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草原牧歌 欣赏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草原牧歌 欣赏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教案
学科 初中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草原牧歌》第4课的欣赏内容。它是典型的游子思乡歌曲,歌词意境悠远,旋律荡气回肠。处于该单元,有助于学生感受草原音乐特色,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学,内心世界丰富,好奇心强,还保留小学时的天真。他们不仅关注事物外表,更注重分析和主观体会。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对音乐情感的把握和表现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需培养兴趣,引导深入理解音乐。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准确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思乡情感和草原风情。
2. 体会歌曲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营造的意境。
艺术表现
1. 能够准确鉴赏歌曲的情绪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 熟练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创意实践
1. 能用合适的肢体语言为歌曲进行生动的伴奏。
2. 尝试用简单乐器为歌曲增添音乐色彩。
文化理解
1. 通过学唱歌曲,增强对蒙古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
2. 激发学生对祖国不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把握歌曲欢快、热情的风格,并用恰当的声音演唱。
2. 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乡情感和对父母的思念。
3. 熟悉歌曲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难点
1. 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或乐器为歌曲进行富有创意的伴奏。
2. 细腻地表现出歌曲中深情、悠远的情感。
3. 准确哼唱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变化音。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钢琴、简单打击乐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 引导思考
(1) 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热爱的家乡,那家乡有哪些景物让你觉得特别美好,让你流连忘返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举手发言。
(2)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认真倾听,给予肯定和回应,比如学生提到家乡的湖泊,教师可以说:“哇,那波光粼粼的湖泊一定很美,它给你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吧。”
(3)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那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样特别的感受呢?是亲切、温暖,还是其他的呢?”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家乡在每个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5) 教师充满感情地说:“今天啊,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首歌曲,这首歌曲里也饱含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它的名字叫《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同时在黑板上工整地书写板书《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6) 简单介绍一下歌曲的大致背景,让学生对即将欣赏的歌曲有初步的期待。
(7) 用温和的语气鼓励学生带着对家乡的情感去聆听这首歌曲。
(8) 再次强调歌曲中可能蕴含的情感与学生对家乡的情感的共鸣之处。 1.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关于家乡景物的问题。
2. 大胆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家乡的美景和对家乡的感受。
3. 认真倾听教师对歌曲的介绍和背景说明。
4. 带着期待的心情准备聆听歌曲。
评价任务 回答积极:☆☆☆
表达清晰:☆☆☆
情感真挚:☆☆☆
设计意图 以学生熟悉的家乡话题为切入点,调动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激起学生探究歌曲的欲望,自然巧妙地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感受歌曲 聆听判断
(1) 教师播放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并说:“同学们,认真聆听这首歌曲,然后判断一下它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呢?”
(2) 播放结束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3)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纠正,明确歌曲的情绪是中速稍快、深情地。
(4) 接着提问:“那大家听出来歌曲演唱的是什么内容吗?”引导学生关注歌词。
(5) 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边跟着轻轻律动,感受歌曲的节奏。
(6) 对学生的律动表现进行简单点评,鼓励大家更投入地感受。
(7) 详细讲解歌曲是一首典型的游子思乡的歌曲,歌词意境悠远,旋律荡气回肠,表达出对草原故乡的真诚倾诉和对父母的深情思念。
(8) 提问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印象。
分析结构
(1) 教师说:“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首歌曲的结构。大家想一想,它由几部分组成呢?”引导学生思考。
(2) 给出提示,帮助学生分析。
(3) 明确歌曲是单三部曲式结构,并详细讲解第一部分由八个乐句组成。
(4) 教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一乐句,示范哼唱,让学生感受旋律。
(5) 邀请学生跟着钢琴哼唱第一乐句,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6) 依次类推,分别弹奏并引导学生哼唱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乐句。
(7) 组织学生整体哼唱第一部分,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
(8) 总结第一部分的演唱情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1. 认真聆听歌曲,思考并回答歌曲的情绪、速度和演唱内容。
2. 跟着音乐轻轻律动,感受节奏。
3. 积极参与歌曲结构的分析和乐句的哼唱。
4. 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和指导。
评价任务 判断准确:☆☆☆
哼唱准确:☆☆☆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多次聆听和互动,让学生全面感受歌曲的情绪、内容和结构,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演唱能力。
对比感受 活动一:感受第二部分 聆听对比
(1) 教师说:“下面我们来聆听第二部分,大家仔细感受它和第一部分有什么区别,情绪有什么变化呢?”播放第二部分音乐。
(2) 播放结束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明确第二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部分,情绪更加高涨。
