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红旗颂》教案学科 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红旗颂》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祖国颂歌》第4课的欣赏曲目。它由吕其明创作于1965年,是一首赞美革命红旗的交响乐。作品融入《东方红》《国际歌》《国歌》旋律,描绘新中国成立时红旗升起情景,展现中国人民的革命气概与祖国繁荣景象,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音乐鉴赏能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学,内心世界丰富,好奇心强,保留着小学的天真。他们不仅关注事物外表,还注重分析和主观体会。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对交响乐这类艺术形式接触较少。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感受音乐内涵,突破理解交响乐的难点,培养音乐素养。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感受《红旗颂》激昂、磅礴的情绪,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意境。2. 能分辨作品中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如引子的庄严、第一部分的复杂、第二部分的哀怨等。艺术表现1. 能够准确鉴赏《红旗颂》的复三部曲式结构。2. 熟练哼唱作品的主题音乐,把握其旋律特点。创意实践1. 运用肢体语言,如手势、动作等表现《红旗颂》的音乐节奏和情感。2. 尝试用简单乐器,如三角铁、沙锤等为作品伴奏。文化理解1. 通过聆听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所蕴含的历史意义。2.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深入理解《红旗颂》的复三部曲式结构。2. 精准哼唱作品的主题音乐,掌握其旋律特征。3.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历史意义,增强爱国情怀。难点1. 运用合适的肢体语言和乐器准确表现作品的节奏和情感。2. 理解作品中融入的《东方红》《国际歌》《国歌》旋律的作用和意义。3. 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琴、三角铁、沙锤等乐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导入 问题引导(1) 教师微笑着面向学生,亲切地问道:“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那你们知道中国是哪一年建国的吗?”用温和的语气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大家积极举手回答。(2)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接着追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建国,在这之前中国经历了什么呢?大家可以结合历史知识想一想。”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的历史。(3) 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然后继续提问:“中国经历了被侵略,被分裂又进行了内战然后最后统一建国,道路十分坎坷,崎岖不平,所以今天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呢?”让学生思考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4)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之后又问:“对于付出生命换来和平的英雄我们应该报以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 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正确的观点给予赞扬,然后说:“同学们说的很对,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首作品名字叫作《红旗颂》。”同时在黑板上工整地板书《红旗颂》。(6) 向学生简单介绍《红旗颂》是一首赞美革命红旗的交响乐,引起学生的兴趣。(7) 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红旗颂》,去感受它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8) 再次强调欣赏音乐时要用心去感受,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1. 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关于建国时间的问题。2. 回顾历史知识,回答中国建国前的经历。3. 思考幸福生活的来源并分享自己的想法。4. 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心情。评价任务 回答准确:☆☆☆思考深入:☆☆☆态度积极:☆☆☆设计意图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通过一系列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自然巧妙地导入新课。师生互动,感受音乐 初步聆听,感受情绪(1) 教师站在讲台上,用清晰、洪亮的声音说:“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作品的背景,《红旗颂》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旋律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2) 继续介绍:“乐曲融入了《东方红》《国际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三段著名音调,主题具有颂歌性质,情绪激昂、气势磅礴。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歌曲,大家要仔细听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然后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专注聆听。(3) 音乐播放结束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感受到的歌曲情绪?”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说:“整首乐曲气壮山河,动人心魄,令人心潮澎湃,心灵升华,充分展现了亿万中国人民对伟大领袖,伟大祖国的尽情歌颂与中国人民永远高举红旗,奔向光辉明天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5) 接着说:“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聆听歌曲,听听这歌曲有几个部分组成。”再次播放音乐,提醒学生带着问题聆听。(6) 音乐结束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给予指导。(7) 请小组代表发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然后揭晓答案:“这首作品是复三部曲式结构。下面我们分段欣赏。”(8) 强调分段欣赏时要更加仔细地感受每一部分的特点。 分析作品,分段欣赏(1) 教师富有感情地说:“下面我们来聆听引子部分,大家要用心感受引子的情感是怎样的,它表现了什么。”播放引子部分的音乐。(2) 音乐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说:“哪位同学来说说引子的情感和表现的内容?”倾听学生的回答。(3)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讲解:“引子曲调坚定有力,圆号的连接庄严而神圣,国歌响起,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从此当家做主。”(4) 然后说:“下面我们欣赏第一部分,大家听听这部分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播放第一部分音乐。(5) 音乐结束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说:“谁来谈谈你对第一部分音乐的感受?”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6)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分析:“第一部分曲调主要写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时的景象,用颂歌般的旋律,抒发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情:面对无数先烈染红的旗帜,激动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充满憧憬、无限幸福地、无限伤感地和对红旗的无限爱恋地,既有对革命胜利的欣慰,又有对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无限怀念与追思。音乐重复一遍,可以听到隆隆的礼炮声。下面大家跟着音乐哼唱。”带领学生哼唱第一部分。(7) 接着说:“下面欣赏第二部分,大家听听这部分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播放第二部分音乐。(8) 音乐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然后总结:“第二部分音乐急转,双簧管吹奏出哀怨的旋律,让人陷入深深的回忆中,中提琴的重复使人想起过去革命开始的岁月的艰难,人民生活的艰辛,共三遍低音响起,如同黑暗年代的白色恐怖,这是像一个感人告别场面,哀婉而缠绵,最后小号响起,乐曲在不断重复中提升力度,象征在白色恐怖中,社会一天天地黑暗,人民的苦难在一天天地加重,最后小号响起,人民忍无可忍,奏响革命的号角,催促革命者上路。下面大家跟着音乐做声势动作。”带领学生做动作。 1. 认真聆听音乐,感受歌曲的情绪。2. 再次聆听音乐,思考歌曲的组成部分。3. 分组讨论并分享对各部分音乐的感受。4. 跟着音乐哼唱和做声势动作。评价任务 感受准确:☆☆☆分析合理:☆☆☆参与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初步聆听和分段欣赏,让学生深入感受音乐的情绪、结构和旋律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拓展认识,情感升华 介绍作曲家(1) 教师面带微笑,充满敬意地说:“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作品的作曲家——吕其明。