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同桌小伙伴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同桌小伙伴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同桌小伙伴》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同桌小伙伴》是岭南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通过诗歌引出主题,让学生关注同桌。安排了观察同桌外貌特征和撕贴人物的活动,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为后续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但对人物外貌特征的观察不够细致。他们身心发展处于快速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学习困难在于准确把握人物外貌特征和完成撕贴人物作品。可通过引导观察、示范操作等突破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敏锐观察同桌小伙伴的五官和外貌特征,感受人物的形象美。
2. 体会撕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艺术表现
1. 运用撕贴的方法,大胆创作表现同桌小伙伴的形象。
2. 掌握撕贴人物的基本步骤,如撕脸型、贴五官等,提高动手表现能力。
创意实践
1. 在撕贴人物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对同桌形象进行创意表现。
2. 尝试用不同的纸张和色彩进行撕贴,探索多种表现形式。
文化理解
1. 理解同桌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情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 了解撕贴画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感受其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细致观察同桌小伙伴的外貌特征,准确把握五官特点。
2. 熟练掌握撕贴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能够用撕贴画的形式生动表现同桌的形象。
难点
1. 精准表现同桌独特的外貌特征,使作品具有个性。
2. 合理安排撕贴的位置和比例,使人物形象协调。
3. 在撕贴过程中发挥创意,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彩色纸张、剪刀、胶水、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1) 教师播放一段小朋友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视频,营造温暖和谐的氛围。
(2) 视频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视频中看到的场景,提问:“小朋友们在视频里都做了什么呀?他们相处得怎么样?”
(3) 教师接着引入话题:“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一个每天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人,那就是我们的同桌。大家能说一说和同桌之间发生过哪些开心的事情吗?”
(4) 教师展示一首关于同桌的诗歌:“你左我右做同桌,互帮互助快乐多,共同学习成长快。”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 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从这首诗里,我们能感受到同桌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思考同桌情谊的重要性。
(6) 教师总结:“同桌是我们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伙伴,今天就让我们用美术的方式来描绘我们可爱的同桌小伙伴。”
(7) 教师板书课题《同桌小伙伴》,并在黑板上简单勾勒出课题的轮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8) 教师鼓励学生带着对同桌的喜爱和期待,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1. 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分享自己看到的场景。
2. 踊跃发言,讲述和同桌之间的开心事。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 对描绘同桌小伙伴充满期待。
评价任务 参与度:☆☆☆
表达能力:☆☆☆
情感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分享故事和朗读诗歌,营造温馨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同桌的情感共鸣,自然引入课题,为后续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新课讲授 活动一:说一说 观察同桌
(1)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桌的五官,如眼睛的大小、形状,眉毛的浓淡、长短,鼻子的高低、宽窄,嘴巴的大小、形状等。
(2) 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大家要像小侦探一样,认真观察同桌的每一个细节,等会儿要和大家分享你观察到的独特之处。”
(3)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观察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如:“看看同桌的眼睛,是像弯弯的月牙,还是圆圆的葡萄呢?”
(4) 观察一段时间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同桌的外貌特征。
(5) 教师鼓励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分享。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观察的重点和方法。
(6) 教师展示一些不同人物的面部图片,让学生再次观察并比较不同人物五官的差异,加深对人物外貌特征的理解。
(7)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五官,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呢?”如发型、肤色、表情等。
(8) 教师总结观察人物外貌特征的方法:“要从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独特之处。” 1. 认真观察同桌的五官和外貌特征。
2. 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3. 倾听其他同学的分享,学习不同的观察角度。
4. 思考除五官外体现人物外貌特征的其他方面。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
交流表达:☆☆☆
方法掌握:☆☆☆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同桌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掌握观察人物外貌特征的方法,为后续的撕贴创作奠定基础。
新课讲授 活动二:做一做 撕贴人物示范
(1) 教师拿出彩色纸张,向学生展示不同质地和颜色的纸张,介绍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 教师开始示范撕贴人物的第一步——撕脸型。教师边撕边讲解:“我们可以先把纸张揉一揉,让它变得更柔软,然后用手沿着想象中的脸型轮廓慢慢撕下来。注意撕的时候要尽量保持线条的流畅。”
(3) 脸型撕好后,教师将其贴在黑板上,接着示范贴五官。教师选择合适颜色的纸张,撕出眼睛、鼻子、嘴巴的形状,边贴边说:“贴五官的时候要注意位置和比例,眼睛要在合适的高度,鼻子要在脸的中间,嘴巴要和眼睛、鼻子协调。”
(4) 五官贴好后,教师示范贴发型。教师根据人物的形象,选择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纸张撕出发型,如短发、长发、卷发等,并讲解发型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5) 教师继续示范加上身体部分。教师撕出身体的大致形状,如长方形、椭圆形等,贴在脸型下方,强调身体和头部的比例关系。
(6) 教师完成示范作品后,将其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整体观察作品的效果。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这个撕贴人物作品怎么样?哪里还可以改进?”引导学生评价和思考。
(7) 教师总结撕贴人物的步骤和要点:“撕贴人物要先确定整体形状,再逐步添加细节,注意各部分的位置和比例。”
(8)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属于自己的同桌小伙伴撕贴作品。 1. 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了解撕贴人物的材料和步骤。
