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期末测试生物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C B A D C A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B C D A C16.(1) 2/两/二 ef(2) a 染色体片段互换(3) DNA分子复制 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4)0、1、217.(1)分离(2) 不能 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3) 13:3 ffDd(4) 基因无法正常表达 ② 20/二十18. 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核孔 右到左 少量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17% 丙氨酸19.(1)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 a BbXAXa bbXAXA(3) 5/6 5/820.(1)共同由来和自然选择(2) 化石 分子水平 需要(3) 种群 生殖隔离(4) 削弱 地理隔离 遗传混合和地理隔离a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期末测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配子的随机组合体现了基因重组B.染色体倒位和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C.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D.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紫花植株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的现象体现了基因重组2.某农业科研小组在研究农作物性状遗传时遇到以下几种情况,对应采取的最简便遗传学方法是( )①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想要判断其是否为纯合子②番茄的红果和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科研人员在野外采集到了红果和黄果的纯合植株,想要确定红果和黄果的显隐性关系③玉米中籽粒饱满对籽粒皱缩为显性,现有杂合的籽粒饱满玉米,要获得纯合的籽粒饱满玉米品种④已知果蝇的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现有一只灰身雄果蝇,想判断其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A.自交、杂交、自交、测交 B.测交、自交、杂交、测交C.自交、测交、自交、杂交 D.测交、杂交、测交、自交3.如下图中5号和6号分别患甲、乙种遗传病,甲病控制基因用A/a表示,乙病控制基因用B/b表示 ;已知I-1号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I-2和I-3是亲兄妹,III-7两病都不患的概率是1/4。据图回答问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甲病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特点,II-5的患病基因只能来自其外祖父C.II-5和II-6未出生的二胎女儿患病的概率3/4,应禁止近亲结婚D.为响应国家三孩号召,从优生优育角度出发建议II-5和II-6生男孩4.某雌雄同株植物的叶形呈心形或披针形(由基因B、b控制),株高呈高茎或矮茎(由基因D、d控制)。现以纯合心形叶高茎和披针形叶矮茎杂交得F1,F1全部为心形叶高茎,F1自交,F2中心形叶高茎:心形叶矮茎:披针形高茎:披针形矮茎=66:9:9: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心形叶对披针形叶为隐性,高茎对矮茎为显性B.F1减数分裂产生基因型为BD的配子占2/5C.F1进行减数分裂时,两对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D.对F1测交,测交后代会有四种表型,比例应接近1:1:1:15.下图为果蝇核DNA复制的电镜照片,箭头所指的结构叫作DNA复制泡(DNA上正在复制的部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复制泡可出现于细胞分裂前的间期B.较大的复制泡复制起始时间较晚C.复制泡只出现在细胞核中D.复制泡的出现说明复制过程出现了错误6.甲基化读取蛋白Y识别甲基化修饰的mRNA,引起基因表达效应改变,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基化通过抑制转录过程调控基因表达B.图中甲基化的碱基位于脱氧核糖核苷酸链上C.蛋白Y可结合甲基化的mRNA并抑制表达D.若图中DNA的碱基甲基化也可引起表观遗传效应7.M和N是同一染色体上两个基因的部分序列,其转录方向如图所示。表中对M和N转录产物的碱基序列分析正确的是( )编号 M的转录产物 编号 N的转录产物① 5'-UCUACA-3' ③ 5'-AGCUGU-3'② 5'-UGUAGA-3' ④ 5'-ACAGCU-3'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下列生物学表述,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的多样性及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具有多样性B.所有生物的基因都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C.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D.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网络即可调控生物体的性状9.下图所示DNA分子片段中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解旋酶作用于③处,DNA聚合酶催化形成①处的化学键B.把此DNA放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8C.该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除此之外其余磷酸基团均与2个脱氧核糖相连D.若该DNA分子中一条链上G+C占该链碱基总数的56%,则无法确定整个DNA分子中T的含量10.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GF)是一种罕见的口腔遗传病,严重影响咀嚼、语音、美观及心理健康。