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课预习衔接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选择题(共16小题)如图为两个不同地理事物及其界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若界面代表莫霍面,则甲( )A.代表地壳 B.代表地幔C.平均厚度170KM D.地震波横波难以通过雁荡山是中生代时期古火山喷发形成的。如图为学生在雁荡山景区研学时拍摄的“石球”照片,研究得知,它是由含有气体的岩浆溢出地表后形成的。据此完成2﹣2题。2.中生代时期,地球演化史的特点是( )A.蕨类植物繁盛 B.重要成煤时期C.两栖动物盛行 D.海洋面积扩张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图为四川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中90秒为倒计时时间)和地球内部图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3题。3.此次地震的震源的位置是( )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人类利用地震波(图1)揭示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对地球各圈层有着深刻影响。图2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大圈层,E为内部圈层的分界面,据此完成4﹣4题。4.人类利用地震波揭示地球内部结构时,发现( )A.P波通过莫霍面时速度降低B.软流层处地震波速度无变化C.S波在E界面处消失D.外核处S波速度加快1月14日汤加发生火山喷发,巨大云团冲天而起,云团顶部高度达20km。中国卫星“海丝一号”对汤加首都的受灾情况进行了观测。如图示意汤加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汤加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6.汤加火山喷发可能( )A.干扰周边区域的航空飞行 B.导致全球气温明显升高C.威胁上空经过的人造卫星 D.改变全球板块分布格局7.“海丝一号”对汤加首都进行了观测,用到的主要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C.北斗系统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8.汤加火山喷发产生的巨大云团最可能( )A.减弱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B.增强地面辐射C.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D.增强大气逆辐射11月10日,我国研发制造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图1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出水瞬间照片。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9﹣10题。9.图中数码代表的界面,表示莫霍面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通常情况下,载人潜水器在万米深潜过程中,观测到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保持不变 D.大小不定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①﹣④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A.①—地壳 B.②—岩石圈 C.③—一地幔 D.④—软流层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北京时间)在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图一为震中位置(图中甲)示意图,图二是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1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13.地震发生后,正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C.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D.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14.下列关于地震和地震波的描述正确的是( )A.离震中越近,震级一定越高B.离震中越近,烈度一定越大C.横波传播速度一定比纵波快D.横波只能够在固体中传播如图为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读图,完成15﹣16小题。15.图中包含的地球圈层有( )A.水圈、生物圈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16.图中各圈层( )A.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B.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C.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D.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辐射二.解答题(共2小题)17.(2024秋 南安市校级月考)左图为某中学生绘制的地球内、外部圈层示意图。图1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地球内部圈层的不同界面。图2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说出地震波在岩石圈中传播的特点。(2)2022年1月14日和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发生剧烈海底火山喷发。说明汤加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影响。18.(2024秋 福州期末)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a、b为地球的两个不连续面,a为 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b面时,横波 ,纵波 。(2)图中①②③④圈层可能是岩浆发源地的是 ,其名称是 。(3)图中数码代表的圈层,组成岩石圈的是 ;属于地幔的是 。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 。(4)组成圈层⑥和⑦的物质是 ,⑥的物质相对于地壳的“流动”是地球 产生的原因。新课预习衔接 地球的圈层结构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6小题)如图为两个不同地理事物及其界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若界面代表莫霍面,则甲( )A.代表地壳 B.代表地幔C.平均厚度170KM D.地震波横波难以通过【分析】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的内部圈层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解答】解:若界面为莫霍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乙在莫霍界面以下,甲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则甲为地壳,A正确。乙为地幔,地幔顶部位于软流层之上,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B错误。甲为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为固态物质构成,地震波横波能够通过,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难度较小,学生要具备读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雁荡山是中生代时期古火山喷发形成的。如图为学生在雁荡山景区研学时拍摄的“石球”照片,研究得知,它是由含有气体的岩浆溢出地表后形成的。据此完成2﹣2题。2.中生代时期,地球演化史的特点是( )A.蕨类植物繁盛 B.重要成煤时期C.两栖动物盛行 D.海洋面积扩张【分析】地球生命的演化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地壳演化的大致历程是三叠纪末期形成联合古陆,之后古陆解体,在6500万年前海陆轮廓出现,新生代时期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解答】解: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之一,B正确。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A错误。两栖动物盛行也是晚古生代,C错误。海洋面积未出现明显扩张,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如图为四川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中90秒为倒计时时间)和地球内部图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3题。3.此次地震的震源的位置是( )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分析】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部分,其中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地壳厚薄不一,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平均39﹣41km;大洋地壳平均5﹣10km。