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草原牧歌 欣赏 草原夜色美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草原牧歌 欣赏 草原夜色美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草原夜色美》教案
学科 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草原夜色美》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草原牧歌》的欣赏内容,具有浓郁蒙古族民歌风。其歌词真挚、曲调优美、意境悠远,能让学生感受草原夜景与牧民幸福生活,在单元中助力学生深入体会草原音乐文化。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入中学,内心丰富、好奇心强,保留小学时的天真。他们不再只关注事物表面,更注重分析与主观体会,很多问题有自己见解。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音乐兴趣不足,需教师激发兴趣,引导他们感受音乐魅力。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准确感受歌曲中速、甜美、悠扬的情绪,体会歌曲营造的意境。
2. 提升对音乐情绪和意境的感知能力,增强对音乐的敏感度。
艺术表现
1. 能够准确鉴赏作品的旋律特点,通过哼唱主题展现对音乐的理解。
2. 学会用合适的声音和情感演唱歌曲,提升音乐表现力。
创意实践
1. 能用肢体语言或乐器为歌曲伴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尝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音乐表现,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文化理解
1. 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特色,培养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
2. 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对祖国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感受歌曲中速、甜美、悠扬的情绪和意境。
2. 鉴赏作品的旋律特点,能哼唱歌曲主题。
3. 能用肢体语言或乐器为歌曲伴奏,表现音乐。
难点
1. 深刻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用恰当方式表现出来。
2. 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特点,在哼唱和表演中体现出来。
3. 发挥创意,用独特的肢体语言或乐器伴奏为歌曲增添特色。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 引导交流
(1) 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亲切地说:“同学们,大家平时都喜欢去哪里旅游呀?可以和老师还有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的旅游经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
(2)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认真倾听,给予回应和肯定,如“你去的地方听起来很不错,那里一定有很多美丽的风景”。
(3)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那你们有去过大草原吗?”引导学生回忆或想象草原的样子。
(4) 对于回答去过草原的学生,教师进一步询问:“能和大家说说你们对大草原的感受吗?是草原的广阔让你震撼,还是那里的蓝天白云让你陶醉?”
(5) 若学生回答没去过,教师可以描述一下草原的美景:“大草原可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地,成群的牛羊,还有热情好客的牧民。”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
(6) 然后教师说:“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通过一首歌曲去感受草原的另一种美,那就是草原的夜色美。”同时在黑板上书写板书《草原夜色美》。
(7) 教师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歌曲,看看草原的夜晚究竟有多美。”
(8)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草原夜晚的视频片段,配上轻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草原夜色的氛围。 1. 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关于旅游的问题。
2. 分享自己对大草原的感受或想象。
3. 认真观看黑板上老师书写的歌名。
4. 观看草原夜晚的视频片段,感受氛围。
评价任务 参与度:☆☆☆
表达清晰:☆☆☆
想象丰富:☆☆☆
设计意图 以旅游话题为切入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通过交流对草原的感受,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自然地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即将欣赏的歌曲充满期待。
师生互动,感受歌曲 初次聆听
(1) 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草原夜色美》,并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这首歌曲,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2) 歌曲播放过程中,教师轻声提醒学生专注聆听,注意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变化。
(3) 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说你感受到的歌曲情绪是怎样的?是欢快的、悲伤的,还是其他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4)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如“你说得很有道理,歌曲确实给人一种甜美的感觉”。
(5) 接着教师又问:“那歌曲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呢?”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速度特点。
(6)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家说得都很好,这首歌曲是中速的,给人一种甜美、悠扬的感觉。”
(7) 教师继续提问:“通过聆听,你在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是草原的星空、宁静的湖泊,还是其他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8) 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描述,并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补充和引导,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歌曲的意境。
再次聆听与分析
(1) 教师说:“接下来,我们再次聆听这首歌曲,同时思考一下这首歌曲的结构是什么。”再次播放歌曲。
(2) 歌曲播放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简单的手势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段落变化。
(3)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谁能说说这首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是一段体、二段体,还是其他的?”