2022年,我国科学家对某一典型的HGF家系(如图)进行了研究,发现ZNF862基因突变导致HGF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GF)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HGF在人群中发病率是1/10000,根据最可能的遗传方式,Ⅲ9患病概率是1/20000C.通过显微镜观察正常和突变的ZNF862基因的序列可确定基因突变的位点D.可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敲除细胞中的突变ZNF862基因来使患者恢复正常11.人类14号与21号染色体二者的长臂在着丝粒处发生融合会形成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染色体携带者具有正常的表型,但在产生生殖细胞过程中的某一时期,细胞中会形成如图所示的复杂联会复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变异只是引起染色体数目变化B.该种变异可通过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的细胞观察C.男性携带者的体细胞中含24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D.该染色体携带者具有正常表型说明染色体变异无害12.研究人员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将被侵染的细菌悬液放在搅拌器中搅拌,每隔一段时间取样、离心,分别测出受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和细胞外(上清液)35S、32P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百分比,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来区分构成噬菌体的两种物质B.随搅拌时间增加,更多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导致细胞外35S比例逐渐增高C.留在细胞外的噬菌体增殖产生了更多新的子代导致细胞外32P比例逐渐增高D.该实验支持“DNA是与噬菌体增殖有关的物质”的结论13.人类的MN血型系统具有双亲性状能够在F1个体上同时表现的共显性的遗传特点。已知M血型、MN血型、N血型对应的基因型分别为LMLM、LMLN、LNLN。研究人员在某城市中随机抽样调查统计1688人的MN血型的分布状况时发现,376人为M血型,628人为MN血型,664人为N血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N血型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通过在城市中随机抽样的方式可调查出MN血型的遗传方式C.该调查城市中所有人含有的全部LM和LN基因即为该种群的基因库D.该调查人群中LM的基因频率约为41%14.系统进化树是一种表示物种间亲缘关系的树形图。研究人员结合形态学和分子证据,构建了绿色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示意简图如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是共同由来学说的体现和自然选择的结果B.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但不影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绿藻化石首次出现地层的年龄小于苔藓植物化石首次出现地层的年龄D.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亲缘关系比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亲缘关系远15.镰状细胞贫血、血友病等人类遗传病均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我国有20%~25%的人患有遗传病,遗传病不但给患者个人带来痛苦,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负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B.患镰状细胞贫血的根本病因是正常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被替换C.利用人的血液、毛发等组织进行基因检测可以预测个人患病的风险D.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基因检测可以完全避免遗传病的发生二、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共11分)下图甲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像,图乙是该动物产生的一个精细胞,图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该动物初级精母细胞中四分体的数目是 个;图甲细胞对应图丙的 段。(2)图甲细胞中,已知基因A位于染色体1上,则染色体3上所含的基因是 。图乙所示的精子在其产生过程中染色单体间可能发生了 ;根据染色体的类型,绘出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子染色体组成图 。(3)图丙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 ;若是雌性动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对应de段的细胞名称是 。(4)若将该生物一个精原细胞放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互换),则产生的一个子细胞中被3H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单链可能有 条。17.(共12分)科学家系统解析了豌豆7对性状的遗传基础,以下为部分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将控制花腋生和顶生性状的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上,用F/f表示。在大多数腋生纯系与顶生纯系的杂交中,F2腋生:顶生约为3:1,符合孟德尔的 定律。(2)然而,某顶生个体自交,子代个体中20%以上表现为腋生。此现象 (填“能”或“不能”)用基因突变来解释,原因是 。(3)定位于6号染色体上的基因D/d可能与(2)中的现象有关。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用两种纯种豌豆杂交得到F1,F1自交产生的F2表型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表格内“+”、“-”分别表示有、无相应基因型的个体。腋生表型 顶生表型基因型 FF Ff ff 基因型 FF Ff ffDD + + - DD - - +Dd + + - Dd - - +dd + + + dd - - -结果证实了上述假设,则F2中腋生:顶生的理论比例为 ,并可推出(2)中顶生亲本的基因型是 。