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亚洲弦歌 欣赏 班内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亚洲弦歌 欣赏 班内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班内》教案
学科 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班内》位于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亚洲弦歌》第4课,是欣赏课内容。该乐曲为A大调,4/4拍,中速、稍快。它原是宫廷欢迎曲,现是佳美兰乐队保留曲目,对学生了解亚洲音乐文化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入中学,内心丰富、好奇心强,保留着小学的天真愉悦。他们不仅关注事物外表,还注重分析和主观体会,能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音乐基础参差不齐。教学中要强调行为规范,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音乐、喜欢音乐课。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印度尼西亚民间乐曲《班内》的风格特点。
2. 体验印度尼西亚“佳美兰”乐器的音色及演奏特点。
艺术表现
1. 能够准确鉴赏《班内》的歌曲结构。
2. 能表现《班内》的主题音乐。
创意实践
1. 能用肢体语言表现《班内》。
2. 尝试用乐器等多种形式表现《班内》。
文化理解
1. 通过学唱《班内》,培养鉴赏音乐的能力。
2. 激发对印度尼西亚音乐文化的兴趣,拓展音乐认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鉴赏《班内》的歌曲结构。
2. 清晰表现《班内》的主题音乐。
3. 感受《班内》中“佳美兰”乐器的独特音色。
难点
1. 用肢体语言或律动准确表现《班内》的节奏和情感。
2. 理解《班内》中音乐要素变化所表达的情感。
3. 体会印度尼西亚音乐文化在《班内》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导入 回顾旧知
(1) 教师热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在小学段我们一起学唱过一首非常欢快的歌曲《木瓜恰恰恰》,大家还记得它欢快的旋律和有趣的歌词吗?”引导学生回忆歌曲,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2) 邀请几位同学站起来,简单描述一下对《木瓜恰恰恰》的印象,如歌曲的节奏、情绪等,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木瓜恰恰恰》的欢快节奏和浓郁的东南亚风格,让学生对这种音乐风格有更深刻的印象。
(4) 教师充满激情地说:“接下来,让我们再次感受这首歌曲的魅力,请同学们跟着钢琴的伴奏,一起大声演唱《木瓜恰恰恰》。”在演唱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节奏和音准。
(5) 演唱结束后,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表扬学生的演唱热情和表现。同时,指出演唱中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如个别音准不够准确等,并进行简单的纠正。
(6) 教师过渡到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感受了《木瓜恰恰恰》的独特魅力,今天我们将继续踏上印度尼西亚民间音乐的奇妙之旅,去欣赏一首新的歌曲,它的名字叫作《班内》。”并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班内》的歌名。
(7) 教师提问:“大家对《班内》这首歌曲有什么好奇的地方吗?可以大胆地说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8)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整理,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1. 回忆《木瓜恰恰恰》的旋律与歌词。
2. 描述对《木瓜恰恰恰》的印象。
3. 跟着钢琴演唱《木瓜恰恰恰》。
4. 提出对《班内》的疑问。
评价任务 回忆准确:☆☆☆
演唱热情:☆☆☆
提问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旧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自然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班内》的探究欲望。
师生互动,学唱歌曲 活动一:初步聆听,感受情绪 了解印尼
(1)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印度尼西亚的美丽风光、特色建筑和丰富的文化习俗等图片,同时生动地介绍:“同学们,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简称印尼,是东南亚的一个美丽国家,首都是雅加达。”让学生对印尼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教师详细介绍印尼的国旗,展示国旗图片并说:“印尼国旗别称‘荣耀红白’,是由红白两色横带组成的旗帜,它代表着印尼人民的精神和追求。”
(3) 介绍印尼的民族语言:“印尼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官方语言是印尼语。不同的语言反映了印尼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4) 展示印尼民族服装“巴迪”衫的图片,讲解:“‘巴迪’衫是由传统的蜡染布制成,被称为‘国服’。在正式场合,男士一般上身着长袖巴迪衬衫,下着深色裤子;女士则着巴迪或其他布料的套装。”让学生了解印尼的服饰文化。
(5) 教师强调印尼的一些文化禁忌:“同学们要注意,印尼人禁食猪肉、禁酒;男士遇到女士一般不主动握手,若对方伸出手,可以轻握;他们认为左手不洁,不用左手接受礼物或递交物品;而且印尼人视陌生人触摸自己的头部为粗鲁无礼的行为。”让学生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
(6) 教师过渡到音乐欣赏:“了解了印尼的文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班内》这首歌曲,感受它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音乐展现的是怎样的场面,等会儿可以和大家分享你的想象。”
(7) 播放《班内》的音频,在播放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应,确保学生专注聆听。
(8) 音频播放结束后,教师邀请几位学生站起来,分享自己对音乐情绪、速度的感受以及想象中的音乐场面。 1. 观看图片,了解印尼文化。
2. 聆听《班内》,感受情绪和速度。
3. 分享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
4. 思考音乐中的场景。
评价任务 文化了解:☆☆☆
聆听专注:☆☆☆
分享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印尼文化,为学生欣赏《班内》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情绪和内涵。
师生互动,学唱歌曲 活动二:分析作品,分段学唱 分析第一乐段
(1) 教师说:“接下来,我们重点聆听《班内》的第一乐段,感受它的音乐旋律有什么特点。请大家仔细听,在这段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播放第一乐段的音频。
(2) 音频播放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鼓励学生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场景。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这段音乐表现了热烈欢快、欢迎尊贵客人到来的场面。然后提问:“在乐曲中,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呢?”引导学生关注乐器音色。
