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课预习衔接 体液调节一.选择题(共12小题)1.为了研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调节机制,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一: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一定时间后测定家兔甲状腺的放射性强度。实验二: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三组家兔血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发现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都起到了相应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一中,可在家兔的甲状腺中检测到碘的放射性B.实验二中,乙、丙组家兔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不同C.据实验二推测,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小于甲组D.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2.如图表示某些雄性哺乳动物激素(睾酮)产生的调节过程,a~e表示有关生理活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各激素只作用于有相关受体的细胞B.睾酮由睾丸产生,与下丘脑和垂体无关C.a、b、c过程体现了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D.d和e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3.糖尿病病因复杂多样,引起糖尿病的其中两种原因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两种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B.两种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1型糖尿病C.图中两种抗体是由不同浆细胞分泌的D.两种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都具有多饮、多尿、多食的外在表现4.“呋塞米”作为一种利尿剂,能治疗高血压、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下列有关“呋塞米”叙述正确的是( )A.“呋塞米”能通过加快排尿、减少血容量等来降低血压B.“呋塞米”会使尿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静脉注射“呋塞米”后,患者垂体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就会减少D.“呋塞米”能减慢有毒物质随尿排出,抢救急性药物中毒病人时不能用5.斯他林提出:如果一种物质被称为激素,那么它需要满足两个原则,第一,移除这种物质的分泌腺一定会引发疾病或死亡;第二,如果把健康个体的分泌腺移植到受损个体身上,后者的病情将得到缓解。很多激素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斯他林的观点体现了科学实验中的“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B.公鸡睾丸的摘除和重新移植实验证明了是雄性激素睾酮影响了公鸡的雄性特征C.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狗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证明甲状腺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D.通过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直接提取了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并用于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6.正常成年人体内物质X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X是性激素,在b点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B.若X是抗利尿激素,在c点时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多C.若X是血糖,在d点时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会增多D.若X是醛固酮,在d点时机体失水较多或血钠含量较低7.生命系统离不开信息传递。存在于不同系统的信息分子,如图中的“细胞因子”“乙”和“丙”都可以传递一定的信息,从而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结合如图判断正确的是( )A.细胞反应“甲”就是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分泌抗体的过程B.信息分子“乙”的分泌减少可能使人患呆小症和甲状腺机能亢进C.信息分子“丙”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图中的“细胞因子”“乙”和“丙”发挥作用均需通过体液的运输8.根据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途径的示意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选项 刺激 调节途径 调节效果A 恐惧、紧张 ①②③④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B 血糖浓度升高 ①②③④和①⑥④ 血糖浓度降低C 血浆渗透压升高 ①②⑤ 血浆渗透压降低D 寒冷 ①②⑤和①⑥④ 增加产热,减少散热A.A B.B C.C D.D9.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以适应寒冷环境B.寒冷环境下,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C.炎热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散热增加D.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可导致内环境pH下降10.苏木杰现象指糖尿病患者夜间血糖出现最低值后,机体会出现应激反应而造成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代偿性增加,从而出现清晨空腹高血糖的症状,常见于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夜间血糖出现最低值后,胰高血糖素等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B.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还与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有关C.通过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或适量加餐可缓解苏木杰现象D.人体血糖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神经系统也参与血糖调节11.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研究者研制了一种“智能”胰岛素(IA)并对其展开了系列实验,以期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为评估IA调节血糖水平的效果,研究人员给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均分别注射适量胰岛素和IA,测量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相比外源普通胰岛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IA对血糖水平的调节更具优势B.IA可使患病小鼠降低血糖的时间更长久C.IA可以避免低血糖风险D.高血糖时,IA让血糖降低的速度更缓慢12.如图表示人体内血糖平衡的主要调节过程示意图(甲、乙代表细胞,Ⅰ、Ⅱ代表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表示胰岛A细胞B.血糖平衡的调节包括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C.血糖水平下降时物质Ⅱ可代表肌糖原和肝糖原D.血糖水平升高时物质Ⅰ可代表糖原和甘油三酯二.解答题(共3小题)13.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TH)可调节人体多种生命活动。双酚A(BPA)是一种有机化合物,若进入人体可导致甲状腺等内分泌腺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及BPA作用位点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可知,在TH分泌的过程中,过程①②③属于 调节,过程④⑤⑥属于 调节。(2)TH是亲脂性激素,可穿过特定细胞的质膜并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TH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过程体现激素调节的特点是 。(3)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是合成TH所必需的酶,且能促进甲状腺上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进入人体的BPA能抑制TPO活性,可导致血液中TH含量 ,其原因是 。(4)有研究表明,BPA也能促进皮质醇分泌,抑制睾酮分泌,说明BPA除影响HPT轴外,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其他内分泌轴的功能。这些内分泌轴包括 。14.