(4) 再次播放第二部分音乐,让学生边听边做一些简单的声势动作,如拍手、跺脚等,增强对音乐的感受。
(5) 观察学生的动作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6) 讲解第二部分在旋律、节奏等方面与第一部分的不同之处。
(7) 邀请学生再次跟着音乐做声势动作,加深对第二部分的理解。
(8) 总结第二部分的特点和学生的表现情况。
感受第三部分
(1) 教师说:“接下来我们聆听第三部分,听听这段音乐你熟悉吗?”播放第三部分音乐。
(2) 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回答是否熟悉。
(3) 明确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强调这种结构的特点和作用。
(4) 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打节奏,用简单的节奏型表现音乐。
(5) 对学生的打节奏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6) 再次播放第三部分音乐,让学生更熟练地打节奏。
(7) 组织学生整体欣赏歌曲,感受完整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8) 对学生在整个欣赏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1. 认真聆听第二部分音乐,感受与第一部分的区别。
2. 积极参与声势动作,增强对音乐的感受。
3. 聆听第三部分音乐,判断是否熟悉。
4. 跟着音乐打节奏,参与整体欣赏。
评价任务 感受准确:☆☆☆
动作合拍:☆☆☆
节奏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欣赏不同部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结构和情感变化,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活动二:表演唱歌曲 引导表演
(1) 教师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边演唱边做声势动作来表演唱这首歌曲啦。大家要大胆地展现自己哦。”播放歌曲。
(2) 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走动观察,给予眼神鼓励和简单的动作示范。
(3) 对学生的演唱和动作进行实时指导,如提醒声音的强弱、动作的幅度等。
(4)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入一些独特的动作。
(5) 邀请个别学生进行单独展示,给予表扬和肯定。
(6) 组织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分享优点和建议。
(7) 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更自信地表演。
(8) 对学生的整体表演进行总结和表扬,强调大家的努力和进步。 1. 跟着歌曲边唱边做声势动作,积极参与表演。
2. 发挥想象力,为表演增添独特元素。
3. 认真观看个别同学的展示,学习优点。
4. 参与小组评价,分享自己的看法。
评价任务 演唱准确:☆☆☆
动作丰富:☆☆☆
表现自信:☆☆☆
设计意图 通过表演唱,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活动三:欣赏视频 视频欣赏
(1) 教师说:“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和这首歌曲相关的视频,大家要认真观看哦。”播放精心挑选的视频。
(2) 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视频中的画面、音乐和舞蹈等元素。
(3) 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提问:“说说你的感受?”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表达。
(4)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
(5)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视频中所展现的蒙古民族文化特色。
(6) 进一步介绍蒙古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7) 再次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与蒙古民族文化的联系。
(8) 总结本次欣赏视频的活动,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蒙古民族文化。 1. 认真观看视频,关注视频中的各种元素。
2.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视频的感受。
3. 聆听教师对蒙古民族文化的介绍。
4. 思考歌曲与蒙古民族文化的联系。
评价任务 观看认真:☆☆☆
发言积极:☆☆☆
理解深入:☆☆☆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视频,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族的了解和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课堂总结 总结回顾
(1) 教师面带微笑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美妙的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2) 引导学生回顾歌曲的情绪、速度、结构等特点。
(3)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和小组。
(4) 强调歌曲所表达的思乡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5)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这首歌曲,加深对它的理解。
(6) 布置课后作业,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对歌曲的感受等。
(7) 再次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8) 用温馨的话语结束本节课。 1. 跟着教师回顾歌曲的相关知识。
2. 聆听教师对自己和同学表现的评价。
3. 牢记课后作业和教师的鼓励。
4. 以愉快的心情结束本节课。
评价任务 回顾准确:☆☆☆
态度认真:☆☆☆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索音乐的兴趣。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给家人听。
2. 用简单的文字记录自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3. 复习歌曲中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拓展作业
1. 收集一首其他的蒙古民族歌曲,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2. 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意境。
3. 了解一些蒙古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板书设计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1=C 6/8拍 稍慢
单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八个乐句
第二部分:高潮,情绪高涨
第三部分:第一部分重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家乡话题导入,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氛围。
2.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聆听、哼唱和互动活动,学生对歌曲的情绪、结构和情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3. 表演唱和欣赏视频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之处
1. 在学生用肢体语言和乐器伴奏环节,部分学生表现不够自信,参与度有待提高。
2. 对歌曲中装饰音和变化音的教学不够深入,学生在哼唱时还存在一些不准确的地方。
3. 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拓展环节有些仓促,学生讨论不够充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