【解答】解:根据文字材料可知,地震发生区位于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震源深度为10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km,所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中。根据图片材料可知,甲位于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属于地壳;乙为软流层;丙为地幔;丁为地核。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判读及地震震源位置的判别,难度较易,属于基础题,需要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同时需要记住地壳平均厚度,需要一定方法与技巧。人类利用地震波(图1)揭示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对地球各圈层有着深刻影响。图2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大圈层,E为内部圈层的分界面,据此完成4﹣4题。4.人类利用地震波揭示地球内部结构时,发现( )A.P波通过莫霍面时速度降低B.软流层处地震波速度无变化C.S波在E界面处消失D.外核处S波速度加快【分析】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解答】解:莫霍面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据图可知,P波通过莫霍面时速度加快,故A错误。软流层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位于上地幔,据左图可知,在二者之间,地震波速度一直在加快,故B错误。“E为内部圈层的分界面”,右图中莫霍面已经明确标出,所以E为古登堡面,据左图可知,S波在古登堡面处消失,故C正确。S波在古登堡面处已经消失,未进入外地核,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震波的相关知识,理解即可。2022年1月14日汤加发生火山喷发,巨大云团冲天而起,云团顶部高度达20km。中国卫星“海丝一号”对汤加首都的受灾情况进行了观测。如图示意汤加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汤加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分析】地球内部圈层自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地幔以莫霍界面为界,地幔和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为界。【解答】解:一般认为,岩浆发源于软流层,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地球,所以汤加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上地幔,故B正确,ACD错。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6.汤加火山喷发可能( )A.干扰周边区域的航空飞行B.导致全球气温明显升高C.威胁上空经过的人造卫星D.改变全球板块分布格局【分析】海底火山发生剧烈喷发释放出的大量火山灰进入空中,大气透明度降低,影响飞机航行,太阳辐射减弱,大气温度降低;大气中的凝结核增多,可能增加降水。【解答】解:汤加火山喷发对围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和全球板块分布格局没有影响,故CD错误。火山喷发时会产生大量的火山灰,使大气的能见度降低,减弱太阳辐射,对周边地区气温有影响,干扰周边区域的航空飞行,对全球气温影响较小,故A正确,B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汤加火山喷发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7.“海丝一号”对汤加首都进行了观测,用到的主要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C.北斗系统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分析】遥感(remote sensing)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解答】解:结合所学知识,地理信息系统是对空间信息进行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的现代信息技术,北斗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定位导航技术,BCD错误。中国卫星“海丝一号”对汤加首都的受灾情况进行了观测,应该利用遥感技术,利用卫星上的传感器对火山情况进行遥远的感知,获取火山信息,故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遥感技术及其运用,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8.汤加火山喷发产生的巨大云团最可能( )A.减弱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B.增强地面辐射C.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D.增强大气逆辐射【分析】大气受热过程: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起增温作用。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相反,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解答】解:汤加火山喷发产生的巨大云团分布在地球大气层中,对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没有影响,A错误。汤加火山喷发产生的巨大云团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BC错误。云层增厚会增强大气逆辐射,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2020年11月10日,我国研发制造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图1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出水瞬间照片。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9﹣10题。9.图中数码代表的界面,表示莫霍面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其中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解答】解:由于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读图可知,图中③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所以③是莫霍界面,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最基础的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10.通常情况下,载人潜水器在万米深潜过程中,观测到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保持不变 D.大小不定【分析】海水密度分布规律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逐渐升高。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变化很小。【解答】解:通常情况下,在水深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垂直方向上随深度增加而降低,1000米以下的深度,海水温度变化不大;海水越深压力越大,导致海水密度越大,因此通常情况下载人潜水器在万米深潜过程中,观测到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了通常情况下,载人潜水器在万米深潜过程中观测到海水密度的变化,调用课本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①﹣④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A.①—地壳 B.②—岩石圈 C.③—一地幔 D.④—软流层【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解答】解: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可知,在①以下,纵波和横波速度突然加快,为莫霍界面,因此,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A正确。在②以下,纵波速度减小,横波突然消失,为古登堡界面,②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B错误。③为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外核,C错误。④为内核,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获取图中信息即可。