,上覆麻布,使之在湿热作用(人工控制)下发酵24小时左右(自然发酵时间为46天),并产生一些对人体有独特保健功能的化合物的技术。(1)根据材料分析景迈山发展茶树种植业的优势条件。(2)简述大规模种植台地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说明催生普洱熟茶“渥堆”技术出现的原因。【分析】(1)景迈山发展茶树种植业的优势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历史、经验等方面分析。(2)大规模种植台地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从生物多样性、植被、土地退化、地质灾害等方面分析。(3)催生普洱熟茶“渥堆”技术出现的原因主要从发酵时间、运输、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景迈山位于云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茶树生存;根据材料“古茶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可知,山区坡地利于排水,防止过涝;根据材料“有近2000年的种茶历史”可知,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大规模种植茶树,开挖土地,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中的养分被茶树吸收,土壤肥力下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原有植被被破坏,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增加,地质灾害多发。(3)根据材料“自然发酵时间为46天”,传统发酵的时间长;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不能二次发酵,普洱茶路上运输时间越来越短,难以利用该时段进行二次发酵;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量增加;根据材料“产生一些对人体有独特保健功能的化合物的技术”,科技的发展,制茶技艺提升。故答案为:(1)气候温暖潮湿,适合茶叶生长;地势起伏大,山区坡地利于排水,适宜茶树生长;栽培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2)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普洱茶传统发酵时间长;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普洱茶路上运输时间越来越短,难以利用该时段进行二次发酵;市场需求量增大,普洱茶供不应求;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制茶工艺的提升。【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