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秘密※考试开始前甘孜州2024-2025学年全州统一调研考试高一下期期末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答题前,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 只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0 分)(一)阅读 Ⅰ(本题共 4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人士大夫在诗词中常表期待归隐田园和山林之意,而诗词中也常言向往寄身江海。但不同于归隐田园的躬行实践,诗人的江海余生,侧重彰显漂泊中的自由洒脱,是对“生活在别处”的浪漫想象。首先,“江海”作为常见意象,除实指江河湖海外,也表心胸开阔、才情过人之意。当江海表隐逸之情时,最典型的表达是终老江海。这非文人骚客的独有想象,孔子就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因失意而欲退隐是文人常态,但终老江海中更重洒脱之意。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便非常典型,因遭遇挫折而想扬长而去。另一范例是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李白与苏轼的想象潇洒且快意,这固然与两人性格有关,但即使柳宗元也曾言“幸因解网入鸟兽,毕命江海终游遨”。显见诗人的江海余生不仅意欲逃离尘劳,更期待寄身江海后的超脱。在这类想象中,“江海”常与“五湖”结合。越王复国后,因其“可与履危不可与安”,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李白尤爱此典,翩然而去的范蠡,实现了他“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理想。范蠡“乘轻舟”而去,故“小舟”“扁舟”也是高频意象。“扁舟”虽自由,却只够容身,不能如陶渊明所言“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但驾扁舟于江海间,不再附着权力体系,也不留恋私人情感。诗人想象“寄余生”的“江海”,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水域,不论人生失意还是功成身退,都能于其中彻底远离尘世纷扰。其次,将江海余生与归隐田园相较,更能显其差异。固然二者都意在脱离仕宦尘劳,不再被其束缚,从而掌握人生自主性。且从可行性言,似乎都可付诸实践。但江海余生中,不论是“江海”“五湖”还是“扁舟”,都非具象所指,也非实际规划。以苏轼为例,他多次表示人生远景是和苏辙“归田”,其言“老去归田只此身”,又说“归田计已决”,后来苏轼也确实在宜兴买地。所以归田操作性强,也不乏陶潜般的践行者。再看“江海寄余生”,则更像是江边那个寂静深夜里倏忽而至的念头,只是暂时忘却营营。即使“归田”也处于想象或设想阶段时,与想象江海也不尽相同。归田想象中常言及农事生产与乡居日常。陆游言“寓世极知均醉梦,余生只合老耕桑”;庾信则言“务农勤九谷,归来嘉一廛”。归隐田园指向避世,但生活居所和行踪依然有迹可寻。而想象江海余生时,生活气息并不浓郁。即使涉及细节,仍重在诗意化,如苏轼“余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苏轼想象在小舟上食用菱角鸡头,感受明月相照。可见江海余生的日常只是诗意想象的载体。虽然田园牧歌和真实农事生产也相去甚远,但那多源于身份和视角差异下文人的艺术化处理。江海与田园相较,二者一虚一实。同时诗人对归隐田园与江海的归属感也有明显差异。通常前者言“归”田园或“归隐”山林,而想象江海时,苏轼等人言“寄”,更常见的动词则是“去”。“寄”与“去”都表明“江海”给人距离感,以及自身面对江海时的客体状态。“归”与“去”之间,既是诗人现实遭际和诗思的流转,也是对二者心理归属亲疏的差异。“归”田是农耕民族对土地和耕种的天然亲近,当遭遇失意,便想退隐到纯朴安心的山野乡居生活。而“去”江海,则是去他方开启新旅途,同时将现实困境及人世羁绊皆抛之脑后。田园作为可以回归的抚慰身心的温馨家园,是承接失意人生的最后归宿,而江海余生则是舍弃一切决绝而去,从此栖居于随心遨游的诗意远方。与归隐田园相较,江海将生活行迹的稳定性全然打破,不再遵循世俗价值和标准。“散发弄扁舟”,甚至连最基本的形貌礼仪也不复讲究,一切都“由己非由他”。换言之,漂泊江海是想象脱离既有生活轨道和权力体系,并在全新的生活模式中随心所欲。其不仅追求“归田”中心灵的出离和超然,更期待将身心从尘世全然抽离,这与孤身仗剑天涯的侠士殊途同归,皆在踪迹不定的漂泊中获得自由。所以部分言寄身江海的诗词,不仅突显洒脱恣肆,还不免负才任气的不平之意。而想象与现实间判若云泥,真实的渔人生活,除了生存方式迥异,更有漂泊的孤寂。向往江海余生的诗人不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正因深谙这不过是臆想的幻梦,才能如此自由放任的快意。这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片刻,因为即使在“江海去”的想象中,依然有诗人囿于尘俗的挣扎。从形式上看,江海余生是安土重迁的陆地生活者对充满流动性的水上生活的诗意化想象,而剥去想象的外壳,实则是文人士大夫对自我心灵的开解和补偿。