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花城版(2024)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粤教花城版(2024)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教案
学科 初中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粤教花城版 授课类型 唱歌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粤教花城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重要内容。它创作于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由麻扶摇作词,周巍峙作曲。歌曲采用进行曲式,节奏铿锵、旋律激昂,具有鲜明的军事音乐风格,能激发人们的斗志与爱国情感。其歌词简洁有感染力,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和胜利的信念,在教材中具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音乐学习热情高,但处于变声期。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有所提升,能掌握基本音符和节拍,部分学生有演唱基础,但音准和节奏把控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音乐理论知识薄弱,对复杂音乐理解不足。学习上接受能力强,自主和合作能力待提高,课堂上注意力和参与度有待加强。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通过聆听、分析《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速度和旋律特点。
2. 深入体会歌曲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内涵,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艺术表现
1. 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掌握附点节奏等演唱技巧。
2. 理解歌曲的音乐结构和特点,用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歌曲的气势。
创意实践
1. 运用肢体语言、乐器等多种形式,创造性地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 在小组合作中,发挥想象力,为歌曲设计独特的表演形式。
文化理解
1. 激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敬之情,增强爱国情怀。
2. 培养集体荣誉感,体会歌曲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有感情地演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 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和演唱技巧。
3. 理解歌曲的音乐结构和特点。
难点
1. 深入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把握其中的情感表达。
2. 用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歌曲雄壮有力、充满信心的情绪。
3. 在演唱中准确把握音准和节奏,特别是附点节奏的处理。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钢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导入 展示图片提问
(1)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抗美援朝战争的图片,图片中可以有志愿军战士冲锋陷阵、英勇作战的场景,还有战争中的激烈画面等。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战役吗?”
(2)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肯定或纠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细节,如志愿军战士的表情、动作等,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氛围。
(3) 接着,教师继续展示更多抗美援朝的图片,包括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与敌人激烈战斗等场景,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战争情况。然后提问:“欣赏了这些图片,大家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4)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从图片中感受到的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坚韧等品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志愿军战士的奉献精神。
(5)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进行抗美援朝吗?”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6)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
(7) 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详细讲解抗美援朝的原因,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和平等。
(8) 最后,教师总结说:“为了拯救朝鲜,打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毅然决然支持朝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去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情壮志。”同时,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关于战役的问题。
2. 欣赏更多图片,表达自己对图片的感受。
3. 参与关于抗美援朝原因的讨论。
4. 聆听教师讲解,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和意义。
评价任务 回答准确性:☆☆☆
表达流畅性:☆☆☆
参与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预热。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抗美援朝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学习歌曲奠定情感基础。
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活动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介绍歌曲背景
(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创作于1950年,由麻扶摇作词,周巍峙作曲。这首歌是在抗美援朝战争背景下诞生的,它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必胜信念。”
(2)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历史资料,如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战争的背景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3) 播放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旋律和速度等方面的特点。
(4) 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你们觉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旋律有什么特点?速度是怎样的?”
(5)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指出这首歌是bE大调,2/4拍,节奏稍快、情绪是雄壮有力,充满信心地。具有鲜明的军事音乐风格,旋律激昂有力,能够迅速激发人们的斗志和爱国情感。
(6) 教师再次强调歌曲的特点,如进行曲式、气势雄壮、节奏铿锵等,并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轻轻拍打桌面,感受歌曲的节奏。
(7) 教师说:“下面,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诵歌词,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情感。”发放歌词资料,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8)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朗诵情况,对朗诵有感情、节奏把握准确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
分析歌曲结构
(1) 教师提问:“通过聆听分析,大家觉得歌曲由几个乐段组成?”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的结构。
(2) 让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同时用手指跟着旋律的起伏轻轻晃动,感受乐段的划分。
(3)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和讲解,明确歌曲是一段体全曲由五个乐段构成。
(4) 教师在黑板上简单画出歌曲的乐段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5) 结合乐段结构,再次向学生强调歌曲的特点和情感表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歌曲的魅力。
(6)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乐段在情绪、旋律等方面有什么不同,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7) 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小组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发现。
(8) 最后,教师说:“了解了歌曲的结构和特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 聆听教师介绍歌曲背景,了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2. 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旋律和速度,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3. 跟着节奏拍打桌面,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4. 思考并回答歌曲的乐段组成问题,参与小组讨论。
评价任务 感受准确性:☆☆☆
朗诵表现力:☆☆☆
思考活跃度:☆☆☆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歌曲背景和聆听歌曲,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感受,建立对音乐情绪、速度等方面的初步认知。通过朗诵歌词和分析歌曲结构,为后续的教唱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活动二:分析音乐,表现音乐 学唱第一乐句简谱
