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美版(2024)一年级上册6.3《中秋话“月”》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冀美版(2024)一年级上册6.3《中秋话“月”》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秋话“月”》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冀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中秋话‘月’”为主题,在教材体系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美术综合素养。内容丰富,含月景图片欣赏、传说故事讲述、贺卡制作等。能提升学生审美、动手和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生活感知,但美术知识技能有限。他们好奇心强、形象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兴趣高。学习中,理解抽象文化内涵、发挥创意制作贺卡有难度。教学可结合故事、游戏,多鼓励引导。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感受中秋月景的美,辨别月亮形状、颜色和特征。
2. 体会不同艺术作品中月亮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艺术表现
1. 学会制作中秋贺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能用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对中秋的理解。
创意实践
1. 在贺卡制作中发挥想象力,创作有个性的作品。
2. 尝试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完成贺卡。
文化理解
1. 了解中秋节文化内涵和传说故事。
2.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认识月亮的形状、颜色和特征,感受其美丽与神秘。
2. 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如团圆、感恩、祝福等。
3. 掌握制作中秋贺卡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
1.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中秋贺卡。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其能欣赏不同风格的月景艺术作品。
3. 使学生深刻理解中秋节文化内涵,并在作品中体现。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欣赏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
月景图片、艺术作品、制作贺卡材料、教学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部分 营造氛围
(1)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音量适中,让轻柔的歌声充满教室,营造温馨的中秋氛围。
(2) 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精美的中秋月景图片,有明月高悬夜空、月光洒在湖面等,吸引学生目光。
(3) 歌曲播放完后,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好听的歌,看了美丽的图片,感觉是不是特别棒?”
(4) 接着提问:“你们知道歌曲里唱的、图片里展示的和哪个节日有关吗?”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
(5) 若学生回答正确,给予肯定和表扬,如“你真聪明,一下子就答对了!”;若回答错误,耐心引导。
(6) 进一步提问:“那你们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7) 请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中秋节习俗,如吃月饼、赏月等,认真倾听并适时补充。
(8) 总结学生的回答,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中秋话‘月’”。 1. 安静聆听歌曲,观看图片。
2. 积极思考教师的问题并举手回答。
3. 分享自己知道的中秋节信息。
4. 进入学习状态。
评价任务 参与度:☆☆☆
回答准确性:☆☆☆
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歌曲和图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主题,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欣赏部分 月景观察
(1) 在大屏幕上展示不同角度、不同天气下的中秋月景图片,如满月、弯月,有云雾遮挡的月亮等。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些月亮,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 继续提问:“月亮的颜色看起来怎么样?是白白的,还是有点淡淡的黄色呢?”
(4) 让学生说一说月亮上好像有什么,引导他们发挥想象。
(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月亮形状、颜色的特点。
(6) 再次展示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月亮在不同环境中的美。
(7) 请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给予肯定和鼓励。
(8) 总结学生的讨论,提升他们对月景的审美感知。
艺术作品欣赏
(1) 展示张大千的《嫦娥奔月》、傅抱石的《中秋月》等艺术作品,介绍画家和作品背景。
(2)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月亮的表现手法,提问:“画家是用什么颜色来画月亮的?线条是怎样的?”
(3) 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 分析作品中除了月亮还有哪些元素,如嫦娥、云彩等,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5) 比较不同作品中月亮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艺术风格。
(6)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及原因。
(7) 请小组代表发言,认真倾听并给予反馈和评价。
(8) 总结欣赏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分析能力。 1. 认真观察月景图片,回答教师问题。
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观点。
3. 欣赏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
4. 与同学交流,学习他人见解。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表达能力:☆☆☆
审美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月景图片和艺术作品欣赏,培养学生观察、审美和分析能力,让他们感受月亮的美和艺术表现的多样性。
讲述部分 故事讲述 传说故事讲解
(1) 声情并茂地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表现出故事的情节。
(2) 讲到关键情节时,适当停顿,提问:“同学们,你们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3) 讲完故事后,提问:“你们喜欢嫦娥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用同样的方式讲述《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故事,让学生沉浸在传说的世界里。
(5) 每个故事讲完后,组织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6) 请学生分享自己听过的类似故事,给予肯定和鼓励。
(7) 总结故事内容,强调中秋节传说的文化意义。
(8) 引导学生思考传说与中秋节的联系。
文化内涵讨论
(1) 提出问题:“中秋节为什么要团圆呀?”引导学生思考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团圆、感恩、祝福在中秋节的体现。
(3) 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参与并引导。
(4) 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给予肯定和补充。
(5) 进一步提问:“在中秋节,你们想对家人说些什么祝福的话呢?”