在想象的过程中,诗人得以暂时抽离,幻想在寄余生的“江海”里,摆脱尘劳缠缚,获得身心的解脱与自由。(选自《古代诗词中“生活在别处”的浪漫想象》,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隐田园和向往江海都是文人士大夫在诗词中的常见表达,两者侧重有所不同。B.终老江海是隐逸之情的典型表达,有洒脱之意,这并非是文人骚客的独有想象。C.“扁舟”空间狭窄,只够容身。驾扁舟于江海上不再依附权力,不再留恋私情。D.较于想象江海,想象田园生活气息更浓郁,相关诗词常言农事生产与乡居日常。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海余生与归隐田园殊途同归,均意在脱离仕宦尘劳,不受其束缚,掌握人生自主性。B.苏轼不仅多次表示“归田”之意,而且有买地之举,可见他想要成为陶潜般的践行者。C.诗人遭遇失意的时候,选择归隐田园,来源于我们对土地和耕种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D.想象与现实毕竟有差别,江海寄余生只是诗意化的想象,诗人也只能获得暂时的自由。3.下列最符合“即使在‘江海去’的想象中,依然有诗人囿于尘俗的挣扎”观点的一项是( )A.忘机厌尘喧,浪迹向江海。 ——岑参《青龙招提归一上人远游吴楚别诗》B.书剑年来违素志,江湖此去寄余生。——李谷《次延兴岛》C.独泛扁舟江海上,信知天地一浮萍。——胡俨《题米元晖画》D.每欲扁舟老江海,不堪五斗尚尘埃。——许景衡《寄邱觉》4.请结合材料的行文思路,填写下面的表格。5.结合材料观点,分析下面这首诗前两句是如何表现作者情感的?世上王安石范蠡五湖收远迹,管宁沧海寄余生。可怜世上风波恶,最有仁贤不敢行。(二)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湘江一夜(节选)周立波一九四五年七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吃罢夜饭,八路军一支军队的前卫部队从湘东的山区出发,越过一个大坡,往湘江急进。迷蒙的月色笼罩着村庄、树丛、水田和茅封草长的田塍路,也照出了映在田边的急移的人影。司令员董千带着一群人到达一个老坳底下。这里就是前沿指挥所。“敌人离我们好远?”董千拿起望远镜,瞭望朦胧的南面。“就在前边村子里。”大队长指着远处一片墨黑的地方。“敌人为什么不开火,也不前进?”董千沉思一阵说,“鬼崽子们还没有摸清我们的意图。”一片蛙鸣里,从南边地面传来一种响动,那是铁锹挖掘泥土和沙石的声音,董千判断说:“挖掩体。看样子,鬼崽子们是采取守势。”董千大手一挥命令大队长:“去攻打东边公路的碉堡,吸引他们注意通往长沙的公路。”不久,机枪声大作。手榴弹的爆炸,激荡着夜空。①敌人的炮火越来越炽烈,他们不光是对准公路,而是向东、西、北三个方向盲目狂轰了。敌机在天空吼叫。听到敌机下蛋的刺耳的噪音,警卫员宝古佬猛一下子把董千推倒在高坳底下的荞麦田里,自己扑到他身上。一颗炸弹落在墙上水田里,一阵泥雨落在宝古佬的肩背上。飞机还在近处低空盘旋着。董千暴怒地把宝古佬掀开,爬上高墈,对战士们挥手叫道:“散开,躺倒,不要惊慌,不要乱跑。轻重机枪向天空瞄准。”警卫员们爬上墙来,拉司令员下墙。董千叫道:“走开。”“你得下去。”警卫员的嗓音也不小。这时候,通讯员向董千报告,大部队摆渡完毕。董千问道:“门虎他们呢?”“还没有回来。”通讯员回答。司令部的人都知道,董千蛮喜欢门虎。这个虎背熊腰的汉子,年纪还只有二十五岁,战斗经验却很多,而且,干啥都有那么一股劲。对他来说,好像什么困难和危险都不在话下。他和他的队员们侦察敌情,既大胆,又细心,得来的情报相当准确。他的责任心很强,司令员交下的任务,他总是千方百计去完成,从不打折扣。“带信过去,叫过了河的同志们就地休息,我这里也快收摊子。”夜气凉如水,月亮偏西了。船飞快地前进,层层水浪活腾地冲击船头,发出节奏均匀的柔和悦耳的音响。河西河面,一片平静。董千看看倒映了月亮和星星摇漾的光亮的水波,微笑对张参谋说道:“将来,等到太平了,我要再到这里来,看看这河水,这月亮和星光的倒影。小张,你懂诗吗?”“诗?我不懂。”小张坦率地回答。“到了那时候——”司令员困极了,说到这里,打个呵欠。“什么时候?”小张询问。“人民当权的时候。”董千说。突然,从上游传来了汽艇的马达声。在水上突然碰到了敌人,气氛一时有一点紧张。船上的人把大小枪支都压上子弹。正在这时,上游传来手榴弹的一声巨响和一阵枪炮声,接着又是几响手榴弹。随后,大河上下,一片寂静,汽艇的马达也哑巴了。董千的困劲给这意外的情况撵得无影无踪了。船靠了岸。司令部的炊事员老伍提着一条鱼,笑眯眯地走过来,送给董千看。渡江顺利。过了河,很快要进到山区,敌人奈何不得了。部队将一路滔滔,按照中央的部署,直趋粤境。想起这些,董千很愉快,他兴致淋漓地跟老伍说道:“去,我帮你去烧鱼。”②没多久,鱼烧好了。正在这时候,一个便衣莽汉闯到了大门口。“什么事呀?”“门虎他……”“快说!”董千着急地紧催。“咱们船跟敌艇遭遇。”便衣侦察员继续说道,“门虎说,‘不能叫它下去。咱部队正在摆渡。’他叫艄公把船打横,拦住敌艇,随手摔了一个手榴弹,机器哑了,敌艇歪了。鬼子们还击……”便衣大汉用手捂住脸,泣不成声,断断续续说,“咱们队长,他……英勇……牺牲了。”③后边的话,董千还没有听完,就暴跳起来,往桌面上猛一巴掌,盆盆碗碗,调羹杯子,震得狂翻乱跳。司令员一阵狂风一样地冲出堂屋,怒声叫道:“都给我走开。出发,立刻出发。”他冲出瓦屋的大门,一人一骑,飞奔前进。堂屋里,马灯下,老伍在收拾桌面。眼瞅着躺在桌上的被冷落的大鲤鱼,声调低沉地说道:“鱼呵,你真不赶巧。”七月早晨的南风,略有些凉意。道路两边的山里,滴着露水的通红的山花,耀眼地点缀在青翠的松树、楠竹和柞木的中间。