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通用标识》教案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认识通用标识》是岭南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以小安上学的故事串联,介绍了步行安全、校园安全等场景中的通用标识。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标识,增强安全意识。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生活经验,但对通用标识的认识较浅。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注意力易分散。学习中可能难以理解标识的抽象含义和作用。教学中可通过故事、图片等激发兴趣,结合生活实例帮助理解。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感知通用标识简洁、直观的图形美。2. 体会标识色彩搭配传达的警示或引导信息。艺术表现1. 能用简单图形和色彩模仿创作常见通用标识。2. 准确表现标识的关键特征和含义。创意实践1. 尝试为校园特定区域设计实用标识。2. 与同学合作完成标识设计项目。文化理解1. 了解通用标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文化意义。2. 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标识文化差异。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认识常见通用标识的图形、含义和作用。2. 掌握通用标识简洁、直观的设计特点。3. 能够识别生活中不同场景的通用标识。难点1. 理解抽象标识所代表的复杂含义。2. 运用美术元素设计出准确传达信息的标识。3. 培养在生活中主动关注和运用标识的意识。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标识卡片、绘画工具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1) 播放小安上学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呈现小安在上学路上遇到各种标识的场景,如人行横道标识、禁止通行标识等。(2)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小安在上学路上都遇到了什么呀?”引导学生回忆视频中的标识。(3) 进一步提问:“那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类似的标识呢?”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4) 展示一些常见的通用标识图片,如“禁止吸烟”“紧急出口”等,让学生初步观察标识的样子。(5) 介绍每个标识的大致形状和颜色,比如“禁止吸烟”标识是红色圆圈加一根斜杠和香烟图案。(6) 提问学生对这些标识的第一印象,引导他们描述看到标识时的感受。(7) 强调标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保障安全、指引方向等。(8)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通用标识。 1. 观看动画视频,积极回忆小安遇到的标识。2. 思考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标识。3. 观察教师展示的标识图片,描述自己的第一印象。4. 聆听教师讲解标识的重要性。评价任务 回忆准确:☆☆☆分享积极:☆☆☆观察认真:☆☆☆设计意图 通过动画视频和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初步感知通用标识,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知识讲解 步行安全标识讲解(1) 展示“人行横道”标识的图片,详细介绍人行横道的定义,即“在车行道上用斑马线等标线或其他方法标示的规定行人横穿车道的步行范围,是防止车辆快速行驶时伤及行人而在车行道上标线指定需减速让行人过街的地方”。(2) 提问学生:“当我们在路边看到这个标识时应该怎么做呢?”引导学生思考步行安全规则。(3) 讲解正确通过人行横道的方法,如要先看左右车辆,确认安全后再通过。(4) 展示一些错误通过人行横道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并指出错误。(5) 介绍其他步行安全相关标识,如“注意行人”标识,说明其作用是提醒司机前方可能有行人。(6) 让学生讨论在步行时还可能遇到哪些安全标识以及如何应对。(7) 总结步行安全标识的重要性,强调遵守标识规则的意义。(8) 提问学生是否理解了步行安全标识的含义和作用。 急救与交通标识讲解(1) 展示小男孩摔倒的图片,提问学生:“哎呀!不好了,前面有个小男孩摔倒了!这时候应该呼叫什么车呢?”引导学生思考急救相关知识。(2) 展示“急救车”标识,介绍急救车的作用和使用场景。(3) 展示汽车司机不恰当行为的图片,如闯红灯、超速等,让学生说一说司机的不当之处。(4) 讲解交通规则中与标识相关的内容,如“红灯停,绿灯行”等。(5) 展示不同的交通标识,如“禁止通行”“限速”等,详细解释每个标识的含义。(6) 让学生分组讨论交通标识对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性。(7) 总结交通标识和急救标识在生活中的作用。(8) 检查学生对这些标识的理解程度。 校园安全标识讲解(1) 展示校园的图片,提问学生:“小安同学顺利到达学校啦,在校园内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标识呢?”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标识。(2) 展示上下楼梯的图片,点击图片中的小朋友,让学生纠正上下楼梯的不安全行为,如在楼梯上打闹、跨级走楼梯等。(3) 讲解正确上下楼梯的规则,如“走楼梯,要排队,不推挤”“要按照正确的方向上下楼梯”等。(4) 展示其他校园安全标识,如“禁止触摸电器”“小心滑倒”等,说明其作用。(5) 让学生说一说在校园里还见过哪些安全标识以及它们的意义。(6) 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安全标识的知识竞赛,加深对标识的记忆。(7) 总结校园安全标识对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性。(8) 询问学生是否掌握了校园安全标识的相关知识。 1.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各种标识的知识。2. 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4. 参加知识竞赛,巩固所学标识知识。评价任务 知识理解:☆☆☆回答积极:☆☆☆讨论参与:☆☆☆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讲解不同场景下的通用标识,让学生深入了解标识的含义、作用和相关规则,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实践创作 活动一:标识模仿创作 布置任务(1) 向学生说明本次创作任务: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通用标识,用绘画工具进行模仿创作。(2) 强调创作时要注意标识的关键特征,如形状、颜色、图案等。(3) 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模仿作品,让学生了解创作的标准和方向。(4) 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标识卡片。(5) 讲解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铅笔的削法、颜料的调配等。(6) 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不要害怕犯错。(7) 安排学生在座位上开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8) 关注学生的创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指导创作(1) 对于绘画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手把手地教他们绘制标识的基本形状。(2) 当学生在颜色搭配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如对比色的使用等。(3) 提醒学生注意标识的比例和大小,使其看起来协调美观。(4) 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自己的小创意,如改变图案的细节。(5) 对于创作速度较快的学生,引导他们尝试创作第二个标识。(6) 检查学生的创作过程是否符合标识的规范,及时纠正错误。(7) 与学生交流创作的想法,增强他们的创作信心。(8)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创作。 1. 选择喜欢的标识进行模仿创作。2. 运用绘画工具,努力表现标识的特征。3. 接受教师的指导,改进自己的作品。4. 完成创作后,等待展示分享。