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必修4统编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必修4统编版(2019)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4秋 白银区校级期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关雎》)汉代统治者以此诗教化天下夫妇遵守封建道德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汉之后它有时也被看作情诗。今天我们将其理解为爱情中青年男女平等尊重的恋歌。对《关雎》的不同理解(  )
①构成了不同时代各自独立意义的系统
②体现社会制度与其主导的价值观的根本一致
③表明艺术和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④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4秋 肇东市校级期末)方圆之境,一眼千年。在一块宋代铜镜的背面浮雕上,我们有幸目睹一场“镜上足球赛”——有人高髻笄发,作踢球状:有人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映照至今。由此可知(  )
①浮雕画面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体育精神
②铜镜与体育的生动融合拓宽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③铜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之一
④铜镜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4 包头三模)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商业伦理文化,提倡“和气生财”,主张“诚实守信”。时至今日,“和气”诚信”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说明(  )
①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具有传承性
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文化具有民族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4.(2024秋 丰台区期末)“一字一图画,一语一境界。”中文优美、简约、深邃、博大,书写并传承了中华文化。中文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国际官方语言文字之一,联合国设定每年4月20日为“中文日”,取典于仓颉在“谷雨”时节造字的传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语言文字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展现了文化多样性
②语言文字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钥匙,搭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汉字产生于中国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全人类共同财富
④“中文日”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扩大中文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4秋 肇东市校级期末)“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勒刻在器物上面,便于管理者检验与追责,“以考其诚”。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物勒工名”(  )
①是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
②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
③以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
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4 邓州市校级开学)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处处留下青年奋斗的足印。从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到写好乡村振兴的宏大文章,从筑梦经济建设大舞台到服务社会民生最基层,无数青年扛起责任,勇毅担当,用拼搏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青春答卷。他们用行动(  )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构筑中华民族精神
③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④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4秋 延庆区期末)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尽管农机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这表明(  )
①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村容村貌之“形”依赖于农耕文明之“魂”
③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④坚守传统价值理念是保护农耕文明的必要前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4秋 大武口区校级期末)2023年的除夕,故宫里的诸多神兽在“甪端”的带领下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音乐剧《甪端》通过文化提炼和艺术加工,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拉近了观众与文物、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甪端》的成功在于(  )
①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
②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
④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4秋 武汉月考)古人早就观察到藕断丝连的现象,并从荷花茎秆中提取出丝状纤维,搓捻成线,用于织造。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传统藕丝织造技艺的当代复兴表明(  )
①古代文献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
②文化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
③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
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4秋 万源市校级期中)春节档电影回归大银幕、博物馆展览持续上新、剧院舞台好戏不断……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驱散了就地过年的万千游子内心的寂寞与焦躁,让他们体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由此可见,文化(  )
①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②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③能让人产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④能转变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4 安平县校级开学)海南省昌江县陶凤交,28年来带领一帮姐妹历尽艰辛,靠肩挑手抓,在荒漠里种下338万株木麻黄,形成一片海防林,打破了外国专家“棋子湾流丘不能种树”的论断,创造了一个绿色奇迹。陶凤交及其姐妹被称为“绿色娘子军”,她们所展现的精神(  )
①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②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③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24秋 红桥区期中)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2024秋 红桥区期中)“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14.(2024 浙江)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  )
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2024 浙江)某城区法院充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优势,每年自编自导自演一部话剧,把民事、刑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搬上舞台,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受到百姓好评。这一做法(  )
①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②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
③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
④强调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6.(2020 北京)在中华文化中,色彩不仅意味着客观自然的颜色,也包含着深邃的情感。骤雨初歇,云散风息,抬头望见纤尘不染的天色,是“雨过天青”;黛色是指如黛石的青黑色,松柏“黛色参天二千尺”,远山“遥看黛色知何处”;月白则是带一点微蓝的白色,被认为宁静中带着高洁,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日前,以“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为主色,“天青、梅红、竹绿、冰蓝、吉柿”为间色,“墨、金、银”为辅助色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正式发布。据介绍,色彩系统来源于对自然四时、天地五方和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广泛运用于竞赛场馆、电视转播、指示系统、制服设计等领域。
(1)举例说明北京2022年冬奥色彩系统中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元素。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
新课预习衔接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4秋 白银区校级期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关雎》)汉代统治者以此诗教化天下夫妇遵守封建道德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汉之后它有时也被看作情诗。今天我们将其理解为爱情中青年男女平等尊重的恋歌。对《关雎》的不同理解(  )
①构成了不同时代各自独立意义的系统
②体现社会制度与其主导的价值观的根本一致
③表明艺术和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④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 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从国内看: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看: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解答】①错误,汉代统治者以此诗教化天下夫妇遵守封建道德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汉之后它有时也被看作情诗。今天我们将其理解为爱情中青年男女平等尊重的恋歌。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对《关雎》的不同理解中有共性的部分,因此“构成了不同时代各自独立意义的系统”的说法忽略了其联系,太绝对也不符合事实;
②正确,“汉代统治者(封建社会)以此诗教化天下夫妇遵守封建道德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这强调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把该诗歌当成天下夫妇遵守封建道德规范;“今天我们将其理解为爱情中青年男女平等尊重的恋歌”这强调在当今男女平等的时代,我们鼓励自由恋爱,这说明社会制度与其主导的价值观的根本一致;
③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该选项中“直接对接”的说法忽视了艺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④正确,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关系,决定了汉代统治者以此诗教化天下夫妇遵守封建道德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我们今天的经济政治关系决定了我们将该诗歌理解为爱情中青年男女平等尊重的恋歌,这说明对《关雎》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2024秋 肇东市校级期末)方圆之境,一眼千年。在一块宋代铜镜的背面浮雕上,我们有幸目睹一场“镜上足球赛”——有人高髻笄发,作踢球状:有人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映照至今。由此可知(  )