2. 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学习撕贴技巧。
3. 积极参与作品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4. 对自己创作撕贴作品充满信心。
评价任务 观察专注度:☆☆☆
技巧掌握:☆☆☆
评价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示范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撕贴人物的方法和步骤,掌握撕贴技巧,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指导。
课堂练习 学生创作
(1) 教师为学生发放彩色纸张、剪刀、胶水等工具和材料,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剪刀。
(2)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大家要根据自己对同桌的观察和记忆,用撕贴的方法创作一幅表现同桌小伙伴的作品。可以发挥想象力,对同桌的形象进行创意表现。”
(3) 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创作情况。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耐心的帮助和指导,如:“如果你觉得撕脸型有困难,可以先在纸上画一个大致的轮廓,再沿着轮廓撕。”
(4)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创作思路,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合作。
(5) 教师关注学生的创意表现,对有独特想法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如:“你用这种颜色来表现同桌的头发,很有创意,继续保持!”
(6)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整洁和卫生,保持桌面和地面的干净。
(7) 教师根据学生的创作进度,适时提醒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
(8) 教师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作品,追求更好的效果。 1. 领取工具和材料,开始创作撕贴作品。
2. 遇到困难主动向教师和同学请教。
3. 与同学交流创作思路,互相学习。
4. 认真创作,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评价任务 创作进度:☆☆☆
创意表现:☆☆☆
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展示与评价 作品展示
(1) 教师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区,可以用胶带将作品贴在墙上,或者放在展示台上。
(2) 教师鼓励学生自信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如:“我画的是我的同桌,我用这种颜色表现他的眼睛,是因为他的眼睛很明亮。”
(3)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介绍,给予尊重和鼓励。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教师提醒学生评价时要客观、具体,如:“我喜欢这幅作品,因为它的颜色搭配很鲜艳,人物的表情也很生动。”
(5)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和引导,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大家都很善于发现别人作品的优点,这很好。有些作品在人物比例上还可以再调整一下,这样会更完美。”
(6) 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7) 教师为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小奖品,如小贴纸、小书签等,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8)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观察、创作和评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用美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1. 自信地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2.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介绍和评价。
3. 积极参与互相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虚心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和建议。
评价任务 展示表达:☆☆☆
评价能力:☆☆☆
态度认真:☆☆☆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和评价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回答。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观察了同桌小伙伴的外貌特征,学习了用撕贴的方法创作表现同桌的作品,还进行了作品展示和评价。大家都表现得很棒!”
(3) 教师再次强调同桌情谊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关心和帮助同桌。
(4)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作成果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5) 教师提醒学生将工具和材料整理好,保持教室的整洁。
(6) 教师与学生一起清理教室的垃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7) 教师宣布本节课结束,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8)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人物,用美术的方式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积极回答问题。
2. 认真听取教师的总结和鼓励。
3. 整理工具和材料,参与教室清洁。
4. 期待课后继续进行美术创作。
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
态度积极:☆☆☆
环保意识:☆☆☆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同桌情谊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用撕贴的方法再创作一幅表现同桌小伙伴的作品,要求比课堂作品更完善。
2. 给同桌写一张小纸条,表达你对他(她)的感谢和祝福。
3. 收集一些不同风格的撕贴画作品,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拓展作业
1. 尝试用撕贴画的形式表现一个有趣的故事场景,其中包含同桌小伙伴的形象。
2. 与同桌合作完成一幅撕贴画作品,共同发挥创意,表现你们之间的友谊。
板书设计
同桌小伙伴
观察:五官、外貌特征
撕贴步骤:撕脸型 - 贴五官 - 贴发型 - 加身体
创意表现:色彩、形状、想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从导入到新授,再到练习、展示评价和小结作业,层层递进,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播放视频、朗读诗歌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观察同桌、小组交流、创作实践和评价环节,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示范操作清晰明了,通过详细的步骤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掌握了撕贴人物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不足之处
1.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虽然给予了个别指导,但对整体进度的把握还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
2. 在评价环节,学生的评价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评价不够具体和客观。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方面还可以更加深入和细致。
3. 教学内容的拓展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如可以引入更多不同风格的撕贴画作品,让学生了解撕贴画的多样性,拓宽学生的视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