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教案学科 初中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草原牧歌》第4课的欣赏内容。它是典型的游子思乡歌曲,歌词意境悠远,旋律荡气回肠。处于该单元,有助于学生感受草原音乐特色,提升音乐鉴赏能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学,内心世界丰富,好奇心强,还保留小学时的天真。他们不仅关注事物外表,更注重分析和主观体会。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对音乐情感的把握和表现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需培养兴趣,引导深入理解音乐。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准确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思乡情感和草原风情。2. 体会歌曲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营造的意境。艺术表现1. 能够准确鉴赏歌曲的情绪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2. 熟练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创意实践1. 能用合适的肢体语言为歌曲进行生动的伴奏。2. 尝试用简单乐器为歌曲增添音乐色彩。文化理解1. 通过学唱歌曲,增强对蒙古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2. 激发学生对祖国不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准确把握歌曲欢快、热情的风格,并用恰当的声音演唱。2. 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乡情感和对父母的思念。3. 熟悉歌曲的单三部曲式结构。难点1. 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或乐器为歌曲进行富有创意的伴奏。2. 细腻地表现出歌曲中深情、悠远的情感。3. 准确哼唱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变化音。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琴、简单打击乐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激情导入 引导思考(1) 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热爱的家乡,那家乡有哪些景物让你觉得特别美好,让你流连忘返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举手发言。(2)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认真倾听,给予肯定和回应,比如学生提到家乡的湖泊,教师可以说:“哇,那波光粼粼的湖泊一定很美,它给你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吧。”(3)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那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样特别的感受呢?是亲切、温暖,还是其他的呢?”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表达对家乡的情感。(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家乡在每个人心中的重要地位。(5) 教师充满感情地说:“今天啊,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首歌曲,这首歌曲里也饱含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它的名字叫《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同时在黑板上工整地书写板书《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6) 简单介绍一下歌曲的大致背景,让学生对即将欣赏的歌曲有初步的期待。(7) 用温和的语气鼓励学生带着对家乡的情感去聆听这首歌曲。(8) 再次强调歌曲中可能蕴含的情感与学生对家乡的情感的共鸣之处。 1.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关于家乡景物的问题。2. 大胆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家乡的美景和对家乡的感受。3. 认真倾听教师对歌曲的介绍和背景说明。4. 带着期待的心情准备聆听歌曲。评价任务 回答积极:☆☆☆表达清晰:☆☆☆情感真挚:☆☆☆设计意图 以学生熟悉的家乡话题为切入点,调动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激起学生探究歌曲的欲望,自然巧妙地导入新课。师生互动,感受歌曲 聆听判断(1) 教师播放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并说:“同学们,认真聆听这首歌曲,然后判断一下它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呢?”(2) 播放结束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3)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纠正,明确歌曲的情绪是中速稍快、深情地。(4) 接着提问:“那大家听出来歌曲演唱的是什么内容吗?”引导学生关注歌词。(5) 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边跟着轻轻律动,感受歌曲的节奏。(6) 对学生的律动表现进行简单点评,鼓励大家更投入地感受。(7) 详细讲解歌曲是一首典型的游子思乡的歌曲,歌词意境悠远,旋律荡气回肠,表达出对草原故乡的真诚倾诉和对父母的深情思念。(8) 提问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印象。分析结构(1) 教师说:“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首歌曲的结构。大家想一想,它由几部分组成呢?”引导学生思考。(2) 给出提示,帮助学生分析。(3) 明确歌曲是单三部曲式结构,并详细讲解第一部分由八个乐句组成。(4) 教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一乐句,示范哼唱,让学生感受旋律。(5) 邀请学生跟着钢琴哼唱第一乐句,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6) 依次类推,分别弹奏并引导学生哼唱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乐句。(7) 组织学生整体哼唱第一部分,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8) 总结第一部分的演唱情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1. 认真聆听歌曲,思考并回答歌曲的情绪、速度和演唱内容。2. 跟着音乐轻轻律动,感受节奏。3. 积极参与歌曲结构的分析和乐句的哼唱。4. 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和指导。评价任务 判断准确:☆☆☆哼唱准确:☆☆☆参与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多次聆听和互动,让学生全面感受歌曲的情绪、内容和结构,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演唱能力。对比感受 活动一:感受第二部分 聆听对比(1) 教师说:“下面我们来聆听第二部分,大家仔细感受它和第一部分有什么区别,情绪有什么变化呢?”播放第二部分音乐。(2) 播放结束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3)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明确第二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部分,情绪更加高涨。(4) 再次播放第二部分音乐,让学生边听边做一些简单的声势动作,如拍手、跺脚等,增强对音乐的感受。