这一天,行军六十里,董千没有开口说过话。张参谋后来回忆这段路程说:“司令员看见了路西一拱黄土新坟,连忙把脸转到东边去。由于一种痛心的联想,在早晨的阳光里,司令员的眼角挂着一颗颗泪珠。”但是这一点,没有第二个人证实。也许,正是张参谋自己的眼睛被泪水蒙住了吧?宝古佬不但没有看见这事情,还坚持说:“我们的司令员是一条硬汉。他从不掉眼泪,也从不叹气,脾气倒是有一个,那是不假。”到了宿营的村庄,董千才开口,他高声叫道:“张参谋,叫他们赶快架起电台,向延安通报。”跳下骡子,他接着吩咐,“你给我们起个草,报告毛主席。稿子送政委和副政委看看。”张参谋奉命电报的内容是:④“主席:已渡湘江。正经湘中,往湘南粤北战斗前进。董、王、王。”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设置精妙,侦察员对门虎牺牲经过的讲述,交代了之前董千渡江转危为安的原因,解开了悬念,照应巧妙。B.敌机轰炸时,董千指挥战士的语言描写富有动作性,极具表现力,读者可以想见战斗的激烈情状和董千的心理变化。C.小说最后张参谋和宝古佬两人在回忆这段路程时言说内容的矛盾,增加了叙述的张力,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D.在小说中,门虎虽未出场,却代表了那些默默为战争胜利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战士,升华了主旨。7.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句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中敌人向东、西、北三个方向盲目轰炸,正面衬托了董千判断准确与指挥英明。B.第②处便衣莽汉的闯入,一个“闯”字,加快了叙事节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第③处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有力地表现了董千失去战友的巨大悲痛与对敌人的仇恨。D.第④处的电报内容暗示战斗取得了胜利,同时彰显了人民军队无往不胜的战斗风采。8.请分别分析文中画横线处两次环境描写的作用。9.小说是怎样叙述“八路军渡湘江”战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三)阅读 Ⅲ(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材料二: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而奉阳君已死,即因说赵肃侯曰:“臣闻明主绝疑去谗,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赵王曰:“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乃饰车百乘,黄金千溢,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秦士A民之众B兵法C之教D可以E吞F天下G称帝H而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补不足也”“寡人敬以国从”,两句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B.期年,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意思相同。C.疾,痛恨,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意思相同。D.安,使动用法,与《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推劝诫子孙勤勉学习,认为学习像种果树,讲论文章如赏花,修身利行如摘果。B.苏秦曾师从鬼谷先生,外出游历几年却狼狈而归,家里人都嘲笑他,于是发奋读书。C.苏秦先以连横之策游说秦惠王,但被秦惠王以国家力量不足、政策不明为理由拒绝。D.连横不成转而合纵,苏秦得到了燕、赵国君的认可和支持,于是与诸侯国成功结盟。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2)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14.材料一中写到:“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你认为苏秦发奋读书是“为人”还是“为己”?请结合材料分析。(四)阅读 IV(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苏幕遮·草梅尧臣①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②庾郎,指南朝的庚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后江天晓”一句,勾画出开阔蔚蓝的江天之美,其与无边的春草相得益彰,呈现一派蓬勃的生机。B.上阕前四句词人将笔墨落在具体的风景点上,营造了清新、盎然的环境,与将出场的风度翩翩的少年相映衬。C.“庾郎”“王孙”都是词人的代称,前者指踌躇满志的年少时的词人,后者指年事已高、厌倦宦海浮沉的词人。D.“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老”与上阙的“嫩”对比,暗寓词人复杂的情感。