(4)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作品中出现了鼓、排琴等乐器,鼓的节奏有力,排琴的音色清脆,它们共同营造了热烈的氛围。演奏乐器还有锣等金属敲击乐器,当乐曲核心旋律清晰地出现时,其他旋律始终围绕着核心旋律进行演奏。”
(5) 教师示范用“da”哼唱第一乐段的旋律,边哼唱边强调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然后邀请学生跟着一起哼唱,感受佳美兰的旋律特点。
(6) 在学生哼唱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7) 教师再次播放第一乐段的音频,让学生跟着音频哼唱,巩固对旋律的熟悉程度。
(8) 教师总结第一乐段的特点,强调旋律的欢快和乐器的配合,为后续分析第二乐段做好铺垫。 1. 聆听第一乐段,感受旋律特点。
2. 分享对第一乐段的想象。
3. 辨别乐器声音。
4. 跟着教师哼唱第一乐段。
评价任务 旋律感受:☆☆☆
想象丰富:☆☆☆
哼唱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分段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班内》的歌曲结构和旋律特点。通过哼唱,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师生互动,学唱歌曲 活动三:对比分析第二乐段 分析第二乐段
(1) 教师说:“接下来,我们聆听乐曲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比较,看看有哪些音乐要素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做好记录。”播放第二部分的音频。
(2) 音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从速度、节奏、情绪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邀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这段音乐速度加快,后面以渐慢的速度结束。第二部分音乐速度突然加快,由低音排琴奏出尾声,并以渐慢的速度结束全曲。
(4) 教师再次播放第二部分的音频,让学生思考:“主题旋律总共出现了几次?速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音乐。
(5)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确认和讲解:“主题旋律总共出现了9次,其中快速4次、放慢2次、快速3次。这样的变化是为了突出人们对于客人的欢迎之情,使音乐更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
(6) 教师邀请学生用“da”哼唱第二部分的主题旋律,感受速度的变化和旋律的特点。在哼唱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速度的变化。
(7)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第二部分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8)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1. 聆听第二乐段,对比音乐要素变化。
2. 思考主题旋律出现次数和速度特点。
3. 哼唱第二乐段主题旋律。
4. 参与小组讨论并发言。
评价任务 要素对比:☆☆☆
思考深入:☆☆☆
讨论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分析和深入思考,让学生理解第二乐段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拓展认识,情感升华 拓展欣赏与交流
(1) 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了解了《班内》这首歌曲,接下来让我们再次完整地欣赏一遍,同时思考一下这首歌曲与我们之前学过的音乐有什么不同之处。”播放《班内》的完整音频。
(2) 音频播放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鼓励学生从音乐风格、乐器使用、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进一步强调《班内》的独特之处,如佳美兰乐器的音色、独特的节奏和旋律等,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4) 教师展示一些其他印度尼西亚民间音乐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欣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5) 观看视频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些音乐与《班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共同体现了印度尼西亚音乐文化的哪些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化思考。
(6)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印度尼西亚音乐文化。
(7)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印度尼西亚音乐文化,推荐一些相关的音乐作品和资料,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8)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欣赏音乐不仅要感受音乐的美,还要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1. 完整欣赏《班内》,思考与其他音乐的不同。
2. 分享欣赏感受和发现。
3. 观看其他印尼音乐视频,参与讨论。
4. 接受课后探索任务。
评价任务 感受分享:☆☆☆
讨论深入:☆☆☆
探索意愿:☆☆☆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欣赏和交流讨论,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加深学生对印度尼西亚音乐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哼唱《班内》。
2. 用文字简单描述《班内》的音乐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3. 收集一首其他的印度尼西亚民间音乐作品,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拓展作业
1. 尝试用身边的物品模仿“佳美兰”乐器的声音,为《班内》进行简单的伴奏。
2. 与家人一起欣赏《班内》,并交流各自的感受。
3. 制作一张关于印度尼西亚音乐文化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班内》
1=A 4/4 拍
中速稍快
佳美兰
第一乐段:热烈欢快,鼓、排琴等
第二乐段:速度变化,主题旋律9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提问导入和回顾旧知,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聆听和分析音乐,学生对《班内》的歌曲结构和音乐特点有了较好的理解。
3. 拓展欣赏和小组讨论环节,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学生哼唱过程中,对个别音准和节奏问题的纠正不够细致,部分学生的演唱效果还有待提高。
2. 小组讨论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后面的总结环节有些仓促。
3. 对于“佳美兰”乐器的介绍可以更加深入,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