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美版(2024)一年级上册6.1《中秋节的习俗》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冀美版(2024)一年级上册6.1《中秋节的习俗》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秋节的习俗》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冀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中秋节的习俗》是冀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内容。教材以中秋节为主题,涵盖由来、习俗及相关美术作品,能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美术素养,在教材体系中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与美术创作的融合。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生活经验,但对中秋节习俗的了解较浅。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学习中,可能在创意激发和情感表达上有困难。教师可通过生动的情境、多样的活动激发兴趣,突破学习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引导学生观察中秋节相关图片与美术作品,提高对图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 让学生感受中秋节习俗中的美,培养对美的感知、评价和判断能力。
艺术表现
1. 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中秋节习俗,培养运用美术语言和技能进行创作的能力。
2. 让学生掌握用美术形式表现中秋节习俗的方法,提高美术技能。
创意实践
1.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独特方式表现中秋节习俗,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激发学生创意,使作品富有个性和表现力。
文化理解
1. 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 引导学生感受中秋节文化氛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2. 掌握用绘画、手工等美术形式表现中秋节习俗的方法,如画月饼、做灯笼。
3. 引导学生感受中秋节的文化氛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难点
1. 激发学生创意,让作品富有个性和表现力。
2. 引导学生在作品中表达对中秋节的理解和感受。
3. 解决部分学生在创作中过于依赖教师示范,缺乏独立思考的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
中秋节相关图片、视频、音乐,绘画工具和材料,教学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营造氛围
(1) 教师提前选好一段欢快、具有中秋节特色的音乐,如《彩云追月》,在课堂开始时播放,同时调暗教室灯光,营造出神秘而温馨的氛围,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音乐所传达的节日氛围。
(2) 音乐播放过程中,教师可以轻声描述一些与中秋节相关的场景,如“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月亮又大又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欣赏着月亮”,帮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情境中。
(3) 音乐播放结束后,教师打开灯光,微笑着问学生:“同学们,刚才闭上眼睛听音乐的时候,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4) 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好听的音乐是关于什么节日的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5) 当学生回答出是中秋节后,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你们对中秋节有哪些了解呢?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6)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回答不完整或不准确,也不要批评,而是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7)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简单总结一下中秋节的一些基本信息,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等。
(8) 最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并用美术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 1. 闭上眼睛感受音乐。
2. 分享听音乐时的想象。
3. 回答教师关于中秋节的问题。
4. 倾听其他同学的分享。
评价任务 氛围感受:☆☆☆
问题回答:☆☆☆
分享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故事讲解
(1) 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中秋节的由来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在展示嫦娥奔月故事时,配上生动的图片和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
(2)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和表情的丰富变化,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3) 故事讲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故事有趣吗?”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接着提问:“中秋节为什么会有这些传说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 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适时参与讨论,给予引导和启发。
(6)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7) 教师可以结合故事,讲解中秋节传说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8) 最后,教师强调这些传说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中秋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认真倾听故事。
2. 参与小组讨论。
3. 推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4. 倾听教师总结。
评价任务 故事倾听:☆☆☆
讨论参与:☆☆☆
结果分享:☆☆☆
设计意图 通过讲述中秋节的由来故事,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中秋节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认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活动一:图片展示与讨论 习俗介绍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系列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图片,如一家人在月光下赏月、孩子们提着灯笼玩耍、人们围坐在一起吃月饼、热闹的猜灯谜场景等。
(2) 教师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详细介绍每一种习俗的特点和意义,如赏月是为了欣赏月亮的美丽,吃月饼象征着团圆等。
(3) 展示完图片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中秋节的时候会做哪些事情呢?”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中秋节经历。
(4) 接着提问:“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 教师巡视各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中秋节经历和对传统习俗的感受。