(5) 观察学生的动作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6) 讲解第二部分在旋律、节奏等方面与第一部分的不同之处。(7) 邀请学生再次跟着音乐做声势动作,加深对第二部分的理解。(8) 总结第二部分的特点和学生的表现情况。感受第三部分(1) 教师说:“接下来我们聆听第三部分,听听这段音乐你熟悉吗?”播放第三部分音乐。(2) 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回答是否熟悉。(3) 明确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强调这种结构的特点和作用。(4) 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打节奏,用简单的节奏型表现音乐。(5) 对学生的打节奏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6) 再次播放第三部分音乐,让学生更熟练地打节奏。(7) 组织学生整体欣赏歌曲,感受完整的单三部曲式结构。(8) 对学生在整个欣赏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1. 认真聆听第二部分音乐,感受与第一部分的区别。2. 积极参与声势动作,增强对音乐的感受。3. 聆听第三部分音乐,判断是否熟悉。4. 跟着音乐打节奏,参与整体欣赏。评价任务 感受准确:☆☆☆动作合拍:☆☆☆节奏准确:☆☆☆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欣赏不同部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结构和情感变化,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活动二:表演唱歌曲 引导表演(1) 教师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边演唱边做声势动作来表演唱这首歌曲啦。大家要大胆地展现自己哦。”播放歌曲。(2) 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走动观察,给予眼神鼓励和简单的动作示范。(3) 对学生的演唱和动作进行实时指导,如提醒声音的强弱、动作的幅度等。(4)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入一些独特的动作。(5) 邀请个别学生进行单独展示,给予表扬和肯定。(6) 组织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分享优点和建议。(7) 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更自信地表演。(8) 对学生的整体表演进行总结和表扬,强调大家的努力和进步。 1. 跟着歌曲边唱边做声势动作,积极参与表演。2. 发挥想象力,为表演增添独特元素。3. 认真观看个别同学的展示,学习优点。4. 参与小组评价,分享自己的看法。评价任务 演唱准确:☆☆☆动作丰富:☆☆☆表现自信:☆☆☆设计意图 通过表演唱,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能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活动三:欣赏视频 视频欣赏(1) 教师说:“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和这首歌曲相关的视频,大家要认真观看哦。”播放精心挑选的视频。(2) 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视频中的画面、音乐和舞蹈等元素。(3) 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提问:“说说你的感受?”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表达。(4)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5)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视频中所展现的蒙古民族文化特色。(6) 进一步介绍蒙古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7) 再次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与蒙古民族文化的联系。(8) 总结本次欣赏视频的活动,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蒙古民族文化。 1. 认真观看视频,关注视频中的各种元素。2.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视频的感受。3. 聆听教师对蒙古民族文化的介绍。4. 思考歌曲与蒙古民族文化的联系。评价任务 观看认真:☆☆☆发言积极:☆☆☆理解深入:☆☆☆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视频,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族的了解和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课堂总结 总结回顾(1) 教师面带微笑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美妙的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2) 引导学生回顾歌曲的情绪、速度、结构等特点。(3)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和小组。(4) 强调歌曲所表达的思乡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5)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这首歌曲,加深对它的理解。(6) 布置课后作业,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对歌曲的感受等。(7) 再次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8) 用温馨的话语结束本节课。 1. 跟着教师回顾歌曲的相关知识。2. 聆听教师对自己和同学表现的评价。3. 牢记课后作业和教师的鼓励。4. 以愉快的心情结束本节课。评价任务 回顾准确:☆☆☆态度认真:☆☆☆参与积极:☆☆☆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索音乐的兴趣。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给家人听。2. 用简单的文字记录自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3. 复习歌曲中的单三部曲式结构。拓展作业1. 收集一首其他的蒙古民族歌曲,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2. 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意境。3. 了解一些蒙古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板书设计《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1=C 6/8拍 稍慢单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八个乐句第二部分:高潮,情绪高涨第三部分:第一部分重复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以家乡话题导入,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氛围。2.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聆听、哼唱和互动活动,学生对歌曲的情绪、结构和情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3. 表演唱和欣赏视频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课堂气氛活跃。不足之处1. 在学生用肢体语言和乐器伴奏环节,部分学生表现不够自信,参与度有待提高。2. 对歌曲中装饰音和变化音的教学不够深入,学生在哼唱时还存在一些不准确的地方。3. 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拓展环节有些仓促,学生讨论不够充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