16.梅尧臣在艺术上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诗人这一主张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指出,蟹看似强悍凶猛,但是“ ”,是用心浮躁的缘故,这和蚯蚓看似柔弱却能“ , ”形成鲜明对比。(2)古人擅长侧面描写。白居易写琵琶女弹奏之后,“ ”,用冷月无声反衬其音乐之妙;苏轼写箫声哀怨动人,以至于“ , ”。(3)古人在诗词中写出了水的千姿百态。如李白梦游天姥山听水声伴着猿啼,“ ”;杜甫登高看长江气势磅礴,“ ”;毛泽东独立寒秋赏江水清澈,“ ”,一派生机。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__________”,寒冷的冬季,松柏依然傲然屹立,绿意盎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松柏不畏逆境、 ① 的品格一直为世人推崇。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松柏 ② 。在惊叹松柏顽强的生命力时,人们不禁要问:松柏何以如此耐寒?对于大多数植物而言,它们( 甲 ):第一是冻害,水分在低温结冰时会形成锋利的冰晶,直接刺穿细胞膜,破坏细胞结构;第二是干旱,水分在结冰过程中逐步丧失流动性,导致水分吸收与运输受阻甚至完全中断,引起植物细胞内部持续性缺水;第三是光能,低温会抑制光合作用的效率,导致植物叶片在冬季捕获的光能无法被有效利用,这样植物体内会出现光能相对过剩的状况,严重时会造成叶片损伤。但是,松柏自有应对寒冷的不二法门。首先,松柏的叶片呈针状或鳞片状,可以有效减少水分散失。其叶片表面还覆盖着一层蜡质,这( 乙 ),还能进一步减少水分蒸发。因此,松柏不仅耐寒,而且耐旱。其次,松柏还能通过改变生物钟使自身的生理活动与季节变化相适应。科学家发现,松柏从9月中旬便开始准备休眠,而后逐步减少生理活动,直至进入深度休眠期。此时,即便把松柏从室外移至温暖的室内,它们也会继续深度休眠,直到1月中旬,才慢慢恢复生理活动,这时已渐渐进入春天。最后,松柏在停止生理活动之后如何妨御光损伤是一个更复杂的迷题。入冬后,松柏叶片会变为灰绿色,以减少对光能的吸收。而且,越冬期间的松柏叶片可以通过改变光合器官的微观结构,减少对光能的捕获,并通过多种独特的系统将过剩能量销耗掉,否则过剩的光能会导致松柏的细胞生理系统受到损伤。总而言之,( 丙 ),是因为它们在生理结构、生长节律、生物化学机制等方面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科学家们研究植物抗逆性、物种适应性和生态保护的重要课题。18.下列填入文中第一段开头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松柏生高冈,不依贵者门。B.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C.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D.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19.请在文中画横线①②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倒数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科普说明文的语言除了要求严谨准确,还要求生动形象,这样易于读者接受。请修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之生动形象。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得改变原意。三、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先秦典籍中对人间世相的刻画。针对当时的社会乱象,墨子主张:“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甘孜州2024-2025学年全州统一调研考试高一下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 2.B 3.D4.①失意退隐,终老江海中更重洒脱之意;②“江海余生”表面是诗意化想象,实则是文人士大夫对自我心灵的开解和补偿。5.①运用“五湖”与“沧海”意象,表达作者对寄身江海的向往之意。②借助范蠡、管宁隐居避士的典故,引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③“寄”表明“沧海”给人距离感,体现作者舍弃一切决绝而去,尽显洒脱不羁。6.B 7.A8.第一处:①营造出平静、柔美的氛围,烘托出部队急行军的迅速和顺利,为下文写对话做铺垫。②丰富人物形象,衬托出董千内心的平和与对未来的憧憬。第二处:①营造出肃穆、沉静的氛围,烘托了董千失去战友后悲痛的心情。②通红的山花点缀在草木间,象征着门虎等战士们为革命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9.①故事情节集中在“湘江一夜”,集中在一次战役的一个横截面展开,情节紧凑。②情节设计巧妙,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如“躺在桌上的被冷落的大鲤鱼”与上文要杀鱼庆祝相照应,结构严谨。