(6)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7)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言,进一步强调中秋节习俗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8)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习俗呢?” 1. 观察图片,了解习俗。
2. 参与小组讨论。
3. 推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4. 思考习俗传承问题。
评价任务 图片观察:☆☆☆
讨论参与:☆☆☆
结果分享:☆☆☆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讨论交流,深入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为后续的美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欣赏中秋节的美术作品 活动二:作品赏析 作品展示与分析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优秀的中秋节美术作品,包括绘画、手工等不同形式。绘画作品可以有描绘中秋夜景的水墨画、色彩鲜艳的油画等,手工作品可以有纸雕灯笼、黏土月饼等。
(2)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的创意和表现手法,如色彩的运用、形状的设计、线条的处理等。对于色彩运用,教师可以提问:“这幅画中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 教师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如某幅画构图很饱满,但色彩搭配不够协调。让学生从中学习创作技巧。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作品以及喜欢的原因。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
(5)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6)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如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等,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7) 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优秀作品的优点,但也要有自己的创新。
(8) 最后,教师总结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重要性,为学生的创作提供灵感。 1. 观察美术作品。
2. 参与小组讨论。
3. 推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4. 学习欣赏作品的方法。
评价任务 作品观察:☆☆☆
讨论参与:☆☆☆
结果分享:☆☆☆
设计意图 让学生欣赏优秀的中秋节美术作品,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学习用美术形式表现中秋节习俗 活动三:技能学习 示范与练习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用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中秋节习俗的步骤和技巧,如画月饼时,先画一个圆形,再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图案装饰;做灯笼时,先准备好材料,然后按照折、粘、穿等步骤进行制作。
(2) 教师进行示范,边示范边讲解注意事项,如色彩的搭配、形状的把握等。在画月饼时,提醒学生注意色彩的对比和协调,在做灯笼时,提醒学生注意粘贴的牢固性。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建议。
(4) 对于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耐心解答和纠正,如学生画的月饼形状不圆,教师可以教学生用圆形工具辅助绘画。
(5) 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些小的创新,如在月饼上添加自己喜欢的图案。
(6) 当学生完成一部分作品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7)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同时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创意创作做好准备。
(8) 最后,教师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细心,注意安全。 1. 观看课件学习步骤。
2. 观察教师示范。
3. 进行模仿练习。
4. 参与小组交流。
评价任务 步骤学习:☆☆☆
练习表现:☆☆☆
交流参与:☆☆☆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用美术形式表现中秋节习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通过模仿练习和小组交流,为学生的创意创作奠定基础。
创意启发 创意激发
(1) 教师展示一些创意十足的中秋节美术作品,如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月饼模型、用手指画表现的赏月场景等,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可以用哪些独特的方法表现中秋节习俗。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要受到传统思维的限制。
(3) 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意,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有些创意不太可行,也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4)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创意,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如学生提出用树叶制作月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树叶月饼更美观、更有特色。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创意,并互相交流和启发。
(6)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7) 教师总结学生的创意,强调创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8) 最后,教师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将创意与美术技巧相结合,使作品既有个性又有表现力。 1. 欣赏创意作品。
2. 参与头脑风暴。
3. 参与小组讨论。
4. 分享创意想法。
评价任务 创意提出:☆☆☆
讨论参与:☆☆☆
分享积极:☆☆☆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创意,让学生的作品富有个性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分享自己在课堂上创作的作品,讲述中秋节的故事。
2. 用绘画或手工的形式,制作一个中秋节的手抄报。
3. 收集一些与中秋节相关的图片或资料,制作一个小相册。
拓展作业
1.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创作一件新的中秋节美术作品。
2. 与家人一起策划并举办一个小型的中秋节庆祝活动,用美术作品进行装饰。
3. 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中秋节习俗,并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板书设计
《中秋节的习俗》
由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习俗:赏月、吃月饼、猜灯谜
表现方法:绘画、手工
创意要点:独特、个性
作品展示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直观教学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学生在了解中秋节习俗的基础上,掌握了用美术形式表现习俗的方法,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意和表现力。
3. 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的示范和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需要在今后加强引导。
2. 在作品评价中,部分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不够丰富,需要加强评价能力的培养。
3.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拓展延伸环节有些仓促,学生讨论不够深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