(1)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第一乐句的简谱,向学生讲解简谱中的音符、节奏等知识,如附点音符的时值等。
(2) 教师示范演唱第一乐句的简谱,让学生仔细聆听,感受音高和节奏的变化。
(3) 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学唱简谱,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和节奏的把握。对于附点节奏,教师要重点强调和示范。
(4) 当学生初步掌握简谱后,教师说:“注意附点节奏的演唱,请再次演唱。”让学生再次演唱,巩固对附点节奏的掌握。
(5)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如音准不够准确、节奏不够稳定等,并给予具体的纠正方法。
(6) 让学生分组互相演唱,互相评价和纠正,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合作能力。
(7) 请小组代表上台演唱,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师对代表的演唱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给予进一步的指导。
(8) 教师说:“下面,我们来填词演唱。”将歌词与简谱结合,让学生进行填词演唱。
学唱后续乐句
(1) 按照学唱第一乐句的方法,依次学唱第二、三、四、五乐句的简谱。在学唱过程中,不断强调附点节奏和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
(2) 每学唱完一个乐句的简谱,都让学生进行填词演唱,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3) 对于难度较大的乐句,如第五乐句中的大附点节奏和保持音,教师要多次示范和讲解,让学生反复练习。
(4) 组织学生进行整体演唱,先跟着教师的钢琴伴奏演唱,再跟着音频演唱,让学生逐渐熟悉整首歌曲的演唱。
(5) 教师在学生演唱过程中,不断观察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6) 让学生分组进行演唱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7) 对比赛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同时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8)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整体的复习和巩固,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整首歌曲。 1. 学习第一乐句简谱,掌握附点节奏的演唱。
2. 进行填词演唱,巩固学习成果。
3. 依次学唱后续乐句,注意节奏和音准。
4. 参与演唱比赛,提高演唱能力和竞争意识。
评价任务 简谱演唱准:☆☆☆
填词表现好:☆☆☆
整体演唱佳:☆☆☆
设计意图 通过逐句学唱简谱和填词演唱,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特别是附点节奏的处理。通过小组合作和演唱比赛,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鼓励上台表演
(1) 教师说:“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能够很好地演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了。下面,我们找几位同学上台边演唱边做声势动作表现音乐。”
(2) 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表演,强调这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不要害怕。
(3) 对于主动报名的学生,教师给予表扬和肯定,让他们做好准备。对于比较害羞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引导和鼓励。
(4) 为上台表演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如调整音响设备、安排表演顺序等。
(5) 当学生上台表演时,教师要认真观看,给予鼓励的眼神和表情,让学生感受到支持。
(6) 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其他学生进行鼓掌和评价,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7)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予改进的建议。
(8) 最后,教师说:“大家都表现得非常棒,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同学能够勇敢地展示自己。” 1. 积极报名参加上台表演。
2. 准备声势动作,进行表演。
3. 观看其他同学表演,进行评价。
4. 聆听教师的评价和建议。
评价任务 表演自信度:☆☆☆
创意表现力:☆☆☆
评价客观性:☆☆☆
设计意图 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体会舞台的乐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和交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播放视频并讨论
(1) 教师说:“下面,我们通过视频感受一下。”播放与抗美援朝相关的视频,如纪录片、电影片段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历史。
(2) 在播放视频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视频中的场景、人物等,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和奉献精神。
(3)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通过学唱歌曲和观看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
(5) 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代表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歌曲和视频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义。
(6) 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如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志愿军战士的精神等问题。
(7)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和升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8) 最后,教师总结说:“希望大家能够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传承志愿军战士的精神,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观看与抗美援朝相关的视频。
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代表小组发言,表达小组的观点。
4. 参与全班交流,聆听他人的观点。
评价任务 感受深刻度:☆☆☆
讨论参与度:☆☆☆
观点表达力:☆☆☆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和讨论,激发学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结语 引导总结收获
(1) 教师说:“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即将结束。让我们一起来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3)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收获进行肯定和总结。
(4) 强调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重要意义,如传承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等。
(5)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希望学生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继续努力。
(6) 布置课后作业,如回家后给家人演唱这首歌曲等。
(7) 最后,教师说:“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首充满力量的歌曲,将爱国情怀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下课!”
(8) 整理教学设备和资料,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1. 回顾本节课内容,思考自己的收获。
2. 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收获。
3. 聆听教师的总结和鼓励。
4. 记住课后作业。
评价任务 收获总结准:☆☆☆
发言积极性:☆☆☆
态度认真度:☆☆☆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强化情感体验。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感受歌曲的魅力,传承爱国精神。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给家人演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 复习歌曲中的简谱和歌词,加深对歌曲的记忆。
3.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故事。
拓展作业
1. 用乐器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进行简单的伴奏。
2. 与同学合作,为歌曲设计一段舞蹈或其他表演形式。
3. 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学习这首歌曲的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bE大调 2/4拍 稍快、雄壮有力 充满信心地
附点节奏:强调演唱要点
乐段结构:简单画出示意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展示抗美援朝的图片和视频,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在教唱过程中,采用逐句学唱简谱和填词演唱的方法,结合小组合作和演唱比赛,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技巧,提高了学生的演唱能力。
3. 让学生上台表演和进行小组讨论,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歌曲的历史背景时,虽然结合了一些资料,但可能不够生动和深入,部分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2. 在学生演唱过程中,对于个别音准和节奏把握不好的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单独指导,导致这些学生的进步不够明显。
3. 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拓展环节的讨论有些仓促,学生的观点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