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婚礼进行曲》教案学科 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婚礼进行曲》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行进之歌》的欣赏曲目,由管风琴独奏。乐曲为bB大调,中速稍慢,复三部曲式,旋律优美,情绪抒情庄重,充满欢乐幸福气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能提升学生音乐鉴赏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入中学,内心丰富、好奇心强,保留小学的天真愉悦。他们不仅关注事物外表,还注重分析和主观体会。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在音乐鉴赏和表现上经验不足。教学中应强调行为规范,培养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感受音乐之美。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感受《婚礼进行曲》旋律优美、抒情庄重的情绪及意境。2. 体会乐曲中欢乐与幸福的气氛。艺术表现1. 准确鉴赏《婚礼进行曲》的曲式结构。2. 能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和表现作品。创意实践1. 用肢体语言或道具表现音乐的情绪和旋律。2. 发挥创意,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文化理解1. 通过欣赏,培养音乐鉴赏能力,激发对音乐的热爱。2. 拓展音乐视野,了解相关音乐文化知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准确鉴赏《婚礼进行曲》的曲式结构。2. 感受乐曲旋律优美、抒情庄重的情绪。3. 体会乐曲中欢乐与幸福的气氛。难点1. 准确哼唱《婚礼进行曲》的主题音乐。2. 用恰当的声势动作表现歌曲。3. 深入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境和文化内涵。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琴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导入 引导交流(1) 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亲切地说:“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那你们参加过婚礼吗?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参加婚礼时印象最深刻的瞬间吧。”(2)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大家对婚礼都有很美好的回忆呀,那你们知道婚礼现场通常要举办哪些仪式吗?比如从新人入场到交换戒指,再到喝交杯酒等等,说说你了解的。”(3)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补充,如“你观察得很仔细,婚礼上的这个仪式确实很重要,它象征着……”(4) 教师继续引导:“在婚礼上,音乐可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呢。你们最熟悉的婚礼时播放的音乐是哪一首呀?谁能试着模唱一下那熟悉的旋律呢?”(5) 当学生模唱后,教师给予评价:“你唱得很有感觉,虽然可能有些音不太准,但已经把婚礼音乐的那种氛围唱出来了。”(6) 教师适时引入课题:“今天呀,我们要欣赏的这首作品也叫《婚礼进行曲》。”然后在黑板上工整地板书《婚礼进行曲》。(7) 展示一些婚礼上播放《婚礼进行曲》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首音乐在婚礼场景中的应用。(8) 再次强调:“这首《婚礼进行曲》会带我们走进一场浪漫而庄重的婚礼,大家准备好了吗?” 1. 积极回忆并分享参加婚礼的经历。2. 思考并回答婚礼现场的仪式。3. 尝试模唱熟悉的婚礼音乐。4. 认真观看图片,期待欣赏《婚礼进行曲》。评价任务 回答积极:☆☆☆模唱有调:☆☆☆分享真实:☆☆☆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回忆生活中的婚礼场景,自然地引入课题,为后续的音乐欣赏做好铺垫。师生互动,感受音乐 活动一:初步聆听,感受情绪 介绍背景(1) 教师打开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说:“同学们,在音乐的世界里,有两首《婚礼进行曲》非常有名,一首是瓦格纳的,一首是门德尔松的。在国外,人们习惯把这两首乐曲并用。瓦格纳写的这首,通常在新人人场时播放,作为举行婚礼的庆典音乐;门德尔松写的那首,在礼成之后,新人退场,进入洞房时播放。”(2) 接着介绍瓦格纳的生平:“瓦格纳(1813 - 1883)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作家。他生于莱比锡,自幼就对戏剧、文学和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1828年他进入莱比锡尼柯莱伊学校学习。他的主要作品有很多,像歌剧《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舍》《罗恩格林》《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帕西法尔》等;其他作品还有管弦乐曲《齐格弗里德牧歌》《浮士德序曲》等。而我们今天欣赏的《婚礼进行曲》原是三幕传奇歌剧《罗恩格林》里的一首混声四部合唱。”(3) 提出问题:“现在请大家仔细想一想,根据这些介绍,你觉得瓦格纳的音乐风格可能有什么特点呢?”(4) 播放《婚礼进行曲》,同时说:“大家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这首音乐,想象一下你仿佛置身于一场怎样的婚礼现场,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音乐带给你的情绪是怎样的?哪一段旋律给你的印象最深?”(5) 音乐播放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如“你感受到的婚礼现场是热闹的还是温馨的?从音乐的哪些地方听出来的?”(6)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大家说得都很精彩,这首乐曲的旋律优美,情绪抒情而庄重,又不失欢乐与幸福的气氛。