(或侦察员对门虎牺牲经过的讲述照应了上文渡江转危为安。)③战斗场景与生活场景相交织,战斗场景惊心动魄,生活场景富有情趣。有张有弛,波澜起伏。10.BDG 11.A 12.D13.(1)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受侵犯,不受战争摧残,是因为赵国做了它南方的屏障。(2)六国如果能合纵相亲,共同抗秦,那么秦军一定不敢出函谷关来危害崤山以东的国家了。 14.观点一:为人。①苏秦发奋读书,以所学游说燕赵等合纵抗秦,是推行主张以安定天下。②劝秦不成,转而游说各诸侯国,说明不为忠于一国而是为天下谋利。观点二:为己。①苏秦发奋读书是因自己大困而归,完善自我。②苏秦发奋读书,游说各诸侯国,想要得到重用。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求学的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材料二: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暗地里都讥笑他,苏秦听到后,心里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就关门不出,把他的书都取出来,再次发愤阅读,说:“一个读书人已经埋头读书了,却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取得高位和荣耀,即使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打算去游说周显王,周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肯相信。于是苏秦向西到了秦国,这时秦孝公已死,他便游说秦惠王道:“秦国是个四面都有险塞的国家,群山环抱,渭水萦绕,东面有函谷、蒲津等关口与黄河,西面有汉中,南面有巴、蜀之地,北面有代地和马邑,这真是天然的府库啊。凭着秦国百姓的众多,军事上的严格训练,足可以吞并各国,建帝号统治天下。”秦惠王说:“鸟的羽毛还没有长成时,绝不可以高飞;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还不明确,这是谈不到兼并别国的。”这时秦国刚杀了商鞅,痛恨那些游说之士,不愿任用。于是苏秦往东到了赵国。赵肃侯用他的弟弟做相,号为奉阳君。奉阳君不喜欢苏秦。苏秦离赵又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进言道:“安居乐业,没有战争,见不到将士死亡的危险,这点没有谁能比得上燕国。大王您明白这是什么原因吗?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受侵犯,不受战争摧残,是因为赵国做了它南方的屏障。因而我希望大王能和赵国联合,天下联为一气,那么燕国一定没有祸患了。”燕文侯说:“你的话虽然很对,但我们的国家弱小,西边靠近强大的赵国,南边接近齐国,齐、赵都是强国。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安排。”于是,燕文侯供给苏秦许多车马和金帛,让他到赵国去。这时,奉阳君已经死掉。苏秦趁机劝说赵肃侯:“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善于决断疑难,排除谗言,我私下为您考虑,最好是团结韩、魏、齐、楚、燕、赵等国合纵亲善,来一道反抗秦国。使各国的将相在洹水上结盟,互相交换人质,宰杀白马,举行盟誓。六国如果能合纵相亲,共同抗秦,那么秦军一定不敢出函谷关来危害崤山以东的国家了。这样,您的霸王之业也就成功了。”赵肃侯回答道:“我年纪轻,治理国家的时间很短,从未有人告诉过我治国的长远之计。如今您有意为各国谋生存,使诸侯得以安定,我诚恳地把国家付托给您。”于是装饰车子一百辆,加上黄金一千镒,白璧一百双,锦绣一千匹,用来邀约其他诸侯结盟。15.C16.①上阕用“平”“烟”“萋萋”,描写草之形;用“碧”“嫩”“翠”状草之色;下阕的“老”与上阕的“嫩”形成对比,写出了草之变化。整首词将草描摹得鲜明如画,历历在目。②词人借嫩绿的草勾画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借“嫩”与“春袍”的映衬,委婉表达了初入仕途少年才子的春风得意。下阕中的“迷”“怨”“落”“老”蕴含词人厌倦宦海沉浮、倦游思归之情和伤春之意。词人将复杂的情感寄于幽远的意境中,耐人寻味。1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唯见江心秋月白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渌水荡漾清猿啼 不尽长江滚滚来 漫江碧透18.C19.①坚强不屈 ②情有独钟20.①“妨御”改为“防御”; ②“迷题”改为“谜题”; ③“销耗”改为“消耗”。21.甲:在冬季要面临三重考验乙:不仅提高了防冻能力丙:松柏耐寒22.它们也会继续酣睡,直到1月中旬,才慢慢苏醒过来,活动活动筋骨,兴奋地迎接春天的到来。23.例文:以兼爱之光,照亮逐利之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的话,道破了人类社会亘古未变的生存图景,追逐利益本是生物的本能,然而当这种本能脱离了道德的约束,便会滋生出种种社会乱象。墨子洞察到这一危机,提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主张,为陷入利益纷争的世人指明了一条出路——以兼爱之光照亮逐利之路。