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调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所示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体温、血糖、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结构,小写字母表示物质,序号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3.9﹣6.1mmol/L,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既能促进血糖进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为甘油三酯来增加血糖的去向,又能 ,从而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2)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 ,通过激素f促进⑨ (生理作用)使尿量减少,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3)寒冷刺激时,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又可释放激素d ,因此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甲状腺激素对D的反馈抑制作用与d对D的刺激作用相互抗衡、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激素e含量的稳定,这属于 (填“负反馈”或“正反馈”)调节,这表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 。15.小熊猫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区年气温一般在0~25℃之间。测定小熊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时的体温、皮肤温度(图1),以及代谢率(即产热速率,图2)。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1可见,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 ,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在 — 调节方式下,平衡产热与散热的结果。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 (答出一点即可)。(2)图2中,在环境温度由20℃降至10℃的过程中,小熊猫代谢率下降,其中散热的神经调节路径是:皮肤中的 觉感受器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 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 (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新课预习衔接 体液调节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1.为了研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调节机制,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一: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一定时间后测定家兔甲状腺的放射性强度。实验二: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三组家兔血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发现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都起到了相应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一中,可在家兔的甲状腺中检测到碘的放射性B.实验二中,乙、丙组家兔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不同C.据实验二推测,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小于甲组D.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考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专题】信息转化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答案】C【分析】1、实验一分析: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家兔甲状腺细胞会吸收并利用放射性碘合成甲状腺激素。2、实验二分析: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注射生理盐水的一组为对照组;注射甲状腺激素溶液会使家兔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从而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会促进甲状腺的活动,使其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过程加快。【解答】解:A、实验一中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家兔甲状腺细胞会吸收并利用放射性碘合成甲状腺激素,因此甲状腺中可以检测到碘的放射性,A正确;B、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使家兔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而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因而乙组和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不相同,B正确;C、实验二中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会促进甲状腺的活动,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大于甲组,C错误;D、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都是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实验分析主要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负反馈调节机制,要求考生充分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机制,并结合题中相关实验进行分析。2.如图表示某些雄性哺乳动物激素(睾酮)产生的调节过程,a~e表示有关生理活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各激素只作用于有相关受体的细胞B.睾酮由睾丸产生,与下丘脑和垂体无关C.a、b、c过程体现了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D.d和e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考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专题】概念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答案】B【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这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解答】解:A、图中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但只作用于靶细胞,因为靶细胞上有相关受体,A正确;B、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有分级调节的作用,B错误;C、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C正确;D、d和e过程是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过程,难度不大。3.糖尿病病因复杂多样,引起糖尿病的其中两种原因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两种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B.两种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1型糖尿病C.图中两种抗体是由不同浆细胞分泌的D.两种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都具有多饮、多尿、多食的外在表现【考点】血糖平衡调节;免疫失调.【专题】模式图;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B【分析】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葡萄糖。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糖,使血糖浓度回升正常水平。【解答】解:A、两种糖尿病都与抗体产生相关,是因为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所以都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B、1型糖尿病是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抗体2引发的糖尿病并不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B错误;C、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C正确;D、人类的糖尿病分为1、2两种类型,多饮、多尿、多食是其共同外在表现,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呋塞米”作为一种利尿剂,能治疗高血压、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下列有关“呋塞米”叙述正确的是( )A.“呋塞米”能通过加快排尿、减少血容量等来降低血压B.“呋塞米”会使尿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静脉注射“呋塞米”后,患者垂体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就会减少D.“呋塞米”能减慢有毒物质随尿排出,抢救急性药物中毒病人时不能用【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水盐平衡调节.【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答案】A【分析】根据题干分析,“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使得尿液中渗透压升高,尿液排出增加。