(4)研究发现群体中控制黄色子叶的Y基因有两种突变形式y-1和y-2,基因结构示意图如下。Y突变为y-1导致其表达的蛋白功能丧失,Y突变为y-2导致 。y-1和y-2纯合突变体都表现为绿色子叶。在一次y-1纯合体与y-2纯合体杂交中,F1全部为绿色子叶,F2出现黄色子叶个体,这种现象可因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互换引起。图中哪一个位点发生断裂并交换能解释上述现象? (填“①”或“②”或“③”)。若此F1个体的20个花粉母细胞(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各发生一次此类交换,在减数分裂完成时会产生 个具有正常功能Y基因的子细胞。18.(共10分)下图1是人体胰岛素基因控制合成胰岛素的示意图,①②分别表示相关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1)图1过程①是转录,它是指 ,mRNA通过 进入细胞质中。(2)过程②中核糖体移动方向为 (填“左到右”或“右到左”),该过程中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 。(3)已知过程①产生的mRNA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其模板链对应的区段中鸟嘌呤占29%,则模板链中胸腺嘧啶所占的比例为 。(4)已知DNA分子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与转录翻译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为: GCA (精氨酸)、CGT (丙氨酸)、ACG (半胱氨酸)、TGG (苏氨酸),则图2所示tRNA所转运的氨基酸为 。19.(共12分)下图1是某家族关于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分别为A/a、B/b。已知甲病的致病基因和正常基因可被酶切割成不同长度的片段,经电泳后可用于基因型的鉴定。该家族部分个体的基因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及其他变异,回答下列问题:(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2)若电泳结果中的8.0kb和3.3kb片段是同一基因的酶切产物,则该基因表示 (填“A”或“a”)基因。Ⅰ-4的基因型是 ,Ⅱ-5的基因型是 。(3)已知Ⅱ-3是乙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Ⅱ-3和Ⅱ-4结婚后,生育不患乙病孩子的概率是 ,生育正常孩子的概率是 。20.(共10分)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轰动世界的生物进化理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科学地揭示了生物的起源和进化进程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变异的本质、进化基本单位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逐渐完善“进化”形成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 两大学说组成,前者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后者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以及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2)随着不同领域科学家的深入研究,又发现了众多支持生物进化论的新证据。地质考古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地层中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等证据,直接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揭示了生物的进化顺序,但常常难以直接体现人群血缘演化和交流的历史细节。付巧妹团队采用类似“钓鱼”的古核DNA 捕获方法,用现代人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类似磁铁的“引子”,将仅占0.03%的人类DNA从提取自土壤沉积物中的多种生物的DNA中识别富集并“钓取”出来,通过相关基因组的对比研究得出了几千年来欧洲、东亚等多个地域不同时期人群的演化交流历史。上述科学家团队分别在 和 方面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或有力的支持,其中付巧妹团队采用的古核DNA捕获方法中的“引子”发挥作用时 (填“需要”或“不需要”)将土壤沉积物中的多种生物的DNA解旋为单链。(3)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的一项研究发现,亚种(指某种生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对物种的进化起到关键作用,这点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基本单位应是 而非个体和表型的观点相吻合。在陆地栖息地中,山脉等自然屏障的长期阻碍使不同地域的陆地生物亚种走向了各自不同的进化方向,不同的亚种间一旦形成 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4)传统的“群体间地理隔离机制”模型认为通过地理隔离造成种群遗传差异变大是形成新物种的原因,但无法全面解释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物种形成机制,对生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模式及作用未给出明确答案。近年来,我国中山大学施苏华团队研究发现不同种群之间的间断性基因流是导致物种形成的关键。基因流是指通过动物种群的迁徙或植物花粉的飘散等遗传混合的方式导致不同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过程。遗传混合能 (填“削弱”或“增强”)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施苏华团队的发现从根本上修正了传统的“物种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 ”的观念,提出了全新的物种形成理论模型——“合分合”循环,即物种经历 的交替循环而分化为多个物种,成功解释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物种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期末测试生物答案.docx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期末测试生物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