就像大家描述的,仿佛看到了新人穿着华丽的礼服,手挽手,带着幸福的笑容,缓缓走向婚姻的殿堂。”(7) 教师走到钢琴旁,说:“下面,我们跟着钢琴的伴奏,一起来哼唱这段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旋律。我先示范唱一遍,大家注意听音准和节奏。”(8) 教师示范哼唱后,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哼唱,及时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感受曲式(1) 再次播放音乐,说:“大家再次聆听这首音乐,思考一下这首作品由几个部分组成呢?”(2) 音乐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引导,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不过我们再仔细听听,从音乐的旋律、节奏等方面再分析一下。”(3) 教师总结:“这首乐曲为bB大调,中速稍慢,是复三部曲式。下面我们就来分段欣赏,更深入地了解这首乐曲。”(4) 展示复三部曲式的简单图示,解释其结构特点,如“复三部曲式就像一个三明治,有中间部分和两边重复的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独特的音乐特点。”(5) 强调分段欣赏的重要性:“通过分段欣赏,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感受每一部分音乐的变化和魅力。”(6) 提醒学生在分段欣赏时,要注意每一部分音乐情绪、旋律、节奏的不同。(7) 准备好分段欣赏的音乐片段,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8) 鼓励学生:“大家要带着好奇和探索的心情,去发现每一部分音乐的奥秘哦。” 1. 认真聆听教师介绍,了解作品背景。2. 用心聆听音乐,想象婚礼画面,感受音乐情绪。3. 积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 跟着教师哼唱旋律,努力唱准音准和节奏。评价任务 感受准确:☆☆☆哼唱合拍:☆☆☆回答合理:☆☆☆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的内涵。初步聆听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哼唱旋律,为后续深入欣赏打下基础。了解曲式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分析作品,分段欣赏 欣赏引子部分 引导聆听(1) 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乐曲的引子部分。大家闭上眼睛,竖起耳朵,用心感受这部分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然后播放引子部分的音乐。(2) 音乐播放过程中,教师轻轻提醒学生:“注意听音乐的起始音,它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是开阔的、神秘的,还是其他的呢?”(3) 音乐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如“你觉得这部分音乐的情绪是欢快的、庄重的,还是舒缓的?从旋律的高低、快慢等方面来说说。”(4)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和进一步引导:“你观察得很敏锐,从旋律的缓慢和低沉,能感受到这种庄重的气氛。就像婚礼即将开始,大家都怀着期待的心情,静静地等待新人的到来。”(5) 教师总结:“乐曲的开始有一个短小、庄严的引子,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开场,为整个婚礼拉开了序幕。”(6) 再次播放引子部分,让学生跟着节奏轻轻点头,感受音乐的韵律。(7) 提问学生:“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部分音乐,你觉得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更抽象的角度感受音乐。(8) 鼓励学生用简单的线条或图形来表示引子部分的旋律特点,如上升的线条表示旋律的升高,平缓的线条表示旋律的平稳。 欣赏第一部分 分析特点(1) 教师说:“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一部分。同样地,大家认真聆听,感受这部分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播放第一部分音乐。(2) 音乐播放时,提示学生注意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如“你能听出旋律是一波一波上升的,还是比较平稳的吗?节奏是紧凑的还是宽松的?”(3) 音乐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邀请学生代表发言,如“你觉得这部分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景?是新人入场时的庄严,还是亲朋好友的祝福?”(4)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A段有一个主题和一个副题,情绪是庄严而又神圣的,表现了婚礼的盛大场面和新婚对象的幸福画面,旋律优美且庄重。就像我们看到新人在众人的注视下,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彼此,开启新的生活。”(5) 教师示范用拍手、拍腿、捻指的方式表现音乐的节奏,说:“下面,我们利用拍手、拍腿、捻指来表现这部分音乐。我先做示范,大家跟着学。”(6)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声势练习,一边练习一边强调节奏的准确性,如“注意这里的节奏是一拍一下,要拍得整齐哦。”(7) 分组让学生进行练习,互相监督和评价,如“你觉得你们小组哪个同学表现得最好?好在哪里?”(8) 邀请小组代表展示练习成果,给予表扬和鼓励。 欣赏第二部分 对比感受(1) 教师说:“现在,我们聆听第二部分,大家将它与第一部分对比一下,看看这个主题情绪上有何变化?旋律又有什么不同?”播放第二部分音乐。(2) 音乐播放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调性变化,提示:“注意听,音乐的音高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情绪变化呢?”