【解答】解:A、根据题干分析,“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使得尿液中渗透压升高,尿液排出增加,减少血容量,进而降低高血压的目的,A正确;B、根据题干分析,“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导致尿液中渗透压升高,B错误;C、静脉注射呋塞米,由患者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减少,C错误;D、呋塞米能加速尿排出,使得有毒物质随尿排出,可用于抢救急性药物中毒病人,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以呋塞米为载体,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解题的关键是提取题干信息,难度不大。5.斯他林提出:如果一种物质被称为激素,那么它需要满足两个原则,第一,移除这种物质的分泌腺一定会引发疾病或死亡;第二,如果把健康个体的分泌腺移植到受损个体身上,后者的病情将得到缓解。很多激素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斯他林的观点体现了科学实验中的“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B.公鸡睾丸的摘除和重新移植实验证明了是雄性激素睾酮影响了公鸡的雄性特征C.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狗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证明甲状腺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D.通过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直接提取了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并用于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考点】激素的发现和研究实例.【专题】探究结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答案】B【分析】胰岛素的发现过程:1、研究者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胰腺中存在一些聚集成岛状的细胞堆,并将其命名为“胰岛”。2、依据切除胰腺的狗会患上与人的糖尿病同样的疾病,科学家提出胰腺能分泌某种抗糖尿病的物质的假说。3、科学家们试图证明胰腺中内分泌物的存在,大多数实验都集中于制备胰腺提取物,注射给糖尿病的狗,但收获甚微。4、班廷通过将狗的胰管结扎,得到萎缩的胰腺并从中获取提取物,注射给患糖尿病的狗,效果显著。5、班廷与生化学家合作,抑制蛋白酶的活性,可直接提取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解答】解:A、斯他林的观点一“移除这种物质的分泌腺一定会引发疾病或死亡”体现了科学实验中的“减法原理”,观点二“如果把健康个体的分泌腺移植到受损个体身上,后者的病情将得到缓解”体现了“加法原理”,A正确;B、公鸡睾丸的摘除和重新移植实验只能证明睾丸影响了公鸡的雄性特征,不能证明雄性激素睾酮影响了公鸡的雄性特征,B错误;C、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狗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证明甲状腺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C正确;D、班廷通过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直接提取了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并用于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6.正常成年人体内物质X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X是性激素,在b点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B.若X是抗利尿激素,在c点时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多C.若X是血糖,在d点时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会增多D.若X是醛固酮,在d点时机体失水较多或血钠含量较低【考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专题】坐标曲线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答案】B【分析】1、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2、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功能的分级调节系统,也称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人和高等动物体内还有“下丘 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解答】解:A、若X是性激素,b点时性激素含量偏高,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以维持其自身含量的稳定,A正确;B、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若X是抗利尿激素,在c点时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偏低,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B错误;C、若X是血糖,在d点时血糖偏高,在胰岛素作用下,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会增多,以降低血糖,维持血糖含量稳定,C正确;D、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若X是醛固酮,在d点时醛固酮含量偏高,则说明此时机体失水较多或血钠含量较低,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生命系统离不开信息传递。存在于不同系统的信息分子,如图中的“细胞因子”“乙”和“丙”都可以传递一定的信息,从而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结合如图判断正确的是( )A.细胞反应“甲”就是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分泌抗体的过程B.信息分子“乙”的分泌减少可能使人患呆小症和甲状腺机能亢进C.信息分子“丙”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图中的“细胞因子”“乙”和“丙”发挥作用均需通过体液的运输【考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答案】D【分析】1、图中甲表示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2、图中乙代表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产生的,垂体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的调节;3、丙属于传出神经产生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肾上腺。【解答】解:A、细胞反应“甲”可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过程,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A 错误;B、乙代表促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乙”的分泌减少,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可能使人患呆小症,但不会使人患甲状腺机能亢进,B错误;C、丙属于传出神经产生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属于神经调节,C错误;D、图中的“细胞因子”、“乙”(促甲状腺激素)和“丙”(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均需通过体液的运输,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根据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途径的示意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选项 刺激 调节途径 调节效果A 恐惧、紧张 ①②③④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B 血糖浓度升高 ①②③④和①⑥④ 血糖浓度降低C 血浆渗透压升高 ①②⑤ 血浆渗透压降低D 寒冷 ①②⑤和①⑥④ 增加产热,减少散热A.A B.B C.C D.D【考点】血糖平衡调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水盐平衡调节;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专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C【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相反,当人饮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少,也就减少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肾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这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就恢复正常。【解答】解:A、恐惧、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过程属于神经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B、血糖浓度升高时,通过①⑥④调节血糖,不存在①②③④途径,B错误;C、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血浆渗透压下降,C正确;D、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①⑥④途径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不能通过①②⑤途径增加产热,减少散热,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综合考查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熟记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的具体过程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9.