他是中国最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2) 展示吕其明的照片和相关资料,介绍他的生平经历,说:“吕其明出生于1930年5月,他以其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一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杰作,开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3) 讲述吕其明创作《红旗颂》的故事,强调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说:“吕其明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革命历史的深刻感悟,创作出了《红旗颂》这首经典之作。”(4) 引导学生思考作曲家的创作灵感来源,说:“大家想一想,吕其明为什么能创作出这么优秀的作品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作曲家的创作精神和艺术追求,说:“吕其明的创作源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祖国的热爱,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精神。”(6) 再次强调《红旗颂》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说:“《红旗颂》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传承。”(7) 用激昂的语气说:“让我们再次怀着崇敬的心情欣赏《红旗颂》,感受作曲家的情感。”播放音乐。(8) 音乐播放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用心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欣赏视频(1) 教师说:“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红旗颂》,下面我们欣赏一个相关的视频。”在多媒体上播放精心挑选的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是国庆阅兵、升旗仪式等与作品主题相关的画面。(2) 提醒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要结合音乐,感受视频与音乐的融合,说:“大家要注意视频中的画面和音乐的配合,看看它们是如何相互映衬的。”(3) 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说:“看完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音乐和视频结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4) 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感受进行总结和升华,说:“通过视频和音乐的结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旗颂》所表达的情感,也更加体会到了祖国的伟大和繁荣。”(5)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方面的作用,说:“音乐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传递深刻的情感和信息。《红旗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6)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说:“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去欣赏像《红旗颂》这样的优秀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魅力。”(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红旗颂》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说:“今天我们通过欣赏《红旗颂》,了解了作品的背景、结构和情感,也感受到了作曲家的创作精神和祖国的伟大。希望大家能够将这种爱国精神传承下去。”(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再次欣赏《红旗颂》,并写一篇简短的感受,说:“课后,请大家再次欣赏《红旗颂》,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1. 认真聆听教师介绍作曲家的生平事迹。2. 观看视频,感受音乐与画面的融合。3.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4. 思考音乐的作用和意义。评价任务 理解深刻:☆☆☆表达清晰:☆☆☆感悟丰富:☆☆☆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作曲家和欣赏视频,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之情,实现情感升华。总结 课堂总结(1) 教师站在讲台上,用温和而有力的语气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红旗颂》这首伟大的作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结构和情感。”(2)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说:“我们知道了《红旗颂》是一首赞美革命红旗的交响乐,它融入了《东方红》《国际歌》《国歌》的旋律,采用了复三部曲式结构。”(3) 强调欣赏音乐的方法和重要性,说:“在欣赏音乐时,我们要用心去感受,不仅要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还要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历史意义。”(4)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说:“大家在课堂上都表现得非常积极,能够认真聆听音乐,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发言,这非常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5) 再次强调《红旗颂》所蕴含的爱国精神,说:“《红旗颂》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我们要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6)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说:“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多听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7) 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认真完成,说:“课后请大家完成我们布置的作业,写一篇关于《红旗颂》的感受,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8) 用充满期待的语气说:“期待下节课大家能带来更精彩的分享,同学们,下课!” 1.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2.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3. 明确课后作业的要求。4. 带着收获和期待离开课堂。评价任务 总结准确:☆☆☆态度认真:☆☆☆期望积极:☆☆☆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好准备。作业设计书面作业1. 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欣赏《红旗颂》的感受,包括对音乐情绪、结构、旋律的理解以及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和历史意义。2.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吕其明的音乐作品,选择一部你感兴趣的作品,简单介绍其创作背景和特点。3. 分析《红旗颂》中融入《东方红》《国际歌》《国歌》旋律的作用和意义,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分析短文。实践作业1. 用手机录制自己哼唱《红旗颂》主题音乐的音频或视频,要求尽量准确地把握旋律和节奏。2. 与家人一起欣赏《红旗颂》,并分享你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感受。3. 尝试用简单的乐器,如三角铁、沙锤等为《红旗颂》伴奏,录制一个小视频。板书设计《红旗颂》吕其明复三部曲式结构引子:庄严神圣,宣布新中国成立第一部分:颂歌旋律,复杂情感第二部分:哀怨回忆,革命号角第三部分:战争场面,胜利高潮尾声:光明未来,人类大同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2.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段欣赏和详细分析,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红旗颂》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和各部分的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3. 介绍作曲家和欣赏相关视频的环节,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不足之处1. 在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和乐器表现作品时,部分学生表现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对音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后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2. 课堂讨论环节中,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教师在巡视过程中给予的指导还可以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3. 时间把控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最后总结环节有些仓促,没有充分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