(6) 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祝福话语,然后请几位学生朗读。
(7) 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中秋节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8) 鼓励学生将这些情感融入到接下来的贺卡制作中。 1. 认真听故事,积极参与讨论。
2. 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听过的故事。
3. 参与文化内涵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写下祝福话语并朗读。
评价任务 倾听能力:☆☆☆
思考能力:☆☆☆
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讲述传说故事和讨论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中秋节文化,培养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制作部分 材料展示与创意启发 材料介绍
(1) 将彩纸、剪刀、胶水、彩笔等制作贺卡的材料整齐地摆放在讲台上。
(2) 拿起一张彩纸,向学生展示不同颜色和质地的彩纸,介绍其用途。
(3) 依次介绍剪刀、胶水、彩笔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安全问题。
(4) 提问学生:“你们想用这些材料制作什么样的贺卡呢?是画个大月亮,还是剪个小兔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5) 展示一些不同风格的中秋贺卡示例,有传统风格、卡通风格等,拓宽学生的思路。
(6)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从示例中得到的灵感,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7) 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一定能做出漂亮的贺卡!”
(8) 引导学生思考贺卡的主题和要表达的情感。
制作指导
(1) 详细讲解制作中秋贺卡的基本步骤,如先折纸确定贺卡形状,再进行绘画、剪纸、粘贴等装饰。
(2) 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步骤示意图,边画边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 巡回指导学生制作,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
(4)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耐心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解决办法,如“你可以试试换一种颜色的彩纸,说不定效果会更好。”
(5)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如用棉花制作云朵、用亮片装饰月亮等。
(6) 提醒学生注意贺卡的整体布局和色彩搭配,使贺卡更加美观。
(7) 对学生的创意和努力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8) 引导学生在贺卡上写下对家人、朋友的祝福话语。 1. 观察材料,思考制作创意。
2. 学习制作步骤,开始动手制作。
3. 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4. 发挥想象,完成贺卡制作。
评价任务 创意表现:☆☆☆
动手能力:☆☆☆
问题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展示和制作指导,让学生掌握贺卡制作方法,发挥创意,提高动手和实践能力。
展示与评价部分 作品展示
(1) 布置展示区域,如用绳子和夹子在教室墙壁上搭建展示空间。
(2) 组织学生将自己制作的贺卡整齐地挂在展示区域,让大家都能看到。
(3) 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欣赏大家的作品,看看谁的贺卡最有创意!”营造积极的氛围。
(4) 引导学生有序地参观展示区,仔细观察每一张贺卡。
(5) 鼓励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的作品,发现别人的优点。
(6) 提醒学生注意贺卡的细节,如绘画的线条、色彩的搭配等。
(7)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在参观过程中看到的印象深刻的贺卡。
(8) 总结学生的分享,强调每个作品都有独特之处。
评价交流
(1)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对作品的满意之处和不足之处。
(2) 请几位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后,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提问:“你觉得他的贺卡怎么样?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3) 鼓励学生客观、友善地评价他人作品,如“我觉得你的贺卡颜色很鲜艳,但是这个地方的粘贴可以再牢固一些。”
(4)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和补充,肯定学生的优点,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5)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小贴纸、小奖品等。
(6) 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提高,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7) 最后,让学生把贺卡小心地取下来,准备送给家人、朋友。
(8) 引导学生感受制作贺卡和分享祝福的快乐。 1. 将作品展示出来,参观他人作品。
2. 进行自我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
3. 评价他人作品,学习他人优点。
4. 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感受快乐。
评价任务 评价客观性:☆☆☆
表达清晰度:☆☆☆
学习态度:☆☆☆
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审美水平,培养评价和交流能力,增强情感体验。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将制作的贺卡送给家人,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2. 给同学讲一个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3. 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在中秋节做的最开心的一件事。
拓展作业
1. 和家人一起制作一个更大、更精美的中秋贺卡。
2. 收集不同地区中秋节的习俗,下节课和同学分享。
3. 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
板书设计
中秋话“月”
一、中秋节文化
团圆、感恩、祝福
传说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二、月亮特征
形状:圆、弯
颜色:白、淡黄
三、贺卡制作
材料:彩纸、剪刀、胶水、彩笔
步骤:折纸、绘画、剪纸、粘贴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歌曲、故事、实践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兴趣,课堂氛围活跃。
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表达想法,学生参与度高,创意丰富。
3. 展示评价环节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增强了自信心和交流能力。
不足之处
1. 制作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部分学生未完成作品。
2. 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指导不够细致,他们的作品效果欠佳。
3. 文化内涵讲解深度可加强,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