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以适应寒冷环境B.寒冷环境下,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C.炎热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散热增加D.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可导致内环境pH下降【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专题】正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B【分析】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得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解答】解:A、寒冷环境下,散热量增加,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使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适应寒冷环境,A错误;B、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会收缩使产热增加,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有躯体运动神经,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会增多,故也有内脏运动神经参与,B正确;C、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C错误;D、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相对稳定,炎热环境下,内环境pH不会明显上升,但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二氧化碳呼出增多,导致碳酸根增多,碳酸钠等弱碱盐增多,可导致内环境pH上升,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具体情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实例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学生把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再结合选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10.苏木杰现象指糖尿病患者夜间血糖出现最低值后,机体会出现应激反应而造成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代偿性增加,从而出现清晨空腹高血糖的症状,常见于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夜间血糖出现最低值后,胰高血糖素等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B.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还与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有关C.通过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或适量加餐可缓解苏木杰现象D.人体血糖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神经系统也参与血糖调节【考点】血糖平衡调节.【专题】正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C【分析】血糖调节的过程:血糖浓度升高,刺激机体产生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吸收、摄取和利用葡萄糖,血糖浓度降低,机体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解答】解:A、据题意可知,夜间血糖出现最低值后,机体会出现应激反应而造成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代偿性增加,胰高血糖素等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A正确;B、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也能升高血糖浓度,因此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还与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有关,B正确;C、木杰现象指糖尿病患者夜间血糖出现最低值后,机体会出现应激反应而造成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代偿性增加,从而出现清晨空腹高血糖的症状,可通过适量加餐可缓解苏木杰现象,不能通过增加胰岛素用量缓解,C错误;D、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同时又受神经调节,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1.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研究者研制了一种“智能”胰岛素(IA)并对其展开了系列实验,以期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为评估IA调节血糖水平的效果,研究人员给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均分别注射适量胰岛素和IA,测量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相比外源普通胰岛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IA对血糖水平的调节更具优势B.IA可使患病小鼠降低血糖的时间更长久C.IA可以避免低血糖风险D.高血糖时,IA让血糖降低的速度更缓慢【考点】血糖平衡调节.【专题】坐标曲线图;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D【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为葡萄糖)、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来源,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以降低血糖浓度,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解答】解:A、对比两幅图可知,胰岛素会将血糖降至60mg.dL﹣1(低血糖),而IA能将血糖降至100mg.dL﹣1左右;,故该实验结果表明IA对血糖水平的调节比外源普通胰岛素更具优势,A正确;B、IA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约10个小时,而胰岛素只能维持2小时左右,可见IA可使患病小鼠降低血糖的时间更长久。B正确;C、葡萄糖浓度越高,IA与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量越高,IA从而能避免低血糖的风险。C正确;D、据图知高血糖时,IA与胰岛素让血糖降低的速度无明显差异,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以“智能”胰岛素IA为情境,考查了考生对胰岛素的来源及功能的识记能力,从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能力及结合题干信息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以及构建概念模型的能力。12.如图表示人体内血糖平衡的主要调节过程示意图(甲、乙代表细胞,Ⅰ、Ⅱ代表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表示胰岛A细胞B.血糖平衡的调节包括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C.血糖水平下降时物质Ⅱ可代表肌糖原和肝糖原D.血糖水平升高时物质Ⅰ可代表糖原和甘油三酯【考点】血糖平衡调节.【专题】模式图;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C【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解答】解:A、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因此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表示胰岛A细胞,A正确;B、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可以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可以升高血糖,另外也可以间接的通过下丘脑来调节血糖,因此血糖平衡的调节包括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B正确;C、血糖水平下降时肝糖原分解,肌糖原只供肌肉细胞利用,不能分解补充血糖,C错误;D、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物质Ⅰ可代表糖原和甘油三酯,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人体内血糖平衡的主要调节过程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二.解答题(共3小题)13.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TH)可调节人体多种生命活动。双酚A(BPA)是一种有机化合物,若进入人体可导致甲状腺等内分泌腺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及BPA作用位点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可知,在TH分泌的过程中,过程①②③属于 分级 调节,过程④⑤⑥属于 反馈 调节。