(3) 音乐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发言,如“你觉得第二部分的情绪和第一部分相比,是更欢快了,还是更抒情了?从旋律的哪些地方听出来的?”(4) 教师总结:“第二部分转到了G大调,这个曲调是从A段发展而成的。这一主题旋律比第一部分显得温柔活泼,带有一定的歌唱性,表现了婚礼温和愉悦的气氛。就像新人在婚礼上相互微笑、交流,充满了甜蜜和温馨。”(5) 教师说:“下面我们来哼唱这部分音乐,感受它的温柔活泼。我先唱,大家跟着学。”然后示范哼唱。(6) 带领学生哼唱,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问题,如“这里的音要唱得更圆润一些,节奏要稍微快一点。”(7) 让学生分组哼唱,互相评价和学习,如“你觉得你们组的同学谁哼唱得最有感情?可以向他学习一下。”(8) 邀请个别学生展示哼唱,给予肯定和鼓励。 欣赏第三部分 感受再现(1) 教师说:“最后,我们来欣赏第三部分。大家仔细听听这段音乐,看看有没有熟悉的感觉?”播放第三部分音乐。(2) 音乐播放时,提示学生回忆第一部分的旋律,如“想想第一部分的旋律,看看这部分哪些地方是相似的?”(3) 音乐结束后,邀请学生回答,如“你发现这部分和第一部分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4) 教师总结:“这段旋律是对第一部分的再现,它再次强调了婚礼的庄严和神圣,让我们又回到了新人入场时的那种庄重氛围。”(5) 教师说:“下面我们边哼唱边利用拍手、拍腿、捻指表现这部分音乐。大家跟着我一起。”示范并带领学生进行。(6) 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与第一部分表现方式的呼应,如“这里的节奏和第一部分是一样的,我们要拍得同样整齐。”(7) 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互相配合,共同表现音乐,如“你们小组要协调好,让声音听起来更和谐。”(8) 邀请小组展示,给予表扬和评价,如“你们小组配合得很默契,把这部分音乐的庄重感表现得非常好。” 整体欣赏 总结感受(1) 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分段欣赏了这首乐曲,现在让我们完整地欣赏一遍。大家再次感受这首《婚礼进行曲》的魅力,体会每一部分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播放完整的音乐。(2) 音乐播放过程中,教师用手势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变化,如在庄严的部分,手势缓慢而稳重;在欢快的部分,手势轻快而活泼。(3) 音乐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如“通过分段欣赏和整体欣赏,你对这首乐曲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情感体验?”(4)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认真倾听并给予回应,如“你说得很深刻,从你的分享中能看出你真的用心感受了这首音乐。”(5) 教师总结:“这首《婚礼进行曲》通过不同部分的音乐变化,生动地描绘了一场浪漫而庄重的婚礼。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婚姻的神圣。希望大家以后在参加婚礼时,能更深刻地体会这首音乐的魅力。”(6)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这首乐曲的感受,如写一篇简短的听后感、画一幅与音乐相关的画等。(7)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给家人演奏或哼唱这首乐曲,并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感受。(8)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1. 认真聆听引子部分,感受音乐情绪和旋律特点。2.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各部分音乐的感受。3. 跟着教师进行声势练习和哼唱。4. 完整欣赏乐曲,交流新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评价任务 聆听专注:☆☆☆讨论积极:☆☆☆表现合拍:☆☆☆设计意图 通过分段欣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婚礼进行曲》的曲式结构和各部分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同时,通过声势练习和哼唱,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拓展认识,情感升华 播放视频(1) 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婚礼进行曲》在婚礼场景中的应用,我们接下来欣赏一段婚礼上播放这首音乐的视频。”然后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精心挑选的视频。(2) 播放视频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新人的表情、动作以及现场嘉宾的反应,如“大家看看新人在音乐声中是怎样的神态,嘉宾们又是如何表现的,感受一下音乐给整个婚礼带来的氛围。”(3) 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简单的讲解,如“你看,新人听到这首音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步伐也变得更加自信了,这就是音乐的魅力。”(4) 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从视频中,你感受到了《婚礼进行曲》在婚礼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它是如何影响现场气氛的?”(5)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如“你觉得音乐让婚礼变得更浪漫了,还是更庄重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6)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婚礼进行曲》在婚礼中不仅营造了浪漫、庄重的氛围,还让新人更加坚定了对彼此的承诺,也让嘉宾们感受到了这份幸福和喜悦。”