评价任务 特征表现:☆☆☆创意体现:☆☆☆工具运用:☆☆☆设计意图 通过模仿创作,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通用标识的设计特点,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展示评价 作品展示 (1)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或教室的展示区。(2) 鼓励学生主动介绍自己创作的标识以及创作思路。(3) 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介绍,给予尊重和关注。(4) 对学生的展示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5) 展示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展示的秩序和礼仪。(6) 记录每个学生的展示内容,为后续评价做准备。(7) 对于展示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8) 确保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展示和介绍的机会。 评价交流 (1) 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让他们说一说喜欢哪幅作品以及原因。(2) 引导学生从标识的准确性、创意性、美观性等方面进行评价。(3) 教师参与评价,给予客观、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如“这幅作品的颜色搭配很鲜艳,很吸引人,但标识的形状还可以再准确一些”。(4)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促进思想的交流。(5) 对于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和归纳,肯定优点,指出不足。(6) 让学生根据评价意见,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作品。(7) 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提高,而不是批评。(8) 营造积极、和谐的评价氛围。 1. 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创作思路。2.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介绍和评价。3. 积极参与相互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4. 思考评价意见,准备改进作品。评价任务 展示表达:☆☆☆评价客观:☆☆☆反思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和评价,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提高表达能力。同时,相互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拓展延伸 知识拓展(1) 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通用标识的差异,展示一些具有特色的国外标识图片。(2) 讲解标识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了解标识背后的文化内涵。(3) 展示一些历史悠久的标识,介绍其演变过程,如红十字标识的起源。(4) 让学生说一说对不同标识文化的感受和理解。(5) 强调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标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心。(6) 引导学生思考标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7)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更多关于标识文化的知识。(8) 总结标识文化拓展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实践拓展(1) 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为自己的社区或家庭设计一些实用的标识。(2) 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和方法,如根据社区或家庭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3) 提醒学生注意标识的规范性和实用性。(4) 鼓励学生与家人或朋友合作完成设计任务。(5) 说明下节课将展示和交流大家的课后设计作品。(6) 解答学生关于课后实践任务的疑问。(7) 强调实践活动对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性。(8) 激发学生参与课后实践的积极性。 1. 观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识图片,分享自己的感受。2. 思考标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3. 聆听课后实践任务的要求和指导。4. 对课后实践活动表现出兴趣。评价任务 文化理解:☆☆☆实践意愿:☆☆☆思考深度:☆☆☆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标识文化的多样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课后实践拓展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总结 总结内容(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常见的通用标识、标识的含义和作用等。(2) 强调标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保障安全、指引方向等。(3) 总结学生在创作和评价环节的表现,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4) 提及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精彩观点和创意。(5) 再次强调遵守标识规则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6) 对学生的课后实践任务提出期望,鼓励他们认真完成。(7) 感谢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配合。(8) 宣布本节课结束。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内容。2. 聆听教师的总结和鼓励。3. 明确课后实践任务和要求。4. 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示满意。评价任务 内容回顾:☆☆☆态度认真:☆☆☆任务明确:☆☆☆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强化重点内容,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实践,巩固所学知识。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收集生活中至少5个不同的通用标识,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标注每个标识的含义。2. 向家人介绍这些标识的作用和重要性。3. 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拓展作业1. 为自己的房间设计一个“整洁小卫士”标识,提醒自己保持房间整洁。2. 与小组同学合作,为学校的某个区域设计一个安全标识,并向学校相关部门建议使用。3. 查阅资料,了解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标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节课与同学分享。板书设计认识通用标识一、常见标识人行横道、禁止吸烟、紧急出口等二、标识作用保障安全、指引方向三、创作要点准确、创意、美观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情境导入环节通过动画视频和生活实例,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较高。2. 知识讲解过程中,结合图片和实际案例,学生对通用标识的含义和作用理解较好。3. 创作和评价环节,学生积极发挥创意,相互评价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不足之处1. 在讲解一些抽象标识的含义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2. 创作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学生作品完成度不高。3. 评价环节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足,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