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秋节的习俗》教案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冀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中秋节的习俗》是冀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内容。教材以中秋节为主题,涵盖由来、习俗及相关美术作品,能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美术素养,在教材体系中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与美术创作的融合。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生活经验,但对中秋节习俗的了解较浅。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学习中,可能在创意激发和情感表达上有困难。教师可通过生动的情境、多样的活动激发兴趣,突破学习障碍。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引导学生观察中秋节相关图片与美术作品,提高对图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2. 让学生感受中秋节习俗中的美,培养对美的感知、评价和判断能力。艺术表现1. 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中秋节习俗,培养运用美术语言和技能进行创作的能力。2. 让学生掌握用美术形式表现中秋节习俗的方法,提高美术技能。创意实践1.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独特方式表现中秋节习俗,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2. 激发学生创意,使作品富有个性和表现力。文化理解1. 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2. 引导学生感受中秋节文化氛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2. 掌握用绘画、手工等美术形式表现中秋节习俗的方法,如画月饼、做灯笼。3. 引导学生感受中秋节的文化氛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难点1. 激发学生创意,让作品富有个性和表现力。2. 引导学生在作品中表达对中秋节的理解和感受。3. 解决部分学生在创作中过于依赖教师示范,缺乏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教具准备中秋节相关图片、视频、音乐,绘画工具和材料,教学课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营造氛围(1) 教师提前选好一段欢快、具有中秋节特色的音乐,如《彩云追月》,在课堂开始时播放,同时调暗教室灯光,营造出神秘而温馨的氛围,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音乐所传达的节日氛围。(2) 音乐播放过程中,教师可以轻声描述一些与中秋节相关的场景,如“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月亮又大又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欣赏着月亮”,帮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情境中。(3) 音乐播放结束后,教师打开灯光,微笑着问学生:“同学们,刚才闭上眼睛听音乐的时候,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4) 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好听的音乐是关于什么节日的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5) 当学生回答出是中秋节后,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你们对中秋节有哪些了解呢?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6)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回答不完整或不准确,也不要批评,而是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7)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简单总结一下中秋节的一些基本信息,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等。(8) 最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并用美术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 1. 闭上眼睛感受音乐。2. 分享听音乐时的想象。3. 回答教师关于中秋节的问题。4. 倾听其他同学的分享。评价任务 氛围感受:☆☆☆问题回答:☆☆☆分享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故事讲解(1) 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中秋节的由来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在展示嫦娥奔月故事时,配上生动的图片和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2)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和表情的丰富变化,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3) 故事讲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故事有趣吗?”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4) 接着提问:“中秋节为什么会有这些传说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5) 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适时参与讨论,给予引导和启发。(6)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7) 教师可以结合故事,讲解中秋节传说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8) 最后,教师强调这些传说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中秋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认真倾听故事。2. 参与小组讨论。3. 推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4. 倾听教师总结。评价任务 故事倾听:☆☆☆讨论参与:☆☆☆结果分享:☆☆☆设计意图 通过讲述中秋节的由来故事,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中秋节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活动一:图片展示与讨论 习俗介绍(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系列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图片,如一家人在月光下赏月、孩子们提着灯笼玩耍、人们围坐在一起吃月饼、热闹的猜灯谜场景等。(2) 教师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详细介绍每一种习俗的特点和意义,如赏月是为了欣赏月亮的美丽,吃月饼象征着团圆等。(3) 展示完图片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中秋节的时候会做哪些事情呢?”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中秋节经历。(4) 接着提问:“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5) 教师巡视各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中秋节经历和对传统习俗的感受。(6)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7)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言,进一步强调中秋节习俗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8)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习俗呢?” 1. 观察图片,了解习俗。2. 参与小组讨论。3. 推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4. 思考习俗传承问题。评价任务 图片观察:☆☆☆讨论参与:☆☆☆结果分享:☆☆☆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讨论交流,深入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为后续的美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欣赏中秋节的美术作品 活动二:作品赏析 作品展示与分析(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优秀的中秋节美术作品,包括绘画、手工等不同形式。绘画作品可以有描绘中秋夜景的水墨画、色彩鲜艳的油画等,手工作品可以有纸雕灯笼、黏土月饼等。(2)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的创意和表现手法,如色彩的运用、形状的设计、线条的处理等。对于色彩运用,教师可以提问:“这幅画中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3) 教师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如某幅画构图很饱满,但色彩搭配不够协调。让学生从中学习创作技巧。(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作品以及喜欢的原因。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5)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6)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如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等,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7) 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优秀作品的优点,但也要有自己的创新。(8) 最后,教师总结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重要性,为学生的创作提供灵感。 1. 观察美术作品。2. 参与小组讨论。3. 推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4. 学习欣赏作品的方法。评价任务 作品观察:☆☆☆讨论参与:☆☆☆结果分享:☆☆☆设计意图 让学生欣赏优秀的中秋节美术作品,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学习用美术形式表现中秋节习俗 活动三:技能学习 示范与练习(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用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中秋节习俗的步骤和技巧,如画月饼时,先画一个圆形,再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图案装饰;做灯笼时,先准备好材料,然后按照折、粘、穿等步骤进行制作。(2) 教师进行示范,边示范边讲解注意事项,如色彩的搭配、形状的把握等。在画月饼时,提醒学生注意色彩的对比和协调,在做灯笼时,提醒学生注意粘贴的牢固性。(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建议。(4) 对于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耐心解答和纠正,如学生画的月饼形状不圆,教师可以教学生用圆形工具辅助绘画。(5) 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些小的创新,如在月饼上添加自己喜欢的图案。(6) 当学生完成一部分作品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7)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同时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创意创作做好准备。(8) 最后,教师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细心,注意安全。 1. 观看课件学习步骤。2. 观察教师示范。3. 进行模仿练习。4. 参与小组交流。评价任务 步骤学习:☆☆☆练习表现:☆☆☆交流参与:☆☆☆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用美术形式表现中秋节习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通过模仿练习和小组交流,为学生的创意创作奠定基础。创意启发 创意激发(1) 教师展示一些创意十足的中秋节美术作品,如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月饼模型、用手指画表现的赏月场景等,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可以用哪些独特的方法表现中秋节习俗。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要受到传统思维的限制。(3) 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意,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有些创意不太可行,也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完善。(4)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创意,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如学生提出用树叶制作月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树叶月饼更美观、更有特色。(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创意,并互相交流和启发。(6)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7) 教师总结学生的创意,强调创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8) 最后,教师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将创意与美术技巧相结合,使作品既有个性又有表现力。 1. 欣赏创意作品。2. 参与头脑风暴。3. 参与小组讨论。4. 分享创意想法。评价任务 创意提出:☆☆☆讨论参与:☆☆☆分享积极:☆☆☆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创意,让学生的作品富有个性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分享自己在课堂上创作的作品,讲述中秋节的故事。2. 用绘画或手工的形式,制作一个中秋节的手抄报。3. 收集一些与中秋节相关的图片或资料,制作一个小相册。拓展作业1.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创作一件新的中秋节美术作品。2. 与家人一起策划并举办一个小型的中秋节庆祝活动,用美术作品进行装饰。3. 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中秋节习俗,并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板书设计《中秋节的习俗》由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习俗: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表现方法:绘画、手工创意要点:独特、个性作品展示区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直观教学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 学生在了解中秋节习俗的基础上,掌握了用美术形式表现习俗的方法,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意和表现力。3. 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不足之处1. 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的示范和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需要在今后加强引导。2. 在作品评价中,部分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不够丰富,需要加强评价能力的培养。3.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拓展延伸环节有些仓促,学生讨论不够深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