①浮雕画面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体育精神
②铜镜与体育的生动融合拓宽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③铜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之一
④铜镜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注意:文字≠汉字。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文学艺术: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表现: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①表现: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作用: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注意:中华文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出现衰微,要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解答】①③正确,我们有幸目睹一场“镜上足球赛”——有人高髻笄发,作踢球状:有人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可知浮雕画面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体育精神,体现了铜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之一;
②错误,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并没有拓展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④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3.(2024 包头三模)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商业伦理文化,提倡“和气生财”,主张“诚实守信”。时至今日,“和气”诚信”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说明(  )
①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具有传承性
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文化具有民族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从国内看: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看: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解答】①符合题意,“和气”诚信”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说明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②符合题意,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商业伦理文化,提倡“和气生财”,主张“诚实守信”,这说明文化具有传承性。
③④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未体现文化具有民族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4.(2024秋 丰台区期末)“一字一图画,一语一境界。”中文优美、简约、深邃、博大,书写并传承了中华文化。中文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国际官方语言文字之一,联合国设定每年4月20日为“中文日”,取典于仓颉在“谷雨”时节造字的传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语言文字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展现了文化多样性
②语言文字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钥匙,搭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汉字产生于中国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全人类共同财富
④“中文日”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扩大中文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注意:文字≠汉字。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解答】①错误,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正确,材料中“中文优美、简约、深邃、博大,书写并传承了中华文化”,这说明语言文字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钥匙,搭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错误,汉字产生于中国人民的实践活动,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全人类共同财富;
④正确,材料中“中文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国际官方语言文字之一,联合国设定每年4月20日为‘中文日’,取典于仓颉在‘谷雨’时节造字的传说”,说明“中文日”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扩大中文影响力。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5.(2024秋 肇东市校级期末)“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勒刻在器物上面,便于管理者检验与追责,“以考其诚”。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物勒工名”(  )
①是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
②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
③以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
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工匠精神
1、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文学艺术: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表现: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①表现: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作用: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解答】①错误,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于社会实践;
②④正确,“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这说明“物勒工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
③错误,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物勒工名”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6.(2024 邓州市校级开学)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处处留下青年奋斗的足印。从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到写好乡村振兴的宏大文章,从筑梦经济建设大舞台到服务社会民生最基层,无数青年扛起责任,勇毅担当,用拼搏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青春答卷。他们用行动(  )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构筑中华民族精神
③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④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1)凝聚作用: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由这个共同的民族精神来凝聚。
(2)支撑作用: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特别是当民族生存的物质条件遇到困难、前进发展遭受挫折的时候,这种支撑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和明显。
(3)激励作用: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解答】①③符合题意,从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到写好乡村振兴的宏大文章,从筑梦经济建设大舞台到服务社会民生最基层,无数青年扛起责任,勇毅担当,用拼搏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青春答卷。他们用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②错误,他们用行动丰富和践行中华民族精神;
④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和无关的选项。
7.(2024秋 延庆区期末)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尽管农机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这表明(  )
①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村容村貌之“形”依赖于农耕文明之“魂”
③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④坚守传统价值理念是保护农耕文明的必要前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 特点和影响
1.传统文化的表现:
(1)传统习俗:它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继承性。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
(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影响:
(1)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解答】①正确,依据题意,尽管农机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没有改变。这说明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错误,“依赖于”说法错误,应该是村容村貌之“形”要充分体现和表达农耕文明之“魂”;
③正确,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这说明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④错误,传统价值理念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此,对传统价值理念要辩证的继承和发展。
故选:A。
【点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
8.(2024秋 大武口区校级期末)2023年的除夕,故宫里的诸多神兽在“甪端”的带领下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音乐剧《甪端》通过文化提炼和艺术加工,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拉近了观众与文物、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甪端》的成功在于(  )
①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
②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
④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②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③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必须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
(2)必须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3)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解答】①正确,音乐剧《甪端》通过文化提炼和艺术加工,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拉近了观众与文物、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说明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
②错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正确,过文化提炼和艺术加工,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
④不合题意,不涉及思想内涵的完善。