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北京时间)在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图一为震中位置(图中甲)示意图,图二是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1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解答】解:根据题意,地震发生在千岛群岛,主要是海洋为主,且震源深度为30千米,而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但海洋地壳通常只有十多千米,所以此次地震应该发生在地幔,ACD项错误,B项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13.地震发生后,正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C.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D.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分析】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之中传播,会使地面物体出现水平晃动;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体、液态、气体之中传播,会使地面物体出现上下颠簸。【解答】解:因为地震波的纵波传播速度快,最先传播到地面,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无法通过液体传播,所以船上的人无水平晃动,有上下颠簸,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震波不同类型的特点。14.下列关于地震和地震波的描述正确的是( )A.离震中越近,震级一定越高B.离震中越近,烈度一定越大C.横波传播速度一定比纵波快D.横波只能够在固体中传播【分析】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解答】解: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不受地质构造影响,不分离震中的远近,A错误。离震中越近,烈度不一定越大,B错误。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C错误。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D正确。故选:D。【点评】要理解地震的震级与烈度等相关概念,明白地震波的性质。地震发生时,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合理避灾。如图为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读图,完成15﹣16小题。15.图中包含的地球圈层有( )A.水圈、生物圈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解答】解:元阳梯田中有水、岩石、生物、大气,因此,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共有4个圈层。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图中获取信息即可。16.图中各圈层( )A.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B.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C.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D.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辐射【分析】元阳梯田能体现四大圈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解答】解:A、水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其它圈层则不是,但相互联系,故不符合题意。B、图中的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故不符合题意。C、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故正确。D、外部圈层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内部圈层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即可。二.解答题(共2小题)17.(2024秋 南安市校级月考)左图为某中学生绘制的地球内、外部圈层示意图。图1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地球内部圈层的不同界面。图2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说出地震波在岩石圈中传播的特点。(2)2022年1月14日和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发生剧烈海底火山喷发。说明汤加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影响。【分析】(1)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2)汤加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影响主要从大气透明度、水环境、植物光合作用、土壤肥力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地震波的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岩石圈为固态,所以地震波从地表向下至莫霍界面波速突然增加。(2)火山灰为固体颗粒物,火山灰进入大气层,会影响影响大气的透明度;火山灰飘落入地表的水体,会影响地表的水环境;火山灰为固态颗粒物,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能遮蔽阳光,进而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农作物产量;火山灰落入土壤,能增加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故答案为:(1)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从地表向下至莫霍界面波速突然增加。(2)火山灰进入大气层,会影响大气成分,影响大气透明度;落下的火山灰飘落入地表水体,会影响地表水环境;火山灰遮蔽阳光,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火山灰落入土壤,能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植物生长。【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在岩石圈中的传播特点、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影响等,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18.(2024秋 福州期末)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a、b为地球的两个不连续面,a为 莫霍界 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b面时,横波 消失 ,纵波 变慢 。(2)图中①②③④圈层可能是岩浆发源地的是 ④ ,其名称是 软流层 。(3)图中数码代表的圈层,组成岩石圈的是 ①②③ ;属于地幔的是 ③④⑤ 。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4)组成圈层⑥和⑦的物质是 铁、镍 ,⑥的物质相对于地壳的“流动”是地球 磁场 产生的原因。【分析】(1)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内外核之间没有横波传播。(2)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3)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千米,在大洋处很薄,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4)一般认为外核是液态,主要有铁和镍组成,是地球磁场的发源地。【解答】解:(1)从图中看,a位于地下40千米处,为莫霍界面;b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b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减慢。(2)岩浆发源上地幔的软流层,为图中④处;图中①②③在软流层之上,是岩石圈。(3)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图中①②③为软流层之上的岩石圈。地幔位于a莫霍界面和b古登堡界面之间,为③④⑤。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所以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4)图中⑥和⑦位于b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⑥为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故答案为:(1)莫霍面;消失;变慢(2)④;软流层(3)①②③;③④⑤;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4)铁、镍;磁场【点评】本大题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设置4个小题,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不同圈层的特点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课本知识点运用能力的素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