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祖国颂歌(一) 欣赏 红旗颂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祖国颂歌(一) 欣赏 红旗颂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红旗颂》教案
学科 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红旗颂》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祖国颂歌》第4课的欣赏曲目。它由吕其明创作于1965年,是一首赞美革命红旗的交响乐。作品融入《东方红》《国际歌》《国歌》旋律,描绘新中国成立时红旗升起情景,展现中国人民的革命气概与祖国繁荣景象,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音乐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学,内心世界丰富,好奇心强,保留着小学的天真。他们不仅关注事物外表,还注重分析和主观体会。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对交响乐这类艺术形式接触较少。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感受音乐内涵,突破理解交响乐的难点,培养音乐素养。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红旗颂》激昂、磅礴的情绪,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2. 能分辨作品中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如引子的庄严、第一部分的复杂、第二部分的哀怨等。
艺术表现
1. 能够准确鉴赏《红旗颂》的复三部曲式结构。
2. 熟练哼唱作品的主题音乐,把握其旋律特点。
创意实践
1. 运用肢体语言,如手势、动作等表现《红旗颂》的音乐节奏和情感。
2. 尝试用简单乐器,如三角铁、沙锤等为作品伴奏。
文化理解
1. 通过聆听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2.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深入理解《红旗颂》的复三部曲式结构。
2. 精准哼唱作品的主题音乐,掌握其旋律特征。
3.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历史意义,增强爱国情怀。
难点
1. 运用合适的肢体语言和乐器准确表现作品的节奏和情感。
2. 理解作品中融入的《东方红》《国际歌》《国歌》旋律的作用和意义。
3. 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钢琴、三角铁、沙锤等乐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导入 问题引导
(1) 教师微笑着面向学生,亲切地问道:“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那你们知道中国是哪一年建国的吗?”用温和的语气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大家积极举手回答。
(2)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接着追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建国,在这之前中国经历了什么呢?大家可以结合历史知识想一想。”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的历史。
(3) 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然后继续提问:“中国经历了被侵略,被分裂又进行了内战然后最后统一建国,道路十分坎坷,崎岖不平,所以今天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呢?”让学生思考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4)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之后又问:“对于付出生命换来和平的英雄我们应该报以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正确的观点给予赞扬,然后说:“同学们说的很对,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首作品名字叫作《红旗颂》。”同时在黑板上工整地板书《红旗颂》。
(6) 向学生简单介绍《红旗颂》是一首赞美革命红旗的交响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7) 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红旗颂》,去感受它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8) 再次强调欣赏音乐时要用心去感受,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1. 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关于建国时间的问题。
2. 回顾历史知识,回答中国建国前的经历。
3. 思考幸福生活的来源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4. 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心情。
评价任务 回答准确:☆☆☆
思考深入:☆☆☆
态度积极:☆☆☆
设计意图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通过一系列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自然巧妙地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感受音乐 初步聆听,感受情绪
(1) 教师站在讲台上,用清晰、洪亮的声音说:“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作品的背景,《红旗颂》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旋律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2) 继续介绍:“乐曲融入了《东方红》《国际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三段著名音调,主题具有颂歌性质,情绪激昂、气势磅礴。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歌曲,大家要仔细听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然后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专注聆听。
(3) 音乐播放结束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感受到的歌曲情绪?”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
(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说:“整首乐曲气壮山河,动人心魄,令人心潮澎湃,心灵升华,充分展现了亿万中国人民对伟大领袖,伟大祖国的尽情歌颂与中国人民永远高举红旗,奔向光辉明天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5) 接着说:“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聆听歌曲,听听这歌曲有几个部分组成。”再次播放音乐,提醒学生带着问题聆听。
(6) 音乐结束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7) 请小组代表发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然后揭晓答案:“这首作品是复三部曲式结构。下面我们分段欣赏。”
(8) 强调分段欣赏时要更加仔细地感受每一部分的特点。 分析作品,分段欣赏
(1) 教师富有感情地说:“下面我们来聆听引子部分,大家要用心感受引子的情感是怎样的,它表现了什么。”播放引子部分的音乐。
(2) 音乐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说:“哪位同学来说说引子的情感和表现的内容?”倾听学生的回答。
(3)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讲解:“引子曲调坚定有力,圆号的连接庄严而神圣,国歌响起,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从此当家做主。”
(4) 然后说:“下面我们欣赏第一部分,大家听听这部分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播放第一部分音乐。
(5) 音乐结束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说:“谁来谈谈你对第一部分音乐的感受?”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
(6)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分析:“第一部分曲调主要写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时的景象,用颂歌般的旋律,抒发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情:面对无数先烈染红的旗帜,激动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充满憧憬、无限幸福地、无限伤感地和对红旗的无限爱恋地,既有对革命胜利的欣慰,又有对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无限怀念与追思。音乐重复一遍,可以听到隆隆的礼炮声。下面大家跟着音乐哼唱。”带领学生哼唱第一部分。
(7) 接着说:“下面欣赏第二部分,大家听听这部分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播放第二部分音乐。
(8) 音乐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然后总结:“第二部分音乐急转,双簧管吹奏出哀怨的旋律,让人陷入深深的回忆中,中提琴的重复使人想起过去革命开始的岁月的艰难,人民生活的艰辛,共三遍低音响起,如同黑暗年代的白色恐怖,这是像一个感人告别场面,哀婉而缠绵,最后小号响起,乐曲在不断重复中提升力度,象征在白色恐怖中,社会一天天地黑暗,人民的苦难在一天天地加重,最后小号响起,人民忍无可忍,奏响革命的号角,催促革命者上路。下面大家跟着音乐做声势动作。”带领学生做动作。 1. 认真聆听音乐,感受歌曲的情绪。
2. 再次聆听音乐,思考歌曲的组成部分。
3. 分组讨论并分享对各部分音乐的感受。
4. 跟着音乐哼唱和做声势动作。
评价任务 感受准确:☆☆☆