(4)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确认:“这首歌曲是二段体结构。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第一段音乐。”
(5) 教师播放第一段音乐,说:“大家边听边数一下第一段音乐由几个乐句组成,同时感受一下旋律有什么特点。”
(6) 听完后,教师提问:“第一段音乐由几个乐句组成呢?旋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7)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段由四个乐句组成,旋律悠扬甜美,就像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了草原美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跟着钢琴的伴奏哼唱一下第一段。”
(8) 教师弹奏钢琴,引导学生哼唱第一段,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问题。 1. 闭上眼睛聆听歌曲,感受情绪和速度。
2. 积极回答老师关于歌曲情绪、速度和画面的问题。
3. 再次聆听歌曲,思考歌曲结构。
4. 跟着钢琴哼唱第一段歌曲。
评价任务 感受准确:☆☆☆
回答积极:☆☆☆
哼唱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多次聆听歌曲,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结构和旋律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跟着钢琴哼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歌曲旋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活动一:表演唱 组织表演
(1) 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我们要进行一次表演唱。大家边演唱歌曲,边用合适的声势动作来表现歌曲。”
(2) 教师先示范一些简单的声势动作,如拍手、跺脚、摇晃身体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声势动作。“大家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情绪,设计一些独特的动作。”
(4)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和练习表演。“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看看怎样的动作组合起来更有效果。”
(5)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建议。如“这个动作和歌曲的节奏配合得很好,但是可以再夸张一些,这样会更有表现力。”
(6) 当各小组练习得差不多时,教师说:“现在,让我们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地进行表演,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观看,等表演结束后我们一起评价。”
(7) 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如“你们觉得这个小组的表演怎么样?他们的动作和演唱配合得好吗?”
(8) 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他们的优点,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1. 观看老师示范的声势动作。
2. 发挥想象力,设计自己的声势动作。
3. 在小组内讨论和练习表演。
4. 进行小组表演,并认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
评价任务 动作创意:☆☆☆
演唱与动作配合:☆☆☆
团队协作:☆☆☆
设计意图 通过表演唱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熟悉歌曲,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评价环节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活动二:欣赏视频 视频欣赏与讨论
(1) 教师说:“同学们,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段和草原音乐相关的视频。”播放一段精彩的草原音乐表演视频。
(2) 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视频中的音乐元素和表演形式。“大家要仔细观察视频里的乐器、舞蹈动作和演唱方式。”
(3)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和我们今天欣赏的《草原夜色美》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看看能不能发现更多的特点。”
(5) 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并适时参与讨论,给予引导。“你们提到的这个点很有意思,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再思考一下。”
(6)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7) 教师认真倾听代表的发言,并用鼓励的语言进行评价:“你们小组的观察很仔细,分析得也很有道理。”
(8)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对草原音乐有更全面的了解。“通过今天的欣赏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草原音乐的多种表现形式,希望大家以后能更加热爱民族音乐。” 1. 认真观看草原音乐表演视频。
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3. 推选代表进行发言。
4. 倾听教师的总结和归纳。
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
讨论积极:☆☆☆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视频和讨论活动,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让他们了解草原音乐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课堂总结 总结与鼓励
(1) 教师面带微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歌曲《草原夜色美》,感受了草原夜晚的美丽和牧民的幸福生活。”
(2)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们学习了歌曲的情绪、速度、结构和旋律特点,还通过表演唱和欣赏视频等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草原音乐。”
(3)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大家在课堂上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表演,都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4)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学习民族音乐:“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多听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感受我们祖国丰富的音乐文化。”
(5)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课后请大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写作等,来表达你对《草原夜色美》这首歌曲的感受。”
(6)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道别:“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期待下节课大家有更精彩的表现。”
(7) 教师整理好教学用具,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8) 教师目送学生有序离开教室。 1. 认真倾听教师的总结。
2. 接受教师的表扬和鼓励。
3. 牢记课后作业。
4. 有序离开教室。
评价任务 课堂表现:☆☆☆
作业理解:☆☆☆
纪律遵守:☆☆☆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强化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布置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草原夜色美》给家人听。
2. 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画一幅你心中的草原夜色图。
3. 查找资料,了解蒙古族还有哪些著名的音乐作品。
拓展作业
1. 选择一种乐器,为《草原夜色美》创作一段简单的伴奏。
2. 根据歌曲内容,创作一首短诗来表达你对草原夜色的感受。
3. 与同学合作,编排一个关于草原生活的小音乐剧,用《草原夜色美》作为背景音乐。
板书设计
《草原夜色美》
1=G 2/4 4/4 中速、甜美、悠扬的
二段体结构
第一段:四个乐句,旋律悠扬甜美
第二段:情绪舒展,优美动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导入环节通过旅游话题和播放视频,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
2.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聆听歌曲、分析歌曲结构和旋律特点,以及组织表演唱和欣赏视频等活动,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感受了歌曲的魅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评价环节让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1. 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2. 对于一些音乐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哼唱和表演时可能存在困难,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个别指导。在后续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3.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拓展环节有些仓促,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