利益驱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古往今来,人类对利益的追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文明的演进。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一带一路”,贸易往来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经济繁荣,背后都是人们对利益的合理追求。然而,当利益至上成为唯一的价值取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异化为冰冷的利益交换。在资本市场中,企业为追逐利润最大化,不惜损害消费者权益;在日常生活里,人们因蝇头小利而争执不休,甚至对他人的困境视而不见。这种“交相恶”的社会生态,正如同墨子所担忧的那样,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与人性的堕落。墨子的“兼爱”思想,并非否定利益,而是强调以利他之心实现互利共赢。兼爱主张打破亲疏贵贱的界限,倡导“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不谋而合。在商业领域,许多企业践行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环境问题,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造福社会;在公共生活中,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用爱心温暖他人,传递社会正能量。这些行为看似是对个人利益的舍弃,实则构建了更和谐的社会环境,最终使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正如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所说,当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时,“看不见的手”会引导社会走向整体的繁荣,但这只手必须建立在道德与责任的基础之上。在当今时代,平衡逐利与兼爱尤为重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扩大等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个人能够独善其身。唯有秉持兼爱精神,超越狭隘的利益藩篱,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兼爱思想在当代的生动实践。通过共享发展机遇、共担全球责任,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让我们以墨子的智慧为指引,用兼爱之光驱散利益纷争的阴霾,共同构建一个温暖而美好的世界。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直白地揭示了人们追逐利益的普遍现象,这是社会运行的客观现实。而墨子提出的“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则是针对因过度逐利引发社会乱象提出的解决之道,强调兼爱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作文需围绕“逐利”与“兼爱”展开思考,可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如逐利是本能,兼爱是约束和升华;也可论述在逐利的社会中,如何以兼爱思想避免社会混乱,实现社会治理;还能从个人层面出发,思考个体在追求利益时,怎样践行兼爱理念。立意时注意不能单纯肯定或否定“逐利”,也不能只强调“兼爱”而脱离现实谈理想,要避免绝对化的观点,需在两者的关系中找到合理的立意角度。写作思路:开头通过引用材料或列举社会中因逐利产生乱象的现象,如商业欺诈、恶性竞争等,引出“逐利”与“兼爱”这一话题,点明两者关系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先分析逐利现象,如阐述逐利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列举正面事例;同时指出过度逐利的危害,如环境破坏、人际关系冷漠等。然后论述兼爱的意义,从墨子兼爱思想出发,结合古今事例,如志愿者服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等,说明兼爱能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赢,还可对比“交相恶”导致的混乱局面,突出兼爱的价值。也可以探讨两者平衡,提出如何将逐利与兼爱相结合。结尾处总结全文,重申逐利与兼爱平衡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在逐利的道路上践行兼爱思想,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升华主题。立意:1.以兼爱为舟,渡逐利之海。2.兼爱之风起,逐利之途安。3.逐利不忘本心,兼爱成就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