分析合理:☆☆☆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初步聆听和分段欣赏,让学生深入感受音乐的情绪、结构和旋律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拓展认识,情感升华 介绍作曲家
(1) 教师面带微笑,充满敬意地说:“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作品的作曲家——吕其明。他是中国最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
(2) 展示吕其明的照片和相关资料,介绍他的生平经历,说:“吕其明出生于1930年5月,他以其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一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杰作,开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3) 讲述吕其明创作《红旗颂》的故事,强调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说:“吕其明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革命历史的深刻感悟,创作出了《红旗颂》这首经典之作。”
(4) 引导学生思考作曲家的创作灵感来源,说:“大家想一想,吕其明为什么能创作出这么优秀的作品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作曲家的创作精神和艺术追求,说:“吕其明的创作源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祖国的热爱,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精神。”
(6) 再次强调《红旗颂》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说:“《红旗颂》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传承。”
(7) 用激昂的语气说:“让我们再次怀着崇敬的心情欣赏《红旗颂》,感受作曲家的情感。”播放音乐。
(8) 音乐播放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用心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欣赏视频
(1) 教师说:“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红旗颂》,下面我们欣赏一个相关的视频。”在多媒体上播放精心挑选的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是国庆阅兵、升旗仪式等与作品主题相关的画面。
(2) 提醒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要结合音乐,感受视频与音乐的融合,说:“大家要注意视频中的画面和音乐的配合,看看它们是如何相互映衬的。”
(3) 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说:“看完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音乐和视频结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4) 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感受进行总结和升华,说:“通过视频和音乐的结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旗颂》所表达的情感,也更加体会到了祖国的伟大和繁荣。”
(5)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方面的作用,说:“音乐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传递深刻的情感和信息。《红旗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6)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说:“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去欣赏像《红旗颂》这样的优秀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魅力。”
(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红旗颂》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说:“今天我们通过欣赏《红旗颂》,了解了作品的背景、结构和情感,也感受到了作曲家的创作精神和祖国的伟大。希望大家能够将这种爱国精神传承下去。”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再次欣赏《红旗颂》,并写一篇简短的感受,说:“课后,请大家再次欣赏《红旗颂》,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1. 认真聆听教师介绍作曲家的生平事迹。
2. 观看视频,感受音乐与画面的融合。
3.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4. 思考音乐的作用和意义。
评价任务 理解深刻:☆☆☆
表达清晰:☆☆☆
感悟丰富:☆☆☆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作曲家和欣赏视频,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之情,实现情感升华。
总结 课堂总结
(1) 教师站在讲台上,用温和而有力的语气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红旗颂》这首伟大的作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结构和情感。”
(2)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说:“我们知道了《红旗颂》是一首赞美革命红旗的交响乐,它融入了《东方红》《国际歌》《国歌》的旋律,采用了复三部曲式结构。”
(3) 强调欣赏音乐的方法和重要性,说:“在欣赏音乐时,我们要用心去感受,不仅要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还要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历史意义。”
(4)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说:“大家在课堂上都表现得非常积极,能够认真聆听音乐,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发言,这非常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
(5) 再次强调《红旗颂》所蕴含的爱国精神,说:“《红旗颂》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我们要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6)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说:“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多听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7) 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认真完成,说:“课后请大家完成我们布置的作业,写一篇关于《红旗颂》的感受,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8) 用充满期待的语气说:“期待下节课大家能带来更精彩的分享,同学们,下课!” 1.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
2.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 明确课后作业的要求。
4. 带着收获和期待离开课堂。
评价任务 总结准确:☆☆☆
态度认真:☆☆☆
期望积极:☆☆☆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好准备。
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
1. 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欣赏《红旗颂》的感受,包括对音乐情绪、结构、旋律的理解以及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和历史意义。
2.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吕其明的音乐作品,选择一部你感兴趣的作品,简单介绍其创作背景和特点。
3. 分析《红旗颂》中融入《东方红》《国际歌》《国歌》旋律的作用和意义,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分析短文。
实践作业
1. 用手机录制自己哼唱《红旗颂》主题音乐的音频或视频,要求尽量准确地把握旋律和节奏。
2. 与家人一起欣赏《红旗颂》,并分享你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感受。
3. 尝试用简单的乐器,如三角铁、沙锤等为《红旗颂》伴奏,录制一个小视频。
板书设计
《红旗颂》
吕其明
复三部曲式结构
引子:庄严神圣,宣布新中国成立
第一部分:颂歌旋律,复杂情感
第二部分:哀怨回忆,革命号角
第三部分:战争场面,胜利高潮
尾声:光明未来,人类大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段欣赏和详细分析,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红旗颂》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和各部分的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 介绍作曲家和欣赏相关视频的环节,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不足之处
1. 在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和乐器表现作品时,部分学生表现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对音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后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 课堂讨论环节中,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教师在巡视过程中给予的指导还可以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
3. 时间把控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最后总结环节有些仓促,没有充分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