(2)TH是亲脂性激素,可穿过特定细胞的质膜并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TH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过程体现激素调节的特点是 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3)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是合成TH所必需的酶,且能促进甲状腺上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进入人体的BPA能抑制TPO活性,可导致血液中TH含量 减少 ,其原因是 BPA既能抑制TH的合成过程,又能导致甲状腺上TSH受体基因的表达减少进而减弱TSH的效果,使TH分泌少 。(4)有研究表明,BPA也能促进皮质醇分泌,抑制睾酮分泌,说明BPA除影响HPT轴外,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其他内分泌轴的功能。这些内分泌轴包括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考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答案】(1)分级 反馈(2)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3)减少 BPA既能抑制TH的合成过程,又能导致甲状腺上TSH受体基因的表达减少进而减弱TSH的效果,使TH分泌少(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解答】解:(1)据图可知,在TH分泌的过程中,过程①②③属于分级调节,分级调节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过程④⑤⑥属于反馈调节,通过该调节过程维持了激素含量的稳定。(2)TH是亲脂性激素,随体液运输后,可穿过特定细胞的质膜并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TH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需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的特点。(3)由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是合成TH所必需的酶,且能促进甲状腺上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基因的表达,若进入人体的BPA能抑制TPO活性,则会导致甲状腺细胞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基因表达减少,促甲状腺激素作用效果下降,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因此血液中TH含量减少,这会引发相关疾病。(4)有研究表明,BPA也能促进皮质醇分泌,抑制睾酮分泌,由于皮质醇和睾酮的分泌都属于分级调节,故说明BPA除影响HPT轴外,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激素的分泌。故答案为:(1)分级 反馈(2)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3)减少 BPA既能抑制TH的合成过程,又能导致甲状腺上TSH受体基因的表达减少进而减弱TSH的效果,使TH分泌少(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点评】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适中。14.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调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所示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体温、血糖、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结构,小写字母表示物质,序号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3.9﹣6.1mmol/L,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既能促进血糖进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为甘油三酯来增加血糖的去向,又能 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从而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2)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 升高 ,通过激素f促进⑨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生理作用)使尿量减少,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3)寒冷刺激时,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又可释放激素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因此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甲状腺激素对D的反馈抑制作用与d对D的刺激作用相互抗衡、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激素e含量的稳定,这属于 负反馈 (填“负反馈”或“正反馈”)调节,这表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 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考点】血糖平衡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水盐平衡调节.【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1)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升高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负反馈 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血糖的去向:血糖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甘油三酯和非必需氨基酸。2、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多饮水,最终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3、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TSH,再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解答】解:(1)胰岛素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血糖来源,使血糖降低。(2)由分析可知,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激素f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3)寒冷条件下,d由下丘脑分泌,所以d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对D的反馈抑制作用与d对D的刺激作用相互抗衡、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激素e含量的稳定,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这表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故答案为:(1)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升高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负反馈 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点评】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过程。15.小熊猫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区年气温一般在0~25℃之间。测定小熊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时的体温、皮肤温度(图1),以及代谢率(即产热速率,图2)。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1可见,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 保持恒定 ,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在 神经 — 体液 调节方式下,平衡产热与散热的结果。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 (答出一点即可)。(2)图2中,在环境温度由20℃降至10℃的过程中,小熊猫代谢率下降,其中散热的神经调节路径是:皮肤中的 冷 觉感受器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 下丘脑 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 交感神经 (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专题】坐标曲线图;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1)保持恒定 神经 体液 辐射或传导或对流或蒸发(2)冷 下丘脑 交感神经【分析】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解答】解:(1)由图1可见,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都在37℃左右,保持恒定。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属于机体在进行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对流、蒸发。(2)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体温调节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故答案为:(1)保持恒定 神经 体液 辐射或传导或对流或蒸发(2)冷 下丘脑 交感神经【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