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9.(2024秋 武汉月考)古人早就观察到藕断丝连的现象,并从荷花茎秆中提取出丝状纤维,搓捻成线,用于织造。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传统藕丝织造技艺的当代复兴表明(  )
①古代文献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
②文化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
③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
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②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③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解答】①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深刻把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关联性,这是创造性转化的基础;
②③符合题意,依据题意,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由此可见,传统藕丝织造技艺的当代复兴表明文化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
④错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核心在于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时要仔细审读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
10.(2024秋 万源市校级期中)春节档电影回归大银幕、博物馆展览持续上新、剧院舞台好戏不断……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驱散了就地过年的万千游子内心的寂寞与焦躁,让他们体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由此可见,文化(  )
①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②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③能让人产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④能转变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功能
(1)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社会作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解答】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驱散了就地过年的万千游子内心的寂寞与焦躁,让他们体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表明文化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能让人产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对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转变。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的功能,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11.(2024 安平县校级开学)海南省昌江县陶凤交,28年来带领一帮姐妹历尽艰辛,靠肩挑手抓,在荒漠里种下338万株木麻黄,形成一片海防林,打破了外国专家“棋子湾流丘不能种树”的论断,创造了一个绿色奇迹。陶凤交及其姐妹被称为“绿色娘子军”,她们所展现的精神(  )
①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②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③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1)内涵: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2)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如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解答】①符合题意,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绿色娘子军”所展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②符合题意,“绿色娘子军”不畏辛苦,流丘种树,为中国在世界创造了一个绿色奇迹,这说明“绿色娘子军”所展现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③错误,“绿色娘子军”所展现的精神是28年前形成的,“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说法不准确;
④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2.(2024秋 红桥区期中)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解答】①错误,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故排除①;
②错误,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故排除②
③④符合题意,“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故③④当选。
故选:D。
【点评】着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含义,准确把握题意,仔细对比,注意排除错误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13.(2024秋 红桥区期中)“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分析】题目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必须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态度: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3)在文化创新中,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题目中通过绘画这一例子,说明的主题是绘画艺术要具有时代精神,传统文化要有创新,要与时代结合,传统的遗产要代代相传。
【解答】A强调的是要有自己的个性,与题意不符;
BD强调的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题意不符。
“不继承优秀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从这里我们可知道该题强调的是绘画艺术的发展需要继承传统,要做到薪火相传,推陈出新,C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题目难度一般,主要是考查学生对题目中的主题的把握,在遇到此类题目,学生需要十分准确地理解选项的意思,将选项与题目的主题结合起来,符合题意得便是正确选项。
14.(2024 浙江)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  )
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要求。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①④符合题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错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5.(2024 浙江)某城区法院充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优势,每年自编自导自演一部话剧,把民事、刑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搬上舞台,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受到百姓好评。这一做法(  )
①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②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
③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
④强调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功能
(1)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社会作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解答】①不合题意,题意不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②③符合题意,依据题意,年自编自导自演一部话剧,把民事、刑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搬上舞台,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受到百姓好评。这一做法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
④不合题意,题意强调了道德建设对法律宣传的促进作用。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把握材料的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另外,还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6.(2020 北京)在中华文化中,色彩不仅意味着客观自然的颜色,也包含着深邃的情感。骤雨初歇,云散风息,抬头望见纤尘不染的天色,是“雨过天青”;黛色是指如黛石的青黑色,松柏“黛色参天二千尺”,远山“遥看黛色知何处”;月白则是带一点微蓝的白色,被认为宁静中带着高洁,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日前,以“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为主色,“天青、梅红、竹绿、冰蓝、吉柿”为间色,“墨、金、银”为辅助色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正式发布。据介绍,色彩系统来源于对自然四时、天地五方和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广泛运用于竞赛场馆、电视转播、指示系统、制服设计等领域。
(1)举例说明北京2022年冬奥色彩系统中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元素。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
【分析】(1)本题要求举例说明北京2022年冬奥色彩系统中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元素,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根据材料“色彩系统来源于对自然四时、天地五方和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可从源远流长的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以‘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为主色,‘天青、梅红、竹绿、冰蓝、吉柿’为间色,‘墨、金、银’为辅助色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正式发布”,可从博大精深和包容性的角度分析。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属于措施类试题。根据材料“色彩系统来源于对自然四时、天地五方和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可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将广泛运用于竞赛场馆、电视转播、指示系统、制服设计等领域”,可从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的角度分析。
【解答】(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2)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色彩系统来源于对自然四时、天地五方和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②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广泛运用于竞赛场馆、电视转播、指示系统、制服设计等领域。
【点评】(1)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
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2)解答措施类试题时采用定点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
一是从教材找方法.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
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
三是从当前时政热点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方法.具体的解题程序: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