(7)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说:“在不同的文化中,婚礼音乐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承载着人们对新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婚礼进行曲》已经成为了婚礼文化的一部分,大家能理解它的意义了吗?”(8)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关注音乐在各种场合中的应用,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1. 认真观看视频,观察婚礼场景。2. 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3. 分享自己对音乐在婚礼中作用的看法。4. 思考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评价任务 观看专注:☆☆☆讨论深刻:☆☆☆思考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婚礼进行曲》在婚礼场景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音乐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实现情感的升华。总结 课堂回顾(1) 教师站在讲台上,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音乐时光。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2) 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婚礼进行曲》的曲式结构,提问:“大家还记得这首乐曲是哪种曲式吗?各部分有什么特点?”(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如“你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或技能?对音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4)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们了解了《婚礼进行曲》的背景知识、曲式结构,感受了它优美的旋律和抒情庄重的情绪,还通过哼唱和声势练习,提高了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5)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这首乐曲,加深对它的理解,如“回家后,再听一听这首《婚礼进行曲》,说不定你会有新的感受。”(6)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给予表扬,如“大家在课堂上都非常认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表现得很棒!希望大家以后能继续保持对音乐的热爱。”(7) 布置课后小任务,让学生制作一张关于《婚礼进行曲》的音乐卡片,写上自己的感受和对音乐的理解。(8) 最后,教师充满期待地说:“音乐是一门神奇的艺术,它能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和感动。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发现更多好听的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 1. 跟随教师回顾课堂内容。2. 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3.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和鼓励。4. 记住课后任务。评价任务 回顾准确:☆☆☆收获分享:☆☆☆态度认真:☆☆☆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重点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回家后完整、准确地哼唱《婚礼进行曲》的主题旋律。2. 制作一张关于《婚礼进行曲》的音乐卡片,写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3. 查阅资料,了解瓦格纳的其他音乐作品。拓展作业1. 用自己喜欢的乐器(如口琴、吉他等)演奏《婚礼进行曲》的片段。2. 与家人或朋友一起举办一场小型的“婚礼音乐分享会”,分享自己对《婚礼进行曲》的感受。3. 尝试根据《婚礼进行曲》的风格,创作一段简单的旋律。板书设计《婚礼进行曲》引子:短小、庄严第一部分(A):庄严神圣,主题与副题,旋律优美庄重第二部分(B):温柔活泼,歌唱性,G大调第三部分(A'):再现A段,强调庄严复三部曲式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自然地引入了课题。2.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段欣赏、哼唱、声势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地感受和理解了《婚礼进行曲》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3. 拓展环节播放婚礼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了音乐在婚礼场景中的应用,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音乐与文化的关系。不足之处1. 在学生哼唱和声势练习过程中,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导致部分学生的表现不够理想。2. 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拓展环节的讨论部分花费时间较多,使得总结环节有些仓促。3. 在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抽象内涵时,方法还不够多样,部分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